复合式进排气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8708发布日期:2019-03-30 09:3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复合式进排气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式进排气阀。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管道内的水中会溶有一定的空气,而在水流动过程中,空气会逐渐从水中分离出来,并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气泡,因此,在管道上需要安装排气阀以便于进行排气。

传统的复合式进排气阀一般由浮球式大量排气阀和浮筒式微量排气阀组装而成,体积庞大,公称尺寸一般大于DN50,由此,不满足于小口径管道的使用要求。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集成大量排气阀和微量排气阀功能而缩小体积的复合式进排气阀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进排气阀,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由浮球式大量排气阀和浮筒式微量排气阀组装而成的进排气阀体积较大而不满足小口径管道使用要求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手段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进排气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在阀体内的上阀芯和下阀芯;

所述阀体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孔,所述上阀芯能够开启或者关闭所述第一通气孔;

所述上阀芯与所述下阀芯滑动连接,使得所述上阀芯能够与所述下阀芯相互扣合或者相互分离;

所述上阀芯与所述下阀芯之间设置有阀板,所述阀板与所述上阀芯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且所述阀板与所述下阀芯连接;当所述下阀芯与所述上阀芯分离时,所述阀板开启所述上阀芯上的第二通气孔,当所述下阀芯与所述上阀芯扣合时,所述阀板能够关闭所述第二通气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阀体上靠近所述第一通气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所述上阀芯包括第二密封结构;

当所述上阀芯靠近所述第一通气孔时,所述第二密封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相抵紧,用于关闭所述第一通气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阀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导柱,顶部设置有第一导向孔;

所述下阀芯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柱滑动连接的第二导向孔,所述上阀芯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孔滑动连接的第二导柱;

所述第二通气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的轴心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阀板包括凹槽结构和隔挡结构;

所述弹性件的中部嵌设于所述凹槽结构中,两端部与所述上阀芯内侧的连接耳连接,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侧与所述隔挡结构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阀板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所述下阀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

所述下阀芯与所述上阀芯分离时,通过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带动所述第一卡接结构运动,并通过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带动所述阀板开启所述第二通气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阀板上与所述第二通气孔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二通气孔的阀板胶垫。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下阀芯上设置有滑轨,所述上阀芯上设置有与所述滑轨相配合的滑槽;

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使得所述上阀芯与所述下阀芯能够相互扣合或者分离。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阀体顶部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与所述第一通气孔相对;

所述上盖能够相对于所述阀体移动,使得所述密封垫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通气孔,分别用于封闭或者开启所述第一通气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阀体包括上阀体和下阀体;

所述上阀体与所述下阀体相互扣合形成腔体;

所述腔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下阀芯之间存有间隙。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阀体底部端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进排气阀包括阀体、上阀芯和下阀芯,上阀芯和下阀芯设置于阀体的内腔中,而在阀体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孔,上阀芯能够对第一通气孔进行开启或者封堵;上阀芯与下阀芯之间滑动连接,使得上阀芯与下阀芯之间能够相互扣合或者相互分离;进一步的,上阀芯与下阀芯之间设置有阀板,该阀板与上阀芯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且阀板与下阀芯之间连接,由此,当下阀芯与上阀芯分离时(下阀芯向下移动),下阀芯能够拉动阀板克服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使阀板脱离上阀芯上的第二通气孔,从而使第二通气孔开启,用于排出微量气体;在下阀芯与上阀芯扣合状态下,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阀板能够对第二通气孔进行封堵,使气体不能从第二通气孔中排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进排气阀的工作原理具体为:

向空管道中充入水时,管道中的空气受压而进入阀体内,此时,在重力作用下,上阀芯和下阀芯相互扣合,且均位于阀体内腔的底部,由此,第一通气孔处于开启状态,进入阀体内腔中的受压气体能够从第一通气孔中快速排出。

当空气排出后,阀体内的水位开始上升,在浮力作用下,上阀芯和下阀芯相互扣合,且一并向上移动,同时气体继续从第一通气孔中排出,当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上阀芯能够对第一通气孔进行封堵,此时阀体内处于低压密封状态,排气过程结束且不会有水排出。

随着管道内压力继续增大,上阀芯和下阀芯继续向上移动,使上阀芯与第一通气孔之间的密封更加紧凑,此时阀体内处于高压密封状态,能够避免压力增大后水排出。

随着管道内析出的空气增多,并输送到阀体内腔中,使阀体内腔中的气压越来越大,从而能够将阀体内的水向管道中挤压,导致水位下降,由于下阀芯完全处于阀体内腔中,其上下受到的压力作用相互平衡,由此,在重力作用下,下阀芯沿着阀体内腔下降,并且,由于上阀芯的顶部通过第一通气孔与外界相通,而上阀芯的底部则位于阀体内腔中,从而,上阀芯底部受到气体压力大于外界对上阀芯顶部的压力,使上阀芯继续封堵在第一通气孔处,进而,下阀芯会相对于上阀芯向下移动,导致下阀芯与上阀芯相互脱离,而在下阀芯带动下,阀板能够使弹性件发生变形,使阀板与第二通气孔分离,导致第二通气孔开启,此时,阀体内的气体会经过第二通气孔向外排出。

随着阀体内气体向外排出,气体占据空间减小,阀体内水位上升,使下阀芯上移,脱离对阀板的拉动作用,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阀板再次对第二通气孔进行封堵,以防止水向外排出。

另外,当管道内形成负压时,上阀芯和下阀芯下降,此时上阀芯解除对第一通气孔的封堵作用,从而使得外界空气大量进入阀体,以平衡管道内的负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通过第一通气孔能够进行大量排气以及从外界吸气,通过第二通气孔能够进行微量排气,从而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将两种阀组装在一起而导致体积庞大的问题,由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复合式进排气阀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等优点。

并且,采用上阀芯与下阀芯相互配合使用以控制通气孔的开启,具体为,上阀芯控制第一通气孔的启闭,用于实现气体的大量排出或者吸入,下阀芯控制第二通气孔的启闭,用于实现气体的微量排出。

进一步的,第二通气孔的启闭采用杠杆原理,利用阀板及弹性件的配合使用,实现了对第二通气孔启闭过程的精准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进排气阀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中的上阀芯与下阀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中的阀板、弹性件及上阀芯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中的下阀芯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中的上阀芯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中的阀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中的弹性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处于大量排气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处于低压密封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处于高压密封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处于微量排气状态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处于不排气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处于补气状态的示意图。

图标:

100-阀体;110-第一通气孔;120-第一密封结构;121-挡套;122-密封圈;131-第一导柱;132-第一导向孔;140-上盖;150-密封垫;160-上阀体;170-下阀体;180-支架;190-过滤网;

200-阀芯;210-上阀芯;211-第二通气孔;212-第二密封结构;213-第二导柱;214-滑槽;220-下阀芯;221-第二导向孔;222-第二卡接结构;223-滑轨;230-阀板;231-凹槽结构;232-隔挡结构;233-第一卡接结构;234-阀板胶垫;24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13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进排气阀包括阀体100、上阀芯210和下阀芯220,上阀芯210和下阀芯220设置于阀体100的内腔中,而在阀体100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孔110,上阀芯210能够对第一通气孔110进行开启或者封堵;上阀芯210与下阀芯220之间滑动连接,使得上阀芯210与下阀芯220之间能够相互扣合或者相互分离;进一步的,上阀芯210与下阀芯220之间设置有阀板230,该阀板230与上阀芯210之间通过弹性件240连接,且阀板230与下阀芯220之间连接,由此,当下阀芯220与上阀芯210分离时(下阀芯220向下移动),下阀芯220能够拉动阀板230克服弹性件240的弹性作用,使阀板230脱离上阀芯210上的第二通气孔211,从而使第二通气孔211开启,用于排出微量气体;在下阀芯220与上阀芯210扣合状态下,在弹性件240的作用下,阀板230能够对第二通气孔211进行封堵,使气体不能从第二通气孔211中排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进排气阀的工作原理具体为:

参考图8,向空管道中充入水时,管道中的空气受压而进入阀体100内,此时,在重力作用下,上阀芯210和下阀芯220相互扣合,且均位于阀体100内腔的底部,由此,第一通气孔110处于开启状态,进入阀体100内腔中的受压气体能够从第一通气孔110中快速排出。

参考图9,当空气排出后,阀体100内的水位开始上升,在浮力作用下,上阀芯210和下阀芯220相互扣合,且一并向上移动,同时气体继续从第一通气孔110中排出,当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上阀芯210能够对第一通气孔110进行封堵,此时阀体100内处于低压密封状态,排气过程结束且不会有水排出。

参考图10,随着管道内压力继续增大,上阀芯210和下阀芯220继续向上移动,使上阀芯210与第一通气孔110之间的密封更加紧凑,此时阀体100内处于高压密封状态,能够避免压力增大后水排出。

参考图11,随着管道内析出的空气增多,并输送到阀体100内腔中,使阀体100内腔中的气压越来越大,从而能够将阀体100内的水向管道中挤压,导致水位下降,由于下阀芯220完全处于阀体100内腔中,其上下受到的压力作用相互平衡,由此,在重力作用下,下阀芯220沿着阀体100内腔下降,并且,由于上阀芯210的顶部通过第一通气孔110与外界相通,而上阀芯210的底部则位于阀体100内腔中,从而,上阀芯210底部受到气体压力大于外界对上阀芯210顶部的压力,使上阀芯210继续封堵在第一通气孔110处,进而,下阀芯220会相对于上阀芯210向下移动,导致下阀芯220与上阀芯210相互脱离,而在下阀芯220带动下,阀板230能够使弹性件240发生变形,使阀板230与第二通气孔211分离,导致第二通气孔211开启,此时,阀体100内的气体会经过第二通气孔211向外排出。

参考图12,随着阀体100内气体向外排出,气体占据空间减小,阀体100内水位升高使下阀芯220上移,脱离对阀板230的拉动作用,在弹性件240的作用下,阀板230再次对第二通气孔211进行封堵,以防止水向外排出。

参考图13,另外,当管道内形成负压时,上阀芯210和下阀芯220下降,此时上阀芯210解除对第一通气孔110的封堵作用,从而使得外界空气大量进入阀体100,以平衡管道内的负压。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进排气阀,通过第一通气孔110能够进行大量排气以及从外界吸气,通过第二通气孔211能够进行微量排气,从而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将两种阀组装在一起而导致体积庞大的问题,由此,本实施例中的复合式进排气阀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等优点。

并且,采用上阀芯210与下阀芯220相互配合使用以控制通气孔的开启,具体为,上阀芯210控制第一通气孔110的启闭,用于实现气体的大量排出或者吸入,下阀芯220控制第二通气孔211的启闭,用于实现气体的微量排出。

进一步的,第二通气孔211的启闭采用杠杆原理,利用阀板230及弹性件240的配合使用,实现了对第二通气孔211启闭过程的精准控制。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阀体100上靠近第一通气孔110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120,上阀芯210包括第二密封结构212;当上阀芯210靠近第一通气孔110时,第二密封结构212能够与第一密封结构120相抵紧,用于关闭第一通气孔110。

具体的,为了实现对第一通气孔110的封闭或者开启,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通气孔110的周围设置了第一密封结构120,相应的,在上阀芯210上部设置了第二密封结构212,当上阀芯210向上移动时,能够使第二密封结构212与第一密封结构120相互挤压贴合,从而能够实现对第一通气孔110的封堵。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密封结构120包括挡套121和密封圈122,其中,挡套121嵌设在第一通气孔110内侧的位置处,而密封圈122则通过挡套121实现安装,由此,在第一通气孔110内侧形成了第一密封结构120;而第二密封结构212则采用膜片,具有一定的弹性,由此,当阀体100内处于低压状态时,膜片则与挡套121的内锥面之间相互抵紧,能够实现对第一通气孔110的封堵;当阀体100内处于高压状态时,膜片则与挡套121的内锥面之间相互抵紧,同时上阀芯210顶部的弧面则与密封圈122相互抵紧,进而,通过两级密封保证了从零压到最大工作压力全范围密封的可靠性,并且,有效缓解了高压状态下,只通过膜片与挡套121之间抵紧,使膜片过度变形而容易损坏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阀体100的内腔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导柱131,顶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导向孔132;下阀芯220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导柱131滑动连接的第二导向孔221,上阀芯210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导向孔132滑动连接的第二导柱213;第二通气孔211设置在第二导柱213的轴心处。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阀芯200需要在阀体100内上下移动,为了使阀芯200能够按着预设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些导向结构,具体为,阀体100内腔的底部的第一导柱131与下阀芯220底部的第二导向孔221滑动连接,而阀体100内腔的顶部位置的第一导向孔132则与上阀芯210顶部的第二导柱213滑动连接,由此,当阀芯200受到力作用时,能够按照预设方向移动,以保证阀芯200能够正常关闭或者开启通气孔。进一步的,第二通气孔211则设置在第二导柱213的轴心处,以便于阀芯200的内腔与外界通过第二通气孔211实现连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阀板230包括凹槽结构231和隔挡结构232;弹性件240的中部嵌设于凹槽结构231中,两端部与上阀芯210内侧的连接耳连接,弹性件240的至少一侧与隔挡结构232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阀板230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233,下阀芯220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结构233相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222;下阀芯220与上阀芯210分离时,通过第二卡接结构222带动第一卡接结构233运动,并通过第一卡接结构233带动阀板230开启第二通气孔211。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阀板230上与第二通气孔211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二通气孔211的阀板胶垫234。

参考图1、3、6、7,该阀板230通过弹性件240安装在上阀芯210上,并位于上阀芯210与下阀芯220之间的内腔中,具体的,弹性件240采用线弹簧,该线弹簧采用凹形结构,线弹簧的两端部分别与上阀芯210内侧的两个连接耳配合安装,线弹簧的中部则嵌设在阀板230上的凹槽结构231中,并且,线弹簧的至少一侧则与阀板230侧面上的隔挡结构232卡接,由此,在线弹簧的作用下,阀板230能够抵接在上阀芯210的第二通气孔211处,以便于实现对第二通气孔211的封堵,而当阀板230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时,则能够将阀板230与第二通气孔211分开,以实现第二通气孔211的开启。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阀板230与线弹簧之间的相互配合使用,形成了杠杆结构,使阀板230上下运动,以便于实现对第二通气孔211的封堵或者开启。

进一步的,下阀芯220与阀板230之间采用卡扣连接,具体为,阀板230底部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233,下阀芯220顶部设置有第二卡接结构222,第一卡接结构233与第二卡接结构222相互卡接,从而,当下阀芯220向下移动时,会带动阀板230向下运动,此时,下阀芯220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240的作用力,由此,弹性件240发生一定形变,使得阀板230能够脱离对第二通气孔211的封堵,以便于通过第二通气孔211向外界排气。本实施例中,阀板胶垫234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元件,位于第二通气孔211对应的位置处,以便于封堵或者开启第二通气孔211。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下阀芯220上设置有滑轨223,上阀芯210上设置有与滑轨223相配合的滑槽214;滑轨223与滑槽214滑动连接,使得上阀芯210与下阀芯220能够相互扣合或者分离。

本实施例中,下阀芯220与上阀芯210之间能够相互扣合或者分离,具体为,下阀芯220与上阀芯210之间通过滑轨223和滑槽214连接,使上阀芯210与下阀芯220之间滑动连接,以便于下阀芯220带动阀板230实现对第二通气孔211的封堵或者开启。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阀体100顶部设置有上盖140,上盖140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垫150,密封垫150与第一通气孔110相对;上盖140能够相对于阀体100移动,使得密封垫150靠近或者远离第一通气孔110,分别用于封闭或者开启第一通气孔110。

具体的,上盖140与阀体100顶部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当需要强制关闭第一通气孔110时,只需旋拧上盖140,使上盖140连带密封垫150向着第一通气孔110的方向移动,由于密封垫150采用环状结构,从而能够将第一通气孔110周围实现密封,进而实现了封堵第一通气孔110的目的。并且,通过上盖140还能够阻挡外部杂质从阀体100的顶部进入内部而影响进排气阀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阀体100包括上阀体160和下阀体170;上阀体160与下阀体170相互扣合形成腔体;腔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架180,支架180与下阀芯220之间存有间隙。

具体的,支架180与阀体100之间采用过盈配合,且第一导柱131设置在支架180上,从而保证了阀芯200能够在阀体100内移动,并且,阀体100包括上阀体160和下阀体170,保证了阀芯200在装配时保持为一个整体,从而便于阀芯200的安装。另外,下阀芯220与支架180之间形成独特的间隙,复合空气动力学原理,不管排气速度快慢,排气口均不会被封闭。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阀体100底部端口处设置有过滤网190,以保证管道内的杂质不会进入到阀体100内而影响进排气阀的正常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