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8684发布日期:2019-03-30 09:3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使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燃气在家庭中的使用率非常高,而燃气泄漏带来的危害也很严重,稍不注意,就可能会给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尽管人们在燃气的使用中已经非常谨慎,但是各种新闻上报导的因燃气泄漏造成的事故却层出不穷。因此,在燃气泄漏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燃气泄漏带来危害的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以避免燃气泄漏时带来的危害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所述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具有壳体、燃气截断机构、第一排气机构和第二排气机构,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燃气截断机构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所述进气口用于获得室外供给的燃气,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所述出气口用于将所述燃气输送至室内的燃烧设备,其中,所述燃气截断机构用于在所述燃烧设备产生燃气泄漏时,所述燃气截断机构内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形成燃气通道处于截断状态;所述第一排气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用于将室内泄漏的所述燃气抽入到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排气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用于将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燃气排出到室外。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排气机构为第一排气扇,上述第二排气机构为第二排气扇。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排气机构包括:第一环状壳体、多片第一扇叶和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用于与外部的第一电机连接,并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多片第一扇叶环绕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环状壳体嵌入设置在上述第一端,并将所述多片第一扇叶套设在第一环状壳体内。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多片第一扇叶的数量为4-8片,上述多片第一扇叶等间距的环绕设置在上述第二转轴上。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排气机构包括:第二环状壳体、多片第二扇叶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用于与外部的第二电机连接,并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多片第二扇叶环绕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环状壳体嵌入设置在上述第二端,并将所述多片第二扇叶套设在第二环状壳体内。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多片第二扇叶的数量为4-8片,上述多片第二扇叶等间距的环绕设置在上述第二转轴上。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排气机构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上述第二环状壳体的圆环部分连接,所述排气管用于将上述壳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第四端排出到室外。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排气管在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具有弧状部,所述弧状部的弧度为90°。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燃气通道上依次设有相通的上内腔、中内腔和下内腔,上述进气口与所述上内腔连通,上述出气口与所述下内腔连通;所述中内腔具有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为所述上内腔与所述中内腔连接且远离上述进气口的面,所述上内腔与所述中内腔之间设有上孔口,所述下内腔具有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二圆弧面为所述中内腔与所述下内腔连接且远离上述进气口的面,所述中内腔与所述下内腔之间设有下孔口;上述燃气截断机构还包括与所述上孔口相配合的上磁性滑块和与所述下孔口相配合的下磁性滑块以及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上磁性滑块与外部的第一驱动机构连接并处于所述上孔口下方,所述上磁性滑块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够从处于所述上孔口下方运动至将所述上孔口封闭,所述下磁性滑块与外部的第二驱动机构连接并处于所述下孔口下方,所述下磁性滑块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够从处于所述上孔口下方运动至将所述下孔口封闭,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中内腔的腔壁上远离所述第一圆弧面的位置,用于限制所述上磁性滑块的滑动范围,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下内腔的腔壁上靠近上述出气口的位置,用于限制所述下磁性滑块的滑动范围。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上磁性滑块朝向上述上孔口的端面设置有覆盖上述上孔口的上密封垫,上述下磁性滑块朝向上述下孔口的端面设置有覆盖上述下孔口的下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燃气泄漏时,通过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形成的燃气通道处于截断状态,从而可以阻止燃气的继续泄漏。且在燃气泄漏时,由于第一排气机构能够有效地将泄漏在室内的燃气抽进壳体内部,且由于第二排气机构还能够将壳体内的燃气通过排气管排出到室外,故在阻止燃气的继续泄漏的基础上,还能够降低已经泄漏的燃气在室内的浓度,从而防止由于室内燃气浓度过高而导致用户中毒或者由火花引起爆炸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燃气泄漏时给用户带来的危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通过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中第一排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中第二排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I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0-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110-壳体;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20-第一排气机构;121-第一环状壳体;122-多片第一扇叶;123-第一转轴;130-第二排气机构;131-第二环状壳体;132-多片第二扇叶;133-第二转轴;134-第三端;135-第四端;136-排气管;140-燃气截断机构;141-进气口;142-出气口;143-上内腔;144-中内腔;1441-第一圆弧面;1442-上孔口;145-下内腔;1451-第二圆弧面;1452-下孔口;146-上磁性滑块;1461-上密封垫;147-下磁性滑块;1471-下密封垫;148-第一限位件;149-第二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将结合图1-图4,详细的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该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10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100的剖视图,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排气机构120、第二排气机构130和燃气截断机构140。

壳体110在本实施例中大致为长方体,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将其相对的两个面积较小的面作为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壳体11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圆柱体等,材料也可采用塑料等材料,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中选用的金属材料制作的长方体壳体。

第一排气机构120可以为第一排气扇,其中,在为第一排气扇的情况,请参照图2,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中第一排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排气机构120可以包括:第一环状壳体121、多片第一扇叶122和第一转轴123。

第一转轴123可以为直径4-8厘米的圆柱形转轴,为保证转轴的坚固性,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23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同时为了使整个第一排气机构120可以小巧一些,第一转轴123的直径为5厘米,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型号及材料的转轴,例如直径6厘米的塑料转轴。第一转轴123用于与外部的第一电机连接,并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以自身的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

多片第一扇叶122的数量在4-8片,多片第一扇叶122可以设置在环绕设置在第一转轴123的同一周面上,可选地,为保证通风效果,多片第一扇叶122可以采用等间距的环绕设置在第一转轴123的同一周面。其中,多片第一扇叶122设置在第一转轴123的同一周面上时,多片第一扇叶122与第一转轴123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但并不作为限定,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卡合或注塑等来实现多片第一扇叶122与第一转轴123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多片第一扇叶122数量为6片,材质为金属材料,扇叶长度为8厘米,可以兼顾通风效果以及体型。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选用塑料等材料制作的扇叶,扇叶长度可以随需求调整。

第一环状壳体121为外环直径26厘米内环直径23厘米的金属环形壳体,能够方便地设置在壳体110上,同时也将多片第一扇叶122套设在第一环状壳体121内。其他实施例中也选择其他材质和型号的环状壳体,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的选择,例如外景32厘米内径28厘米的塑料环形壳体。

本实施例中,为使得第一环状壳体121能够便捷地连接第一端111,第一端111上开设有直径与第一环状壳体121的直径匹配的第一设置口,这样第一环状壳体121嵌入到第一端111的第一设置口内时,则使得第一环状壳体121嵌入设置在第一端11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设置口的直径与第一环状壳体121的直径匹配,使得第一设置口能够对嵌入的第一环状壳体121产生阻尼作用,使得第一环状壳体121稳定的设置在第一端111。

第二排气机构130可以为第二排气扇,其中,在为第二排气扇的情况,请参照图3,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中第二排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排气机构130可以包括:第二环状壳体131、多片第二扇叶132和第二转轴123。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气机构130的型号材质大小等与第一排气机构120相同,故此处不再赘述。

同时,第二排气机构130还包括排气管136,排气管136为口径26厘米的圆管,具有相对的第三端134和第四端135,第三端134与第二环状壳体131的圆环部分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螺纹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法兰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管136在第三端134和第四端135之间具有弧度为90°的弧状部,此弧状部能够改变所排出燃气的方向,由于燃气密度较空气密度小,因此本实施例排气管136的第四端135开口向上更利于燃气的排出。需要说明的是,排气管136是否具有弧状部并不做限定,只要第一排气机构120和第二排气机构130最终能够将泄漏在室内的燃气通过第四端135排出室外即可。

当外部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开始驱动第一转轴123和第二转轴133转动时,环绕设置在第一转轴123上的多片第一扇叶122和第二转轴133上的多片第二扇叶132也随之转动。第一排气机构120工作时将已经泄漏并充斥在室内的燃气抽入到壳体110内部,第二排气机构130工作时则将已经抽入到壳体110内部的燃气通过排气管136抽出到室外。

第一排气机构120和第二排气机构130能够通过抽出室内的气体来降低室内燃气的浓度,因此大大降低了用户因燃气浓度太高而中毒或者由于燃气浓度太高由火花而引发爆炸的概率,从而避免燃气泄漏带来的危害,使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燃气截断机构140具有与普通燃气管径大小相配合的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进气口141设置在第二端112,进气口141用于获得室外供给的燃气,出气口142设置在第一端111,出气口142用于将燃气输送至室内的燃烧设备。其中,燃气截断机构140用于在燃气泄漏时,使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之间形成的燃气通道处于截断状态;而第一排气机构120设置于第一端111,用于将室内泄漏的燃气抽入到壳体110内,第二排气机构130设置于第二端112,用于将壳体110内的燃气排出到室外。

因此,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100不仅能够阻止燃气进一步的泄漏,而且能够将已经泄漏的充斥在室内的燃气通过第一排气机构120和第二排气机构130排出到室外,从而有效降低燃气泄漏给用户带来的危险。

请参照图1和图4,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100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燃气截断机构140由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形成的燃气通道上依次设有相通的上内腔143、中内腔144和下内腔145。进气口141与上内腔143连通,出气口142与下内腔145连通,因此外部的燃气能够通过燃气通道输送至室内的燃烧设备。为了保证与燃气管连接紧密,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的口径均为25毫米,其他实施例也可选用其他与燃气管内径相匹配的口径,例如20毫米。

在本实施例中,中内腔144具有第一圆弧面1441,此第一圆弧面1341为上内腔143与中内腔144连接且远离进气口141的面,上内腔143与中内腔144之间设有用于连通二者的上孔口1442。上孔口1442用于在用户使用燃气时让燃气能够通过上内腔143到达中内腔144。下内腔145具有第二圆弧面1451,此第二圆弧面1451为所述中内腔144与所述下内腔145连接且远离进气口141的面,中内腔144与下内腔145之间设有用于连通二者的下孔口1452。下孔口1452用于在用户使用燃气时让燃气能够通过中内腔144到达下内腔145。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方案中,燃气截断机构140还包括与上孔口1442相配合的上磁性滑块146和与下孔口1452相配合的下磁性滑块147。上磁性滑块146和下磁性滑块147采用磁性材料制成,以便用户能够操作外部的驱动机构来控制磁性滑块的位移。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另外的材料制作,只需要外部驱动机构能够控制的滑块的位移即可,其他材料例如橡胶、塑料等。

在本实施例中,上磁性滑块146与外部的第一驱动机构连接并处于上孔口1442下方,且上磁性滑块146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够从处于上孔口1442下方运动至将上孔口1442封闭;下磁性滑块147与外部的第二驱动机构连接并处于下孔口1452下方,且下磁性滑块147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够从处于下孔口1452下方运动至将下孔口1452封闭。

本实施例中,上磁性滑块146的靠近上孔口1442的端面与第一圆弧面1441相配合,下磁性滑块147的靠近下孔口1452的端面与第二圆弧面1451相配合,因此能够很好地堵住作为连通孔的上孔口1442和下孔口1452,从而使燃气通道处于截断状态。

燃气截断机构140还包括设置于中内腔144的腔壁上远离第一圆弧面1441的第一限位件148和设置于下内腔145的腔壁上靠近出气口142的第二限位件149。第一限位件148能够起到对上磁性滑块146滑动范围的限制,避免上磁性滑块146在使用过程中滑出范围从而导致堵塞效果的降低,第二限位件149对下磁性滑块147也是起同样的作用。第一限位件148和第二限位件149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高5毫米的圆柱体,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和高度,例如高8毫米的正方体,或者高6毫米的椎体等,只需实现限制滑块滑动范围的功能即可。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上磁性滑块146朝向上孔口1442的端面设置有覆盖上孔口1442的上密封垫1461,且下磁性滑块147朝向下孔口1452的端面设置有覆盖下孔口1452的下密封垫1471。将密封垫设置在磁性滑块朝向连通两个内腔的孔口的端面,可以增强密封的效果,从而更彻底地截断燃气通道,阻止燃气的泄漏。本实施例中密封垫的材料为橡胶,其他实施例也可采用塑料等其他材料制作密封垫。

当发生燃气泄漏时,用户可以通过操作外部的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上磁性滑块146沿向着上孔口1442的方向运动,直至设置在上磁性滑块146上的上密封垫1461紧贴第一圆弧面1441,从而将连通上内腔143和中内腔144的上孔口1442堵塞住;用户也可以通过操作外部的第二驱动机构驱动下磁性滑块147沿向着下孔口1452的方向运动,直至设置在下磁性滑块147上的下密封垫1471紧贴第二圆弧面1451,从而将连通中内腔144和下内腔145的下孔口1452堵塞住。此处设置了两个磁性滑块,当其中一个磁性滑块使用效果不佳或者由于损坏无法使用时,另一个磁性滑块也能够起到截断燃气通道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该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包括:壳体、燃气截断机构、第一排气机构和第二排气机构。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燃气截断机构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设置在第二端,进气口用于获得室外供给的燃气,出气口设置在第一端,出气口用于将燃气输送至室内的燃烧设备,其中,燃气截断机构用于在燃烧设备产生燃气泄漏时,燃气截断机构内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形成燃气通道处于截断状态。第一排气机构设置于第一端,用于将室内泄漏的燃气抽入到壳体内。第二排气机构设置于第二端,用于将壳体内的燃气排出到室外。

在用户使用燃气的过程中发生燃气泄漏时,通过操作外部的驱动机构驱动磁性滑块截断燃气通道,防止燃气的进一步泄漏;又能够操作外部的驱动电机驱动排气机构进行排气,将泄漏并充斥室内的燃气排出到室外,从而有效降低室内的燃气浓度。而燃气泄漏造成危险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燃气浓度太高导致用户中毒或者因火花引发爆炸,从而造成人员伤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气泄漏应急处理装置能够通过截断燃气通道阻止燃气进一步泄漏以及排出因泄漏而充斥室内的燃气,有效地降低燃气泄漏时室内的燃气浓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