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通管中间体及对其进行扩口的拨直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71938发布日期:2019-07-03 03:53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通管中间体及对其进行扩口的拨直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通管中间体及对其进行扩口的拨直件,属于管道领域。



背景技术:

三通管的生产方法是通过对管路两端同时冲击水流,管路的中间受到挤压外凸形成的一个具有弧形封闭面的管状凸出部,然后对弧形封闭面形成整体切割,形成一个完整的三通管。为了生产目标尺寸的管状凸出部,需要长时间精准压力的水流进行冲压,因此其生产过程在环境和能源消耗方面具有很大负面效果,尤其是生产结束后会产生出很多废料,造成材料的浪费,极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三通管中间体及对其进行扩口的拨直件,有效降低三通管的生产成本,降低废料产生。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通管中间体,包括管体和管状凸出部,管状凸出部的一端与管体的侧壁固定,管状凸出部的另一端开设有与管状凸出部的内部贯通的上开口,上开口的边缘固定设置有折弯板,折弯板位于管状凸出部的外侧,折弯板的底部固定在上开口的边缘,折弯板的顶部位于折弯板的底部的上方,折弯板的顶部位于上开口的中间上方。

通过后期对折弯板进行翻折,使得折弯板成为管状凸出部的一部分,降低三通管中间体生产过程中所需生产的管状凸出部的高度,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所需用水,同时降低了废料产生,极大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述管状凸出部的轴线垂直于管体的轴线,上开口的形状为圆形,折弯板的底部的形状为圆形,折弯板的底部与上开口的边缘重合,折弯板的顶部形成圆形的导向口,导向口的直径小于上开口的直径。此时折弯板整体形成了一个圆弧形结构,便于后期进行整体扩口,保证扩口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向口的圆心和上开口的圆心均位于管状凸出部的轴线上。此结构保证后期扩口过程中折弯板变形为标准的管件。

一种对三通管中间体进行扩口的拨直件,包括具有斜面的斜面体,斜面体用于对折弯板进行翻折。

通过斜面体,使得折弯板翻折形成管状凸出部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所述斜面体的形状为圆台形,斜面为斜面体的侧面,斜面体的下底面直径小于斜面体的上底面直径,斜面体的下底面直径不大于导向口的直径,斜面体的上底面直径大于导向口的直径。该结构保证斜面体进入管状凸出部的过程中斜面逐渐对导向口沿其径向进行扩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斜面体的顶部设置有圆柱形的整理柱,整理柱的下底面与斜面体的上底面固定,整理柱的直径不小于斜面体的上底面直径。整理柱起到继斜面体扩口后的二次扩口作用,同时便于对斜面体进行运动导向。

本实用新型所述整理柱的直径等于管状凸出部的内壁直径。该结构使得整理柱对成为管状的折弯板进一步微调,提高折弯板与管状凸出部形状的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斜面体的形状为正圆台,斜面体的母线和斜面体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为5°~45°。该结构保证斜面体能够带动折弯板向外翻折而不是向内凹陷。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对比实施例三通管的生产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通管的生产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通管中间体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拨直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对比实施例。

参见图1。

现有的三通管生产方法如下:

选取一种管体1,管体1的形状为直线型,管体1的两端分别为左开口111和右开口131,此时管体1的壁厚均匀。然后对管体1的左开口111和右开口131同时朝向管体1的中间进行注水,从管体1两端注入的水流在管体1的中间汇聚,然后对管体1的中间部分的内壁冲压。此时,管体1从左到右依次被分为管体左部11、管体中部12和管体右部13,左开口111即在管体左部11的左端,右开口131即在管体右部13的右端,管体左部11的右端和管体中部12的左端连通,管体中部12的右端与管体右部13的左端连通。在管体左部11和管体右部13内水流作用下,管体左部11和管体右部13的壁厚均开始变薄,同时管体左部11和管体右部13被水流冲刷掉的内壁部分均逐渐朝向管体中部12运动。管体中部12的上侧内壁受到冲压后向远离管体1的轴线方向,即本对比实施例中上方,发生形变,形成一管状凸出部2和一弧形封闭面3。管状凸出部2与管体中部12固定。其中管状凸出部2的下端即为下开口,下开口和管体中部12贯通。管状凸出部2的上端即为上开口,上开口和弧形封闭面3均位于管状凸出部2远离管体1的一端。其中,弧形封闭面3朝向远离管体1的轴线方向,即本对比实施例中向上凸出,弧形封闭面3将管状凸出部2远离管体1的一端,即管状凸出部2的上端密封。同时,管体中部12的下侧壁厚明显增加。

通过合理设置从左开口111和右开口131通入水流的方向和压力,使得管状凸出部2的轴线垂直于管体1的轴线,同时弧形封闭面3的形状为穹形。本对比实施例中管状凸出部2的高度为h1,弧形封闭面3的高度为h2。

最后将弧形封闭面3完全切割掉,形成管体1和管状凸出部2共同形成了三通管,三通管的侧管高度即为管状凸出部2的高度为h1。

实施例。

参见图2。

选取一种管体1,管体1的形状为直线型,管体1的两端分别为左开口111和右开口131,此时管体1的壁厚均匀。然后对管体1的左开口111和右开口131同时朝向管体1的中间进行注水,从管体1两端注入的水流在管体1的中间汇聚,然后对管体1的中间部分的内壁冲压。此时,管体1从左到右依次被分为管体左部11、管体中部12和管体右部13,左开口111即在管体左部11的左端,右开口131即在管体右部13的右端,管体左部11的右端和管体中部12的左端连通,管体中部12的右端与管体右部13的左端连通。在管体左部11和管体右部13内水流作用下,管体左部11和管体右部13的壁厚均开始变薄,同时管体左部11和管体右部13被水流冲刷掉的内壁部分均逐渐朝向管体中部12运动。管体中部12的上侧内壁受到冲压后向远离管体1的轴线方向,即本实施例中上方,发生形变,形成一管状凸出部2和一弧形封闭面3。管状凸出部2与管体中部12固定。其中管状凸出部2的下端即为下开口,下开口和管体中部12贯通。管状凸出部2的上端即为上开口,上开口和弧形封闭面3均位于管状凸出部2远离管体1的一端。其中,弧形封闭面3朝向远离管体1的轴线方向,即本实施例中向上凸出,弧形封闭面3将管状凸出部2远离管体1的一端,即管状凸出部2的上端密封,弧形封闭面3的边缘与上开口的边缘重合。同时,管体中部12的下侧壁厚明显增加。

通过合理设置从左开口111和右开口131通入水流的方向和压力,使得管状凸出部2的轴线垂直于管体1的轴线,同时弧形封闭面3的形状为穹形,上开口的形状为圆形。本实施例中管状凸出部2的高度为h3,弧形封闭面3的高度为h4。

然后对弧形封闭面3的中间进行切割,切割的方向平行于上开口,此时剩余的弧形封闭面3即形成了折弯板4。此时,折弯板4的底部固定在上开口的边缘,折弯板4位于管状凸出部2的外侧,折弯板4的顶部位于折弯板4的底部的上方,折弯板4的顶部位于上开口的中间上方,折弯板4的顶部形成圆形的导向口5。导向口5的圆心和上开口的圆心位于管状凸出部2的轴线上,导向口5的圆心在上开口的圆心的上方,且导向口5的直径小于上开口的直径。至此折弯板4、管状凸出部2和管体1组成了一种三通管中间体。其中折弯板4的高度为h5。

此时,通过一拨直件对折弯板4进行翻折,起到导向口5的扩口作用。其中,拨直件包括具有斜面的斜面体6。

首先使斜面与折弯板4的顶部接触,同时斜面与折弯板4的顶部相对倾斜设置,然后使斜面体6沿管状凸出部2的轴向往管状凸出部2的内部移动,拨直件在移动过程中,斜面体6的斜面挤压在折弯板4的顶部,折弯板4的顶部在斜面上滑动,带动折弯板4的顶部朝上开口的边缘移动。

为了能够与导向口5的形状以及三通管中间体整体对称的形状相适应匹配,本实施例中将斜面体6的形状设置为圆台形,此时斜面即为圆台的侧面,斜面体6的下底面直径小于斜面体6的上底面直径。此时斜面体6能够同时带动整个折弯板4的顶部朝向上开口的边缘移动,起到折弯板4整体翻折的效果。

斜面与折弯板4的顶部接触之前,斜面体6的下底面直径不大于导向口5的直径,同时斜面体6的上底面直径应当大于导向口5的直径且不大于管状凸出部2的直径。

在折弯板4翻折过程中,折弯板4逐渐成为管状凸出部2的一部分,使得折弯板4的长度变为管状凸出部2的高度,变相增加了管状凸出部2的高度。若为了使得管状凸出部2最终高度仍然为h1,只要保证h3与折弯板4的长度之和等于h1即可,使得本实施例三通管中间体生产过程中管状凸出部2的高度相较对比实施例中管状凸出部2的高度得到降低,因此对应本实施例三通管中间体生产过程中通入水流压力、水量以及冲压时间均获得降低,降低了能耗。同时管体中部12下侧的内壁厚度相较对比实施例也能够得到降低,使得本实施例中生产得到的三通管壁厚更加均匀。同时上开口的形状与斜面体6的形状相互匹配,使得翻折后的折弯板4能够与管状凸出部2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更加标准的三通管的侧管形状。

此外,斜面体6的母线和斜面体6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应当为5°~45°,本实施例中选取15°。常规情况下,斜面体6在向管状凸出部2内移动过程中并不会使得折弯板4的顶部朝向上开口边缘移动,而是会带动折弯板4的顶部朝向管状凸出部2内部移动。但是本实施例中发现,斜面体6的母线和斜面体6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在15°时,折弯板4随着斜面体6的移动不仅不会朝向管状凸出部2内部移动,反而会由于摩擦力作用朝向上开口边缘移动,有效克服了现阶段的使用偏见。

作为优选,斜面体6的顶部设置有圆柱形的整理柱7,整理柱7的下底面与斜面体6的上底面固定,整理柱7的直径不小于斜面体6的上底面直径,整理柱7的直径不大于管状凸出部2的直径。整理柱7不仅作为一个操作部对斜面体6的移动起到导向和控制,同时若斜面体6完全进入管状凸出部2内时也未能将折弯板4完全翻折出,此时整理柱7继续朝向管状凸出部2内进行移动时能够起到对折弯板4进行次级翻折的作用。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整理柱7的直径等于管状凸出部2的内壁直径,同时整理柱7的直径等于斜面体6的上底面直径。斜面体6沿管状凸出部2的轴向往管状凸出部2的内部移动,直至斜面与折弯板4的顶部分离,此时折弯板4形成管状,然后整理柱7带动折弯板4的顶部细微活动,对管状的折弯板4进行修整,管状的折弯板4的直径与上开口的直径相同,且管状的折弯板4与管状凸出部2同轴设置。此时通过整理柱7将折弯板4完全变为管状凸出部2的一部分,使得三通管中间体完全形成一个标准的三通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