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液两相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1078发布日期:2019-10-22 20:31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汽液两相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疏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液两相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气液两相流疏水器是应用″两相流理论″″控制流体理论″开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高、低压加热器、轴封加热器、锅炉连排及汽包、热网加热器等需要液位控制的设备。其性能优越、技术先进、品质优良、水位控制准确且免维护,成本低,是替代传统液位装置的首选产品。也可应用于电力、化工、石油、印染、钢铁冶金等工矿企业,它是近几年普遍推广的一种全新结构的设备。目前,市场上的两相流疏水器进行热交换使用时多用人工调节或电器调节,操作不便,热交换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便捷的汽液两相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汽液两相调节装置,包括进汽管以及垂直连接在进汽管端部的调节器;

所述调节器包括与进汽管连通的调节管以及分别设置在调节管两端的第一箱套组件和第二箱套组件,所述第一箱套组件和第二箱套组件均包括连接件以及与连接件配合连接的箱套件,且所述箱套件远离连接件的端部延伸至调节管内;

所述第一箱套组件的箱套件内开设有进液口,所述第二箱套组件的箱套件内开设有出液口,且所述进液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出液口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包括渐缩口和渐扩口之间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直径均小于所述渐缩口的直径和渐扩口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出液口的直径为进液口直径的2.1-2.5倍。

进一步,所述进汽管远离调节管的端部设置有法兰。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采用法兰盘。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液两相调节装置,通过箱套组件内的箱套件形成小进大出的结构,进而通过压差原理控制凝结水和蒸汽的流量来达到热交换的最佳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蒸汽利用率,达到了节约热能的目的,并减少了人工调节或电气调节的复杂操作,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箱套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工艺流程图;

图1至图4中所述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1-进汽管,2-调节器,3-调节管,31-第一箱套组件,32-第二箱套组件,4-连接件,5-箱套件,6-进液口,7-出液口,71-渐缩口,8-渐扩口,9-连接孔,10-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汽液两相调节装置,包括进汽管1、垂直连接在进汽管1端部的调节器2;调节器2包括与进汽管1连通的调节管3以及连接在调节管3两端的箱套组件;

调节器包括与进汽管1连通的调节管3以及分别设置在调节管3两端的第一箱套组件31和第二箱套组件32,第一箱套组件31和第二箱套组件32均包括连接件4以及与连接件4配合连接的箱套件5,且箱套件5远离连接件4的端部延伸至调节管3内;

第一箱套组件31的箱套件5内开设有进液口6,第二箱套组件32的箱套件内开设有出液口7,且进液口6的直径小于所述出液口7的直径。

两侧的箱套组件分别为蒸汽的入口和出口,箱套件5内开设的直径不同的渐缩口71、渐扩口8以及连接孔9。其中渐缩口71靠近连接孔9端部的直径小于渐缩口71远离连接孔9端部的直径,渐扩口8靠近连接孔9端部的直径小于渐扩口8远离连接孔9端部的直径,使得箱套件5形成下小进大出的特有结构,进而通过压差原理,在工作过程中,控制凝结水和蒸汽的通入流量,从而提高热交换的效果,提高蒸汽利用率,节约能源。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液两相调节装置的工作的工艺流程图,图3中阀门位置处所标数字表示各个阀门的名称代号,即阀门1、阀门2、阀门3及阀门4,液相通过管道流经阀1后流出,其中阀2管道等于出水口,但通过阀2调整开启量调小流通量,让阀2加两相流小孔流量略大于总流量。A在设备年于液相时因阀2加小孔流量大于总管通量,液面下降,汽液平衡口开成液相。B设备处于液相,汽液平衡口天,液体通过阀4进入汽液两相流小孔与大孔之间形成汽室,阻断小孔,再通过大孔流经B点干涉阀2流量让液相液面上升,汽液平衡口关闭成液相。通过A相、B相互相转换,达到汽液两相自动调节的功能。通过汽液两相流自调装置达到蒸汽利用率,达到节约热能目的。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液两相调节装置,通过箱套组件内的箱套件形成小进大出的结构,进而通过压差原理控制凝结水和蒸汽的流量来达到热交换的最佳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蒸汽利用率,达到了节约热能的目的,并减少了人工调节或电气调节的复杂操作,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