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组合手持稳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3687发布日期:2020-05-06 23:1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组合手持稳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组合手持稳定器。



背景技术:

手持稳定器包括支架、手柄和云台,是用于支撑使用拍照设备的装置。拍摄设备固定在云台上,云台能转动调节位置,通过手柄、支架可以实现手持或固定。手持稳定器在使用过程中通常具有相机在下的握提式结构和相机在上的竖式结构。目前市场上的手持稳定器大多为不可拆的刚性连接,在稳定器设备日常拍摄过程中,手持稳定器各部件协同工作,整体重量较高,加上单一的握持方式极易使用户产生疲劳,并且在诸多应用场景中,不能发挥出云台完全的性能;这种简单的结构形式,不免降低了云台设备的可玩性。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中专利号为cn2018109558280,申请公布日为2018年11月13日公开的名为“一种轻便型手持稳定器”的实用新型专利,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轻便型手持稳定器,包括云台和手柄,所述云台包括电机(1),电机(1)包括磁铁(11)、电机驱动板(12)、电机轴(13);电机轴(13)一端装有磁铁(11);磁铁(11)外围安装电机驱动板(12),且与电机驱动板(12)之间留有缝隙;所述云台还包括负载台(5),包括设置在负载台(5)上的x方向调节机构、y方向调节机构、z方向调节机构;所述手柄(3)包括第一手柄(31)和第二手柄(32),第一手柄(31)和第二手柄(32)连接组成为“7”字型结构,且连接端与电机(1)连接。其不足之处在于:1、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连接组成为“7”字型结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为固定的组合结构,云台和手柄的位置固定,手持稳定器的位置调节能力有限,手持稳定器的形式少,手持稳定器在某个姿势使用过久时,容易造成用户的疲劳和手臂、手腕的酸疼,影响使用体验;2、手柄和云台固定使用,零件始终组合在一起,携带所需的空间较大,不利于手持稳定器的使用。

因此设计一种拆卸快速模块组合的手持稳定器就很有必要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克服现有技术中手持稳定器各部件固定连接,造成云台和手柄的握持结构形式单一,不能快速切换使用形式,携带所需空间大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模块组合手持稳定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手持稳定器的握持组件各部分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形成多种组合模式,拆卸后携带方便,各模块组合使用,不用的模块可以拆卸出手持稳定器,减小手持稳定器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手持稳定器的握持组件和轴臂采用快拆方式组合,握持组件的结构拓展模块设有至少两处连接结构,从而握持组件的各组合模块与轴臂能够组合形成多种使用形式,各使用形式切换方便,有效防止用户疲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块组合手持稳定器,包括固定拍照设备的云台和连接云台的握持组件,其特征是,所述云台上设有能与握持组件相连的轴臂,握持组件包括至少一种组合模块;一号组合模块为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内置电源,壳体上设有能电路连接到云台的供电接口和信号传输接口,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卡紧结构;壳体上还设有显示屏和若干个控制按钮;二号组合模块为结构拓展模块,结构拓展模块设有至少两处与卡紧结构配合的连接结构,轴臂上也设有连接结构,结构拓展模块上还设有卡紧结构;三号组合模块为支撑模块,支撑模块包括若干个可撑开的支撑脚,支撑模块能够与轴臂、控制模块、结构拓展模块可拆卸连接。

握持组件包括三种模块,握持组件与云台轴臂相连,握持组件的每个组合模块都能和轴臂连接,控制模块内部集成电路并配有独立电源,控制模块与云台能够直接相连使用;连接部和配合部组装时,能够完成机械定位的同时,实现电路连通,从而实现手持稳定器各模块使用的快速拆装变形,使用方便;不用的模块可以拆卸出手持稳定器备用,减小手持稳定器使用时的质量,同时通过三种模块的单独或组合使用可以增加手持稳定器的应用形式;应用握持组件的本手持稳定器,占用空间相比组合后固定的现有手持稳定器来的小,因此多种组合模块拆卸后放置和携带方便。

作为优选,壳体内设有无线控制装置,内置电源与无线控制装置、供电接口、信号传输接口、显示屏、控制按钮电路连接的内置电源。控制模块具有无线控制的功能,壳体内部的内置电源和其他电性元件组合形成完整的组合回路,控制模块可以在手持稳定器外独立使用,例如一人使用手持稳定器拍摄,另一人可以在旁依据显示屏的内容对手持稳定器进行辅助调整,提高拍摄效果;通过无线控制装置,控制模块可以解锁类似车载、固定摄影和辅助拍摄等遥控功能。

作为优选,卡紧结构包括与壳体固定的燕尾块,燕尾块和壳体之间形成两道平行的卡槽,两道卡槽分别位于壳体上相对的两侧面;连接结构包括锁紧框,锁紧框的一侧开口,锁紧框上的相对两侧面内分别设有配合卡槽的卡块。燕尾块和锁紧框形成快拆结构,从而手持稳定器在使用时能快速实现手持稳定器多种握持形式的快速变换,有效防止用户疲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结构拓展模块为长条形,结构拓展模块内设有电池仓,结构拓展模块上设有两处连接结构,两处连接结构位于结构拓展模块的两端,两处连接结构位于结构拓展模块的两侧。结构拓展模块的两处连接结构都能与遥控模块的壳体连接,从而遥控模块与结构拓展模块能够组合形成四种组合形式,方便手持稳定器在立式和握提式两种持拿方式的切换。

作为优选,其中一处连接结构与结构拓展模块的轴线倾斜设置,另一处连接结构与结构拓展模块的轴线平行,两处连接结构所处平面的夹角在20度到40度之间。两处连接结构存在夹角,控制模块和结构拓展模块可以形成更多种形式的组合结构,并且还能同时使用两根控制模块作为握持段;通过存在夹角的两处连接结构,手持稳定器既可以形成竖直的直柄形式,也可以形成握提的形式。

作为优选,支撑模块的支撑脚都设在一连接端的一侧,连接端背对支撑脚的一侧设有连接螺柱,连接部和配合部内均设有配合连接螺柱的连接孔。完成支撑模块和结构拓展模块、控制模块、轴臂之间的连接,将连接孔与连接部、配合部整合,提高连接稳定性;可以确保支撑模块在结构拓展模块上的位置与控制模块在结构拓展模块上的位置相同,从而保证支撑模块和控制模块位置替换的可行性。

作为优选,壳体的侧面设有垂直壳体轴线设置的显示壳,显示屏位于显示壳与壳体一侧平齐的侧面,壳体上的控制按钮与显示屏位于同一平面内。在保证握持组件使用便捷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握持组件总长度,出色的人体工学设计,提高了使用者操作舒适性,减缓手部疲劳。

作为优选,卡紧结构还包括位于两道卡槽端部的限位筋,两道卡槽上的限位筋朝向壳体同一侧。通过限位筋完成卡槽一端的限位,手持稳定器的连接部通过卡槽与其他模块的配合部组装后通过限位筋形成一个辅助限位,从而保证连接部通过卡槽与其他结构的锁紧框连接的稳定性,防止握持组件与其他手持稳定器零件分离。

作为优选,锁紧框的开口朝向结构拓展模块的中间位置。控制模块与结构拓展模块连接时,壳体从开口处滑进到锁紧框,壳体和结构拓展模块形成夹角,由于手握在壳体上,结构拓展模块对壳体会形成向外的转矩,因此通过锁紧框就能在手持稳定器使用时,完成壳体与结构拓展模块的锁紧,防止壳体与结构拓展模块分离,拆装方便便捷,限位作用可靠。

作为优选,连接端内设有配合连接螺柱的安装孔,连接螺柱与安装孔螺纹连接,连接螺柱与连接孔螺纹连接,连接螺柱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有两个相对的平面,两个相对的平面在连接螺柱的两端形成扁平的板形结构。连接螺柱的两端能够通过人手直接拧进和拧出连接孔,使用方便,存放和使用方便;控制模块若具有无线控制功能,在配合部和连接部由于意外或其他因素损坏时,连接螺柱可以作为代替连接结构来连接相对适配的配合部和连接部,提高手持稳定器的应急使用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手持稳定器各部分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形成多种组合模式,增加稳定器的可玩性;拆卸后携带方便;各模块组合使用,不用的模块可以拆卸出手持稳定器,减小手持稳定器的质量,提高手持稳定器的使用体验;采用快拆方式组合,握持组件的结构拓展模块包括至少两处连接结构,从而握持组件的各组合模块与轴臂能够组合形成多种使用形式,各使用形式切换方便,调整快捷,能有效防止用户疲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螺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6到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和结构拓展模块的组合示意图。

图10到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采用有线控制时手持稳定器的多种形式图。

图22到图30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采用无线控制时手持稳定器的多种形式图。

实用新型图中:相机1云台2轴臂3支撑模块4支撑脚41连接端42控制模块5壳体51显示壳511控制按钮512调焦旋钮513开关旋钮514卡紧结构52燕尾块521卡槽522限位筋523连接孔524显示屏53内置电源531控制电路集成芯片532蓝牙装置533接口板54供电接口541信号传输接口542金属触片543导电触板544安装槽545卡齿546结构拓展模块6连接结构61锁紧框62连接螺柱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图1到图4中,一种模块组合手持稳定器,包括固定拍照设备的云台2和连接云台2的握持组件,云台2上设有能与握持组件相连的轴臂3,轴臂3的端面设有连接孔,握持组件包括至少一种组合模块。

一号组合模块为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包括壳体51,壳体51为长条形。壳体51上设有连接云台2的供电接口541和信号传输接口542,壳体51的两端分别设有卡紧结构52,二号组合模块为结构拓展模块6,结构拓展模块6设有至少两处与卡紧结构52配合的连接结构61,卡紧结构52包括与壳体51固定的燕尾块521,燕尾块521的小端与壳体51连接,燕尾块521和壳体51之间形成两道平行的卡槽522;卡紧结构52还包括位于两道卡槽522端部的限位筋523,两道卡槽522上的限位筋523朝向壳体51同一侧。限位筋523与卡槽522存在夹角,夹角为45度。

壳体51的端面上设有连接孔524;壳体51上还设有显示屏53和若干个控制按钮512;壳体51的侧面设有垂直壳体51轴线设置的显示壳511,显示屏53位于显示壳511与壳体51一侧平齐的侧面,壳体51上的控制按钮512与显示屏53位于同一平面内。图3和图4中,壳体51内设有无线控制装置,壳体51内设有电池仓,电池仓内设有与无线控制装置、供电接口541、信号传输接口542、显示屏53、控制按钮512电路连接的内置电源531。供电接口541及信号传输接口542位于一接口板54上,供电接口541和信号传输接口542各包括四个接口孔。接口板54与壳体51卡接,燕尾块521的端面设有长方形的安装槽545,安装槽545的槽壁上设有卡齿546,连接板位于安装槽545内,连接板的下端设有配合卡齿546的限位凸起,接口板54上设有八块可弹性变形的金属触片543。金属触片543能与安装槽545内设置的导电触板544相连。金属触片543与供电接口541及信号传输接口542一一对应,按压连接板,金属触片543挤扁变形,能保证接口与其他零件连接的同时防止连接板对握持组件连接产生干扰。操作按钮包括位于显示壳511侧面的调焦旋钮513和位于显示屏53侧面的开关旋钮514,无线控制装置采用蓝牙装置533,壳体51内还设有控制电路集成芯片532。壳体51内的内置电源531采用三节串联的18650锂电池,内置电源531串联电路连接控制电路集成芯片532、蓝牙装置533和开关旋钮514,控制电路集成芯片532通过导线连接显示屏53和其他控制按钮512,控制电路集成芯片532还设有导线连接到供电接口541和信号传输接口542。

结构拓展模块6为长条形,结构拓展模块6上设有两处连接结构61,两处连接结构61位于结构拓展模块6的两端,两处连接结构61位于结构拓展模块6的两侧。其中一处连接结构61与结构拓展模块6的轴线倾斜设置,另一处连接结构61与结构拓展模块6的轴线平行,两处连接结构61所处平面的夹角为35度。结构拓展模块6上还设有一处卡紧结构52,结构拓展模块6上的卡紧结构52与平行结构拓展模块6轴线的连接结构61位于同一根轴线上并相对设置。连接结构61包括锁紧框62,锁紧框62的一侧开口,锁紧框62的开口朝向结构拓展模块6的中间位置。锁紧框62内设有配合燕尾块521的燕尾槽。轴臂的端面上也设有一处连接结构61。锁紧框62有配合信号传输接口542和供电接口541的信号传输接头和供电接头。结构拓展模块6内设有电池仓,电池仓内固定设有电芯,电芯与结构拓展模块6上的供电接口和供电接头依次相连形成串联电路。结构拓展模块6上的两供电接口为并联电路。如图6到图9所示,结构拓展模块6的两处连接结构61都能与遥控模块的壳体51连接,从而遥控模块与结构拓展模块6能够组合形成四种组合形式,方便手持稳定器在立式和握提式两种持拿方式的切换。

三号组合模块为支撑模块4,支撑模块4包括三个可撑开的支撑脚41,支架脚固定在一个圆柱形的连接端42上,连接端42背对支撑脚41的一侧设有连接螺柱7,连接部和配合部内均设有配合连接螺柱7的连接孔。连接端42内设有配合连接螺柱7的安装孔,连接螺柱7与安装孔螺纹连接,连接螺柱7能与连接孔534螺纹连接,如图5所示,连接螺柱7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有两个相对的平面,两个相对的平面在连接螺柱7的两端形成扁平的板形结构,从而使连接螺柱7的两端能够通过人手直接拧进和拧出。连接孔位于锁紧框62底面或燕尾块端面的中心位置,支撑模块4的连接端42能通过连接螺柱7直接与锁紧框62或燕尾块连接。

图10到图21中的控制模块5可以不设置无线控制装置,控制模块5通过供电接口541、信号传输接口542与结构拓展模块6或轴臂3电路连接,图10包括云台2、固定在云台2上的相机1和轴臂3、和轴臂3连接的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与轴臂3通过连接螺栓直接连接;图11包括云台2、相机1、轴臂3、控制模块5和结构拓展模块6,控制模块5、结构拓展模块6和轴臂3依次相连,控制模块5和轴臂3共轴线,结构拓展模块6和控制模块5组合形成垂直的握把;图12包括云台2、相机1、轴臂3、控制模块5和结构拓展模块6,结构拓展模块6的轴线和轴臂3的轴线倾斜;图13包括云台2、相机1、轴臂3、控制模块5、结构拓展模块6和支撑模块4,控制模块5位于结构拓展模块6的一端,控制模块5的轴线和轴臂3的轴线倾斜,支撑模块4和轴臂3共轴线设置;图10到图13为手持稳定器启用手提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相机1位于手持稳定器的下方。图14到图17为手持稳定器启用竖持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相机1位于手持稳定器的上方。图18到图21是手持稳定器启用支架支撑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支架也就是支撑模块4,位于手持稳定器的最下部,起支撑定位的作用,相机1位于手持稳定器的上方。

控制模块5设有无线控制装置时,控制模块5既可以作为握持组件的一部分使用,也可以独立在握持组件外使用,图22到图30中的控制模块5位于手持控制器外部使用的结构示意图。图22到图24为手持稳定器启用手提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相机1位于手持稳定器的下方。图25到图27为手持稳定器启用竖持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相机1位于手持稳定器的上方。图28到图30是手持稳定器启用支架支撑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手持稳定器各部分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形成多种组合模式,增加稳定器的可玩性;拆卸后携带方便;各模块组合使用,不用的模块可以拆卸出手持稳定器,减小手持稳定器的质量,提高手持稳定器的使用体验;采用快拆方式组合,握持组件的结构拓展模块包括至少两处连接结构61,控制模块的两端分别设有配合连接结构的卡紧结构,从而握持组件的各组合模块与轴臂3能够组合形成多种使用形式,各使用形式切换方便,调整快捷,能有效防止用户疲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