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5323发布日期:2020-04-24 21:19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



背景技术:

流体连接器通常用在液体冷却系统中冷却机构和主循环系统的连接处,一般由安装在冷却机构的插座和主循环系统中的插头两部分组成。冷却机构作为液体冷却系统的关键部件,上面安装有发热元器件,并让它和自身内部冷却液进行热交换,达到散热冷却的目的。而在应用设备的制造、运行过程中,作为关键部件冷却机构会涉及到无数次的运行测试包括密封性、换热性能,以及冷却机构上的发热元件的相关测试和他们后期运行的维修、保养、更换。盲插流体连接器除了对连接器内部密封圈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和弹簧的疲劳寿命要求高以外,对连接器的结构原理,加工精度,密封形式以及安装过程都有较高的要求。

目前市场大多数接头如申请号为201310567735.8、申请号为201811299634.6和申请号为201210190442.8的一种常用的浮动盲插接头,这几种产品结构复杂,零件繁多,有些还使用到了锥形塔簧,加工装配困难,使用起来也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流体连接器结构复杂,不便于安装使用,目的在于提供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解决流体连接器的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的右端和公端连接器的左端为连接器的拔插结合部位,公端连接器包括公端主轴套,公端主轴套内设置有可沿公端主轴套所在直线移动的公端阀芯和固定在公端主轴套内的公端阀芯导向环,公端阀芯的一端与公端阀芯导向环连接,公端阀芯的另一端连接有公端推杆,公端推杆上设置有公端通孔,公端阀芯和公端阀芯导向环之间设置有公端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公端阀芯沿公端阀芯导向环内的导向孔移动;

公端阀芯导向环上设置有若干流道,公端阀芯导向环上的流道与公端主轴套内的流道连通,公端推杆设置有流道,公端通孔与公端推杆内的流道接通;无外力作用时,公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公端通孔与公端主轴套内侧壁接触,公端推杆内的流道被遮挡;

母端连接器有母端主轴套,母端主轴套内设置有沿母端主轴套所在直线运动的母端阀体和固定在母端主轴套内的母端阀芯导向环,母端阀体的一端与母端阀芯导向环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母端推杆,母端推杆上设置有母端通孔,母端阀体和母端阀芯导向环之间设置有母端弹簧,在外力作用下,母端阀体沿母端阀芯导向环内的导向孔移动;

母端阀芯导向环上设置有若干流道,母端阀芯导向环上的流道与母端主轴套内的流道连通,母端推杆内设置有流道,母端通孔与母端推杆内的流道接通;无外力作用时,母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母端通孔与母端主轴套内侧壁接触,母端推杆内的流道被遮挡;

连接时,公端推杆与母端推杆连接,其内的流道连通,在外力作用下,公端阀芯和母端阀体带动公端推杆和母端推杆移动,公端通孔和母端通孔分别与公端主轴套和母端主轴套内的流道接通,流体通过公端推杆流入母端推杆,接通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

进一步的,本装置在使用时,当不连接时,对于公端连接器而言,在公端弹簧的作用下,使公端推杆上的公端通孔与公端主轴套的侧壁相接触,进而可将公端通孔进行遮挡,防止流体流入公端通孔中,进而对公端连接器进行密封。

同理,对于母端连接器而言,也是通过母端弹簧的作用,使在无外力作用下时,母端推杆上的母端通孔与母端主轴套的侧壁相接触,进而对母端通孔进行遮挡,防止流体进入母端通孔中,实现对母端连接器密封。

在需要使用时,将公端连接器上的公端推杆插入母端连接器上的母端推杆中,在外力以及公端弹簧和母端弹簧的作用下,母端推杆和公端推杆进行移动,进而使公端通孔和母端通孔在公端主轴套和母端主轴套内移动,使母端推杆和公端推杆上的公端通孔和母端通孔漏出,与其内的流道连通。

在连接时,流体通过公端主轴套内的流体通道,流入公端通孔中,在通过公端推杆的内部的流道流入母端推杆中,然后再通过母端推杆上的母端通孔流入母端主轴套内的流道中,进而实现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内的流体的接通。

优选的,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母端主轴套的右端连接有第一母端密封圈,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连接时,第一母端密封圈与公端主轴套的外侧面相接触。设置第一母端密封圈,在连接时,公端主轴套与其接触,能在连接使用时,实现第一层密封圈的密封工作,进一步的提高使用效率,更便于长期使用。

优选的,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公端阀芯和母端阀体的侧面均为定位坡面,公端主轴套和母端主轴套的内侧面均为相对应的配合台阶,公端阀芯和母端阀体的定位坡面处分别设置有公端密封圈和第二母端密封圈,未连接时,公端密封圈和第二母端密封圈分别与公端主轴套和母端主轴套的内侧面的台阶处接触,连接时,公端密封圈和第二母端密封圈分别与公端主轴套和母端主轴套内的流道接触。

公端密封圈和第二母端密封圈的使用,能进一步的在未连接时,保证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的密封效果,进一步的提高使用效率。

更进一步的,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公端弹簧的弹力不小于母端弹簧的弹力。这样母端弹簧能率先被压缩至母端阀体的左端,保证公端主轴套和母端主轴套的内部流道处于连通状态。并且流体连接器在公母端连接器断开的时候,各弹簧均会回弹到定位位置,保证原有密封面,保证回路没有泄露。

优选的,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公端阀芯导向环和母端阀芯导向环的侧面设置有安装螺纹,公端阀芯导向环和母端阀芯导向环与公端主轴套和母端主轴套内侧面通过螺纹连接。这样的设置更便于操作使用,结构更加简单。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本装置结构简单,没有繁杂的结构,更便于操作使用;

2、本实用新型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本结构在未连接时,能有效的保证母端连接器和公端连接器的密封性,同时在连接时,能快速的连通流体,使用更加简便;

3、本实用新型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本装置结构简单,易于装配,不容易损坏,使用寿命更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未连接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时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公端主轴套,2-公端阀芯,3-公端安装密封圈,4-浮动螺母,5-公端密封圈,6-公端阀芯导向环,7-公端弹簧,8-浮动密封圈,9-母端主轴套,10-母端安装密封圈,11-第二母端密封圈,12-母端弹簧,13-母端阀芯导向环,14-母端阀体,15-第一母端密封圈,16-公端推杆,17-公端通孔,18-母端推杆,19-母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的右端和公端连接器的左端为连接器的拔插结合部位,公端连接器包括公端主轴套1,公端主轴套1内设置有可沿公端主轴套1所在直线移动的公端阀芯2和固定在公端主轴套1内的公端阀芯导向环6,公端阀芯2的一端与公端阀芯导向环6连接,公端阀芯2的另一端连接有公端推杆16,公端推杆16上设置有公端通孔17,公端阀芯2和公端阀芯导向环6之间设置有公端弹簧7,在外力作用下,公端阀芯2沿公端阀芯导向环6内的导向孔移动;

公端阀芯导向环6上设置有若干流道,公端阀芯导向环6上的流道与公端主轴套1内的流道连通,公端推杆16设置有流道,公端通孔17与公端推杆16内的流道接通;无外力作用时,公端弹簧7处于压缩状态,公端通孔17与公端主轴套1内侧壁接触,公端推杆16内的流道被遮挡;

母端连接器有母端主轴套9,母端主轴套9内设置有沿母端主轴套9所在直线运动的母端阀体14和固定在母端主轴套9内的母端阀芯导向环13,母端阀体14的一端与母端阀芯导向环13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母端推杆18,母端推杆18上设置有母端通孔19,母端阀体14和母端阀芯导向环13之间设置有母端弹簧12,在外力作用下,母端阀体14沿母端阀芯导向环13内的导向孔移动;

母端阀芯导向环13上设置有若干流道,母端阀芯导向环13上的流道与母端主轴套9内的流道连通,母端推杆18内设置有流道,母端通孔19与母端推杆18内的流道接通;无外力作用时,母端弹簧12处于压缩状态,母端通孔19与母端主轴套9内侧壁接触,母端推杆18内的流道被遮挡;

连接时,公端推杆16与母端推杆18连接,其内的流道连通,在外力作用下,公端阀芯2和母端阀体14带动公端推杆16和母端推杆18移动,公端通孔17和母端通孔19分别与公端主轴套1和母端主轴套9内的流道接通,流体通过公端推杆16流入母端推杆18,接通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

实施例2

浮动盲插流体连接器,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母端主轴套9的右端连接有第一母端密封圈15,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连接时,第一母端密封圈15与公端主轴套1的外侧面相接触。公端阀芯2和母端阀体14的侧面均为定位坡面,公端主轴套1和母端主轴套9的内侧面均为相对应的配合台阶,公端阀芯2和母端阀体14的定位坡面处分别设置有公端密封圈5和第二母端密封圈11,未连接时,公端密封圈5和第二母端密封圈11分别与公端主轴套1和母端主轴套9的内侧面的台阶处接触,连接时,公端密封圈5和第二母端密封圈11分别与公端主轴套1和母端主轴套9内的流道接触。公端弹簧7的弹力不小于母端弹簧12的弹力。公端阀芯导向环6和母端阀芯导向环13的侧面设置有安装螺纹,公端阀芯导向环6和母端阀芯导向环13与公端主轴套1和母端主轴套9内侧面通过螺纹连接。

实施例3

本结构包含有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母端的右端和公端的左端为连接器的拔插结合部位。公端连接器包括有公端主轴套1、浮动螺母4、浮动密封圈8、公端安装密封圈3、公端阀芯导向环6、公端弹簧7、公端密封圈5和公端阀芯2。所述公端主轴套1外部用于浮动螺母4、浮动密封圈8和公端安装密封圈3的安装以及公端母端拔插的密封配合,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拔插第一密封面、浮动密封圈8沟槽、浮动螺母4安装定位凸台以及公端安装密封圈3沟槽;内部用于通流体的流道,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公端阀芯导向孔、公端阀芯2定位坡面、公端密封圈5配合台阶、通流体的流道、安装公端阀芯导向环6的螺纹。所述浮动螺母4用于公端连接器的安装,外部布置拔插定位凸台、扳手位、安装螺纹,内部布置有浮动密封圈8安装沟槽。所述公端阀芯导向环6外部布置有安装螺纹、内布置有公端阀芯导向孔、导向孔四周布置有流通流体的流道。所述公端阀芯2外部用于流通流体,从左至右布置有公端推杆16、定位坡面、公端密封圈5安装沟槽、流体坡面、公端弹簧7安装凸台和弹簧导向柱,公端推杆16内布置有流体的流道,在公端推杆16和定位坡面之间由内到外布置有流通流体的多个小流道。

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公端主轴套1内部右端安装公端阀芯导向环6,左端安装公端密封圈5和公端阀芯2,通过公端阀芯2凸台完成和公端阀芯2的单方向定位;通过公端密封圈5配合台阶、公端密封圈5和公端阀芯2上的公端密封安装沟槽形成密封。所述公端主轴套1内部的公端阀芯导向环6和公端阀芯2的公端弹簧7安装凸台中间安装有公端弹簧7,弹簧属于半压缩状态,使公端阀芯2还可以继续往公端连接器的右端压缩同时没有负荷时回弹使其单向定位。

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有母端主轴套9、母端安装密封圈10、母端弹簧12、第一母端密封圈15、母端小密封圈11、母端阀体14和母端阀芯导向环13。所述母端主轴套9用于母端连接器的安装,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安装螺纹、母端安装密封圈10安装沟槽、扳手位;内部用于通流体的流道,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母端阀芯导向环13安装螺纹、通流体的流道、母端小密封圈11配合台阶、母端阀体14定位坡面、第一母端密封圈15安装沟槽以及连接器拔插导向坡面。所述母端阀体14外部用于流通流体,从左至右布置有弹簧导向柱、母端弹簧12安装凸台、流体坡面、阀芯导向柱、母端小密封圈11安装沟槽、定位坡面和母端推杆18,母端推杆18内布置有流体的流道,在母端推杆18和定位坡面之间由内到外布置有流通流体的多个小流道。母端阀体14左端母端弹簧12安装凸台的左端面为母端弹簧12压缩定位面。所述母端阀芯导向环13外布置有安装螺纹,内布置有母端阀芯导向孔,导向孔四周布置有流通流体的流道。

所述母端连接器的母端主轴套9内部左端安装母端阀芯导向环13、母端阀体14,右端安装第一母端密封圈15,母端阀体14上安装有母端小密封圈11,通过母端阀体14定位坡面完成和母端阀体14的单方向定位;通过母端阀体14上的母端小密封圈11安装沟槽、母端小密封圈11和母端主轴套9的母端小密封圈11配合台阶形成密封。所述母端主轴套9内部的母端阀体14和母端阀芯导向环13中间安装有母端弹簧12,弹簧属于半压缩状态,使母端阀体14还可以继续往母端连接器的左端压缩同时没有负荷时回弹使其单向定位。

所述流体连接器的公端弹簧7的弹力应大于或者等母端弹簧12的弹力。

所述流体连接器的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在单独使用过程中,因其内部的公端弹簧7、母端弹簧12的回弹性能使公端阀芯2和母端阀体14均在定位位置以保证公、母端连接器的密封性能。

所述流体连接器的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在配合连接时,通过浮动螺母4上的拔插定位凸台和母端主轴套9右端的连接器拔插导向坡面形成定位。此时母端主轴套9的第一母端密封圈15安装沟槽、第一母端密封圈15和公端主轴套1上的拔插第一密封面形成密封。公端主轴套1插入母端主轴套9的过程中,公端阀芯2的推杆左端面和母端阀体14的推杆右端面接触,随着进一步的插入,公端弹簧7和母端弹簧12同时被压缩,因为公端弹簧7的弹力大于或者等于母端弹簧12的弹力,所以母端弹簧12率先被压缩至母端阀体14左端母端弹簧12安装凸台的左端面接触到母端阀芯导向环13的右端面完成弹簧压缩的定位。之后公端弹簧7压缩至浮动螺母4上的拔插定位凸台和母端主轴套9右端的连接器拔插导向坡面形成定位。此时公端密封圈5和母端小密封圈11均随公端阀芯2和母端阀体14移动到流道之中,公端主轴套1和母端主轴套9的内部流道处于连通状态。

所述流体连接器在公母端连接器断开的时候,各弹簧均会回弹到定位位置,保证原有密封面,保证回路没有泄露。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