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触点弹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4693阅读:918来源:国知局
双触点弹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指一种双触点弹片。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及平板电脑内通常需要一种连接器件连接主板与天线、麦克、振动马达等以传输信号。该连接器件一般为一种弹片,通常,所述弹片包括板状基部、自所述板状基部一端反向折弯形成的弹性臂、自所述弹性臂末端朝向所述板状基部折弯延伸形成的支撑臂、形成于所述弹性臂末端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接触通过所述弹性臂提供弹力,当所述弹性臂出现金属疲劳或机械变形时,所述弹片将无法实现连接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双触点弹片,通过独立的多点接触实现更为稳定、可靠的连接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触点弹片,包括板状基部、自所述板状基部纵向一端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臂、自所述板状基部纵向另一端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臂、及自所述板状基部横向两端分别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第一翼部与第二翼部,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二接触臂在横向方向部分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臂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折弯形成的第一拉紧部、自所述第一拉紧部倾斜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倾斜臂、自所述第一倾斜臂朝向所述板状基部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一支撑臂、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倾斜臂上端的第一触点。

优选地,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折弯形成的第二拉紧部、自所述第二拉紧部倾斜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倾斜臂、自所述第二倾斜臂朝向所述板状基部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二支撑臂、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倾斜臂上端的第二触点。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臂的第一触点区域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第二触点区域在横向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优选地,所述第一倾斜臂在靠近所述第一翼部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倾斜臂在靠近所述第二翼部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倾斜臂靠近第二翼部一侧留出供所述第二倾斜臂延伸并形变的空间,所述第二倾斜臂靠近所述第一翼部的一侧留出供所述第一倾斜臂延伸并形变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臂靠近所述第一翼部一侧向外凸出形成第一预压部,所述第二支撑臂靠近所述第二翼部一侧向外凸出形成第二预压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翼部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横向一侧垂直折弯后延伸形成的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顶端向内折弯形成的第一压制部、及开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上的第一压制槽,所述第一预压部延伸入所述第一压制槽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压制部下方;所述第二翼部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横向一侧垂直折弯后延伸形成的第二主体部、自所述第二主体部顶端向内折弯形成的第二压制部、及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上的第二压制槽,所述第二预压部延伸入所述第二压制槽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压制部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制槽倾斜延伸形成,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压制槽包括供所述第一预压部下压时抵触的第一倾斜面及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用于供所述第一预压部撤除下压动作时,所述第一预压部能够平缓上移而不会瞬间上跳导致弹片变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压制槽倾斜延伸形成,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压制槽包括供所述第二预压部下压时抵触的第三倾斜面及与所述第三倾斜面相对的第四倾斜面,所述第四倾斜面用于供所述第二预压部撤除下压动作时,所述第二预压部能够平缓上移而不会瞬间上跳导致弹片变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制槽与所述第二压制槽的倾斜方向相反。

本申请双触点弹片通过在所述板状基部的纵向两端分别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第一、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的触点区域在横向方向部分重合,保证弹片整体尺寸不变大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第二触点分别独立地起到支撑的作用。当某一接触臂出现问题时,二另一接触臂可完全不受影响地实现弹片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双触点弹片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双触点弹片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双触点弹片的俯视图;

图4为沿图3所示a-a虚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双触点弹片包括板状基部10、自所述板状基部10纵向一端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臂20、自所述板状基部10纵向另一端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臂30、及自所述板状基部10横向两端分别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第一翼部40与第二翼部50。

所述第一接触臂20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10折弯形成的第一拉紧部27、自所述第一拉紧部27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一水平部21、自所述第一水平部21倾斜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倾斜臂22、自所述第一倾斜臂22朝向所述板状基部10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一支撑臂24、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倾斜臂22上端的第一触点23。所述第一支撑臂24靠近所述第一翼部40一侧向外凸出形成第一预压部(未图示)。

所述第二接触臂30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10折弯形成的第二拉紧部37、自所述第二拉紧部37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二水平部31、自所述第二水平部31倾斜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倾斜臂32、自所述第二倾斜臂32朝向所述板状基部10折弯延伸形成的第二支撑臂34、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倾斜臂32上端的第二触点33。所述第二支撑臂34靠近所述第二翼部50一侧向外凸出形成第二预压部35。

所述第一接触臂20的第一触点23区域与所述第二接触臂30的第二触点33区域在横向方向上部分位置相互交错重叠,所述第一倾斜臂22在靠近所述第一翼部40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倾斜臂32在靠近所述第二翼部50一侧延伸,如此所述第一倾斜臂22靠近第二翼部50一侧留出供所述第二倾斜臂32延伸并形变的空间26,所述第二倾斜臂32靠近所述第一翼部40的一侧留出供所述第一倾斜臂22延伸并形变的空间36。在所述第一、第二接触臂20,30下压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第二触点23,33在横向方向重叠并处于同一直线上,且无需加宽所述弹片的整体宽度。

所述第一翼部40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10横向一侧垂直折弯后延伸形成的第一主体部41、自所述第一主体部41顶端向内折弯形成的第一压制部42、及开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41上的第一压制槽43。所述第一支撑臂24的第一预压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压制槽43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压制部42下方。所述第一压制槽43倾斜延伸形成,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臂24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压制槽43包括供所述第一预压部下压时抵触的第一倾斜面431及与所述第一倾斜面431相对的第二倾斜面432,所述第二倾斜面432用于供所述第一预压部撤除下压动作时,所述第一预压部能够平缓上移而不会瞬间上跳导致弹片变形。所述第一翼部40还包括自所述第一主体部41纵向延伸至所述第一拉紧部27外侧的第一保护翼44,所述第一保护翼44保护所述第一接触臂20的外侧以防擦挂。

所述第二翼部50包括自所述板状基部10横向一侧垂直折弯后延伸形成的第二主体部51、自所述第二主体部51顶端向内折弯形成的第二压制部52、及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51上的第二压制槽53。所述第二支撑臂24的第二预压部35延伸至所述第二压制槽53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压制部52下方。所述第二压制槽53倾斜延伸形成,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臂54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压制槽53包括供所述第二预压部35下压时抵触的第三倾斜面531及与所述第三倾斜面531相对的第四倾斜面532,所述第四倾斜面532用于供所述第二预压部35撤除下压动作时,所述第二预压部35能够平缓上移而不会瞬间上跳导致弹片变形。所述第二翼部50还包括自所述第二主体部51纵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拉紧部37外侧的第二保护翼54,所述第二保护翼54保护所述第二接触臂30的外侧以防擦挂。

所述第一压制槽43与所述第二压制槽53的倾斜方向相反。

本申请双触点弹片通过在所述板状基部10的纵向两端分别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第一、第二接触臂20,30,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20,30在下压后的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第二触点23,33在横向方向重合,保证弹片整体尺寸不变大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第二触点23,33分别独立地起到支撑的作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