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60822发布日期:2021-02-18 21:1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行车过程中,手机导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手机支架起到支撑手机并调整手机角度的作用。现有的手机支架一般夹持在汽车出风口的叶片上,但由于不同的车型拥有不同的叶片,因此手机支架需要设置可调的夹紧结构,以夹持在不同的叶片上。但是目前可调的手机支架通常在卡勾上螺纹连接一个调节板,通过旋转调节板来调整卡勾到调节板之间的距离,并通过调节板和卡勾将手机支架固定在叶片上。在旋转调节板时,往往会因为力度过大而导致手机支架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能避免在夹持组件已经处于夹持状态的情况下继续转动外旋转件,导致夹持组件被挤压过度而损坏。
[0004]
一种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包括内旋转件、外旋转件以及用于连接并固定支架的紧固连接件,内旋转件上设有第一通孔,内旋转件通过第一通孔套置在紧固连接件上,内旋转件与紧固连接件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外旋转件上设有第二通孔,外旋转件通过第二通孔套置在内旋转件上;
[0005]
内旋转件的外壁沿周向设有支撑台,支撑台的上表面设有多个连续排布的凹槽,外旋转件内设有联动结构,联动结构倾斜设置,联动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和抵靠块,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外旋转件内,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沿倾斜于夹持装置轴线的方向将抵靠块挤压在凹槽内;
[0006]
当转动外旋转件时,外旋转件可通过联动结构和凹槽之间产生的第一作用力带动内旋转件同步转动,当转动外旋转件的第二作用力大于第一作用力时,抵靠块移入相邻的另一该凹槽内,外旋转件与内旋转件发生相对移动。
[000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外旋转件的外壁设有操作块,该操作块位于该支撑台的上方,该操作块内设有容置孔,该容置孔沿倾斜于该夹持装置轴线的方向延伸设置,该联动结构安装在该容置孔内。
[0008]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凹槽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的斜度相等。
[0009]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壁面和该第二壁面为弧面,且该第一壁面和该第二壁面之间通过曲面过渡连接;或者,该第一壁面和该第二壁面为平面。
[001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抵靠块设有与该第一壁面和/或第二壁面接触的接触面,该接触面为弧面或平面。
[0011]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紧固连接件包括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和用于连接该支架的连接件,该连接件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该第一通孔的孔壁上设有内螺纹,该内旋
转件通过该内螺纹与该外螺纹配合连接于该连接件,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的上端分别与该连接件转动连接,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的下端用于在该内旋转件的驱动下相互靠近而夹紧物体。
[001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连接件的下方设有容置腔,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的上端分别通过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转动设置在该容置腔内,该第一转轴与该第二转轴平行;该第一夹臂背向该第二夹臂的侧面设有第一挤压部,该第二夹臂背向该第一夹臂的侧面设有第二挤压部,当转动该外旋转件使该内旋转件移动时,该内旋转件可抵靠在该第一挤压部和该第二挤压部上,从而驱动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的下端相互靠近。
[001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紧固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该第一夹臂和该第二夹臂。
[001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紧固连接件包括固定勾和用于连接该支架的连接件,该连接件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该第一通孔的孔壁上设有内螺纹,该内旋转件通过该内螺纹与该外螺纹配合连接于该连接件,该固定勾的上端与该连接件固定连接,该固定勾的下端用于在该内旋转件的驱动下靠近该内旋转件的下表面而夹紧物体。
[001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夹持装置还包括支撑件,该支撑件上设有第三通孔,该第三通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二卡扣,该支撑件通过该第三通孔套置在该内旋转件上,该内旋转件上设有卡槽,该第二卡扣卡设在该卡槽内。
[0016]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外旋转件可通过联动结构和凹槽带动内旋转件同步转动,进而驱使内旋转件和外旋转件沿轴向方向移动,以挤压或松开紧固连接件,当内旋转件挤压紧固连接件至夹持状态时,继续转动外旋转件,联动结构被压缩,此时外旋转件与内旋转件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避免在紧固连接件已经处于夹持状态的情况下继续转动外旋转件,导致紧固连接件被挤压过度而损坏。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第一实施例
[002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5]
请参照图1至图4,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包括内旋转件12、外旋转件13以及用
于连接并固定支架的紧固连接件,内旋转件12上设有第一通孔104,内旋转件12通过第一通孔104套置在紧固连接件上,内旋转件12与紧固连接件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外旋转件13上设有第二通孔106,外旋转件13通过第二通孔106套置在内旋转件12上。
[0026]
内旋转件12的外壁沿周向设有支撑台121,支撑台121的上表面设有多个连续排布的凹槽201,外旋转件13内设有联动结构131,联动结构131倾斜设置,联动结构131包括第一弹性件132和抵靠块133,第一弹性件132的一端固定在外旋转件13内,第一弹性件132的另一端沿倾斜于夹持装置轴线的方向将抵靠块133挤压在凹槽201内。
[0027]
当转动外旋转件13时,外旋转件13可通过联动结构131的抵靠块133与凹槽201之间产生的第一作用力带动内旋转件12同步转动,当转动外旋转件13的第二作用力大于第一作用力时,抵靠块133移入相邻的另一凹槽201内,外旋转件13与内旋转件12发生相对移动。值得一提的是,支撑台1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垂直于夹持装置的轴线方向,其中,支撑台121的上表面靠近紧固连接件用于固定移动终端支架的一端,支撑台121的下表面靠近紧固连接件用于夹持或卡勾汽车出风口的叶片的一端。
[0028]
本实用新型的外旋转件13可通过联动结构131和凹槽201带动内旋转件12同步转动,进而驱使内旋转件12和外旋转件13沿轴向方向移动,以挤压或松开紧固连接件,当内旋转件12挤压紧固连接件至夹持状态时,继续转动外旋转件13,联动结构131被压缩,此时转动外旋转件13的第二作用力大于第一作用力(第一作用力为抵靠块133与凹槽201的一槽壁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外旋转件13克服第一弹性件132的弹力,使外旋转件13与内旋转件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避免在紧固连接件已经处于夹持状态的情况下继续转动外旋转件13,导致紧固连接件被挤压过度而损坏。
[0029]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联动结构131倾斜设置,顺时针转动外旋转件13的作用力与逆时针转动外旋转件13的作用力不同,例如外旋转件13可带动内旋转件12顺时针转动,此时外旋转件13与内旋转件12能发生相对移动,当外旋转件13逆时针转动时,外旋转件13与内旋转件12不能发生相对移动,即外旋转件13和内旋转件12只能同步逆时针转动,使内旋转件12从紧固连接件上脱离。
[0030]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132的轴线与夹持装置的轴线的夹角小于90
°
,优选地,该夹角为25
°
~45
°

[0031]
进一步地,外旋转件13的外壁设有操作块135,操作块135位于支撑台121的上方,操作块135内设有容置孔202,容置孔202沿倾斜于夹持装置轴线的方向延伸设置,即容置孔202的轴线在夹持装置轴线所在平面内的投影,在该平面内能够与夹持装置轴线相交,联动结构131安装在容置孔202内。在本实施例中,外旋转件13相对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操作块135,每个操作块135内安装有一个联动结构131。
[0032]
进一步地,联动结构131还包括紧固件134,紧固件134固定在容置孔202内,第一弹性件132的一端固定于紧固件134,第一弹性件132的另一端连接于抵靠块1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32为弹簧,但并不以此为限。
[0033]
进一步地,201凹槽包括第一壁面201a和第二壁面201b,第一壁面201a与第二壁面201b的斜度相等。在本实施例中,抵靠块133与凹槽201的第一壁面201a或第二壁面201b接触,当抵靠块133与第一壁面201a接触且内旋转件12挤压紧固连接件至夹持状态时,继续转动外旋转件13,抵靠块133相对于第一壁面201a发生滑动,第一弹性件132被压缩,此时转动
外旋转件13的第二作用力大于第一作用力(第一作用力为抵靠块133与第一壁面201a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外旋转件13克服第一弹性件132的弹力,使外旋转件13与内旋转件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避免在紧固连接件已经处于夹持状态的情况下继续转动外旋转件13,导致紧固连接件被挤压过度而损坏。
[0034]
进一步地,第一壁面201a和第二壁面201b为弧面,且第一壁面201a和第二壁面201b之间通过曲面过渡连接;优选地,第一壁面201a和第二壁面201b例如为圆弧面或椭圆弧面。
[0035]
进一步地,抵靠块133设有与第一壁面201a和/或第二壁面201b接触的接触面133a,接触面133a为弧面。在本实施例中,抵靠块133为球形,或者椭圆形。
[0036]
进一步地,外旋转件13的端部设有第一卡扣(图未示),第一卡扣位于第二通孔106的孔壁上,第一卡扣卡设在支撑台121的下表面,如图2和图3所示。
[0037]
进一步地,紧固连接件包括第一夹臂141、第二夹臂146和用于连接支架的连接件11,连接件11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113,第一通孔104的孔壁上设有内螺纹123,内旋转件12通过内螺纹123与外螺纹113配合连接于连接件11,第一夹臂141和第二夹臂146的上端分别与连接件11转动连接,第一夹臂141和第二夹臂146的下端用于在内旋转件12的驱动下相互靠近而夹紧物体。
[0038]
进一步地,连接件11的下方设有容置腔(图未示),第一夹臂141和第二夹臂146的上端分别通过第一转轴114a、第二转轴114b转动设置在容置腔101内,第一转轴114a与第二转轴114b平行;第一夹臂141背向第二夹臂146的侧面设有第一挤压部143,第二夹臂146背向第一夹臂141的侧面设有第二挤压部148,当转动外旋转件13使内旋转件12移动时,内旋转件12可抵靠在第一挤压部143和第二挤压部148上,从而驱动第一夹臂141和第二夹臂146的下端相互靠近。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41和第二夹臂146的上端可以通过同一转轴转动设置在容置腔101内。
[0039]
进一步地,第一夹臂14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动部142、第一挤压部143及第一夹持部144,第二夹臂14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转动部147、第二挤压部148及第二夹持部149,第一转动部142和第二转动部147位于容置腔内,第一转动部142与第一转轴114a连接,第二转动部147与第二转轴114b连接,当转动外旋转件13使内旋转件12移动时,内旋转件12可抵靠在第一挤压部143和第二挤压部148;当继续转动外旋转件13可驱使内旋转件12挤压第一挤压部143和第二挤压部148,从而使第一夹持部144、第二夹持部149受到相互靠拢的挤压力,进而使紧固连接件实现夹持动作。
[0040]
进一步地,紧固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图未示),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一夹臂141和第二夹臂146。
[0041]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部142靠近第二转动部147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孔107,第二转动部147靠近第一转动部142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孔(图未示),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安装孔107内,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内。当第一夹持部144与第二夹持部149在挤压下相互靠拢时,第二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且分别给第一夹臂141及第二夹臂146与挤压力方向相反的弹力;当转动外旋转件13,使内旋转件12向着远离第一挤压部143、第二挤压部148的方向移动时,内旋转件12解除对第一挤压部143及第二挤压部148的挤压,第一夹持部144与第二夹持部149不再受到相互靠拢的挤压力,紧固连接件处于松开状态;
同时,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夹持部144与第二夹持部149之间相互远离,方便下一次夹持,即第二弹性件用于使第一夹臂141和第二夹臂146保持张开的趋势,方便用户将第一夹臂141和第二夹臂146伸入到汽车出风口叶片中。
[0042]
进一步地,第一夹臂141和/或第二夹臂146的下端设有勾挂物件的卡勾14a。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44和第二夹持部149的端部均设有勾挂物件的卡勾14a,且两卡勾14a相互错开设置,卡勾14a与第一夹持部144、第二夹持部149之间具有夹角,优选地,该夹角小于或等于90
°
。在本实施例中,卡勾14a可勾挂在汽车出风口的叶片上,方便固定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
[0043]
进一步地,夹持装置还包括支撑件17,支撑件17上设有第三通孔109,第三通孔109的孔壁上设有第二卡扣171,支撑件17通过第三通孔109套置在内旋转件12上,内旋转件12上设有卡槽(图未示),第二卡扣171卡设在卡槽内。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7可随着内旋转件12同步移动,当紧固连接件处于夹持状态时,支撑件17可支撑夹持装置,以使夹持装置保持稳定,例如当夹持组件14夹持住汽车出风口的叶片时,支撑件17与被夹持的汽车出风口叶片四周接触,以防止夹持装置在夹持住叶片后,跟随叶片一同晃动。
[0044]
进一步地,卡槽为环形槽,卡槽可不环绕于内旋转件12,而只设置与第二卡扣171对应的凹槽即可。或者,卡槽可设置于第三通孔109的孔壁上,第二卡扣171可设置于内旋转件12的外壁上,只要保证支撑件17与内旋转件12卡接配合即可。又或者,支撑件17与内旋转件12还可以是通过插接、螺纹连接及一体成型等其他方式连接,只要能够保证紧固连接件处于夹持状态时,支撑件17能够支撑被夹持处的四周,以保持夹持装置的稳定即可。
[0045]
进一步地,支撑件17上还设有防滑垫(图未示),防滑垫固定于支撑件17的支撑面(支撑面为靠近汽车出风口的叶片的表面),通过防滑垫与被夹持处的四周接触,能有效防止支撑件17被支撑处的物件刮花。在本实施例中,防滑垫由橡胶块、磨砂件等,凡可起到防滑作用的部件或结构制成,但并不以此为限。
[0046]
进一步地,连接件11包括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12用于连接支架,第一连接部11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12连接,外螺纹113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1的外壁上,内旋转件12通过内螺纹123与外螺纹113配合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1。在本实施例中,支架为移动终端支架、夹具、无线充电器,但并不以此为限。
[0047]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111的顶部设有固定柱111a,第二连接部112上设有固定孔(图未示),固定柱111a设置在固定孔内,且第二连接部112通过螺丝固定在固定柱111a上,实现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可拆卸地连接。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2还可以采用卡扣、焊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并不以此为限。
[0048]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112大致为一球体,第二连接部112球铰于支架上,以使支架能相对第二连接部112转动,便于调整支架的角度。优选地,第二连接部112为万向球,第二连接部112与支架背面的万向球孔配合实现固定支架。
[0049]
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12为吸盘、夹具、卡扣等结构,可直接通过夹持、吸附等方式连接支架。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紧固连接件包括固定勾(图未示)和用于连接支架的连接件11,连接件11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113,第一通孔104的孔壁上设有内螺纹123,内旋转件12通过内螺纹123与外螺纹113配合连接于连接件11,固定勾的上端与连接件11固定连接,固定勾的下端用于在内旋转件12的驱动下靠近内旋转件12的下表面而夹紧
物体。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紧固连接件包括第一夹臂141和第二夹臂141,仅通过固定勾实现勾挂物件,例如固定勾勾挂汽车出风口的叶片。
[0050]
第二实施例
[0051]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抵靠块133和凹槽201的形状不同。
[0052]
具体地,凹槽201的第一壁面201a和第二壁面201b为平面,抵靠块133的接触面133a为平面。抵靠块133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保证与凹槽201的接触面133a为平面即可,优选地,抵靠块133为矩形。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01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但并不以此为限。
[0053]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