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深对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8113发布日期:2021-03-12 10:51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测深对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深测量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深对比装置。



背景技术:

水深测量作业前需检测测深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并对各项参数进行校准改正。将水深测量校准装置放置实际深度与测深设备读数进行比对,能更精准进行测深对比校准。

以无人船水深测量功能为例,其所搭载的单波束测深仪位于无人船船底中心位置,并非如传统测量船的侧弦安装,常规测深比对装置难以施放至测深仪下方进行水深比对,仅能通过测深绳、测深杆等粗略手段比对水底水深,导致无人船测深仪缺乏必要的检核,无法判断测深仪是否正常状态和通过改正数进行误差修正。无人船测深在浅水区测深作业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普遍缺乏有效的作业前比对校准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测深对比装置,尤其适用于无人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测深对比装置,包括:

支撑机构;

升降组件:安装在支撑机构上,包括:绞盘机构;

比对盘:包括盘面板主体,沿盘面板主体两侧对称安装有第一缆绳和第二缆绳,第一缆绳和第二缆绳均缠绕至绞盘机构;

计深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撑机构上的轮式计米器,所述第一缆绳及第二缆绳均与计米器滚轮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绞盘机构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所述第一缆绳缠绕至第一绞盘,所述第二缆绳缠绕至第二绞盘。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沿比对盘一侧设置有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沿比对盘第二侧设置有第三挂钩和第四挂钩,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呈轴向对称;

所述第一缆绳包括:第一缆绳主体段,及由主体段分支出的第一缆绳第一子段及第一缆绳第二子段,所述第一缆绳第一子段连接至第一挂钩,第一缆绳第二子段连接至第二挂钩;

所述第二缆绳包括:第二缆绳主体段,及由主体段分支出的第二缆绳第一子段及第二缆绳第二子段,所述第二缆绳第一子段连接至第三挂钩,第二缆绳第二子段连接至第四挂钩。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延伸管段,所述延伸管段包括互连的第一延伸管和第二延伸管;

第一延伸管与第二延伸管的配合端呈角度设置有三个安装孔,第二延伸管与第一延伸管的配合端设置有两个安装孔,通过第一延伸管上的安装孔与第二延伸管上的安装孔配合安装第一延伸管和第二延伸管。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延伸管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第一滑轮、第二滑轮、轮式计米器、绞盘机构顺次排列;所述第一滑轮设置在第一缆绳端,第一缆绳绕过第一滑轮,所述第二滑轮设置在第二缆绳端,第二缆绳绕过第二滑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管段进一步包括第三延伸管,与第二延伸管连接;沿第二延伸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安装孔,相应的,沿第三延伸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安装孔,通过第二延伸管上安装孔与第三延伸管上安装孔配合实现二者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进一步包括配重块,安装在第三延伸管的末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进一步包括支撑管段,包括支撑座及设置于支撑座上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与延伸管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管包括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第一支撑管安装至支撑座,第二支撑管安装至延伸管段;

沿第一支撑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安装孔,相应的,沿第二支撑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安装孔,通过第一支撑管上安装孔与第二支撑管上安装孔配合实现二者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比对盘盘面板主体上设置有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可用于测深设备作业前的比对校准,尤其适用于无人船。设备可拆卸,运输方便、操作简便;采用电动绞盘控制升降,可降低作业劳动强度和作业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测深对比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测深对比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支撑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支撑管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

1-比对盘,101-通孔;

2-计米器;

3-计米表;

401-第一绞盘,402-第二绞盘;

5-第一缆绳,501-第一缆绳主体段,502-第一缆绳第一子段,503-第一缆绳第二子段;

6-第二缆绳,601-第二缆绳主体段,602-第二缆绳第一子段,603-第二缆绳第二子段;

7-第一延伸管;

8-第二延伸管;

901-第一滑轮,902-第二滑轮;

10-第三延伸管;

11-配重;

12-第一支撑管。1201-安装孔;

13-第二支撑管,1301-安装孔;

14-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在”,“连接”,“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不用于暗指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深对比装置,可用于测深设备的校准,尤其适用于无人船。

参考图1和图2,测深对比装置包括:

支撑机构,作为整个测深对比装置的支撑主体;

升降组件:安装在支撑机构上,包括:绞盘机构;

比对盘1:包括盘面板主体,沿盘面板主体两侧对称安装有第一缆绳5和第二缆绳6,第一缆绳5和第二缆绳6均缠绕至绞盘机构;盘面板主体上设置有通孔101,以在释放水下过程中透水,减小释放阻力;

计深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撑机构上的轮式计米器2和计米表3,所述第一缆绳5及第二缆绳6均与计米器2滚轮接触,计米器2可记录两个缆绳运动的距离,并通过计米表3数字显示。

该测深对比装置可被搭载于测深设备上。绞盘机构采用电力驱动,工作时,通过绞盘机构同步释放第一缆绳5和第二缆绳6,比对盘1被释放至水下,计米器2可记录对比盘1释放的距离,与测深设备测量的深度进行对比,以检测测深设备测量深度的精确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稳定的释放比对盘1,所述绞盘机构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绞盘401和第二绞盘402,所述第一缆绳缠5绕至第一绞盘401,所述第二缆绳6缠绕至第二绞盘402。工作时,两个绞盘同步转动,同步释放两条缆绳,比对盘1被水平释放至水下。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解决缆绳和比对盘1之间的连接和安装问题,保证比对盘可被稳定释放,沿比对盘1一侧设置有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沿比对盘1第二侧设置有第三挂钩和第四挂钩,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呈轴向对称。

第一缆绳5包括:第一缆绳主体段501,及由主体段501分支出的第一缆绳第一子段502及第一缆绳第二子段503,第一缆绳第一子段502连接至第一挂钩,第一缆绳第二子段连接至第二挂钩;第二缆绳6包括:第二缆绳主体段601,及由主体段601分支出的第二缆绳第一子段602及第二缆绳第二子段603,第二缆绳第一子段602连接至第三挂钩,第二缆绳第二子段603连接至第四挂钩。这种单侧多点连接的结构,可以保证缆绳和比对盘1之间的稳定连接,避免比对盘1在释放过程中倾斜。

以下,详述支撑机构的设置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延伸管段,所述延伸管段包括互连的第一延伸管7和第二延伸管8;第一延伸管7与第二延伸管的配合端呈角度设置有三个安装孔,第二延伸管8与第一延伸管7的配合端设置有两个安装孔,通过第一延伸管7上的安装孔与第二延伸管8上的安装孔配合安装第一延伸管7和第二延伸管8。第一延伸管7上安装孔结构的设计,可使第一延伸管7和第二延伸管8之间的安装角度可调,以适应测深设备不同的适配安装环境。如图1所示,为两个延伸管呈角度的安装配合效果;如图2所示,为两个延伸管呈直线的安装配合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解决缆绳换向的问题,沿第一延伸管7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滑轮901和第二滑轮901,第一滑轮901、第二滑轮902、轮式计米器2、绞盘机构顺次排列;所述第一滑轮901设置在靠近第一缆绳5端,第一缆绳5绕过第一滑轮901,所述第二滑轮902设置在靠近第二缆绳端6,第二缆绳6绕过第二滑轮902。具体的,第一滑轮901设置在第一延伸管7远离第二延伸管8一侧的管端,第一缆绳5绕过第一延伸管7管端,并进一步绕过第一滑轮901;第二滑轮902设置在第一延伸管7的中部,可在第二延伸管7上靠近第二滑轮902的位置开通孔,第二缆绳6穿过通孔并绕过第二滑轮902。滑轮结构可解决缆绳经绞盘机构至比对盘1的换向问题,也可以保证更顺畅的收绳或放绳。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管段进一步包括第三延伸管10,与第二延伸管8连接;沿第二延伸管8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安装孔,相应的,沿第三延伸管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安装孔,通过第二延伸管8上安装孔与第三延伸管10上安装孔配合实现二者安装。可通过调节安装孔的配合位置,调整第二延伸管8和第三延伸管10配合安装后的长度,以适应测深设备不同的使用工况。

更进一步的,绞盘机构、计米器2和计米表3均安装在第三延伸管10上。同时,第一延伸管7、第二延伸管8和第三延伸管10均采用方管,可实现管段之间更稳定的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比对盘1一侧沉入水中后,受阻力影响,会对支撑机构产生动力冲击。为了增强稳定支撑的效果,所述支撑机构进一步包括配重块11,安装在第三延伸管10的末端,此处所述的末端,是指第三延伸管远离第二延伸管8的一端。绞盘机构也可以安装在靠近第三延伸管10末端的位置,也可以增强配重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进一步包括支撑管段,包括支撑座及设置于支撑座上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与延伸管段连接。

参考图3和图4,支撑管段可通过如下结构实现,包括第一支撑管12和第二支撑管13,第一支撑管12安装至支撑座14,第二支撑管13安装至延伸管段;

沿第一支撑管1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安装孔1201,相应的,沿第二支撑管13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安装孔1301,通过第一支撑管12上安装孔1201与第二支撑管13上安装孔1301配合实现二者安装。可通过调节两节管段安装孔的配合位置,调整第一支撑管12和第二支撑管13配合安装后的长度,以适应测深设备不同的使用工况。

图1和图2所示的为两种应用工况下支撑机构的安装形式。图1所示,当调节第一延伸管7与支撑座14平行时,比对盘1可以通过支撑座14架设在母船上进行水深比对。图2所示,当调节第一延伸管7与第二延伸管8平行时,可卸掉支撑管段及支撑座14,比对盘1可以直接放置在水平面上进行水深比对。可根据母船、岸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用何种安装方式,可根据岸台和母船船舷特点对方案的高度、长度进行调节。

当应用于无人船时,为保证比对盘能放置在无人船船底中心位置下方,需合理选择比对盘的尺寸。理论上比对盘半径需达到所使用无人船宽度一半以上,但考虑水流、无人船操控等因素,实际半径需要更大。

测深对比装置可以解决当前无人船测深缺乏作业前比对盘检校的问题,同时该方案具有组装使用与拆分使用的两种作业方式,使用者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方案架设处的环境进行选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