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受电弓的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57180发布日期:2021-09-15 08:30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受电弓的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受电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受电弓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2.受电弓是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等轨道交通车辆的关键部件,受电弓通常包括:底架、阻尼器、升弓装置、下臂、弓装配、下导杆、上臂、上导杆、弓头、滑板和升弓气源控制阀板等机构,它安装于轨道交通车辆的车顶,弓头升起与接触线接触后从接触线上集取电流,并将电流传送到车内供机车使用,而阻尼器安装在底架和下臂之间。受电弓从接触线上集取电流的流畅程度与滑板和接触线间的接触压力、过渡电阻以及接触面积有关,其取决于受电弓和接触线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阻尼器的主要作用即是通过衰减受电弓的振动使得机车运行速度变化时受电弓和接触线压力变化不大,保证滑板与接触线接触可靠,磨耗小,且升弓和降弓时不产生过分冲击。
3.综上所述,急需一种用于保证升弓、降弓以及车辆速度变化时受电弓能保持平稳的用于受电弓的阻尼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保证升弓、降弓以及车辆速度变化时受电弓能保持平稳的用于受电弓的阻尼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用于受电弓的阻尼器,包括第一筒身、第二筒身、活塞组件和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筒身套设在第一筒身上,且第二筒身和第一筒身之间形成能容纳介质的容纳腔;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相连接的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设置在第一筒身内,将第一筒身分隔成用于容纳介质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无杆腔与容纳腔连通;所述活塞上设有连通有杆腔和无杆腔的第一通路以及第一缓冲组件,第一缓冲组件用于实现缓冲经第一通路流通至有杆腔的介质;所述活塞杆上设有连通有杆腔和无杆腔的第二通路以及第二缓冲组件,第二缓冲组件用于实现缓冲经第二通路流通至无杆腔的介质;所述第一端盖组件包括导向座、骨架油封和螺纹固定件;所述导向座、骨架油封和螺纹固定件沿第二筒身的轴向依次设置在第二筒身内,且导向座靠近第一筒身;所述导向座上设有便于活塞杆通过的导向孔;所述骨架油封套设在活塞杆上,用于活塞杆的密封;所述螺纹固定件通过螺纹连接设置在第二筒身内,用于骨架油封以及导向座的固定;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气囊,便于保持受电弓的平稳。
6.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筒身和导向座之间的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与第二筒身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容纳腔连通;所述导向座与挡油板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分别连通有杆腔和第一间隙,便于将有杆腔内的介质和气体排入容纳腔。
7.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导向座上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位于第二间隙内,便于介质流通至容纳腔。
8.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导向座上还设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的第一端开口与第一间隙连通,回油孔的第二端开口与导向座以及骨架油封之间的第三间隙连通,便于有杆腔的介质和气体排入容纳腔。
9.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导向座与活塞杆之间设有密封件。
10.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第一阀片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阀片设置在第一通路上,用于对第一通路流通的介质进行阻挡;所述第一弹性件分别连接第一阀片和活塞,通过第一阀片和第一弹性件组合实现对介质的缓冲;所述第二通路包括设置在活塞杆内部的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的第一端与有杆腔连通;所述第二缓冲组件设置在流通通道的第二端且第二缓冲组件包括连接件以及依次设置在连接件上的弹性阀片和挡盖且所述弹性阀片为靠近有杆腔的一端;所述连接件设置活塞杆上;所述挡盖朝向弹性阀片的工作面为圆锥面,通过圆锥面和弹性阀片的配合实现对介质的缓冲。
11.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还包括第二端盖组件;所述第二端盖组件包括底阀;所述底阀设置在第二筒身远离导向座的开口内;底阀上设有便于无杆腔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三通路和第四通路,且底阀上还分别设有第三缓冲组件和第四缓冲组件,第三缓冲组件用于实现缓冲经第三通路流通至无杆腔的介质;第四缓冲组件用于实现缓冲经第四通路流通至容纳腔的介质。
12.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第三缓冲组件包括第二阀片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阀片设置在第三通路上,用于对第三通路流通的介质进行阻挡;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连接底阀和第二阀片,通过第二阀片和第二弹性件组合实现对介质进行缓冲;所述第四缓冲组件包括第三阀片和第三弹性件;第三阀片设置在第四通路上,用于对第四通路流通的介质进行阻挡;所述第三弹性件分别连接底阀和第三阀片,通过第三阀片和第三弹性件实现对介质进行缓冲。
13.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第四缓冲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底阀上的压缩阀片组;所述第三弹性件分别连接第三阀片和压缩阀片组,压缩阀片组用于对第四通路流通的介质进行阻挡,且压缩阀片组上设有便于第四通路流出的介质进行缓冲的缓冲孔。
14.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受电弓的阻尼器包括第一筒身、第二筒身、活塞组件和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筒身套设在第一筒身上,且第二筒身和第一筒身之间形成能容纳介质(如油液)的容纳腔;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相连接的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设置在第一筒身内,将第一筒身分隔成用于容纳介质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无杆腔与容纳腔连通;所述活塞上设有连通有杆腔和无杆腔的第一通路以及第一缓冲组件,第一缓冲组件用于实现缓冲经第一通路流通至有杆腔的介质;所述活塞杆上设有连通有杆腔和无杆腔的第二通路以及第二缓冲组件,第二缓冲组件用于实现缓冲经第二通路流通至无杆腔的介质;所述第一端盖组件包括导向座、骨架油封和螺纹固定件;所述导向座、骨架油封和螺纹固定件沿第二筒身的轴向依次设置在第二筒身内,且导向座靠近第一筒身;所述导向座上设有便于活塞杆通过的导向孔;所述骨架油封套设在活塞杆上,用于活塞杆的密封;所述螺纹固定件通过螺纹连接设置在第二筒身内,用于骨架油封以及导向座的固定;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气囊,便于保持受电弓的平稳。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实现阻尼器在受电弓升弓(活塞杆向右运动)和降弓(活塞杆向左运动)时,能平缓运动,保证受电弓的滑板与接触线
间的接触压力平稳,实现电流的稳定获取以及减少振动对受电弓获取电流的影响;通过骨架油封对活塞杆进行密封,保证油液不会泄露,通过螺纹固定件实现导向座和骨架油封的固定,防止导向座和骨架油封脱离第二筒身,造成阻尼器失效;容纳腔内还设有气囊,当油液进入容纳腔,容纳腔内的气囊被压缩,在发生振动时,气囊能与油液配合对振动进行衰减,保证受电弓的平稳。
16.(2)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第二筒身和导向座之间的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与第二筒身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容纳腔连通;所述导向座与挡油板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分别连通有杆腔和第一间隙,便于将有杆腔内的介质和气体排入容纳腔,活塞杆向左侧拉伸时,由于活塞杆与第一筒身内壁之间未设置密封件,有杆腔内的少量油液及气体沿活塞杆与第一筒身内壁之间的缝隙进入第二间隙中,油液及气体经第二间隙排入第一间隙,然后进入容纳腔,便于在满足阻尼力的情况下阻尼器能有效进行可循环动作。
17.(3)本实用新型的导向座上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位于第二间隙内,有杆腔内的油液及气体沿活塞杆与第一筒身内壁之间的缝隙到达弧形槽内,弧形槽对介质进行缓冲,防止油液流通受阻,避免油液堵塞造成振动。
18.(4)本实用新型的导向座上还设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的第一端开口与第一间隙连通,回油孔的第二端开口与导向座以及骨架油封之间的第三间隙连通,活塞杆向左拉伸时,有杆腔内的少量油液及气体沿活塞杆以及导向座之间的缝隙到达回油孔的第二端开口,经回油孔到达第一间隙,进入容纳腔,使得少量泄露的油液及气体能导回容纳腔内,便于阻尼器的动作。优选挡油板位于回油孔的第一端开口处,能防止容纳腔内的油液从回油孔灌出从而对回油孔的第二端开口处的骨架油封造成冲击,避免发生密封失效以及阻尼器发生震荡。
19.(5)本实用新型的导向座与活塞杆之间还设有密封件,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并且防止油液冲击导向座从而带动导向座运动对骨架油封造成冲击。
20.(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缓冲组件包括第一阀片和第一弹性件,第二缓冲组件包括连接件以及设置在连接件上的弹性阀片和挡盖,第二通路包括设置在活塞杆内部的流通通道,流通通道一端的第一开口与有杆腔连通,另一端的第二开口与无杆腔连通,弹性阀片设置在第二开口处,能对第二开口流出的介质进行阻挡,并且挡盖上设有圆锥面,第二开口流出的介质作用在弹性阀片上,使得弹性阀片发生形变,即弹性阀片贴合在圆锥面上,介质缓慢从弹性阀片形变产生的间隙中流出,从而实现介质缓冲。
21.(7)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端盖组件;第二端盖组件包括底阀;所述底阀设置在第二筒身远离导向座的开口内;底阀上设有便于无杆腔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三通路和第四通路,且第二端盖组件上还分别设有第三缓冲组件和第四缓冲组件,通过第三缓冲组件和第四缓冲组件实现对流通第三通路和第四通路的介质进行缓冲,保证受电弓能平稳动作。
22.(8)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缓冲组件包括第二阀片和第二弹性件,第四缓冲组件包括第三阀片和第三弹性件,通过第二阀片和第三阀片对流通的介质进行阻挡,使得流通的介质克服弹性力(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的弹性力)做功,保证具有一定的阻尼力,实用性好。优选第一阀片、第二阀片和第三阀片上设有通孔(此处通孔直径规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实现介质缓慢流通的同时,便于适应不同工况。
23.(9)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缓冲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底阀上的压缩阀片组;底阀上设有便于安装压缩阀片组的卡槽,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连接第三阀片,另一端连接压缩阀片组,压缩阀片组用于对第四通路流通的介质进行阻挡,第四通路内的介质克服第三弹性件的弹力做功,经第三阀片与底阀之间的间隙流出,压缩阀片组(具有弹性)对流出的介质进一步进行阻挡,介质克服压缩阀片组做功(少量介质经缓冲孔流出),进而流通至容纳腔,保证在升弓时,受电弓在与接触线要接触时能保证较大的阻尼力,保证接触的平稳。优选压缩阀片组上设有用于介质缓冲的缓冲孔。
24.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2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是本实施例用于受电弓的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b的放大图;
28.图3是图1中a的放大图;
29.图4是图1中c的放大图;
30.其中,1、第一筒身;2、第二筒身;3、活塞组件;4、第一端盖组件;5、容纳腔;6、活塞;7、活塞杆;8、第一通路;9、第二通路;10、第一缓冲组件;11、第二缓冲组件;12、导向座;13、回油孔;14、骨架油封;15、螺纹固定件;16、密封件;17、挡油板;18、第一阀片;19、第一弹性件;20、流通通道;21、连接件;22、弹性阀片;23、挡盖;24、第二端盖组件;25、第三通路;26、第四通路;27、第二阀片;28、第二弹性件;29、第三阀片;30、第三弹性件;31、压缩阀片组;32、气囊;33、有杆腔;34、无杆腔;35、常通小孔;36、节流小孔;37、弹性垫片;38、通孔;39、底阀;40、密封端盖;41、圆形凹槽;42、第一间隙;43、第二间隙;44、弧形槽;45、第三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32.实施例:
33.一种用于受电弓的阻尼器,包括第一筒身1、第二筒身2、活塞组件3、第一端盖组件4和第二端盖组件24,如图1

4所示,具体如下;
34.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筒身2套设在第一筒身1上,且第一筒身的外壁和第二筒身内壁之间形成能容纳介质的容纳腔5。优选第二筒身外径规格为第一筒身外径规格的1.3

1.8倍,长度规格为1.3

1.5倍。容纳腔5内设有气囊32(优选气囊内充有压强为标准大气压的空气)。
35.如图2所示,所述活塞组件3包括相连接的活塞6和活塞杆7;所述活塞6设置在第一筒身1内,将第一筒身内部分隔成有杆腔33和无杆腔34。此处优选活塞6与第一筒身1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以及导向环。
36.所述活塞6上设有第一通路8和第一缓冲组件10;如图2所示,具体是:
37.所述第一通路8的两端开口分别连通有杆腔33和无杆腔34,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第一阀片18和第一弹性件19;第一阀片18覆盖在第一通路8的有杆腔33的这一侧的开口上,能对无杆腔34从第一通路8流通至有杆腔33的介质进行阻挡,并且第一弹性件19的两端分别连接活塞6和第一阀片18,使得无杆腔34流通至有杆腔33的介质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力做功,从而使得第一阀片与第一通路之间存在间隙,介质能流通至有杆腔。此处优选活塞6上还设有连通第一通路的常通小孔35(孔的直径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此处优选2

20mm),常通小孔35位于有杆腔33内,便于有杆腔内的能介质缓慢流通至无杆腔。
38.所述活塞杆7上设有第二通路9和第二缓冲组件11,如图2所示,具体是:
39.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通路9包括设置在活塞杆内部的流通通道20;所述流通通道20的第一开口通过活塞杆侧壁上的节流小孔36连通有杆腔,流通通道的第二开口与无杆腔连通(节流小孔规格和数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所述第二缓冲组件11包括连接件21(如活塞螺钉)以及依次设置在连接件上的弹性垫片37、弹性阀片22和挡盖23(弹性垫片37为靠近有杆腔的一端,且弹性垫片与弹性阀片相贴合);所述活塞螺钉连接在活塞杆上(具体是位于流通通道的第二开口处),并且活塞螺钉上设有与流通通道的第二开口连通的介质流通孔,弹性垫片上设有通孔38,介质依次经流通通道的第二开口、活塞螺钉的介质流通孔和弹性垫片上的通孔38向无杆腔34流通,弹性阀片22能对弹性垫片通孔38上流出的介质进行阻挡,并且挡盖23朝向弹性阀片的一面为圆锥面,介质作用在弹性阀片22上时,弹性阀片22发生形变,即弹性阀片贴合在圆锥面上,介质从弹性阀片22以及弹性垫片37之间的间隙中缓慢流出。此处圆锥面的锥角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40.优选的,所述弹性阀片与挡盖之间还设有o形圈,便于弹性阀片能缓慢发生形变,提高弹性阀片使用寿命。
41.所述第一端盖组件4包括导向座12、骨架油封14和螺纹固定件15,导向座12、骨架油封14和螺纹固定件15沿第二筒身轴向依次设置在第二筒身内,且导向座12为靠近第一筒身的一端,如图3所示,具体是:
42.所述导向座12为阶梯圆柱,第一节阶梯位于第一筒身1内,第二节阶梯位于第二筒身的左侧的开口内。优选导向座12的中心设有导向孔,便于对活塞杆7进行导向。
43.优选的,所述导向座与活塞杆之间设有密封件16(如密封圈)以及用于活塞杆导向的导向环。
44.优选的,如图3所示,还包括设置在第二筒身和导向座之间的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与第二筒身的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42;所述第一间隙42与容纳腔5连通;所述导向座12与挡油板17之间存在第二间隙43;所述第二间隙43分别连通有杆腔和第一间隙,便于将有杆腔内的介质和气体排入容纳腔,活塞杆向左侧拉伸时,由于活塞杆与第一筒身内壁之间未设置密封件,有杆腔内的少量油液及气体沿活塞杆与第一筒身内壁之间的缝隙进入第二间隙中,油液及气体经第二间隙排入第一间隙,然后进入容纳腔。此处优选导向座与挡油板存在抵触部位,便于挡油板的稳固。
45.优选的,导向座上设有弧形槽44;所述弧形槽44位于第二间隙43内,有杆腔内的油液及气体沿活塞杆与第一筒身内壁之间的缝隙到达弧形槽内,弧形槽对介质进行缓冲,介质依次经弧形槽44第二间隙和第一间隙流通至容纳腔内。
46.优选的,导向座上还设有回油孔13;所述回油孔的第一端开口与第一间隙连通,回油孔的第二端开口与导向座以及骨架油封之间的第三间隙45连通,活塞杆向左拉伸时,有杆腔内的少量油液及气体沿活塞杆以及导向座之间的缝隙到达回油孔的第二端开口(即到达第三间隙45),经回油孔13到达第一间隙42,进入容纳腔5。
47.优选的,第一间隙42沿垂向规格为1

20mm;第二间隙43沿水平方向规格为1

10mm;第三间隙45沿水平方向规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48.所述骨架油封14设置在导向座的一侧,并通过螺纹固定件15(如螺盖,且第二筒身内壁设有匹配的螺纹)固定。此处骨架油封14能保证密封性,防止油液从活塞杆7以及导向座12之间的间隙中泄露。优选骨架油封上设有与活塞杆配合的孔。
49.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端盖组件24包括底阀39以及设置在底阀39上的第三通路25、第四通路26、第三缓冲组件和第四缓冲组件,第三缓冲组件和第四缓冲组件能分别对流经第三通路和第四通路的介质进行阻挡缓冲,具体是:
50.所述底阀39设置在第一筒身1靠近右侧的开口内。此处优选第二筒身靠近右侧的开口通过密封端盖40密封,底阀39与密封端盖40通过螺栓固定。
51.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通路25设置在底阀39上,且分别连通无杆腔34和容纳腔5;所述第三缓冲组件包括第二阀片27和第二弹性件28;所述第二阀片和第二弹性件均位于无杆腔34内,第二阀片27覆盖在第三通路的无杆腔的这一侧的开口上,能对容纳腔5从第三通路25流通至无杆腔34的介质进行阻挡,并且第二弹性件28的两端分别连接底阀39和第二阀片27,使得容纳腔5流通至无杆腔34的介质克服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做功,从而打开第二阀片流通至无杆腔。
52.如图4所示,所述第四通路26设置在底阀39上且分别连通无杆腔34和容纳腔5,所述第四通路靠近右侧的开口与设置在底阀上的圆形凹槽41连通;所述第四缓冲组件包括第三阀片29、第三弹性件30和压缩阀片组31(具有弹性);所述底阀上设有用于安装压缩阀片组的卡槽,压缩阀片组的一端卡合在卡槽内(可通过垫片调整压缩阀片组的预压缩量),且压缩阀片组覆盖在底阀上的圆形凹槽41的开口端上;所述第三阀片29设置在第四通路靠近右侧的开口处,能对无杆腔34流通至容纳腔5的介质进行阻挡,第三弹性件30分别连接压缩阀片组31和第三阀片29,进行压缩动作时(即升弓),无杆腔内的介质依次克服第三弹性件30和压缩阀片组31的弹力做功,向容纳腔5缓慢流通。
53.本实施例的工作流程具体是:
54.1、压缩(即升弓):
55.1.1、活塞杆7向右运动,无杆腔34内的介质(油液)一部分流进第一通路8内,从而打开第一通路上的第一阀片18,流通至有杆腔33内,其中,少量油液经与第一通路连通的常通小孔35流通至有杆腔33;
56.1.2、无杆腔34内的另一部分油液流进底阀39上的第四通路26内,依次克服第三弹性件30和压缩阀片组31的弹力做功,从而使得第三阀片29和压缩阀片组31与底阀39之间产生间隙,介质从间隙中流入容纳腔5内;
57.2、拉伸(即降弓):
58.2.1、活塞杆7向左运动,有杆腔33内的介质一部分经活塞杆7侧壁上的节流小孔36进入第二通路9内,并流通至弹性垫片37的通孔38内,通孔38内的介质作用在弹性阀片22
上,克服弹性阀片22的弹性力做功,使得弹性阀片22发生形变,油液经弹性阀片以及弹性垫片37之间的间隙中流入无杆腔34;其中少量油液经常通小孔35流通至无杆腔34;
59.2.2、由于活塞杆向左运动,无杆腔内压力发生变化,容纳腔5内的介质进入第三通路25,克服第三通路上的第二弹性件28的弹力做功,从而使得第二阀片27与底阀39之间产生间隙,容纳腔5内的介质由间隙流入无杆腔34。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