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阻尼器系统的阻尼器质量的止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19915发布日期:2021-12-29 01:33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用于阻尼器系统的阻尼器质量的止挡组件的制作方法
用于阻尼器系统的阻尼器质量的止挡组件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阻尼器系统的阻尼器质量的止挡组件,该止挡组件具有止挡装置和保持止挡装置的止挡装置承载件。
2.在de 10 2015 225 635 a1中公开了这样的止挡组件,其中,止挡装置承载件用作由弹性体形成的止挡装置的加强件。这种由两个部件形成的止挡组件即使在阻尼器系统承受高负载的情况下也是适用的,例如在混合动力驱动系中,因为阻尼器质量的能量由于止挡装置而能够充分耗散。止挡组件既适用于在正常操作期间限制阻尼器质量相对于阻尼器质量承载件的相对偏转宽度,也适用于避免可能在布置在阻尼器系统上游的内燃发动机启动时或关闭此内燃发动机时在作用在阻尼器质量上的重力超过与旋转相关的离心力的情况下会发生的阻尼器质量的极端偏转。
3.止挡装置与止挡装置承载件的连接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即通过粘合附接、通过一体式设计或通过形状匹配连接。虽然在用于将止挡装置连接到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前两种提到的连接方法中需要相对复杂的制造过程,但是在通过形状匹配连接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当要通过形状匹配连接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之间存在很小的间隙时,在制造技术方面出现了将两个部件以操作性连接连接在一起的问题,而当在通过形状匹配连接连接在一起的区域之间预先确定了显著间隙时,就不可能确保止挡装置在制造过程中仍然无意地再次从止挡装置承载件上松开。
4.本发明的目的是构造一种止挡组件,使得在将相应的止挡装置连接到相关联的止挡装置承载件的过程期间,可以在制造技术方面没有困难地产生两个部件之间的操作性连接,使得一旦产生连接,这些部件就会被固定而不会无意中松开。
5.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阻尼器系统的阻尼器质量的止挡组件,所述止挡组件具有止挡装置和保持这个止挡装置的止挡装置承载件。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所述止挡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肩部,所述至少一个肩部旨在接合在所述止挡装置承载件的至少一个相关联的接纳部分中,其中,在至少一个支撑区域中,所述肩部相对于所述相关联的接纳部分超尺寸以促进在所述接纳部分中的俘获接合,并且距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区域一定距离,所述肩部相对于所述相关联的接纳部分欠尺寸以促进在所述接纳部分中的组装简化接合。
6.因此,通过止挡装置的肩部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的相关联的接纳部分的特定设计,即通过肩部相对于接纳部分在支撑区域上超尺寸而在进一步支撑区域上欠尺寸的设计,来实现止挡装置与止挡装置承载件之间的连接的特定优点。因此,欠尺寸部分在对应的支撑区域中引入了足够的间隙并且从而简化了将肩部引入对应的接纳部分中的过程,而超尺寸部分确保了肩部被保持在对应的接纳部分中并因此在止挡装置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的俘获固定器件的意义上起作用,即至少直到止挡组件的生产过程完成为止。例如,当止挡组件将被轴向地设置在盖元件之间并且这些盖元件通过间隔件以固定的轴向距离彼此固定时,可能是这种情况。这种盖元件通常设置有用于接纳联接元件的导轨,所述联接元件也接合在阻尼器质量的导轨中并且由此使盖元件联接到阻尼器质量。由于盖元件带有导轨的设计,盖元件在下文中被简称为轨元件。
7.特别优选地,所述止挡装置的相应肩部和所述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对应接纳部分在每种情况下设置在一个相应间隔件的外周区域中,并且在每种情况下设置在第一径向区域中,所述第一径向区域在所述对应的间隔件与所述止挡装置承载件的从其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撑区域之间径向延伸。然而,替代性地或另外,所述止挡装置的肩部和所述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对应接纳部分也可以设置在沿外周方向在两个相应的间隔件之间的外周区域中和所述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在所述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径向外部面与径向内部面之间延伸的第二径向区域中。
8.所述止挡装置承载件和所述相应的止挡装置两者可以在每种情况下在间隔件的所述外周区域中在其所述径向外部面上具有离心力相关的材料凹部。这样做的原因是,止挡装置的材料在间隔件的径向外侧未被支撑而无法承受离心力的作用,特别如果止挡装置由非常柔软的弹性体材料组成,则可能导致此区域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从间隔件提升,特别是因为止挡装置可能特别在此区域中具有材料积聚。在止挡装置的这一点上,上述问题通过材料凹部有效地解决。
9.在两个间隔件之间的外周区域中也可能存在对止挡装置的至少不充分的支撑。由于这个原因,提供在该外周区域中有离心力相关的材料凹部的相应止挡装置也可能是有利的。这在这一点上也是有利的,特别是在止挡装置由非常柔软的弹性体材料组成并且因此可能导致此区域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从止挡装置承载件上被提升的情况下。
10.当止挡装置的至少一个肩部具有至少三个被设计成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的相关联的接纳部分超尺寸的支撑区域时,存在止挡装置与止挡装置承载件的特别稳定的静态连接,其中,优选地,两个接纳区域沿外周方向设置在第三接纳区域的两侧上,并且以此第三接纳区域的方式在接纳部分的相反侧在径向方向上起作用。当止挡装置的至少一个肩部在外周方向上具有至少一个支撑区域时,可以特别有利地产生这种连接,该至少一个支撑区域被构造成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的相关联的接纳部分、至少基本上在与被构造成相对于相关联的接纳部分超尺寸但是在相反侧在径向方向上的至少一个支撑区域相同的区域处欠尺寸。然后肩部可以通过在欠尺寸部分的方向上的力的作用而偏转,使得欠尺寸部分可以用于将肩部引入到对应的接纳部分中。一旦被引入接纳部分中,此力的作用就可以终止,使得肩部可以返回到其原始位置,在该原始位置,相对于接纳部分超尺寸部分以俘获固定方式变得明显,这是因为肩部无意中从对应的接纳部分释放被有效地避免。
11.优选地,止挡装置承载件具有斜坡,这些斜坡具有径向斜面,该径向斜面从止挡装置承载件的轴向外部面开始并且在朝向止挡装置承载件的轴向中心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这些斜坡被设置用于引入对应构造的肩部,其中,在止挡装置承载件的轴向外部面的轴向延伸区域中,斜坡在每种情况下均具有由与工具相关的凹陷引起的径向平坦部分。由于斜坡的径向斜面,在每种情况下,肩部均能够在止挡装置承载件的轴向中心的方向上从止挡装置承载器的轴向外部面容易地引入,其中,轴向外部面的轴向延伸区域中的与工具相关的凹陷导致接纳部分的径向变窄,并因此产生用作肩部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的接纳部分的俘获固定器件的超尺寸部分,以及因此产生在组装期间用于止挡装置的俘获固定器件。
12.夹箍连接也可以在组装期间用作俘获固定器件,所述夹箍连接在每种情况下在两个相应间隔件之间的外周区域中以及在每种情况下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在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径向外部面与径向内部面之间延伸的径向区域中均有效。
13.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止挡组件,在附图中:
14.图1示出了阻尼器系统的平面图,该阻尼器系统具有用作阻尼器质量承载件并通过间隔件连接在一起的轨元件,并且具有带有止挡装置承载件和止挡装置的止挡组件;
15.图2示出了沿图1中的线a

a的截面视图;
16.图3示出了止挡组件的详细视图,用于示出止挡装置在具有与离心力相关的凹陷区域的止挡装置承载件上的支撑;
17.图4示出了图3的沿切割线b

b的止挡组件;
18.图5示出了图3的沿切割线c

c的止挡组件;
19.图6示出了如图3中的但具有进一步的与离心力相关的凹陷区域;
20.图7示出了如图5中的但在止挡装置承载件和止挡装置上具有至少近似锥形的轮廓;
21.图8示出了在止挡装置承载件与止挡装置之间具有夹箍连接的止挡组件;
22.图9示出了夹箍连接的区域的放大截面图;
23.图10示出了止挡组件,其具有止挡装置的接合线的合适点的视图。
24.图1和图2示出了具有中心轴线2和用作阻尼器质量承载件3的两个轨元件4a、4b的阻尼器系统1,这两个轨元件通过间隔件5以预定的轴向距离彼此固定地布置。轨元件4a、4b具有带有曲率的导轨6,这些导轨的顶点13位于距中心轴线2的最大距离处。轨元件4a、4b在其间轴向接纳阻尼器质量7,所述阻尼器质量具有导轨8,其中,这些导轨8使其顶点14位于距中心轴线2的最小距离处。轨元件4a、4b的导轨6和阻尼器质量7的导轨8通过联接元件9连接在一起。这些联接元件9是滚子,由于这些滚子在导轨6、8中的滚动移动,这些滚子允许阻尼器质量7相对于导轨4a、4b并因此相对于阻尼器质量承载件3相对移动。
25.用于阻尼器质量7的止挡组件10径向设置在阻尼器质量7内部。止挡组件10具有止挡装置承载件11和止挡装置12。止挡装置承载件11具有开口31(图4和图5)以使间隔件5在每种情况下以90
°
的间隔通过并且因此藉由间隔件5接纳在阻尼器质量承载件3上。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径向外部面15,除了间隔件5的周围区域之外,被止挡装置12包围,如图2中可见,该止挡装置在轴向方向上具有两个止挡装置部件31a和31b。与由优选实心材料组成的止挡装置承载件11相比,止挡装置12优选地构造成弹性体并且因此也可以有利地对阻尼质量7的强烈冲击进行阻尼。
26.旨在在下文参考图3至图5更详细地描述止挡装置12到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紧固。根据图3,止挡装置12首先在每种情况下保持在间隔件5的外周区域u1中,其次在每种情况下保持在两个相应间隔件5之间的外周区域u2中,即,例如在外周方向上在两个相应间隔件5之间居中地保持。在径向方向上,止挡装置12在第一径向区域17中保持在相应间隔件5的外周区域u1中,该第一径向区域在相应的间隔件5与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相对于该间隔件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撑区域19之间径向延伸,并且该止挡装置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第二径向区域18中保持在两个相应的间隔件5之间的外周区域u2中,该第二径向区域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径向外部面15与该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径向内部面16之间径向延伸。
27.与间隔件5之一相关联的接触箭头在图3中示出,即在外周方向上的中心接触箭头p1,其朝向中心轴线2定向,并且在此中心接触箭头p1的两侧在外周方向上有两个侧向接触箭头p2a和p2b。在由这些接触箭头p1、p2a和p2b指示的接触点处,如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示
出的,止挡装置12在每种情况下均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11超尺寸,即涉及接触箭头p1,相对于间隔件5超尺寸,以及涉及接触箭头p2a和p2b,在每种情况下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支撑区域19超尺寸。止挡装置12在图3中左侧接触箭头p2a的点处由图5中的截面c

c示出,从中可以看出,止挡装置12的每个止挡装置部件31a或31b在每种情况下均以肩部20轴向接合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接纳部分25中,其中,被构造成相对于接纳部分25超尺寸的肩部20的径向内部面在图5中以附图标记22表示,在每种情况下被突出显示。然而,肩部20的径向外部面也如图5所示被构造成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接纳部分25欠尺寸,这些径向外部面在图5中以附图标记23表示,在每种情况下被突出显示。关于在图3中的中心接触箭头p1的点处的止挡装置12,这在图4中由截面b

b突出显示,从中可以看出,此处肩部20的径向外部面在每种情况下都被构造成相对于接纳部分25超尺寸22,并且肩部20的径向内部面被构造成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接纳部分25欠尺寸23。在每种情况下,支撑区域28由接合在接纳部分25中的每个肩部20形成。
28.为了简单地将止挡装置12引入止挡装置承载件11中,利用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被构造成超尺寸22的止挡装置部件31a、31b的一部分的径向相对表面总是与被构造成欠尺寸23的部分组合。通过施加径向力,这在图3所示的接触箭头p1、p2a和p2b的点处在每种情况下均以这些接触箭头p1、p2a和p2b定向,由于此点处存在的欠尺寸部分23产生的间隙,通过两件式止挡装置12的相应止挡装置部件31a、31b在每种情况下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方向上充分轴向移位,直到肩部20在每种情况下至少基本上进入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对应接纳部分25中为止,而可以容易地引入止挡装置12。一旦止挡装置12进入了此位置,一旦其没有引入所需的力,该止挡装置就由于肩部20与对应的接纳部分25之间的超尺寸部分22而由止挡装置承载件11以俘获固定方式保持。
29.除了在间隔件5的外周区域u1中的用于止挡装置12的支撑区域28之外,止挡装置12在外周方向u2上可以具有在两个相应的间隔件5之间的另外的支撑区域28a,这些另外的支撑区域通过接合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对应接纳部分25a中的另外的肩部20a提供。根据图10,例如,这可以在两个相应的间隔件5之间居中实施。在这些支撑区域28a上,肩部20a在每种情况下也被构造成在径向表面上超尺寸22并且在其相反的径向表面上相对于对应的接纳部分25a欠尺寸23,使得既将止挡装置12的止挡元件部件31a、31b引入止挡装置承载件11中,又产生俘获固定功能,如上文参考支撑区域28所述。止挡元件部件31a、31b的肩部20a和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接纳部分25a在每种情况下设置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径向外部面与径向内部面之间延伸的第二径向区域18中。
30.通过在两个相应的支撑区域28之间在外周方向上补充支撑区域28a,止挡装置12还获得两个相应的间隔件5之间的有效径向支撑以抵抗离心力。止挡装置12的在支撑区域28和28a之间沿外周方向延伸的外周区域26承受较小的离心力并且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与止挡装置12之间没有上述支持区域28或28a意义上的连接。
31.为了使这些外周区域26更好地适应不可避免的离心力,根据图3或图10设置材料凹部21。由于所产生的质量较小,这些外周区域26可以通过相邻的支撑区域28或28a更好地支撑。止挡装置12的否则将位于相应间隔件5的径向外侧并且因此不能被支撑以抵抗离心力的区域也构造有材料凹部27。由于材料凹部27,避免了止挡装置12的区域能够通过离心力与间隔件5分离并由此与支撑区域28分离的情况。
32.在根据图6的实施例中,允许以特别一致的方式实施材料凹部21或27。代替如图3中以大致环形方式包围对应的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止挡装置12或如图10中通过在每种情况下在两个间隔件5之间延伸的止挡条带32形成相应的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止挡装置12的是,根据图6的止挡装置12仅具有止挡条带段33,所述止挡条带段从相应的外周区域u1开始,至少基本上靠近相应的外周区域u2延伸并且因此具有相对较大的材料凹部21或27。止挡条带段33优选地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11支撑在支撑区域28a1、28a2中。
33.回到图10所示的支撑区域28、28a,这些支撑区域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积极效果。止挡装置12的可能的接合线29被容纳在这些点处,这些接合线在止挡装置12的制造期间通过将弹性体材料注射到工具承载件中而产生。作用在支撑区域28、28a中的膨胀力被最小化,由此避免了预定的断裂点。
34.如果止挡装置承载件11在其径向外部面15上设置有在轴向方向上至少基本上呈锥形地延伸的斜坡34,如图7所示,则止挡装置部件31a和31b的径向内部面36也优选地被构造成在轴向方向上至少基本上呈锥形地延伸。斜坡34的由工具相关凹陷引起的轴向外部可以具有相对于斜坡34的朝向部件中心36延伸的部件的径向平坦部分35。因此,在止挡装置12上在径向平坦部分35的区域中产生超尺寸部分22,即使此止挡装置优选地被构造成欠尺寸23,然而,这可能仅在轴向上对径向平坦部分35的另一侧产生影响。
35.根据图8,在每种情况下,在止挡装置12与止挡装置承载件11之间起作用并且在组装期间用作止挡装置12相对于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俘获固定器件38的夹箍连接39可以设置在两个间隔件5之间的外周区域中并且在每种情况下设置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径向区域18中,该径向区域18在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径向外部面15与径向内部面16之间延伸。如图9中详细地示出,为了形成此夹箍连接39,止挡装置12具有轴向弹性唇缘40,该唇缘径向向内起作用并且在推过止挡装置承载件11的径向外腹板41时轴向偏转,以便在推动过程完成时,通过弹回到其轴向初始位置而在径向后方接合此腹板41。
36.附图标记
[0037]1ꢀꢀ
阻尼器系统
[0038]2ꢀꢀ
中心轴线
[0039]3ꢀꢀ
阻尼器质量承载件
[0040]4ꢀꢀ
轨元件
[0041]5ꢀꢀ
间隔件
[0042]6ꢀꢀ
导轨
[0043]7ꢀꢀ
阻尼器质量
[0044]8ꢀꢀ
导轨
[0045]9ꢀꢀ
联接元件
[0046]
10 止挡布置
[0047]
11 止挡装置承载件
[0048]
12 止挡装置
[0049]
13 顶点
[0050]
14 顶点
[0051]
15 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径向外部面
[0052]
16 止挡装置承载件的径向内部面
[0053]
17 止挡装置承载件的第一径向区域
[0054]
18 止挡装置承载件的第二径向区域
[0055]
19 支撑区域
[0056]
20 肩部
[0057]
21 材料凹部
[0058]
22 超尺寸部分
[0059]
23 欠尺寸部分
[0060]
24 支撑区域
[0061]
25 接纳区域
[0062]
26 外周区域
[0063]
27 材料凹部
[0064]
28 支撑区域
[0065]
29 接合线
[0066]
30 用于间隔件的开口
[0067]
31 止挡装置部件
[0068]
32 止挡装置的条带
[0069]
33 止挡装置的条带段
[0070]
34 斜坡
[0071]
35 径向平坦部分
[0072]
36 止挡装置部件的径向内部面
[0073]
37 部件中心
[0074]
38 俘获固定器件
[0075]
39 夹箍连接
[0076]
40 轴向弹性唇缘
[0077]
41 止挡装置承载件的腹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