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1785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隔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适用于例如机动车、工业机械等并吸收和衰减诸如发动机等的振动产生部的振动。

本申请要求2014年6月5日提交的日本申请特愿2014-116810号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这种类型的隔振装置,例如,已知以下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构造。该隔振装置包括: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任一者联接;第二安装构件,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者联接;弹性体,其使两安装构件联接在一起;以及分隔构件,其将第一安装构件内的封入液体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分隔构件中形成有允许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彼此连通的限制通路。限制通路的第一限制通路相对于第一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限制通路的第二限制通路相对于振幅比第一振动的振幅大的第二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分隔构件设置有柱塞构件。

在该隔振装置中,当振动被输入时,通过移动柱塞构件以开闭第一限制通路来切换供液体在两液室之间流通的限制通路。因此,当第一振动被输入时,液体流动通过第一限制通路,当第二振动被输入时,液体流动通过第二限制通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05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隔振装置中,在使结构简单化和制造简易化方面存在改进的空间。

鉴于上述情况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易化的隔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包括:第二安装构件和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这两安装构件,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任一者联接,所述第二安装构件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者联接;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使这两安装构件联接;以及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将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内的封入液体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中的至少所述第一液室以所述弹性体作为壁面的一部分。所述分隔构件中形成有允许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彼此连通的限制通路。所述限制通路包括第一限制通路和第二限制通路,所述第一限制通路相对于第一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所述第二限制通路相对于振幅比所述第一振动的振幅大的第二振动的输入产生共振。所述第一限制通路包括压力损失单元,所述压力损失单元使在其内部流通的液体的压力产生损失。所述压力损失单元设置有中间室、第一连通通路和第二连通通路,所述中间室配置在所述分隔构件内,所述第一连通通路允许所述中间室与所述第一液室彼此连通,所述第二连通通路允许所述中间室与所述第二液室彼此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通路中的朝向所述中间室的内部开口的第一开口部的开口轴线与所述第二连通通路中的朝向所述中间室的内部开口的第二开口部的开口轴线彼此错开。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中的至少一者朝向限定所述中间室的壁面开口。所述压力损失单元包括第一压力损失单元,在所述第一压力损失单元中,所述第一连通通路与所述第一液室直接连通且所述第一开口部朝向限定所述中间室的壁面开口。在所述第一压力损失单元中,限定所述中间室的壁面中的面向所述第一开口部的部分由弹性膜形成。

在该情况下,如果振动被输入到隔振装置,则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在使弹性体弹性变形的同时相对移位。在该情况下,液体倾向于在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之间通过第一限制通路流通。

这里,如果第一振动被输入,则与第一振动的振幅相对应地,每单位时间会有少量的液体倾向于流入第一限制通路内。结果,抑制在第一限制通路内流通的液体的流速的升高。因此,液体在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内穿过短的路径,抑制了液体在压力损失单元内的压力损失,从而使液体在第一限制通路内平缓地流通。因此,能够使液体积极地流动通过第一限制通路,并且第一限制通路内的共振能够用于吸收和衰减第一振动。

同时,如果第二振动被输入,则与第二振动的振幅相对应地,每单位时间会有大量的液体倾向于流入第一限制通路内。结果,在第一限制通路内流通的液体的流速会升高。顺便地,在该隔振装置中,在压力损失单元中,第一开口部或第二开口部中的至少一者朝向限定中间室的壁面开口。因此,如果通过该开口部流入中间室内的液体的流速升高,则液体在中间室内直地流动并到达壁面。然后,液体沿着壁面流动,到达与该液体流入中间室内所通过的开口部不同的开口部,并且从中间室流出。因此,在第二振动被输入的情况下,与第一振动被输入的情况相比,液体能够在中间室内沿着长的路径流通,并且能够在液体与中间室的壁面之间产生摩擦。结果,能够产生大的能量损失,从而能够增大液体的压力损失。

这使得液体难以通过第一限制通路流通,由此容易使液体通过第二限制通路流通。在该情况下,随着液体在第二限制通路内流通,能够在第二限制通路内产生共振,并且能够吸收和衰减第二振动。

如果共振以该方式产生在第二限制通路中,则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中的以弹性体作为壁面的一部分的第一液室的液压会伴随着该共振而大幅变动。这里,在隔振装置中,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第一连通通路与第一液室直接连通,并且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中,限定中间室的壁面中的面向第一开口部的部分由弹性膜形成。因此,如果第一液室的液压如上所述地大幅变动,则能够通过第一压力损失单元中的第一连通通路和中间室将该液压径向地传递到弹性膜。结果,弹性膜能够基于第一液室的液压的变动而弹性变形。在该情况下,弹性膜通过其朝向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第一开口部弹性变形而能够封闭第一开口部。这能够使液体更难以通过第一限制通路流通,由此更容易使液体通过第二限制通路流通。因此,例如,即使具有小振幅的第二振动被输入,也能够使液体可靠地流动通过第二限制通路。

结果,甚至能够可靠地吸收和衰减具有小振幅的第二振动。

如上所述,通过代替在分隔构件中设置如现有技术的柱塞构件而在第一限制通路中设置压力损失单元,能够吸收和衰减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两者。因此,能够实现隔振装置的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易化。

所述压力损失单元包括第二压力损失单元,在所述第二压力损失单元中,所述第二连通通路与所述第二液室直接连通且所述第二开口部朝向限定所述中间室的壁面开口。所述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所述中间室可以与所述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所述中间室夹着所述弹性膜地彼此相邻。在所述第二压力损失单元中,限定所述中间室的壁面中的面向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部分可以由所述弹性膜形成。

在该情况下,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夹着弹性膜地彼此相邻。因此,当第二振动被输入时,基于从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接收到的液压与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接收到的液压之间的差,弹性膜向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侧或向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侧弹性变形。这里,在隔振装置中,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第二连通通路与第二液室直接连通,并且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中,限定中间室的壁面中的面向第二开口部的部分由弹性膜形成。因此,当第二振动被输入时,能够使弹性膜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接收到的液压等于第二液室的液压。因此,当第二振动被输入时,能够增大弹性膜从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接收到的液压与弹性膜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接收到的液压的差,从而能够使弹性膜向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侧或向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侧弹性变形。如果弹性膜向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侧变形,则如上所述弹性膜能够封闭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第一开口部。同时,如果弹性膜向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中间室侧变形,则弹性膜能够封闭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第二开口部。

根据以上,即使在具有小振幅的第二振动被输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弹性膜容易地封闭第一压力损失单元的第一开口部或者第二压力损失单元的第二开口部。结果,能够使液体更难以通过第一限制通路流通,由此能够使液体更容易通过第二限制通路流通。

所述第一连通通路和所述第二连通通路中的任一者可以在所述中间室内向所述中间室的周向开口。与流入所述中间室内的液体的流速相对应地,在所述中间室内可以形成液体的涡流。该液体从所述第一连通通路与所述第二连通通路中的另一者流出。

在该情况下,当液体通过中间室流通时,如果已从第一连通通路和第二连通通路中的任一者流入中间室的液体的流速足够高,则能够在中间室内形成液体的涡流。于是,液体的压力损失能够例如因形成该涡流导致的能量损失、因液体与中间室的壁面之间的摩擦导致的能量损失等而有效地增大。

同时,如果液体的流速低,则能够抑制液体在中间室内涡旋。因此,能够使液体平缓地穿过中间室,并且能够抑制液体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中,限定中间室的壁面中的设置有第一开口部且面向弹性膜的部分可以被形成为朝向弹性膜凸出的凸曲面状。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压力损失单元中,限定所述中间室的壁面中的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部且面向所述弹性膜的部分被形成为朝向所述弹性膜凸出的凸曲面状。因此,当弹性膜朝向第一开口部弹性变形以封闭第一开口部时,能够使弹性膜与中间室的壁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因此,例如,能够抑制拍打声(striking sound)的发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隔振装置的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2是构成图1中示出的隔振装置的分隔构件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2中示出的箭头A-A的方向的截面图。

图4是图1中示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示出的设置在分隔构件中的中间室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在液体的流速低的情况下的液体的流的图。

图6是图2中示出的设置在分隔构件中的中间室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在液体的流速高的情况下的液体的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隔振装置10包括: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11,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任一者联接;第二安装构件12,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者联接;弹性体13,其使两安装构件11和12联接在一起;以及分隔构件16,其将第一安装构件11内的封入液体的液室分隔成主液室(第一液室)14和副液室(第二液室)15,主液室14以弹性体13作为壁面的一部分。

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二安装构件12被形成为柱状,弹性体13被形成为筒状,并且第一安装构件11、第二安装构件12和弹性体13以具有共用轴线的方式同轴地布置。以下,将该共用轴线称作轴线O(第一安装构件的轴线),将轴线O方向上的主液室14侧称作第一侧,将副液室15侧称作第二侧,将与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并且将绕着轴线O的方向称作周向。

此外,在隔振装置10安装于例如机动车的情况下,第二安装构件12与用作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联接,第一安装构件11通过支架(未示出)与用作振动接收部的车体联接,由此抑制了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车体。隔振装置10为液体封入型隔振装置,其中诸如乙二醇、水或硅油等的液体L被封入第一安装构件11的液室中。

第一安装构件11包括:一侧外筒体21,其位于轴线O方向上的第一侧;以及另一侧外筒体22,其位于轴线O方向上的第二侧。

弹性体13与一侧外筒体21的一侧端部在液密状态下联接,并且一侧外筒体21的一侧开口部被弹性体13封闭。一侧外筒体21的另一侧端部21a形成有比其它部分大的直径。一侧外筒体21的内部用作主液室14。在当振动被输入时弹性体13变形且主液室14的内容积改变期间,主液室14的液压会变动。

此外,遍及一侧外筒体21的整周连续延伸的环状槽21b形成在一侧外筒体21的从第二侧与联接于弹性体13的部分相连的部分。

隔膜17与另一侧外筒体22的另一侧端部在液密状态下联接,并且另一侧外筒体22的另一侧开口部被隔膜17封闭。另一侧外筒体22的一侧端部22a形成有比其它部分大的直径并嵌合在一侧外筒体21的另一侧端部21a内。另外,分隔构件16嵌合在另一侧外筒体22内,并且另一侧外筒体22的位于分隔构件16与隔膜17之间的部分用作副液室15。副液室15以隔膜17作为壁面的一部分并且在隔膜17变形时扩展和收缩。此外,另一侧外筒体22的几乎全部区域被与隔膜17形成为一体的橡胶膜覆盖。

内螺纹部12a与轴线O同轴地形成于第二安装构件12的一侧端面。第二安装构件12从第一安装构件11向第一侧突出。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且遍及整周连续延伸的凸缘部12b形成于第二安装构件12。凸缘部12b向第一侧与第一安装构件11的一侧端缘分离。

弹性体13由例如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等形成,并且被形成为直径从第一侧朝向第二侧逐渐增大的筒状。弹性体13的一侧端部与第二安装构件12联接,弹性体13的另一侧端部与第一安装构件11联接。

此外,第一安装构件11的一侧外筒体21的内周面的几乎全部区域被与弹性体13形成为一体的橡胶膜覆盖。

分隔构件16嵌合在第一安装构件11内。分隔构件16包括主体部31和安装部32。主体部31包括筒状部33、凸缘部34以及支撑部35。

筒状部33嵌合在第一安装构件11的另一侧外筒体22内。凸缘部34设置于筒状部33的一侧端部。凸缘部34从筒状部33朝向径向外侧环状地突出。凸缘部34布置在另一侧外筒体22的一侧端部22a内。支撑部35设置于筒状部33的轴线O方向上的中间部。支撑部35从筒状部33朝向径向内侧环状地突出。

主体部31设置有安装凹部36。安装凹部36与轴线O同轴地布置且朝向第一侧开口。安装凹部36由筒状部33和支撑部35限定。安装凹部36通过支撑部35的内侧朝向第二侧开口。

安装部32安装在安装凹部36内。安装部32和主体部31利用例如螺栓(未示出)固定。

安装部32包括基部37以及空间形成部38a和38b。基部37嵌合在安装凹部36内。基部37包括弹性膜39以及刚性壁构件40a和40b。弹性膜39与轴线O同轴地布置。

在从轴线O方向观察的平面图中,弹性膜39被形成为圆形形状。

一对刚性壁构件40a和40b被设置成在轴线O方向上夹着弹性膜39。设置位于一侧的第一刚性壁构件40a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刚性壁构件40b作为刚性壁构件40a和40b。第一刚性壁构件40a和第二刚性壁构件40b形成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彼此相同的大小。第一刚性壁构件40a和第二刚性壁构件40b的定向被布置成这些构件在轴线O方向上彼此反转。

第一刚性壁构件40a被形成为有底筒状,第二刚性壁构件40b被形成为有顶筒状。第一刚性壁构件40a和第二刚性壁构件40b与轴线O同轴地布置。贯通孔41分别地形成在第一刚性壁构件40a的底壁部和第二刚性壁构件40b的顶壁部。各贯通孔41与轴线O同轴地布置,并且沿轴线O方向贯穿第一刚性壁构件40a或第二刚性壁构件40b。

第一刚性壁构件40a的贯通孔41的周缘部和第二刚性壁构件40b的贯通孔41的周缘部遍及整周地夹着弹性膜39的外周缘部。在各贯通孔41内布置有位于比弹性膜39的外周缘部靠内侧的露出部分39a。因此,弹性膜39的露出部分39a在轴线O方向上露出。弹性膜39的露出部分39a的面向轴线O方向的端面被形成为分别与第一刚性壁构件40a的底壁部的内表面和第二刚性壁构件40b的顶壁部的内表面齐平。

设置有一对空间形成部38a和38b。设置位于一侧的第一空间形成部38a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空间形成部38b作为空间形成部38a和38b。第一空间形成部38a和第二空间形成部38b形成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彼此相同的大小。第一空间形成部38a和第二空间形成部38b的定向被布置成这些部件在轴线O方向上彼此反转。

第一空间形成部38a被形成为有顶筒状。第一空间形成部38a嵌合在第一刚性壁构件40a内。在第一空间形成部38a、第一刚性壁构件40a的底壁部以及弹性膜39之间限定出空间,该空间为下述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

第一空间形成部38a的顶壁部设置有朝向下侧伸出的伸出部42。伸出部42在轴线O方向上面向弹性膜39,并且伸出部42与轴线O同轴地布置。伸出部42被形成为朝向下侧凸出的球形状。

第二空间形成部38b被形成为有底筒状。第二空间形成部38b嵌合在第二刚性壁构件40b内。在第二空间形成部38b、第二刚性壁构件40b的底壁部以及弹性膜39之间限定出空间,该空间为下述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

第二空间形成部38b的底壁部设置有朝向上侧伸出的伸出部42。伸出部42在轴线O方向上面向弹性膜39,并且伸出部42与轴线O同轴地布置。伸出部42被形成为朝向上侧凸出的球形状。

分隔构件16形成有允许主液室14与副液室15彼此连通的限制通路51和52。设置第一限制通路51(怠速孔)和第二限制通路52(抖动孔)作为限制通路51和52。

第二限制通路52设置于分隔构件16的外周部。第二限制通路52遍及整个长度地设置于主体部31。第二限制通路52的流路截面面积在第二限制通路52的整个长度上相等。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限制通路52包括周向槽部52a、主开口部52b和副开口部52c。周向槽部52a在分隔构件16的外周面沿周向延伸并被第一安装构件11的内周面从径向外侧封闭。周向槽部52a的周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通过主开口部52b与主液室14连通,另一端部通过副开口部52c与副液室15连通。

第一限制通路51在分隔构件16内独立于第二限制通路52,流路不能兼用。第一限制通路51形成在分隔构件16的位于比外周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限制通路51包括压力损失单元53a和53b以及连接通路54。压力损失单元53a和53b使在内部流通的液体L的压力产生损失。设置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和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作为压力损失单元53a和53b。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形成于第一空间形成部38a并与主液室14直接连通。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形成于第二空间形成部38b并与副液室15直接连通。连接通路54允许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彼此连通。

如图1所示,各压力损失单元53a或53b设置有布置在分隔构件16内的中间室55。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中间室55限定在第一空间形成部38a、第一刚性壁构件40a的底壁部以及弹性膜39之间。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中,中间室55限定在第二空间形成部38b、第二刚性壁构件40b的底壁部以及弹性膜39之间。

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夹着弹性膜39地在轴线O方向上彼此相邻。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和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各自的中间室55形成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彼此相同的大小,并且在上述平面图中被形成为圆形形状。此外,在各压力损失单元53a或53b中,限定出中间室55的壁面中的作为面向弹性膜39的部分的面向壁面56由伸出部42形成。因此,面向壁面56被形成为朝向弹性膜39凸出的凸曲面状。

各压力损失单元53a或53b还设置有:第一连通通路57,其允许中间室55与主液室14彼此连通;和第二连通通路58,其允许中间室55与副液室15之间彼此连通。在各压力损失单元53a或53b中,第一连通通路57中的朝向中间室55的内部开口的第一开口部59的开口轴线(以下,称作“第一开口轴线”)L1与第二连通通路58中的朝向中间室55的内部开口的第二开口部60的开口轴线(以下,称作“第二开口轴线”)L2彼此错开。在各压力损失单元53a或53b中,第一开口部59和第二开口部60中的至少一者朝向限定中间室55的壁面开口,第一开口部59和第二开口部60两者朝向限定中间室55的壁面开口。

如图1和图4所示,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第一连通通路57与主液室14直接连通。第一连通通路57形成于第一空间形成部38a的顶壁部。第一连通通路57沿轴线O方向贯穿顶壁部的伸出部42地向面向壁面56开口,并且与轴线O同轴地布置。第一开口部59朝向限定出中间室55的壁面中的由弹性膜39形成的部分开口。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第二连通通路58在沿着与轴线O正交的正交平面的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第二连通通路58从中间室55的内周面沿该内周面的切线方向延伸,并且在中间室55内向中间室55的周向开口。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第一开口轴线L1在轴线O方向上延伸,第二开口轴线L2在上述切线方向上延伸。与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的流速相对应地,第二连通通路58使液体L在中间室55内形成涡流,并且使该液体L从第一连通通路57流出。此外,已从第二连通通路58通过第二开口部60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通过沿着中间室55的内周面流动而涡旋。

如图1和图4所示,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中,第二连通通路58与主液室14直接连通,并且第二开口部60朝向限定中间室55的壁面开口。第二连通通路58形成于第二空间形成部38b的底壁部。第二连通通路58沿轴线O方向贯穿底壁部中的伸出部42地向面向壁面56开口,并且与轴线O同轴地布置。第二开口部60朝向限定出中间室55的壁面中的由弹性膜39形成的部分开口。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中,第一连通通路57在沿着与轴线O正交的正交平面的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第一连通通路57从中间室55的内周面沿该内周面的切线方向延伸,并且在中间室55内向中间室55的周向开口。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中,第一开口轴线L1在上述切线方向上延伸,第二开口轴线L2在轴线O方向上延伸。与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的流速相对应地,第一连通通路57使液体L在中间室55内形成涡流,并且使该液体L从第二连通通路58流出。此外,已从第一连通通路57通过第一开口部59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通过沿着中间室55的内周面流动而涡旋。

如图2所示,在上述平面图中,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外形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外形彼此一致。

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通路54使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第二连通通路58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第一连通通路57连接在一起。连接通路54与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第二连通通路58的位于第二开口部60所在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连接通路54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第一连通通路57的位于第一开口部59所在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连接通路54沿轴线O方向直线状延伸。

在如图1至图4所示的隔振装置10中,第一限制通路51相对于怠速振动(例如,频率为18Hz至30Hz,振幅为±0.5mm以下)的输入产生液柱共振。同时,第二限制通路52相对于抖动振动(例如,频率为14Hz以下,振幅大于±0.5mm)的输入产生液柱共振。抖动振动(第二振动)的频率比怠速振动(第一振动)的频率低。抖动振动的振幅比怠速振动的振幅大。

各限制通路51或52被设定(调整)为使得基于例如流路长度、流路截面面积等当对应的振动被分别输入且液体L在各限制通路51或52内部流通时产生液柱共振。例如,作为第一限制通路51,能够采用如下构造等:在该构造中,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第二连通通路58的共振频率或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第一连通通路57的共振频率被设定为与怠速振动的频率相等。

在振动未被输入的状态下,第一限制通路51的流动阻力比第二限制通路52的流动阻力小。在隔振装置10中,在振动刚被输入之后,与第二限制通路52相比,液体L倾向于更积极地流动通过第一限制通路51。此外,能够基于流路长度、流路截面面积等来调整各限制通路51或52的流动阻力。

接着,将说明隔振装置10的作用。

即,如果轴线O方向上的振动被从振动产生部输入到隔振装置10,则两安装构件使弹性体13弹性变形地相对移位,从而使主液室14的液压变动。然后,液体L倾向于在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之间往复。在该情况下,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内的液体L倾向于流动通过两限制通路51和52中的具有较小流动阻力的第一限制通路51。

这里,怠速振动的振幅比抖动振动的振幅小,液体L在怠速振动被输入时的流速比液体L在抖动振动被输入时的流速小。

即,如果怠速振动被沿轴线O方向输入,则与该怠速振动的振幅相对应地,每单位时间会有少量的液体L倾向于流入第一限制通路51内。结果,抑制了在第一限制通路51内流通的液体L的流速的升高。因此,液体L在压力损失单元53a和53b的中间室55内穿过短的路径,抑制了液体L在压力损失单元53a和53b内的压力损失,从而使液体L在第一限制通路51内平缓地流通。例如,如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从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第二连通通路58流入中间室55的液体L、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第一连通通路57流入中间室55的液体L等在中间室55内在不涡旋的情况下流动或者在少量涡旋的情况下流动。因此,能够使液体L平缓地穿过中间室55,并且能够抑制液体L的压力损失的增大。因此,能够使液体L积极地流动通过第一限制通路51,并且能够在第一限制通路51内产生共振以吸收和衰减怠速振动。

同时,如果抖动振动被沿轴线O方向输入,则与该抖动振动的振幅相对应地,每单位时间会有大量的液体L倾向于从主液室14流入第一限制通路51内。结果,在第一限制通路51内流通的液体L的流速升高至特定值以上的速度。

在如图1至图4所示的隔振装置10中,当主液室14内的液体L倾向于通过第一限制通路51朝向副液室15侧流动时,首先,液体L从主液室14流入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内。在该情况下,如果通过第一连通通路57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的流速升高,则已从第一开口部59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在中间室55内沿轴线O方向(第一开口轴线L1方向)直地流动。结果,在液体L到达限定中间室55的壁面中的由弹性膜39形成的部分且流被改变成沿着壁面之后,液体L到达第二开口部60并从中间室55流出。因此,在抖动振动被输入的情况下,与怠速振动被输入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体L在中间室55内沿着长的路径流通,并且能够在液体L与中间室55的壁面之间产生摩擦。结果,液体L的压力损失能够因能量损失、液体L的粘性阻力等而增大。

已流动通过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液体L通过连接通路54到达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在该情况下,液体L在通过流动通过第一连通通路57而被沿上述切线方向整流之后从第一开口部59流入中间室55内。然后,液体L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地在中间室55内涡旋。即,如果液体L的流速在液体L从第一开口部59流入中间室55时升高,则该液体L在中间室55内直地流动,到达中间室55的内周面(壁面),并且流被改变成沿着该内周面。

结果,例如,归因于液体L的粘性阻力、因形成涡流而导致的能量损失、因液体L与中间室55的壁面之间的摩擦而导致的能量损失等,液体L的压力损失会增大。此外,在该情况下,如果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的流量随着液体L的流速升高而显著升高,则中间室55内充满由已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形成的涡流。在该状态下,在液体L倾向于进一步流入中间室55内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在中间室55内涡旋的液体L从第二开口部60流出,流入副液室15内。

在如图1和图4所示的隔振装置10中,当副液室15内的液体L倾向于通过第一限制通路51朝向主液室15侧流动时,首先,液体L从副液室15流入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内。在该情况下,如果通过第二连通通路58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的流速升高,则已从第二开口部60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在中间室55内沿轴线O方向(第二开口轴线L2方向)直地流动。结果,在液体L到达限定中间室55的壁面中的由弹性膜39形成的部分并且流被改变成沿着壁面之后,液体L到达第一开口部59并从中间室55流出。因此,能够使液体L在中间室55内沿着长的路径流通,并且能够在液体L与中间室55的壁面之间产生摩擦,从而能够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

已流动通过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液体L通过连接通路54到达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在该情况下,液体L在通过流动通过第二连通通路58而被沿上述切线方向整流之后从第二开口部60流入中间室55内。然后,液体L如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地在中间室55内涡旋。即,如果液体L的流速在液体L从第二开口部60流入中间室55时升高,则该液体L在中间室55内直地流动,到达中间室55的内周面(壁面),并且流被改变成沿着该内周面,由此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之后,液体L从第一开口部59流入主液室14内。

如上所述,在如图1和图4所示的隔振装置10中,当抖动振动被输入时,液体L的压力损失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和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两者均增大。这能够使液体L难以通过第一限制通路51流通,由此使液体L容易通过第二限制通路52流通。在该情况下,随着液体L在第二限制通路52内流通,能够在第二限制通路52内产生共振,从而能够吸收和衰减抖动振动。

同时,如果抖动振动被输入且在第二限制通路52内产生共振,则主液室14的液压会随着该共振大幅变动。这里,在隔振装置10中,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第一连通通路57与主液室14直接连通,并且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限定中间室55的壁面中的面向第一开口部59的部分由弹性膜39形成。因此,如果主液室14的液压大幅变动,则能够通过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的第一连通通路57和中间室55将该液压径向地传递到弹性膜39。结果,弹性膜39能够基于主液室14的液压的变动而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夹着弹性膜39地彼此相邻。因此,当抖动振动被输入时,基于从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接收到的液压与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接收到的液压之间的差,弹性膜39向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侧或向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侧弹性变形。这里,在隔振装置10中,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第二连通通路58与副液室15直接连通,并且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中,限定中间室55的壁面中的面向第二开口部60的部分由弹性膜39形成。因此,当抖动振动被输入时,能够使弹性膜39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接收到的液压等于副液室15的液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副液室15被隔膜17封闭并且副液室15内的压力等于大气压,所以能使弹性膜39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接收到的液压等于大气压。因此,能够增大弹性膜39从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接收到的液压与弹性膜39从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接收到的液压的差,从而能够使弹性膜39向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侧或向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侧弹性变形。

如果弹性膜39向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侧弹性变形,则能够使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第一开口部59被弹性膜39封闭。如果弹性膜39向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中间室55侧弹性变形,则能够使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第二开口部60被弹性膜39封闭。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弹性膜39封闭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的第一开口部59或者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第二开口部60,能够使液体L更难以通过第一限制通路51流通。因此,能够使液体L容易通过第二限制通路52流通。因此,例如,即使振幅小的振动的抖动振动被输入,也能够使液体L可靠地流动通过第二限制通路52。结果,甚至能够可靠地吸收和衰减具有小振幅的抖动振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损失单元53a和53b中的面向壁面56被形成为朝向弹性膜39凸出的凸曲面状。因此,当弹性膜39弹性变形以封闭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第一开口部59或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的第二开口部60时,能够使弹性膜39与中间室55的壁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因此,例如,能够抑制拍打声的发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0,通过代替在分隔构件16中设置如现有技术的柱塞构件而在第一限制通路51中设置压力损失单元53a和53b,能够吸收和衰减抖动振动和怠速振动两者,并且能够实现隔振装置10的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易化。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与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的流速相对应地,第二连通通路58使液体L在中间室55内形成涡流,并且使该液体L从第一连通通路57流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并非必须使从第二连通通路58流入的液体L涡旋。

例如,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第二连通通路58可以从中间室55的内周面沿中间室55的径向直线状延伸。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中,第二连通通路58可以从中间室55的面向轴线O方向的端面沿中间室55的轴线O方向直线状延伸。即使在这些情况下,通过使第二开口部60朝向中间室55的壁面开口,当抖动振动被输入且液体L的流速升高时,也能够使从第二开口部60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的流速加快。结果,液体L能够在中间室55内直地流动,并且能够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中,与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的流速相对应地,第一连通通路57使液体L在中间室55内形成涡流,并且使该液体L从第二连通通路58流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中,并非必须使从第一连通通路57流入的液体L涡旋。

例如,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中,第一连通通路57可以从中间室55的内周面沿中间室55的径向直线状延伸。在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中,第一连通通路57可以从中间室55的面向轴线O方向的端面沿中间室55的轴线O方向直线状延伸。即使在这些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开口部59朝向中间室55的壁面开口,当抖动振动被输入且液体L的流速升高时,也能够使从第一开口部59流入中间室55内的液体L的流速加快。结果,液体L能够在中间室55内直地流动,并且能够增大液体L的压力损失。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和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作为压力损失单元53a和53b。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还可以在连接通路54中设置与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或者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不同的压力损失单元。

此外,例如,可以没有第二压力损失单元53b,第一限制通路51可以由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构成。在该情况下,能够采用如下构造等:在该构造中,弹性膜39布置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与副液室15之间,并且弹性膜39暴露于副液室15。此外,可以采用如下构造等:在该构造中,在分隔构件16内设置连接到分隔构件16的外部且内压为大气压的大气压室,弹性膜39布置在第一压力损失单元53a的中间室55与大气压室之间,并且弹性膜39暴露于大气压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限制通路52的内部或者各压力损失单元53a和53b的第一连通通路57的内部或第二连通通路58的内部可以被诸如弹性薄膜等的因液体L的液压而弹性变形的膜体封闭。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经由膜体传递位于膜体两侧的液体L的液压,能够使液体L在第二限制通路52的内部、第一连通通路57的内部和第二连通通路58的内部流通。

另外,可以没有伸出部4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16将第一安装构件11内的液室分隔成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主液室14以弹性体13作为壁面的一部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代替设置上述隔膜17,可以在轴线方向上设置一对弹性体,或者代替设置副液室15,可以设置以弹性体作为壁面的一部分的压力接收液室。

即,可以将分隔构件适当地改变成如下另一构造:在该构造中,第一安装构件内的封入液体的液室被分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并且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这两液室中的至少一者以弹性体作为壁面的一部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动机与第二安装构件12连接,第一安装构件11与车体连接。然而,与此相反,可以采用发动机与第一安装构件11连接、第二安装构件12与车体连接的构造。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10不限于车辆的发动机支座,而是还能够适用于除了发动机支座以外的支座。例如,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搭载到建筑机械的发电机的支座,或者还能够适用于安装在工厂等中的机械的支座等。

此外,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利用众所周知的构成元件替换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元件,并且能够将上述变型例适当地组合在一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隔振装置的结构的简单化和制造的简易化。

附图标记说明

10:隔振装置

11:第一安装构件

12:第二安装构件

13:弹性体

14:主液室(第一液室)

15:副液室(第二液室)

16:分隔构件

39:弹性膜

51:第一限制通路

52:第二限制通路

53a:第一压力损失单元

53b:第二压力损失单元

55:中间室

57:第一连通通路

58:第二连通通路

59:第一开口部

60:第二开口部

L1:第一开口轴线

L2:第二开口轴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