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频率相关的缓冲阀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178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与频率相关的缓冲阀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与频率相关的缓冲力特性曲线的缓冲阀组件。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中的减振器的任务是缓冲由不平的路面激励产生的振动。在此,必须始终在行驶安全性与行驶舒适性之间进行折衷。其缓冲阀组件调校得硬并且具有高的缓冲力特性曲线的减振器对于高度行驶安全性来说是最佳的。如果满足了高舒适性要求,则缓冲器组件应尽可能调校得软。在具有传统的、不可借助致动器电子调整的缓冲阀组件的减振器中可很难进行折衷。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具有与频率相关的缓冲力特性曲线的缓冲阀组件,该缓冲阀组件装备有附加的电子和/或机械的控制装置并且根据减振器的弹簧压缩频率和/或弹簧拉伸频率接通或断开额外的缓冲阀组件。

对此例如文献DE 44 41 047 C1、US 2006 28 36 75 A或US 49 53 671 A可有提及。

同样已知如下的解决方案,其具有与缓冲活塞同轴地安装在活塞杆处的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包括控制罐以及布置在控制罐中的可沿轴向移动的控制活塞。控制活塞沿轴向限定包围在控制罐中的控制腔,该控制腔经由输入连接部与缓冲阀组件连接。在控制活塞与缓冲阀之间布置有弹簧元件,该弹簧元件在一侧将弹力沿轴向传入控制活塞、并且在另一侧沿轴向将弹力传入缓冲阀。如果控制腔由缓冲介质填充,则控制活塞朝缓冲阀的方向移动并且经由弹簧元件提高缓冲阀的阀盘的挤压力,这提高了缓冲力。

然而,所有已知的缓冲阀组件的特征在于高复杂性,尤其是因为所有已知的缓冲阀组件均要求高度的调整精确性。尤其在这些减振器中,在没有附加的控制装置的情况下,难以调节软的和硬的缓冲力特性曲线。

例如,虽然可通过在控制活塞与控制罐的罐底之间添加附加的间隔元件来限定软的缓冲力特性曲线,然而,为此在调节所需要的软的缓冲力特性曲线的情况下可能要将控制组件多次拆解成单个零件并且又再组装起来,由此,在生产中不可维持大部分规划得很紧张的工时节拍。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说明一种结构简单且造价低廉的缓冲阀组件,其具有与频率相关的缓冲力特性曲线并且实现了简单地调节缓冲力特性曲线。

该目的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缓冲阀组件来实现。在附图以及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有利的其他实施方案。

根据本发明,在缓冲阀组件中,控制组件的具有至少一个止挡的控制罐由板材成型,并且伸入控制腔并且至少间接地沿轴向支撑控制活塞的止挡通过控制罐的塑性变形来制造。

可在组装控制组件之后进行控制罐的塑性变形以制造止挡,该止挡限定了软的缓冲力特性曲线。因此,有利地可取消在控制活塞与控制罐的罐底之间添加附加的间隔元件,并且通过制造限定高度的止挡调节软的缓冲力特性曲线。

附图说明

根据下文的附图说明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的缓冲阀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的缓冲阀组件的一个备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的缓冲阀组件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活塞杆4,活塞杆具有活塞杆轴颈5。活塞杆轴颈5为活塞杆4的直径减小的区段。整个缓冲阀组件1串在活塞杆轴颈5处并且沿轴向被夹紧在活塞杆4的邻接在活塞杆轴颈5处的区段与固定件23之间,活塞杆的邻接在活塞杆轴颈处的该区段具有大于活塞杆轴颈5的直径,该固定件在图1作为活塞杆螺母示出。

如在图1中示出的那样,缓冲阀组件1包括缓冲活塞2,该缓冲活塞布置在以缓冲流体填充的缸31内部并且沿轴向固定在活塞杆4处。缓冲活塞2装备有活塞密封件17,活塞密封件相对于缸31沿径向密封该缓冲活塞。固定在活塞杆4处的缓冲活塞2与活塞杆4一起可沿轴向移动地布置在缸31内部并且将缸内腔划分为活塞杆侧的第一工作腔32和背离活塞杆4的第二工作腔33。

缓冲活塞2沿缓冲流体的每个流动方向都相应装备有一个止回阀。在此,止回阀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实施在缓冲活塞2中的流动通道16,所述流动通道以至少一个阀盘15覆盖。如在附图中示出的那样,流动通道16可由多个彼此重叠堆叠的阀盘15、所谓的阀盘组覆盖。在阀盘组中的各个阀盘15的数量、尺寸和设计方案限定了减振器的挤压力以及缓冲特性曲线和缓冲性能。

在活塞杆4处,与缓冲活塞2同轴地安装有控制组件3,其中,控制组件3包括薄壁的控制罐8和在控制罐8中可沿轴向移动的控制活塞9。控制罐由板材来成型。控制活塞9可由金属、陶瓷材料以及由合适的塑料、带有纤维强化或者不带纤维强化地通过冷成型、热成型、浇注、注塑成型、车削或烧结来实施。控制罐8具有筒状罐壁29和盘形的、布置在控制罐8的背离缓冲活塞2的端部处的罐底30。

布置在控制罐8中的控制活塞9在面对止回阀的侧部上沿轴向限定包围在控制罐8中的控制腔11,使得控制活塞9在控制罐8内部的轴向移动以限定的方式改变控制腔11的容积。

此外,缓冲阀组件1具有输入连接部36,该输入连接部将第一工作腔32与控制腔11连接。输入连接部在图1中画出的实施方式变体中包括实施在活塞杆4处的旁路6、至少一个将旁路6与第一工作腔32连接的流动凹处13、以及至少一个将旁路6与控制腔11连接的输入节流阀20。

此外,缓冲阀组件1具有输出连接部37,该输出连接部将控制腔11与第二工作腔33连接。

在附图中画出的实施方式变体设置成,在控制组件3的缓冲活塞2与罐底30之间布置有止挡元件18以及管形的引导轴套21。

在控制活塞9与止回阀之间布置有呈多个盘形弹簧的形式的弹簧组件24。该弹簧组件沿轴向在一侧支撑在控制活塞9处、并且在另一侧支撑在止回阀的阀盘15处。

因此,弹簧组件24沿轴向朝流动通道16的方向以限定的弹力加载阀盘15,并且朝罐底30的方向以限定的弹力加载控制活塞9。在图1和图2中画出的实施方式变体中,弹簧组件24由相应两个并联的盘形弹簧串联而成。在此,通过限定数量的多个并联的盘形弹簧可调节弹簧组件24的弹力。弹簧组件24的行程的长度可通过串联的盘形弹簧的数量来限定,其中,行程指的是整个弹簧组件24在其压缩时所需的长度延伸。

控制活塞9沿周向方向包围引导轴套21并且沿轴向在引导轴套21的外表面处滑动,同时控制腔11的容积改变。止挡元件18夹紧在引导轴套21与缓冲活塞4之间并且具有比引导轴套21更大的外直径。止挡元件18用作控制活塞9的轴向止挡,其限制控制活塞9朝缓冲活塞4的方向的轴向运动并且限定了硬的缓冲特性曲线。除此之外,止挡元件18承担引导弹簧组件24的功能,其中,弹簧组件24沿周向方向包围止挡元件18。

此外,控制组件3具有通过塑性变形实施在控制罐8的罐底30处的止挡19,该止挡限制控制活塞9朝罐底30方向的轴向运动并且限定了软的缓冲特性曲线。

在罐底30处实施有横截面减小的区段40,该区段在制造止挡19期间防止控制罐9的不受限的变形和/或用于限定控制罐9的变形以用于止挡19的轴向定位。

在活塞杆4和固定在活塞杆处的缓冲阀组件1沿拉动方向运动时,缓冲介质被输送到控制腔11中。控制活塞9移动并且在此进一步预紧沿轴向支撑在止回阀的阀盘15处的弹簧组件24,由此,提高止回阀的缓冲力。

在缓冲活塞2在缸31内部迅速、较小地轴向运动时,控制腔11完全不被填充或仅被少量地填充,使得弹簧组件24不被进一步预紧并且缓冲力保持在限定的较低的水平。然而,在缓冲活塞2在缸31内部更大的、缓慢地轴向运动时,尽管存在输入连接部36的节流阻抗,作用于阀盘15的缓冲流体压力与在控制腔11中的缓冲流体压力的压力差关于时间的积分足够大,从而输入这样多的缓冲流体给控制腔11,使得控制活塞9预紧弹簧组件24,直至控制活塞9碰到布置在引导轴套21和止回阀的阀盘15之间的止挡元件18。止挡元件18限制控制活塞9朝缓冲活塞2的方向的轴向运动,并且因此限定弹簧组件24的最大预紧,以及因此也限定最高的缓冲力特性曲线。

图1和图2的差别在控制活塞9的设计方案。在图2中画出的控制活塞9与在图1中示出的控制活塞9相比具有明显更短的结构长度并且不在引导轴套21处滑动,而是自由浮动地支承。在控制活塞9的内直径处,该控制活塞具有凹处,该凹处容纳布置在活塞杆4与控制活塞9之间的密封圈44。此外,控制活塞9具有布置在内直径处的并且朝活塞杆4的方向凸出的内部的突出边42,该内部的突出边防止在控制活塞9与活塞杆4之间的密封圈44挤出。沿轴向在控制活塞9与罐底30之间、在控制腔11内部布置有密封圈支撑盘45,该密封圈支撑盘用于防止密封圈44朝罐底30的方向沿轴向滑出。

除此之外,控制活塞9具有外部的突出边41,该外部的突出边沿周向方向实施在控制活塞9处并且防止布置在控制活塞9与控制罐8的罐壁29之间的补偿环43挤出。补偿环43由塑料制成并且具有补偿控制罐8与控制活塞9的制造公差的任务。在此,补偿环43允许了限定的泄漏,使得缓冲介质可从控制腔11中漏出,由此至少部分地限定输出连接部37。

外部的突出边41和内部的突出边42沿轴向方向看去近似布置在一个平面中。由此,允许控制活塞9相对于引导轴套21、以及相对控制罐8的有限地倾斜位置,而不需要斜边。

附图标记

1 缓冲阀组件

2 缓冲活塞

3 控制组件

4 活塞杆

5 活塞杆轴颈

6 旁路

7 支撑盘

8 控制罐

9 控制活塞

10 密封件

11 控制腔

12 倾斜盘

13 径向的流动凹处

14 阀盘

15 阀盘

16 流动通道

17 活塞密封件

18 止挡元件

19 止挡

20 输入节流部

21 引导轴套

22 盘

23 固定件

24 弹簧组件

25 凹处

26 滑动元件

27 沿径向的外部的支撑元件

28 沿径向的内部的支撑元件

29 罐壁

30 罐底

31 缸

32 第一工作腔

33 第二工作腔

34 第一节流凹处

35 第二节流凹处

36 输入连接部

37 输出连接部

38 输出节流部

39 边

40 横截面减小的区段

41 外部的突出边

42 内部的突出边

43 补偿环

44 密封圈

45 密封圈支撑盘

L 纵轴线

Z 拉动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