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风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81934发布日期:2022-07-16 04:35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电动风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风阀。


背景技术:

2.随着5g建设的快速推进,5g cran等各类通信机柜、机房的建设需求非常巨大。这一类设备对结构的紧凑性要求较高,对设备的运行可靠性要求也很高。传统电动风阀主要应用于消防通风及各类建筑物的通风控制系统中,对结构的紧凑性以及对设备的环境要求不高。市场上的产品结构也比较单一,通常把联动机构设置在风阀的内侧,导致传动部分结构较复杂,尺寸较大,无法满足5g各类通信机柜和机房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风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阀的传动部分结构较复杂尺寸较大导致无法满足各类通信机柜和机房的设计要求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风阀,所述电动风阀包括:
5.框体,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第三侧边、第二侧边以及第四侧边;
6.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位于所述框体内,每个叶片的第一端均通过穿过所述框体的第一侧边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一角度联动杆固定连接,每个第一角度联动杆均与第一水平联动杆转动连接,每个叶片的第二端均通过穿过所述框体的第二侧边的第二固定件与第二角度联动杆固定连接,每个第二角度联动杆均与第二水平联动杆转动连接;
7.电机,所述电机位于与所述第一侧边或者所述第二侧边的外侧,所述电机连接一个叶片,并驱动与其连接的叶片转动以带动其他叶片转动。
8.进一步的,每个叶片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固定连接,每个叶片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孔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为d型孔,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为d型铝钉。
10.进一步的,每个第一角度联动杆与第一水平联动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每个第二角度联动杆与第二水平联动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处于关闭状态时,每个第一角度联动杆与所述第一水平联动杆处于垂直状态,每个第二角度联动杆与所述第二水平联动杆处于垂直状态。
12.进一步的,所述电动风阀还包括:
13.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位于第三侧边上,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电机,以驱动所述电机工作。
14.进一步的,所述框体的框边与其对应的侧边形成凹槽,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三侧边以及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为凹槽槽底。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风阀,包括框体、多个叶片以及电机,多个叶片位于框体
内,每个叶片的第一端均通过穿过框体第一侧边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一角度联动杆固定连接,每个第一角度联动杆均与第一水平联动杆转动连接,每个叶片的第二端均通过穿过框体第二侧边的第二固定件与第二角度联动杆固定连接,每个第二角度联动杆均与第二水平联动杆转动连接;电机连接一个叶片,并驱动与其连接的叶片转动以带动其他叶片转动。本技术技术方案与传统风阀相比,仅在叶片的两端采用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同时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设置于框体外部,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的宽度按照需求设置,进而可以减小风阀整体的厚度,又因为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较为轻薄,可以采用输出动力较小的电机进行驱动,又进一步减小了风阀整体的厚度,以及减少了风阀整体的尺寸。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风阀的立体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风阀的主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风阀的左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风阀的水平连接杆的结构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风阀的角度联动杆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还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24.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25.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风阀10,如图1至图5所示,电动风阀10包括:
27.框体11,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第三侧边、第二侧边以及第四侧边;
28.多个叶片12,多个叶片12位于框体11内,每个叶片12的第一端均通过穿过框体11的第一侧边的第一固定件15与第一角度联动杆14固定连接,每个第一角度联动杆14均与第一水平联动杆13转动连接,每个叶片12的第二端均通过穿过框体11的第二侧边的第二固定
件与第二角度联动杆固定连接,每个第二角度联动杆均与第二水平联动杆转动连接;
29.电机,电机位于与第一侧边或者第二侧边的外侧,电机连接一个叶片12,并驱动与其连接的叶片12转动以带动其他叶片12转动。
30.其中,框体11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形状,包括四个侧边,分别为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以及第四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设有多个通孔,每个叶片12对应两个固定件,每个叶片12两端设有两个固定孔,固定件与固定孔固定连接,每个固定件均穿过侧边上的一个通孔与一个角度联动杆固定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设置,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相对设置。
31.其中,固定件与角度联动杆固定连接,角度联动杆与水平联动杆转动连接,转动连接是指以固定件与角度联动杆的固定点为圆心,角度联动杆进行圆弧运动,进而角度联动杆带动水平联动杆进行旋转运动。
32.其中,电机用于向与其连接的一个叶片12输出动力,该叶片12旋转时带动与该叶片12连接的角度联动杆转动,角度联动杆再带动水平联动杆转动,水平联动杆再带动其余角度联动杆转动,其余角度联动杆再带动其余叶片12转动。
3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风阀10,包括框体11、多个叶片12以及电机,多个叶片12位于框体11内,每个叶片12的第一端均通过穿过框体11第一侧边的第一固定件15与第一角度联动杆14固定连接,每个第一角度联动杆14均与第一水平联动杆13转动连接,每个叶片12的第二端均通过穿过框体11第二侧边的第二固定件与第二角度联动杆固定连接,每个第二角度联动杆均与第二水平联动杆转动连接;电机连接一个叶片12,并驱动与其连接的叶片12转动以带动其他叶片12转动。本技术技术方案与传统风阀相比,仅在叶片12的两端采用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同时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设置于框体11外部,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的宽度按照需求设置,进而可以减小风阀整体的厚度,因为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较为轻薄,可以采用输出动力较小的电机进行驱动,又进一步减小了风阀整体的厚度,以及减少了风阀整体的尺寸。
34.进一步的,每个叶片12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件15与第一固定孔固定连接,每个叶片12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固定孔,第二固定件与第二固定孔固定连接。
35.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为d型孔,第一固定件15和第二固定件为d型铝钉。
36.其中,通过将固定孔设置为d型孔,将固定件设置为d型铝钉,可以固定孔与固定件之间的紧密固定。
37.进一步的,每个第一角度联动杆14与第一水平联动杆13通过转轴16转动连接,每个第二角度联动杆与第二水平联动杆通过转轴16转动连接。
38.其中,转轴16可以为转动杆或者螺丝钉,水平联动杆和转轴16可以螺纹连接,进而在转轴16上进行转动。
39.进一步的,叶片12处于关闭状态时,每个第一角度联动杆14与第一水平联动杆13处于垂直状态,每个第二角度联动杆与第二水平联动杆处于垂直状态。
40.进一步的,电动风阀10还包括:
41.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位于第三侧边上,控制模块连接电机,以驱动电机工作。
42.其中,控制模块可以控制电机转动的幅度进而控制叶片转动的角度,传统的电动
风阀10主要采用35by电机,其直径达到35mm。风阀的整体厚度一般要做到40mm以上。35by电机一般是dc12v驱动,控制电路需要转换12v电压来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本方案由于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较为轻薄,采用15by的减速步进电机,直径为15mm,风阀的整体厚度下降到20mm。电机采用dc5v驱动,可以较少12v电源转换模块,简化控制电路设计。
43.进一步的,框体11的框边与其对应的侧边形成凹槽,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为凹槽槽底。
44.其中,角度联动杆和水平联动杆构成的联动机构设置于槽底,不与叶片12产生干涉,不影响通风效果,并且隐藏在边缘外侧可以有效保护联动机构不受破坏。
45.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