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接构件、将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以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31188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耦接构件、将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以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耦接构件、将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以及包括耦接构件的显示设备,该耦接构件包括:本体,该本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第一螺纹部分,沿本体的与第一段对应的第一内部部分设置;第二螺旋部件,沿本体的与第二段对应的第二内部部分设置;以及非螺旋部件,设置在本体的与第三段对应的第三内部部分中,其中非螺旋部件连接至第一螺旋部件和第二螺旋部件中的至少一者。
【专利说明】耦接构件、将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以及显示设备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证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2月1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022619号以及于2015年12月8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174354号的优先权,将这两个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整体通过引证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构思涉及一种耦接构件、将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以及具有该耦接构件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0004]显示设备尤其包括显示面板、多个元件、以及多个耦接构件。显示设备通过使用耦接构件使元件彼此耦接而制成。
[0005]耦接构件以各种方式使元件彼此耦接。例如,可通过使用形成在一个元件中的钩状件以及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中的孔或通过使用螺栓和螺母来使元件彼此耦接。
[0006]当使用耦接构件使显示设备的元件彼此组装时,显示设备的制造成本包括元件的单位成本以及用于组装元件的时间。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耦接构件,包括本体、第一螺旋部件、第二螺旋部分、以及非螺旋部件。本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第一螺纹部分沿主体的与第一段对应的第一内部部分设置。第二螺旋部件沿主体的与第二段对应的第二内部部分设置。非螺旋部件设置在主体的与第三段对应的第三内部部分内,其中非螺旋部件连接至第一螺旋部件和第二螺旋部件中的至少一者。
[0008]本体的与第三段对应的厚度小于本体的与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少一者对应的厚度。
[0009]第一螺旋部件、非螺旋部件、以及第二螺旋部件依次布置在本体的纵向方向上。
[0010]本体的与第一段对应的内径大于本体的与第二段对应的内径。
[0011]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本体的边缘处的盖部件。
[0012]第一螺旋部件、第二螺旋部件、以及非螺旋部件依次布置在本体的纵向方向上。
[0013]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在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设置在本体内的盖部件。
[0014]第一螺旋部件和非螺旋部件依次布置在本体的纵向方向上,并且第二螺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非螺旋部件包围。
[0015]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本体内部以与第二段对应的子本体,其中第二螺旋部件设置在子本体内部。
[0016]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在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设置在本体内的盖部件。
[0017]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与非螺旋部件相邻地设置并耦接至本体的外周的凸缘部件。
[0018]本体的外周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具有多边形形状。
[0019]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耦接构件,包括本体、螺旋部件、非螺旋部件、盖部件、以及凸缘部件。本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螺旋部件在第一段内设置在本体中,并且非螺旋部件在第二段内设置在本体中。盖部件设置在本体内,耦接至本体,并设置在非螺旋部件与螺旋部件之间。凸缘部件耦接至本体的外周。
[0020]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将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该耦接构件设置有第一螺旋部件、第二螺旋部件、以及非螺旋部件,第一螺旋部件、第二螺旋部件、以及非螺旋部件设置在耦接构件内部。在该方法中,将耦接构件插入到物体中的孔内,以允许非螺旋部件面向第一螺旋部件和第二螺旋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从而将物体设置在非螺旋部件与第一螺旋部件和第二螺旋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之间。
[0021]将工具的头部部件插入到耦接构件内。对头部部件施加旋转力,以使第二螺旋部件耦接至头部部件,并且利用旋转力将第二螺旋部件拉至孔,以使非螺旋部件弯曲。
[0022]通过旋转力使非螺旋部件弯曲以形成弯曲部件,并且耦接构件的凸缘部件以及弯曲部件将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
[0023]非螺旋部件具有比第二螺旋部件的厚度小的厚度。
[0024]第一螺旋部件包含待耦接至螺栓的螺纹,并且第二螺旋部件包含待耦接至工具的头部部件的螺纹。
[0025]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耦接至显示面板的构件、以及插入到贯穿构件而形成的孔内的耦接构件,该耦接构件设置有耦接孔并耦接至螺栓,该耦接孔贯穿耦接构件而形成。
[0026]耦接构件包括本体、第一螺旋部件、第二螺旋部件、凸缘部件、以及弯曲部件。本体具有中空形状,并且第一螺旋部件沿本体的第一内周设置。第二螺旋部件沿本体的第二内周设置,并且凸缘部件耦接至本体的外周以支撑构件。弯曲部件与凸缘部件相配合地夹紧构件,从而将构件设置在弯曲部件与凸缘部件之间。
[0027]本体的用于形成弯曲部件的部分具有比本体的与第一螺旋部件或第二螺旋部件的位置对应的厚度小的厚度。
[0028]第一螺旋部件、弯曲部件、以及第二螺旋部件依次布置在本体的纵向方向上。
[0029]本体的与第一螺旋部件的位置对应的厚度小于与本体的第二螺旋部件的位置对应的厚度。
[0030]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本体的边缘处的盖部件。
[0031]第一螺旋部件、第二螺旋部件、以及折叠部件依次布置在本体的纵向方向上。
[0032]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在第一螺旋部件与第二螺旋部件之间设置在本体内部的盖部件。
[0033]第二螺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折叠部件包围。
[0034]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本体内部的子本体,并且第二螺旋部件设置在子本体内部。
[0035]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在第一螺旋部件与第二螺旋部件之间设置在本体内部的盖部件。
[0036]本体的外周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具有多边形形状。
[0037]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耦接构件,包括:中空本体;中空本体的第一段,包含螺纹;中空本体的第二段,包含螺纹;中空本体的第三段,不包含螺纹,其中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布置在中空本体的纵向方向上,其中当耦接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三段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而当耦接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三段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并且其中第一长度大于第二长度。
[0038]耦接构件的第二状态在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时出现。
[0039]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从耦接构件的与第三段对应的外表面突出以将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第一突出部分和第二突出部分。
【附图说明】
[0040]通过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本发明构思的上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更清晰易懂,其中:
[0041]图1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的透视图;
[0042]图1B是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图1A中示出的线Ι-Γ截取的剖面图;
[0043]图1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1A中示出的耦接构件的平面图;
[0044]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的平面图;
[0045 ]图3A、图3B、图3C、图3D和图3E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图1A至图1C中示出的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的视图;
[0046]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的剖面图;
[0047]图5A、图5B、图5C、图和图5E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图4中示出的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的视图;
[0048]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的剖面图;
[0049]图7A、图7B、图7C、图7D和图7E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图6中示出的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的视图;
[°05°]图8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包括图1A至图1C中示出的親接构件的显示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0051]图S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8A中示出的显示设备的后视图;
[°°52]图9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8A和图8B中示出的显示设备的耦接构件的使用的视图;
[0053]图9B是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图9A中示出的线ΙΙ-ΙΓ截取的剖面图;
[0054]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的剖面图;
[0055]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的剖面图;以及
[0056]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和图12E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图10中示出的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7]现在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构思可以各种形式体现,而不应理解为仅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
[0058]应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或親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存在中间元件或层。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指代相同的元件。
[0059]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如在本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a)”、“一个(an)”和“该(the)”还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0060]图1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100的透视图,图1B是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图1A中示出的线Ι-Γ截取的剖面图,并且图1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1A中示出的耦接构件100的平面图。
[0061 ]参考图1A、图1B、以及图1C,耦接构件100包括用于耦接至螺栓450(参考图3D)的耦接孔CH。耦接构件100可用作螺母,以与螺栓450配合地将物体200(参考图3D)固定至构件400(参考图3D)。
[0062]耦接构件100包括本体BP、第一螺旋部件SPl、第二螺旋部件SP2、非螺旋部件NSP、凸缘部件FP、以及盖部件CP ο本体BP包含金属材料,例如铝、铁、合金钢等。
[0063]本体BP具有在第一方向Dl上延伸的中空形状,并且在第一方向Dl上延伸的耦接孔CH穿过本体BP而限定。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l可基本上平行于耦接构件100的纵向方向。
[0064]本体BP包括第一段S1、第二段S2、以及第三段S3。第一段S1、第二段S2、以及第三段S3中的每一者的纵向方向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方向Dl。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段S1、第二段S2、以及第三段S3沿第一方向Dl以第一段S1、第三段S3、以及第二段S2的顺序布置,从而将第三段S3设置在第一段SI与第二段S2之间。
[0065]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体BP的与第一段SI和第三段S3对应的第二厚度T2小于本体BP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第一厚度Tl。
[0066]第一螺旋部件SPl沿本体BP的与第一段SI对应的内周限定。第一螺旋部件SPl包含第一螺纹SWl和第一螺纹谷(screw valley,螺纹凹谷)SHl。第一螺纹SWl在本体BP的与第一段SI对应的内表面NS上限定,并且第一螺纹谷SHl在本体BP的与第一段SI对应的内表面NS上限定。
[0067]第一螺纹SWl与第一螺纹谷SHl交替地布置。换言之,第一螺纹SWl位于相邻的第一螺纹谷SHl之间,并且第一螺纹谷SHl位于相邻的第一螺纹SWl之间。第一螺纹SWl和第一螺纹谷SHl分别耦接至通过耦接孔CH插入到耦接构件100内的螺栓450的螺纹谷和螺纹。
[0068]第二螺旋部件SP2沿本体BP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内周限定。第二螺旋部件SP2包含第二螺纹SW2和第二螺纹谷SH2。第二螺纹SW2在本体BP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内表面NS上限定,并且第二螺纹谷SH2在本体BP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内表面NS上限定。
[0069]第二螺纹SW2与第二螺纹谷SH2交替地布置。换言之,第二螺纹SW2位于相邻的第二螺纹谷SH2之间,并且第二螺纹谷SH2位于相邻的第二螺纹SW2之间。第二螺纹SW2和第二螺纹谷SH2分别耦接至通过耦接孔CH插入到耦接构件100内的工具300(参考图3B)的头部部件310(参考图3B)的螺纹谷和螺纹。
[0070]非螺旋部件NSP在本体BP内部限定,以与第三段S3对应。与第一螺旋部件SPl和第二螺旋部件SP2不同,非螺旋部件NSP不包含在本体BP内限定的螺纹和螺纹谷。换言之,本体BP的内表面NS在第三段S3中具有平坦形状。例如,本体BP的内表面NS可平滑。
[0071 ]与第一螺旋部件SPl和第二螺旋部件SP2不同,非螺旋部件NSP用于在耦接构件100内形成折叠部件FLP(参考图3C),而非耦接至耦接构件100内的其它元件。将参考图3C详细描述非螺旋部件NSP的使用。
[0072]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体BP的与第一段SI对应的第一内径Rl大于本体BP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第二内径R2。因此,当第二螺旋部件SP2耦接至工具300的头部部件310时,防止了头部部件310与第一螺旋部件SPl接触。
[0073]凸缘部件FP设置在第一段SI与第三段S3之间,并且凸缘部件FP耦接至本体BP的外周并与非螺旋部件NSP相邻。凸缘部件FP与物体200(参考图3A)接触以支撑物体200。此外,当在耦接构件100内形成折叠部件FLP(参考图3C)时,凸缘部件FP与折叠部件FLP—起夹紧物体200,并将耦接构件100固定至物体200。
[007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凸缘部件FP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具有圆环形状,并且凸缘部件FP的内周和外周中的每一者具有圆形形状,但凸缘部件FP的形状并不限于此。换言之,凸缘部件FP的内周和外周中的至少一者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可具有多边形形状。将参考图2详细描述凸缘部件FP的多边形形状。
[0075]盖部件CP设置在本体BP的边缘处,以保护本体BP的内部部分免受本体BP的外部影响。因此,尽管耦接构件100包括盖部件CP,本体BP的内部部分在第一段S1、第二段S2、以及第三段S3内仍是中空的。盖部件CP防止在将一螺旋部件SPl和第二螺旋部件SP2耦接至其它元件时产生的杂质排放至耦接构件100的外部。换言之,杂质可留在耦接构件100内部。
[0076]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100’的平面图。在图2中,相同附图标记指代图1A至IC中的相同元件,并且因此将省略对相同元件的详细描述。
[0077]参考图2,耦接构件100’包括第一螺旋部件、第二螺旋部件、非螺旋部件、凸缘部件FP’、盖部件CP’和本体BP’。第一螺旋部件、第二螺旋部件、以及非螺旋部件可分别具有与第一螺旋部件SP1(参考图1B)、第二螺旋部件SP2(参考图1B)、以及非螺旋部件NSP(参考图1B)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0078]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本体BP’的内周CRl具有圆形形状,但本体BP’的外周CR2具有多边形形状。此外,凸缘部件FP’耦接至本体BP’的外周CR2。凸缘部件FP’的内周和外周中的每一者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具有多边形形状。
[0079]当本体BP’的外周CR2具有多边形形状时,贯穿物体200(参考图3A)而形成的孔205(参考图3A)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具有与外周CR2的多边形形状对应的多边形形状,以允许耦接构件100 ’穿过物体200的孔205。在这种情况下,当对耦接构件100 ’施加旋转力时,防止了本体BP ’的插入到孔内的部分旋转。
[0080]图3A至图3E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图1A至图1C中示出的耦接构件100固定至物体200的方法的视图。
[0081 ]参考图3A,将耦接构件100插入到贯穿物体200而形成的孔205内。物体200可具有板状。例如,物体200具有与显示设备600(参考图8A)的底框580(参考图8A)的一部分的板状相似的板状。然而,物体200的形状并不限于板状。例如,物体200可能不是完全平坦的。
[0082]凸缘部件FP具有比孔205的直径R4大的外径R3。因此,当将耦接构件100插入到孔205内时,第二螺旋部件SP2和非螺旋部件NSP穿过物体200,并且凸缘部件FP设置于物体200上以与物体200接触。通过与物体200接触的凸缘部件FP来阻止耦接构件100完全穿过孔205。此外,当假设第一方向Dl为竖直方向时,第二螺旋部件SP2和非螺旋部件NSP设置在物体200下方,而第一螺旋部件SPl设置在物体200上方。非螺旋部件NSP的一部分也可设置在物体200上方。
[0083]参考图3B,在将耦接构件100插入到物体200的孔205内之后,通过耦接孔CH将工具300的头部部件310插入到耦接构件100中,并且然后将头部部件310耦接至第二螺旋部件SP2。如图3B中所示,沿头部部件310的外表面形成的螺纹和螺纹谷分别经由第二螺旋部件SP2的螺纹谷和螺纹将头部部件310耦接至第二螺旋部件SP2。
[0084]本体BP的与第一段SI和第三段S3对应的第一内径Rl大于本体BP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第二内径R2。因此,当将第二螺旋部件SP2耦接至工具300的头部部件310时,可防止头部部件310与第一螺旋部件SPl和非螺旋部件NSP接触。
[0085]参考图3C,在将头部部件310耦接至第二螺旋部件SP2的同时对头部部件310施加旋转力。旋转力由图3C中所示的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的箭头表示。结果,将第二螺旋部件SP2向上拉至孔205。换言之,第二螺旋部件SP2更靠近孔205。
[0086]此外,当因旋转力将第二螺旋部件SP2向上拉动时,由于第一螺旋部件SPl和非螺旋部件NSP与头部部件310隔开,因此第一螺旋部件SPl和非螺旋部件NSP最初不受旋转力的影响。换言之,对耦接构件100的第二螺旋部件SP2选择性地施加旋转力,并且因此通过旋转力将耦接构件100的第二螺旋部件SP2选择性地向上拉至孔205。然而,随着向上拉动第二螺旋部件SP2,非螺旋部件NSP受到旋转力的影响。
[0087]如图3A中所示,由于本体BP的与第三段S3对应的第二厚度T2小于本体BP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第一厚度Tl,因此当将第二螺旋部件SP2拉至孔205时,非螺旋部件NSP折叠,并且因此形成折叠部件FLP。
[0088]当非螺旋部件NSP折叠而形成折叠部件FLP时,折叠部件FLP与物体200的后表面接触。此外,由于物体200介于凸缘部件FP与折叠部件FLP之间,因此当在剖面图中观察时,凸缘部件FP和折叠部件FLP像夹具一样夹紧物体200。因此,通过凸缘部件FP和折叠部件FLP将耦接构件100固定至物体200。
[0089]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折叠部件FLP包括第一弯曲部件BI和第二弯曲部件B2。当将第二螺旋部件SP2向上拉至孔205时,通过本体BP的与第三段S3 (参考图3B)对应的弯曲部分形成第一弯曲部件BI和第二弯曲部件B2。当假设在剖面图中物体200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时,第一弯曲部件BI和第二弯曲部件B2中的每一者通过本体BP的弯曲部分在第二方向D2上限定。
[0090]参考图3D和图3E,在耦接构件100内形成折叠部件FLP之后,使头部部件310(参考图3C)与耦接构件100分离。然后,将构件400设置在耦接构件100上,以允许构件400的通孔405与耦接构件100的耦接孔CH对准。
[0091]然后,在螺栓450穿过构件400的通孔405之后将螺栓450插入到耦接构件100内并旋转,以完成将螺栓450耦接至耦接构件100 ο结果,通过螺栓450与耦接构件100之间的耦接力将物体200固定至构件400。
[0092]参考图3C和图3E,将工具300的头部部件310从物体200上方插入到耦接构件100内,并且将螺栓450从物体200上方插入到耦接构件100内。当将物体200的下侧称为(或实际上为)物体200的内部,而将物体200的上侧称为(或实际上为)物体200的外部时,第一螺旋部件SPl突出至物体200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其中容纳有第一螺旋部件SPl的空间不需要设置在物体200内部,并且因此减少了用于将耦接构件100容纳在物体200内部的空间。
[0093]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101的剖面图。
[0094]参考图4,耦接构件101设置有贯穿其中而形成以耦接至外部螺栓的耦接孔CH-1。耦接构件101包括本体BP-1、第一螺旋部件SPl-1、第二螺旋部件SP2-1、非螺旋部件NSP-1、凸缘部件FP-1、以及盖部件CP-1。
[0095]本体BP-1具有在第一方向Dl上延伸的形状。本体BP-1包括第一段S1、第二段S2、以及第三段S3。第一段S1、第二段S2、以及第三段S3依次布置在第一方向Dl上。
[0096]第一螺旋部件SPl-1沿本体BP-1的与第一段SI对应的内周限定,并且第二螺旋部件SP2-1沿本体BP-1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内周限定。非螺旋部件NSP-1沿本体BP-1的与第三段S3对应的内周限定。
[0097]如参考图3B和图3C所述的,非螺旋部件NSP-1用于在耦接构件101内形成折叠部件FLP-1 ο将参考图5C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0098]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体BP-1的与第三段S3对应的第一内径Rl-1大于本体BP-1的与第一段SI和第二段S2对应的第二内径R2-1。因此,当将第二螺旋部件SP2-1耦接至工具300(参考图5C)的头部部件310(参考图5C)时,防止了头部部件310与非螺旋部件NSP-1接触。
[0099]凸缘部件FP-1设置在本体BP-1的边缘处并与非螺旋部件NSP-1相邻。凸缘部件FP-1耦接至本体BP-1的外周。凸缘部件FP-1与物体200 (参考图5A)接触以支撑物体200。
[010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盖部件CP-1设置在本体BP-1内部。此外,盖部件CP-1设置在第一段SI与第二段S2之间,以使第一螺旋部件SPl-1和第二螺旋部件SP2-1彼此阻隔。因此,本体BP-1的内部部分被第一段SI与第二段S2之间的盖部件CP-1分隔开。本体BP-1的与第二段S2和第三段S3对应的内部部分可不被阻隔。因此,物体200可经由第三段S3插入到第二段S2内。
[0101]图5A至图5E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图4中示出的耦接构件1I固定至物体200的方法的视图。
[0102]参考图5A和图5B,将耦接构件101插入到物体200的孔205内。然后,通过孔205将工具300的头部部件310插入到耦接构件101内,并将头部部件310耦接至第二螺旋部件SP2-1。
[0103]如图4中所示,非螺旋部件NSP-1的第一内径Rl-1大于第二螺旋部件SP2-1的第二内径R2-1。因此,当将头部部件310耦接至第二螺旋部件SP2-1时,头部部件310不与非螺旋部件NSP-1接触。
[0104]参考图5C,在将工具300的头部部件310耦接至第二螺旋部件SP2-1的同时对头部部件310施加旋转力。结果,通过旋转力将第二螺旋部件SP2-1向下拉至孔205。
[0105]此外,当因旋转力向下拉动第二螺旋部件SP2-1时,由于第一螺旋部件SPl-1与第二螺旋部件SP2-1被盖部件CP-1阻隔开,因此第一螺旋部件SPl-1不受旋转力的影响。当因旋转力向下拉动第二螺旋部件SP2-1时,由于非螺旋部件NSP-1与头部部件310隔开,因此非螺旋部件NSP-1最初不受旋转力的影响。换言之,对耦接构件101的第二螺旋部件SP2-1选择性地施加旋转力,并且因此通过旋转力将耦接构件101的第二螺旋部件SP2-1选择性地向下拉至孔205。然而,随着向下拉动第二螺旋部件SP2-1,非螺旋部件NSP-1受到旋转力的影响。
[0106]例如,由于非螺旋部件NSP-1具有比第二螺旋部件SP2-1的第二厚度T2小的第一厚度Tl,因此当向下拉动第二螺旋部件SP2-1时,非螺旋部件NSP-1折叠而形成折叠部件FLP-1。折叠部件FLP-1与物体200的后表面接触。此外,物体200介于凸缘部件FP-1与折叠部件FLP-1之间,并且当在剖面图中观察时,凸缘部件FP-1和折叠部件FLP-1像夹具一样夹紧物体200。因此,可通过凸缘部件FP-1和折叠部件FLP-1将耦接构件101固定至物体200。
[0107]参考图5D和图5E,在耦接构件101内形成折叠部件FLP-1之后,使头部部件310(参考图5C)与耦接构件101分离。然后,将构件400设置在耦接构件101上方,并且在螺栓450穿过构件400的通孔405之后将螺栓450插入到耦接构件101内。
[0108]然后,使螺栓450旋转并耦接至耦接构件101。因此,通过螺栓450与耦接构件101之间的耦接力将物体200固定至构件400。
[0109]当将物体200的下侧称为(或实际上为)物体200的内部,而将物体200的上侧称为(或实际上为)物体200的外部时,凸缘部件FP-1设置在物体200内部,但耦接构件1I的除凸缘部件FP-1之外的其它部件设置在物体200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在物体200内部未出现第一螺旋部件SPl-1和第二螺旋部件SP2-1,并且因此可减小耦接构件101的突出至物体200内部的部分的体积。
[0110]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102的剖面图。
[0111]参考图6,耦接构件102设置有贯穿其中而形成以耦接至外部螺栓的耦接孔CH-2。耦接构件102包括本体BP-2、子本体SBP、第一螺旋部件SP1-2、第二螺旋部件SP2-2、非螺旋部件NSP-2、凸缘部件FP-2、以及盖部件CP-2。
[0112]本体BP-2具有在第一方向Dl上延伸的形状。本体BP-2包括第一段S1、第二段S2、以及第三段S3 ο子本体SBP设置在本体BP-2内部以与第二段S2对应。
[0113]第一螺旋部件SP1-2沿本体BP-2的与第一段SI对应的内周限定,并且非螺旋部件NSP-2沿本体BP-2的与第三段S3对应的内周限定。
[0114]此外,第二螺旋部件SP2-2沿子本体SBP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内周限定。因此,第二螺旋部件SP2-2被非螺旋部件NSP-2包围。
[0115]非螺旋部件NSP-2用于在耦接构件102内形成折叠部件FLP-2(参考图7C)。将参考图7C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0116]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非螺旋部件NSP-2的第一内径R1-2大于第二螺旋部件SP2-2的第二内径R2-2。因此,当将第二螺旋部件SP2-2耦接至工具300的头部部件310(参考图7C)时,防止了头部部件310与非螺旋部件NSP-2接触。
[0117]凸缘部件FP-2设置在本体BP-2的边缘处并与非螺旋部件NSP-2相邻。凸缘部件FP-2耦接至本体BP-2的外周。此外,盖部件CP-2设置在本体BP-2内部,以将第一螺旋部件SP1-2与第二螺旋部件SP2-2阻隔开。
[0118]图7A至图7E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图6中示出的耦接构件102固定至物体200的方法的视图。
[0119]参考图7A和图7B,将耦接构件102插入到物体200的孔205内。然后,通过孔205将工具300的头部部件310插入到耦接构件102内,并将头部部件310耦接至第二螺旋部件SP2-2。
[0120]如图6中所示,非螺旋部件NSP-2的第一内径R1-2大于第二螺旋部件SP2-2的第二内径R2-2。因此,当将头部部件310耦接至第二螺旋部件SP2-2时,头部部件310不与非螺旋部件NSP-2接触。
[0121]参考图7C,在将工具300的头部部件310耦接至第二螺旋部件SP2-2的同时对头部部件310施加旋转力。结果,通过旋转力将第二螺旋部件SP2-2向下拉至孔205,并且因此具有比第二螺旋部件SP2-2的第二厚度T2(参考图6)小的第一厚度Tl(参考图6)的非螺旋部件NSP-2折叠而形成折叠部件FLP-2。
[0122]折叠部件FLP-2与物体200的后表面接触。此外,物体200介于凸缘部件FP-2与折叠部件FLP-2之间,并且当在剖面图中观察时,凸缘部件FP-2和折叠部件FLP-2像夹具一样夹紧物体200。因此,可通过凸缘部件FP-2和折叠部件FLP-2将耦接构件102固定至物体200。
[0123]参考图7D和图7Ε,在耦接构件102内形成折叠部件FLP-2之后,使头部部件310(参考图7C)与耦接构件102分离。然后,将构件400设置在耦接构件102上方,并且在螺栓450穿过构件400的通孔405之后将螺栓450插入到耦接构件102内。
[0124]然后,使螺栓450旋转并耦接至耦接构件102。因此,通过螺栓450与耦接构件102之间的耦接力将物体200固定至构件400。
[0125]当将物体200的下侧称为(或实际上为)物体200的内部,而将物体200的上侧称为(或实际上为)物体200的外部时,耦接构件102的除凸缘部件FP-2之外的其它部件设置在物体200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在物体200内部未出现第一螺旋部件SP1-2和第二螺旋部件SP2-2,并且因此可减小耦接构件102的突出至物体200内部的部分的体积。
[0126]进一步地,由于第二螺旋部件SP2-2被非螺旋部件NSP-2包围,因此可减小耦接构件102的突出至物体200外部的部分的体积。
[0127]图8Α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包括图1A至图1C中示出的親接构件100的显示设备600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S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8Α中示出的显示设备600的后视图。
[0128]参考图8Α和图8Β,显示设备600包括背光组件500和显示面板520。背光组件500产生光并将光提供给显示面板520,而显示面板520接收光以显示图像。
[0129]显示设备600可进一步包括多个构件,这些构件包括容纳构件580(例如,底框)和盖构件510。容纳构件580提供容纳空间以容纳背光组件500和显示面板520。盖构件510耦接至容纳构件580以覆盖显示面板520的非显示区域。
[013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520可以是,但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且包括显不基板521、相对基板522、以及介于显不基板521与相对基板522之间的液晶层。显不基板521包括分别设置在多个像素区域内的多个像素电极,并且相对基板522包括面向像素电极的公共电极。
[0131]显示面板520并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例如,另一种显示面板(例如,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可用作显示面板520,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背光组件500可从显示设备600中移除。
[0132]此外,显示面板520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公共电极可包含在显示基板521中,而非包含在相对基板522中。
[0133]背光组件500包括发光单元300、反射板570、导光板550、模具框架530、以及多个片540。
[0134]发光单元300发射光。发光单元300包括印刷电路板I3B和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LG。印刷电路板PB设置成与导光板550的一个侧面部分相邻,并且发光二极管封装LG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B上。发光二极管封装LG响应于从印刷电路板PB提供的源电压而产生光,并且由发光二极管封装LG产生的光入射至导光板550。
[0135]导光板550容纳在容纳构件580内,并且由发光单元300产生且入射至导光板550的光被引向显示面板520 ο反射板570包括反射光的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铝等,并设置在容纳构件580的底部部分与导光板550之间。
[0136]模具框架530沿容纳构件580的侧壁延长,并耦接至容纳构件580。此外,模具框架530将容纳在容纳构件580内的导光板550的边缘固定至容纳构件580的底部部分,并且片540和显示面板520依次堆叠在模具框架530内。
[0137]片540设置在显不面板520与导光板550之间。在本不例性实施方式中,片540包括用于使光扩散的扩散片543、用于使扩散的光聚集以提高显示面板520的正面亮度的棱镜片542、以及用于保护显示面板520的后表面的保护片541。
[0138]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背光组件500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导光板550可从背光组件500中省去,并且多个发光单元300可设置在容纳构件580的底部部分上。
[0139]此外,参考图1A至图1C描述的耦接构件100可固定至容纳构件580的底部部分。耦接构件100设置在显示设备600内,使得耦接孔CH暴露于显示设备600外部。因此,包括容纳构件580的显示设备600可利用耦接至耦接构件100的耦接孔CH的螺栓(例如,螺栓450,参考图3E)固定至另一构件。
[0140]如参考图3A至图3E所述的,从显示设备600外部将耦接构件100插入到在容纳构件580中限定的孔内,并且然后利用工具300(参考图3C)的头部部件310(参考图3C)将耦接构件100固定至容纳构件580。在下文中,将参考图9A和图9B详细描述耦接构件100的使用。
[0?41 ]图9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8A和图8B中示出的显示设备600的耦接构件100的使用的视图,并且图9B是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图9A中示出的线ΙΙ-ΙΓ截取的剖面图。
[0142]参考图8B、图9A、以及图9B,利用耦接至显示设备600的耦接构件100将显示设备600固定至壁WL。例如,将支架BK固定至壁WL,并且在螺栓450穿过支架BK之后将螺栓450插入到耦接构件100内。使用者可紧固螺栓450,以将螺栓450耦接至耦接构件100。
[0143]因此,通过螺栓450与耦接构件100之间的耦接力将显示设备600固定至支架BK,并且基本上同时将显示设备600固定至壁WL。
[0144]如上所述,使用者可在显示设备600外部将耦接构件100固定至容纳构件580,并且可在显示设备600外部将螺栓450耦接至耦接构件100。
[0145]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耦接构件设置有耦接至螺栓的耦接孔,并且螺旋部件在耦接孔内部限定,并且因此耦接构件可用作螺母。此外,耦接构件固定至构件,并且耦接构件的螺旋部件向外突出。因此,其中容纳有螺旋部件的空间不需要在物体内部限定,因此减小了在物体内部限定的空间。
[0146]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103的剖面图。
[0147]参考图10,耦接构件103提供了耦接至外部螺栓的耦接孔CH-3。耦接构件103包括本体BP-3、螺旋部件SP1-3、非螺旋部件NSP-3、凸缘部件FP-3、以及盖部件CP-3。
[0148]本体BP-3具有中空形状,且在第一方向Dl上延伸,并且因此,本体BP-3的纵向方向布置在第一方向Dl上。此外,本体BP-3包括第一段SI和第二段S2,并且第一段SI和第二段S2依次沿第一方向Dl布置在本体BP-3中。
[0149]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螺旋部件SP1-3、盖部件CP-3、非螺旋部件NSP-3、以及凸缘部件FP-3依次布置在第一方向Dl上。
[0150]螺旋部件SP1-3沿本体BP-3的与第一段SI对应的内周限定并在该内周中限定。螺旋部件SP1-3可耦接至从外部提供的螺栓450(参考图12E)。
[0151]非螺旋部件NSP-3在本体BP-3内部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区域中限定。非螺旋部件NSP-3通过挤压过程而折叠,以形成折叠部件FLP-3(参考图12C)。将参考图12C详细描述折叠部件FLP-3。
[0152]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体BP-3的与第一段SI对应的第二厚度T2大于本体BP-3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第一厚度Tl。因此,本体BP-3的与第二段S2对应的内径R1-3大于本体BP-3的与第一段SI对应的内径R2-3。
[0153]耦接孔CH-3出现在本体BP-3的一个边缘处,并且凸缘部件FP-3出现在本体BP-3的其它边缘处。凸缘部件FP-3耦接至本体BP-3的外周。凸缘部件FP-3与物体200(参考图12A)接触以支撑物体200。
[015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凸缘部件FP-3可具有与本体BP-3的外周对应的各种形状。例如,在本体BP-3的外周具有如图1C中所示的圆形形状的情况下,凸缘部件FP-3的内周和外周中的每一者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可具有圆形形状。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本体BP-3的外周具有如图2中所示的多边形形状的情况下,凸缘部件FP-3的内周和外周中的每一者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可具有多边形形状。
[0155]盖部件CP-3容纳在本体BP-3内并耦接至本体BP-3。此外,盖部件CP-3设置在第一段^与第二段S2之间,以将螺旋部件SP1-3和非螺旋部件NSP-3阻隔开。因此,螺旋部件SPl-3和非螺旋部件NSP-3在本体BP-3中被盖部件CP-3隔开。
[0156]根据盖部件CP-3的上述结构,盖部件CP-3防止了杂质从非螺旋部件NSP-3进入到螺旋部件SP1-3中。此外,本体BP-3的内侧表面在第一段SI与第二段S2之间连接至盖部件CP-3,并且因此,可保持本体BP-3的刚度。因此,虽然在耦接构件103上执行了稍后参考图12B和图12C描述的挤压过程,但是可防止由于盖部件CP-3使耦接构件103的螺旋部件SP1-3变形。
[0157]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耦接构件104的剖面图。
[0158]参考图11,耦接构件104设置有耦接至外部螺栓的耦接孔CH-4。耦接构件104包括本体BP-4、螺旋部件SP1-4、非螺旋部件NSP-4、凸缘部件FP-4、以及盖部件CP-4。本体BP-4包括依次布置在第一方向Dl上的第一段SI和第二段S2。
[0159]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凸缘部件FP-4设置在螺旋部件SP1-4与非螺旋部件NSP-4之间。如图12A中所示,当将耦接构件104插入到物体200(参考图12A)的孔205(参考图12A)内时,凸缘部件FP-4与物体200接触。此外,在耦接构件104上执行挤压过程的情况下,非螺旋部件NSP-4折叠,并且通过折叠的非螺旋部件NSP-4和凸缘部件FP-4将耦接构件104固定至物体200。
[0160]图12A至图12E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图10中示出的耦接构件103固定至物体200的方法的视图。
[0161]参考图12A和图12B,将耦接构件103插入到物体200的孔205内。结果,物体200的第一表面201的一部分与插入到孔205内的耦接构件103的凸缘部件FP-3接触。物体200的第二表面202与物体200的第一表面201相对。
[0162]然后,如图12B中所示,利用其中限定有固定凹口JG-H的夹具JG来支撑插入到孔205内的耦接构件103 ο更详细地,夹具JG支撑物体200,使得凸缘部件FP-3容纳在固定凹口JG-H内。因此,物体200的第一表面201的另一部分与夹具JG接触。
[0163]参考图12C和图12D,在夹具JG支撑物体200和耦接构件103的同时,在耦接构件103上执行挤压过程。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挤压构件PS设置成面向夹具JG,使得耦接构件103设置在夹具JG与挤压构件PS之间,并且然后,挤压构件PS朝向第一方向Dl对耦接构件103的边缘加压,从而执行挤压过程。
[0164]当挤压构件PS朝向第一方向Dl对耦接构件103的边缘加压时,将压力施加于非螺旋部件NSP-3。结果,非螺旋部件NSP-3折叠,并且折叠部件FLP-3形成在耦接构件103处。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参考图10所述的,由于本体BP-3的与非螺旋部件NSP-3对应的厚度Tl(参考图10)小于本体BP-3的与螺旋部件SP1-3对应的厚度T2(参考图10),因此非螺旋部件NSP-3而非螺旋部件SP1-3由于施加的压力而折叠。
[0165]当非螺旋部件NSP-3折叠而形成折叠部件FLP-3时,折叠部件FLP-3与物体200的第二表面202接触。此外,物体200介于凸缘部件FP-3与折叠部件FLP-3之间,并且当在剖面图中观察时,凸缘部件FP-3和折叠部件FLP-3像夹具一样夹紧物体200。因此,可通过凸缘部件卩卩-3和折叠部件?1^-3将耦接构件103固定至物体200。
[0166]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耦接构件103包括盖部件CP-3。因此,在挤压过程期间,可防止杂质从非螺旋部件NSP-3进入到螺旋部件SP1-3中。此外,在挤压过程期间,螺旋部件SP1-3的刚度可通过盖部件CP-3保持。因此,在挤压过程完成之后,可防止由于盖部件CP-3使螺旋部件SPl -3变形,并且因此,螺栓450 (参考图12D)可容易地与螺旋部件SPl -3接合。
[0167]参考图12D和图12Ε,在折叠部件FLP-3形成在耦接构件103处之后,将构件400设置在耦接构件103上,并且在螺栓450穿过贯穿构件400而形成的通孔405之后将螺栓450插入到耦接构件103。
[0168]然后,使螺栓450旋转并耦接至耦接构件103。因此,通过螺栓450与耦接构件103之间的耦接力将物体200固定至构件400。
[0169]当将物体200的下侧称为物体200的内部,而将物体200的上侧称为物体200的外部时,凸缘部件FP-3设置在物体200内部,并且耦接构件103的除凸缘部件FP-3之外的其它部件设置在物体200外部。因此,由于其中容纳有螺旋部件SP1-3的空间不需要在物体200内部限定,因此可减小耦接构件103的突出至物体200内部的突出部分的体积。
[0170]尽管已参考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构思,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不背离如下文中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构思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形式和细节上对此做出各种改变。
【主权项】
1.一种親接构件,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 第一螺旋部件,沿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一段对应的第一内部部分设置; 第二螺旋部件,沿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二段对应的第二内部部分设置;以及 非螺旋部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三段对应的第三内部部分中,其中所述非螺旋部件连接至所述第一螺旋部件和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中的至少一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三段对应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中的至少一者对应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第一螺旋部件、所述非螺旋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依次布置在所述本体的纵向方向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一段对应的内径大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二段对应的内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的边缘处以保护所述本体的内部部分免受所述本体的外部影响的盖部件,其中所述本体的所述内部部分在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以及所述第三段中具有穿透形状。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第一螺旋部件、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以及所述3 _螺旋部件依次布置在所述本体的纵向方向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设置在所述本体中以使所述第一螺旋部件与所述第二螺旋部件彼此阻隔的盖部件,其中所述本体的内部部分在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中具有穿透形状。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第一螺旋部件和所述非螺旋部件依次布置在所述本体的纵向方向上,并且所述第二螺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非螺旋部件包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以与所述第二段对应的子本体,其中所述第二螺旋部件设置在所述子本体内部。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设置在所述本体中的盖部件。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非螺旋部件相邻地设置并耦接至所述本体的外周的凸缘部件。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本体的外周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具有多边形形状。13.一种将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的方法,所述耦接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耦接构件内部的第一螺旋部件、第二螺旋部件、以及非螺旋部件,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耦接构件插入到所述物体中的孔内,以允许所述非螺旋部件面向所述第一螺旋部件和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从而将所述物体设置在所述非螺旋部件与所述第一螺旋部件和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之间; 将工具的头部部件插入到所述耦接构件内; 对所述头部部件施加旋转力,以使所述第二螺旋部件耦接至所述头部部件;以及 利用所述旋转力将所述第二螺旋部件拉至所述孔,以使所述非螺旋部件弯曲。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旋转力使所述非螺旋部件弯曲以形成弯曲部件,并且所述耦接构件的凸缘部件以及所述弯曲部件将所述耦接构件固定至所述物体。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非螺旋部件具有比所述第二螺旋部件的厚度小的厚度。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螺旋部件包含待耦接至螺栓的螺纹,并且所述第二螺旋部件包含待耦接至所述工具的所述头部部件的螺纹。17.一种显不设备,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构件,耦接至所述显示面板;以及 耦接构件,插入到贯穿所述构件而形成的孔内,所述耦接构件包含耦接孔并耦接至螺栓,所述耦接孔贯穿所述耦接构件而形成,所述耦接构件包括: 本体,具有中空形状; 第一螺旋部件,沿所述本体的第一内周设置; 第二螺旋部件,沿所述本体的第二内周设置; 凸缘部件,耦接至所述本体的外周以支撑所述构件;以及 弯曲部件,与所述凸缘部件相配合地夹紧所述构件,从而将所述构件设置在所述弯曲部件与所述凸缘部件之间。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本体的用于形成所述弯曲部件的部分具有比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一螺旋部件或所述第二螺旋部件的位置对应的厚度小的厚度。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螺旋部件、所述弯曲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依次布置在所述本体的纵向方向上。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一螺旋部件的位置对应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二螺旋部件的位置对应的厚度。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的边缘处的盖部件。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螺旋部件、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以及所述弯曲部件依次布置在所述本体的纵向方向上。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螺旋部件与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之间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盖部件。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螺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弯曲部件包围。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子本体,并且所述第二螺旋部件设置在所述子本体内部。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螺旋部件与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之间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盖部件。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本体的外周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具有多边形形状。28.一种親接构件,包括: 中空本体; 所述中空本体的第一段,包含螺纹; 所述中空本体的第二段,包含螺纹; 所述中空本体的第三段,不包含螺纹, 其中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布置在所述中空本体的纵向方向上, 其中当所述耦接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段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而当所述耦接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三段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耦接构件的所述第二状态在所述耦接构件固定至物体时出现。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耦接构件,进一步包括从所述耦接构件的与所述第三段对应的外表面突出以将所述耦接构件固定至所述物体的第一突出部分和第二突出部分。31.—种耦接构件,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 螺旋部件,在所述第一段内设置在所述本体中; 非螺旋部件,在所述第二段内设置在所述本体中; 盖部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中,耦接至所述本体,并设置在所述非螺旋部件与所述螺旋部件之间;以及 凸缘部件,耦接至所述本体的外周。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本体具有中空形状,并且所述盖部件使所述螺旋部件与所述非螺旋部件分隔开。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二段对应的厚度小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一段对应的厚度。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二段对应的内径大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第一段对应的内径。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螺旋部件、所述盖部件、所述非螺旋部件、以及所述凸缘部件依次布置在所述本体的纵向方向上。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耦接构件,其中所述凸缘部件设置在所述螺旋部件与所述非螺旋部件之间。
【文档编号】G09F9/00GK105889274SQ201610073054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日
【发明人】郑东勋, 朴起秀
【申请人】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