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及膨胀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31452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及膨胀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包含有,阀体,其内具有容置空腔,所述阀体上于所述容置空腔内形成有上阀口及下阀口,所述上阀口的内径与所述下阀口的内径相同,所述阀体上具有连通所述上部腔室的推杆过孔;阀芯组件,其系处于所述容置空腔内,所述阀芯组件系由上阀针及下阀针组成;以及,上部推杆。藉此,利用所述上部推杆移位所述阀芯组,使得所述阀芯组件能够选择性地将所述上阀口及所述下阀口在受力相等互相抵消平衡流口状态下同时开启、同时闭合或同时调整流量。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膨胀阀,包含有,上述流量调节机构。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流量调节机构既适用电子膨胀阀,同时又适用热力膨胀阀。
【专利说明】
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及膨胀阀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及膨胀阀。
【背景技术】
[0002]中国发明申请CN104344050A公开的“电子膨胀阀”、中国发明申请CN103671936A公开的“电子膨胀阀及其制造方法”、中国发明申请CN103575000A公开的“一种电子膨胀阀”等现有的电子膨胀阀均为单阀口的形式,阀口在关闭或开启时,膨胀阀进口之间的压力差作用下,阀口有一个自封力或顶开力,对配套的脉冲电机需要比较大输出扭矩,故一般采用比例调节机构来放大电机扭矩来完成阀口的开启过关闭,造成阀的结构复杂,制造困难。特别地,由于是单阀口形式,流量远小于双阀口形式。
[0003]又,中国发明申请CNl04121375A公开的“一种双向热力膨胀阀”等现有的大流量热力膨胀阀,其上下两个阀口的直径是不可能相等,故阀门达不到平衡流口特性要求。而小流量热力膨胀阀中的双阀口调节机构能达到平衡流口性能要求,但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0004]再又,不难发现,现有的电子膨胀阀与热力膨胀阀中的流量调节机构形式结构特性能不一样,调节机构形式是不相同的,不能相互通用。这就导致了在生产加工环节,需要为两种不同的膨胀阀设计不同的流量结构,既增加生产成本,又降低生产效率。
[0005]鉴此,亟待设计一种新型的通用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流量调节机构缺乏通用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
[0007]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包含有,
阀体,其内具有容置空腔,所述阀体上于所述容置空腔内形成有上阀口及处于所述上阀口下方的下阀口,使得所述容置空腔中处于所述上阀口以上的部分为上部腔室,所述容置空腔中处于所述上阀口与所述下阀口间的部分为中部腔室,所述容置空腔中处于所述下阀口以下的部分为下部腔室,所述上阀口的内径与所述下阀口的内径相同,所述阀体上固定地结合有第一管路及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系连通所述中部腔室,而所述第二管路系连通所述上部腔室,所述阀体上具有连通所述上部腔室的推杆过孔;
阀芯组件,其系处于所述容置空腔内,所述阀芯组件系由上阀针及下阀针组成,优选地,所述上阀针与所述下阀针系固定地相结合,所述上阀针系处于所述上阀口位置,所述下阀针系处于所述下阀口位置;以及,
上部推杆,其系处于所述推杆过孔内,所述上部推杆与所述上阀针本体相抵或相固定地结合,藉此,利用所述上部推杆移位所述阀芯组,使得所述阀芯组件能够选择性地将所述上阀口及所述下阀口同时开启、同时闭合或同时调整流量。
[0008]作为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阀针具有上阀针本体及上密封部,所述上阀针本体系从所述中部腔室内经过所述上阀口延伸至所述上部腔室内,所述上阀针本体的底面上以向上凹陷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上流道孔,下段为结合孔,所述上阀针本体上具有沿圆周方向分布的上导流孔,所述上导流孔系连通所述上部腔室与所述上流道孔,所述上密封部系形成于所述上阀针本体的外周面上;所述下阀针具有下阀针本体及下密封部,所述下阀针本体系从所述下部腔室内经过所述下阀口延伸至所述中部腔室内,又,所述下阀针本体与所述结合孔内相配合,所述下阀针本体上具有贯通至其顶面及底面的下流道孔,所述下流道孔与所述上流道孔相连通,所述下密封部系形成于所述下阀针本体的外周面上。
[0009]作为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的优选方案,还包含有,
弹簧托力机构,其系处于所述下部腔室内且置于所述下阀针本体的下方,所述弹簧托力机构具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系用以支承所述下阀针本体。
[0010]作为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簧系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系活动端,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环绕于所述下阀针本体于所述下密封部以下的部分,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与所述下密封部相抵或相固定结合,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系固定端。
[0011]作为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系结合于所述阀体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均沿所述阀体的径向设置。
[0012]作为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密封部系处于所述上阀口的下方,所述上密封部系上小下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上密封部的顶缘外径小于所述上阀口的内径,所述上密封部的底缘外径大于所述上阀口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系处于所述下阀口的下方,所述下密封部系上小下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下密封部的顶缘外径小于所述下阀口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的底缘外径大于所述下阀口的内径。
[0013]作为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密封部的底缘低于所述结合孔的顶缘,所述上阀针本体于所述上密封部以下的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上阀针本体于所述上密封部以上的部分的外径,所述结合孔的内径小于所述上阀针本体于所述上密封部以上的部分的外径,所述所述下阀针本体于所述下密封部以上及以下的部分的外径均与所述上阀针本体于所述上密封部以上的部分的外径相同,使得所述下阀针本体与所述结合孔系过盈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结合孔的底缘形成有导向倒角。
[0014]作为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膨胀阀系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
[001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膨胀阀,包含有,上述流量调节机构。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至少在于:1.结构简单,工艺性好,利用流体平衡力原理实现了平衡流口的特性,突破大流量热力膨胀阀设计制造难点,简化电子膨胀阀的电机驱动机构,降低对驱动脉冲电机的功率要求。2.本机构具有制造工艺性好,成本低,工作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优点。3.能广泛地适用于电子膨胀阀和热力膨胀阀两种不同类型的冷媒流量调节阀,满足制冷空调设备系统的冷冻、冷藏、空调、热栗等不同工况用的冷媒输送,流量调节要求,流量调节控制范围大,双向流动平稳,简化控制管路,提高系统的能效比。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关闭状态)。
[0018]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开启状态)。
[0019]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阀体与阀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分解状态)。
[0020]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阀体与阀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组合状态)。
[0021]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阀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请参见图1至5,图中所示的是一种膨胀阀中的双阀口平衡流口双向流流量调节机构,用于制冷空调设备系统中。该流量调节机构既适用电子膨胀阀,同时又适用热力膨胀阀。该流量调节机构主要由阀体1、阀芯组件2、上部推杆4及弹簧托力机构3组成。
[0026]所述阀体I大抵为柱状结构。所述阀体I具有第一轴线,所述第一轴线系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阀体I内具有容置空腔1 ο所述阀体I上于所述容置空腔10内形成有上阀口 11及处于所述上阀口 11下方的下阀口 12。本实施中,所述上阀口 11系由所述阀体I的内壁构成,而所述下阀口系由置于所述容置空腔10内的口环构成。藉此,所述容置空腔10中处于所述上阀口 11以上的部分为上部腔室101,所述容置空腔10中处于所述上阀口 11与所述下阀口 12间的部分为中部腔室102,所述容置空腔10中处于所述下阀口 12以下的部分为下部腔室103。所述上阀口 11的内径与所述下阀口 12的内径相同。所述容置空腔10、所述上阀口 11及所述下阀口 12均系沿第一轴线设置。
[0027]所述阀体I的外周面上固定地结合有第一管路13及第二管路14。所述第一管路13系直接连通所述中部腔室102,而所述第二管路14系直接连通所述上部腔室101。所述第一管路13及所述第二管路14均系双向管路,以实现双向流动。所述第一管路13具有第二轴线,所述第二轴线系沿所述阀体I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第二管路14具有第三轴线,所述第三轴线系沿所述阀体I的径向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13及所述第二管路14系分别设置于所述阀体I的相对两侧,图中即左右两侧。
[0028]所述阀芯组件2系处于所述容置空腔10内。所述阀芯组件2系由上阀针21及下阀针22两个独立的部件组成。所述上阀针21系处于所述上阀口 11位置。所述上阀针21系用以选择性地开启或闭合所述上阀口 U。所述下阀针22系处于所述下阀口 12位置。所述下阀针22系用以选择性地开启或闭合所述下阀口 12。所述上阀针21与所述下阀针22固定地结合一起,即,实现同时开启、同时关闭、同时调整所述上阀口 11及所述下阀口 12的目的。具体地说,所述上阀针21具有上阀针本体211及上密封部212 ο所述上阀针本体211大抵为帽体结构。所述上阀针本体211系沿所述第一轴线设置,且所述上阀针本体211系从所述中部腔室102内,经过所述上阀口 11,延伸至所述上部腔室101内。所述上阀针本体211的底面上以向上凹陷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延伸至或接近于所述上阀针本体211的顶面。所述第一孔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上流道孔2112,下段为结合孔2113。所述上流道孔2112的内径小于所述结合孔2113的内径。所述上阀针本体211的外周面于其上部具有沿圆周方向分布的上导流孔2111,所述上导流孔2111系沿径向方向设置且与所述上流道孔2112相连通。所述上密封部212系形成于所述上阀针本体211的外周面且处于所述上导流孔2111的下方。所述上密封部212系上小下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上密封部212的顶缘外径小于所述上阀口 11的内径,所述上密封部212的底缘外径大于所述上阀口 11的内径。所述上阀针本体211中有所述上导流孔2111的部分系处于所述上部腔室101内,而所述上密封部212系处于所述上阀口 11的下方。藉此,向上移位所述上阀针21,会逐渐减小所述上密封部212与所述上阀口 11的间隙,直至间隙为0,即,所述上阀针21能够控制经过所述上阀口 11的流量大小并且还能够彻底密封住所述上阀口 11以隔断所述上部腔室101与所述中部腔室102的连通。所述下阀针22具有下阀针本体221及下密封部222。所述下阀针本体221大抵为筒状结构。所述下阀针本体221系沿第一轴线设置,且所述下阀针本体221系从所述下部腔室103内,经过所述下阀口 12,延伸至所述中部腔室102内,所述下阀针本体221的上部延伸至所述结合孔2113内且与所述上阀针本体211的下部相固定地结合。所述下阀针本体221上形成有贯通至其顶面及底面的下流道孔2211。所述下流道孔2211的内径与所述上流道孔2112的内径相同,所述下流道孔2211与所述上流道孔2112相连通。所述下密封部222系形成于所述下阀针本体221的外周面。所述下密封部222系上小下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上密封部212与所述下密封部222的结构形状相同,比如,锥面的长度及角度等参数。所述下密封部222的顶缘外径小于所述下阀口 12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222的底缘外径大于所述下阀口 12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222系处于所述下阀口 12的下方。藉此,向上移位所述下阀针22,会逐渐减小所述下密封部222与所述下阀口 12的间隙,直至间隙为0,即,所述下阀针22能够控制经过所述下阀口 12的流量大小并且还能够彻底密封住所述下阀口 12以隔断所述中部腔室102与所述下部腔室103的连通。由于所述上阀针本体211与所述下阀针本体221系固定的结合,故,所述上阀针21与所述下阀针22系同步上下移位。并且,所述上密封部212与所述上阀口 11的间隙,和,所述下密封部222与所述下阀口 12的间隙始终相同,即同开、同关、同调整。
[0029]进一步地叙述,所述上密封部212的底缘低于所述结合孔2113的顶缘,所述上阀针本体211于所述上密封部212以下的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上阀针本体211于所述上密封部212以上的部分的外径,所述结合孔2113的内径小于所述上阀针本体211于所述上密封部212以上的部分的外径,所述所述下阀针本体221于所述下密封部222以上及以下的部分的外径均与所述上阀针本体211于所述上密封部212以上的部分的外径相同,使得所述下阀针本体221与所述结合孔2113系过盈配合。藉此设计,有效地增加结构强度。为了装配,所述结合孔2113的底缘可形成导向倒角。
[0030]所述弹簧托力机构3系处于所述下部腔室103内且位于所述下阀针本体221的下方。所述弹簧托力机构3具有第一弹簧30。所述第一弹簧30系沿第一轴线设置。所述第一弹簧30的底端系定位端,所述第一弹簧30的顶端系活动端。所述第一弹簧30的顶端系用以支承所述下阀针本体221。具体地说,所述第一弹簧30的顶端环绕于所述下阀针本体221于所述下密封部222以下的部分,所述第一弹簧30的顶面与所述下密封部222的底面相抵或相固定结合。
[0031]所述阀体I的顶面上形成有连通所述上部腔室101的推杆过孔15。所述上部推杆4系处于所述推杆过孔15内且所述上部推杆4系沿第一轴线设置。所述上部推杆4的底面与所述上阀针本体211的顶面相抵或相固定地结合。为了密封,所述推杆过孔15处可有密封机构。
[0032]所示阀芯组件2的上部受所述上部推杆4的外推,所述阀芯组件2的下部受所述第一弹簧30的托力F2。所述阀芯组件2的上下位移,使所述上阀针21、所述下阀针22同步开启或关闭来调节通过阀门流体流量。并且,由外推力F1与托力F2之差力变化来实施的,无第三个力干扰,保证了阀的正向流与反向流的流量一致性。
[0033]所述上阀口11、所述下阀口 12、所述上导流孔2111等部件的参数,可以根据具体产品的设计要求而定,不作唯一限定。
[0034]驱动所述上部推杆之位移力,可来源于多种形式,如电动、液压、气动及热力膨胀阀动力头膨胀力等。
[0035]流量调节范围为O流量到的名义最大流量,并在大流量工作区域和小流量工作区域均具有自服调节流量功能,由于平衡流口设计从理论上阀口设计大小(流量的大小),对阀芯位移所需推杆力的变化甚微,本机构完全替代现在系统上利用双阀进行主辅调节流量功能,简化了系统控制管路,此功能主要体现在平衡流口的设计。
[0036]再请参见图1和2,用以示出流量调节机构工作原理。
[0037]正向流:假设高压流体以所述第一管路13输入,从所述第二管路14输出。阀口关闭状态见图1,阀口开启状态见图2。阀的进出口压力差AP=P1-P2。所述上阀针21受压力差ΛΡ向上推力€上=厶?\汕2/4(+),所述下阀针22受压力差厶?向下推力€^厶?虹)2/4(-)。由于所述上阀针21、所述下阀针22所受压力差ΛΡ相等,所述上阀口 11的内径与所述下阀口 12的内径相等,受力相等f_h=f下,但受力方向相反,作用在所述阀芯组件2上的合力f=f_t+f下=0,
根据所述受力平衡原理,使阀口具有平衡流口特性。因此无论在所述上阀口 11及下阀口 12处于关闭状态和处于开启状态或所述阀芯组件2在作上下位移进行流量调节状态,任何状态变化时,所述阀芯组件2只受外推力F1和托力F22差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当托力?2大于外推力Fi时,所述阀芯组件2向上位移来关小阀口直至完全关闭。当外推力Fi大于托力F2时,所述阀芯组件2向下移来开启阀口直至最大。也就是由外推力变化,改变阀口的开启大小进行流量。
[0038]以下作流体通过阀门的途径叙述。当高压流体从所述第一管路13输入至所述中部腔室102内,此时,一部分的流体通过所述上阀口 11直接进入所述上部腔室101,另一部分经所述下阀口 12后进入所述下部腔室103,再通过所述下流通孔、所述上流通孔、所述上导流孔2111进入所述上部腔室101。两部分流体在所述上部腔室101内汇合一起,最后从所述第二管路14输出。
[0039]反向流:假设高压流体从所述第二管路14输入,从所述第一管路13输出。根据正向流时阀芯的受力原理分析,反向流时,所述上阀针21和所述下阀针22受压力差ΛΡ相等受推力相等,但所述上阀针21和所述下阀针22受力方向与正向流时相反,所述上阀针21受力F下向下,所述下阀针22受力f上向上,f下与f上合力为O互相抵消,因此反向流时,所述阀芯组件2与正向流时一样,所述阀芯组件2无论在什么工作状态,只受外推力F1与托力F2此两力,通过此两力之差的变化来使阀口的关闭开启或流量调节。当托力F3大于外推力Fdt,阀口关小直至关闭。当外推力^大于托力内时,阀口开启大小随着外推力F4的变化而改变。
[0040]以下作流体通过阀门的途径叙述。当高压流体从所述第二管路14输入至所述上部腔室101内,此时,一部分的流体通过所述上阀口 11直接进入所述中部腔室102,另一部分经所述上导流孔2111、所述上流通孔、所述下流通孔进入所述下部腔室103,再经所述下阀口12进入所述中部腔室102。两部分流体在所述中部腔室102汇合一起,最后从所述第一管路13输出。
[0041]当阀中不设有弹簧托力F2,不作为外推力平衡力,仅作为阀芯重量的支撑力,所述上部推杆4与所述阀芯组件2作同轴固定链接,所述阀芯组件2由所述上部推杆4在外力F4作用下直接上下运动,使所述阀芯组件2上下位移,改变上下阀口 12的开度进行流量调节,流体途径阀门的工作特性与前述一致。
[0042]请参见图6,在第二个实施例中,相对前实施例,变化在于所述上密封部212及所述下密封部222,其他地方不作变化。具体地说,所述上密封部212系处于所述上阀口 11的上方,所述上密封部212系下小上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上密封部212的顶缘外径大于所述上阀口 11的内径,所述上密封部212的底缘外径小于所述上阀口 11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系处于所述下阀口 12的上方,所述下密封部222系下小上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下密封部222的顶缘外径大于所述下阀口 12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222的底缘外径小于所述下阀口 12的内径。当推杆力的方向下,所述阀芯组件2向下位移时,将调小流量直至关闭阀口与未改变阀针锥度方向调节流量大小改变相反。
[0043]请参见图7,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可将两个上下阀针锥度方向相反的阀芯组件2设置在同一个阀的两个不同的阀腔中,即将第一个实施例和第二个实施例组合一起,两组流量调节机构中阀针由于锥度方向相反,密封阀口方向也相反,密封部一组在阀口上部,另一组在阀口下部,当推杆同时同向推动两组阀芯位移时,一组呈阀口逐渐开大增大流量直至最大流量,另一组阀口逐渐关小减小流量直至完全关闭。此两组阀芯机构组合可同时实施控制两个对流量大小不同状态不同的管路。
[0044]以上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阀体,其内具有容置空腔,所述阀体上于所述容置空腔内形成有上阀口及处于所述上阀口下方的下阀口,使得所述容置空腔中处于所述上阀口以上的部分为上部腔室,所述容置空腔中处于所述上阀口与所述下阀口间的部分为中部腔室,所述容置空腔中处于所述下阀口以下的部分为下部腔室,所述上阀口的内径与所述下阀口的内径相同,所述阀体上固定地结合有第一管路及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系连通所述中部腔室,而所述第二管路系连通所述上部腔室,所述阀体上具有连通所述上部腔室的推杆过孔; 阀芯组件,其系处于所述容置空腔内,所述阀芯组件系由上阀针及下阀针组成,优选地,所述上阀针与所述下阀针系固定地相结合,所述上阀针系处于所述上阀口位置,所述下阀针系处于所述下阀口位置;以及, 上部推杆,其系处于所述推杆过孔内,所述上部推杆与所述上阀针本体相抵或相固定地结合,藉此,利用所述上部推杆移位所述阀芯组,使得所述阀芯组件能够选择性地将所述上阀口及所述下阀口同时开启、同时闭合或同时调整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针具有上阀针本体及上密封部,所述上阀针本体系从所述中部腔室内经过所述上阀口延伸至所述上部腔室内,所述上阀针本体的底面上以向上凹陷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上流道孔,下段为结合孔,所述上阀针本体上具有沿圆周方向分布的上导流孔,所述上导流孔系连通所述上部腔室与所述上流道孔,所述上密封部系形成于所述上阀针本体的外周面上;所述下阀针具有下阀针本体及下密封部,所述下阀针本体系从所述下部腔室内经过所述下阀口延伸至所述中部腔室内,又,所述下阀针本体与所述结合孔内相配合,所述下阀针本体上具有贯通至其顶面及底面的下流道孔,所述下流道孔与所述上流道孔相连通,所述下密封部系形成于所述下阀针本体的外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 弹簧托力机构,其系处于所述下部腔室内且置于所述下阀针本体的下方,所述弹簧托力机构具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系用以支承所述下阀针本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系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系活动端,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环绕于所述下阀针本体于所述下密封部以下的部分,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与所述下密封部相抵,所述第一弹貪的底端系定位端。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系结合于所述阀体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均沿所述阀体的径向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密封部系处于所述上阀口的下方,所述上密封部系上小下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上密封部的顶缘外径小于所述上阀口的内径,所述上密封部的底缘外径大于所述上阀口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系处于所述下阀口的下方,所述下密封部系上小下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下密封部的顶缘外径小于所述下阀口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的底缘外径大于所述下阀口的内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密封部的底缘低于所述结合孔的顶缘,所述上阀针本体于所述上密封部以下的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上阀针本体于所述上密封部以上的部分的外径,所述结合孔的内径小于所述上阀针本体于所述上密封部以上的部分的外径,所述所述下阀针本体于所述下密封部以上及以下的部分的外径均与所述上阀针本体于所述上密封部以上的部分的外径相同,使得所述下阀针本体与所述结合孔系过盈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结合孔的底缘形成有导向倒角。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密封部系处于所述上阀口的上方,所述上密封部系下小上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上密封部的顶缘外径大于所述上阀口的内径,所述上密封部的底缘外径小于所述上阀口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系处于所述下阀口的上方,所述下密封部系下小上大的锥面结构,所述下密封部的顶缘外径大于所述下阀口的内径,所述下密封部的底缘外径小于所述下阀口的内径。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膨胀阀中的双阀口流量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阀系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10.膨胀阀,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权利要求1至9所述的流量调节机构,优选地,所述流量调节机构的数量有且仅有一组,再优选地,所述流量调节机构的数量有两组。
【文档编号】F16K1/36GK105889590SQ201610354752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6日
【发明人】华榴宏
【申请人】上海恒温控制器厂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