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流变减振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0059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流变减振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机械减振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流变减振器。
【背景技术】
[0002]汽车发动机工作的时候因活塞往复运动、气缸燃烧及其运动部件会产生震动。如果把发动机直接连接到底盘上,会使底盘也跟着震动,因而影响汽车的操控性及舒适性。为了克服这个技术缺陷,在汽车发动机和底盘直接安装一个具有减震功能的装置,以使发动机的震动尽量少的传递到底盘上。现有技术是在汽车发动机和底盘之间安装一个减震垫,利用减震垫的弹性变形以吸收发动机产生的震动,但其效果不佳,并且长时间的使用导致减震垫的效果直线下降,存在较大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流变减振器,其减少了车身振动,性能稳定。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磁流变减振器,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包括与汽车发动机固定的底面导磁体、电磁线圈、套筒、磁流变弹性件、顶面导磁体、顶盖和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与底面导磁体固定,外壳的顶端与顶盖固定,且外壳的顶端设有一通孔;所述顶盖的上部设有往远离底面导磁体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通孔匹配,并从该通孔伸出;所述顶盖、外壳、底面导磁体之间形成一用于安装顶面导磁体、电磁线圈、磁流变弹性件和套筒的容纳腔;所述顶面导磁体与顶盖的底部固定,该顶面导磁体的底部设有往顶盖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底面导磁体设有往顶面导磁体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该第二凸起部的上部位于凹槽内;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该第二凸起部的外侧壁上;所述套筒固定在底面导磁体的上方,且位于电磁线圈的外围;所述磁流变弹性件固定于顶面导磁体与套筒之间。
[0006]进一步的,所述底面导磁体为软磁性底面导磁体。
[0007]进一步的,所述套筒为软磁性套筒。
[0008]进一步的,所述顶面导磁体为软磁性顶面导磁体。
[0009]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底端与底面导磁体螺钉固定。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起部的顶部与凹槽之间形成2-3_的间隙。
[0011]进一步的,所述电磁线圈均匀缠绕于该第二凸起部的外侧壁上
[001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有效减少了车身的振动,利用磁流变弹性件、电磁线圈等在磁场的作用变化下来改变磁流变弹性件的刚度和阻尼系数,实现对汽车发动机整体叶轮在多轴高速旋转时产生的颤振起到抑制作用,性能稳定,克服被动控制局限性的缺点。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1、底面导磁体;2、电磁线圈;3、套筒;4、磁流变弹性件;5、顶面导磁体;6、顶盖、外壳;8、第一凸起部;9、凹槽;10、第二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17]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磁流变减振器,主要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其包括与汽车发动机固定的底面导磁体1、电磁线圈2、套筒3、磁流变弹性件4、顶面导磁体5、顶盖6和外壳7 ;外壳7的底端与底面导磁体I固定,外壳7的顶端与顶盖6固定,且外壳7的顶端设有一通孔;顶盖6的上部设有往远离底面导磁体I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8 ;第一凸起部8与通孔匹配,并从该通孔伸出;顶盖6、外壳7、底面导磁体I之间形成一用于安装顶面导磁体5、电磁线圈2、磁流变弹性件4和套筒3的容纳腔;顶面导磁体5与顶盖6的底部固定,该顶面导磁体5的底部设有往顶盖6方向延伸的凹槽9 ;底面导磁体I设有往顶面导磁体5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10,该第二凸起部10的上部位于凹槽9内;电磁线圈2缠绕于该第二凸起部10的外侧壁上,优选的,电磁线圈2的缠绕方式为均匀缠绕于第二凸起部10的外侧壁上;套筒3固定在底面导磁体I的上方,且位于电磁线圈2的外围;磁流变弹性件4固定于顶面导磁体5与套筒3之间。本实施例的套筒3主要对电磁线圈2起到固定的作用,同时避免磁流变弹性件4由于电流突变引起的变形;而顶面导磁体5和底面导磁体I会形成一定的场强,确保电磁线圈2在无电流通过时磁流变弹性件4的形变性能稳定;顶盖6用于防止本实施例的漏磁现象发生。由于磁流变弹性件4因配置比例、固化环境等因素会影响最终性能,本实施例的磁流变弹性件4需要在磁场下制备,能产生需要的磁流变效应。
[0018]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底面导磁体I优选为软磁性底面导磁体,套筒3优选为软磁性套筒,顶面导磁体5优选为软磁性顶面导磁体,使得它们的剩磁与矫顽磁力都很小,即磁滞回线很窄,与基本磁化曲线几乎重合,更适用于本实施例。
[0019]本实施例中的外壳7的底端与底面导磁体I的固定方式可以优选为但不限于螺钉固定。另外,汽车发动机与底面导磁体I的固定方式统一可以选用螺钉固定,但不限于螺钉固定的方式。
[0020]第二凸起部10的顶部与顶面导磁体5的凹槽9之间还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在2-3_之间,确保发动机震动时,给予底面导磁体一定的缓冲空间,不造成损害。
[0021]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0022]在给予电磁线圈2通电后,由于电磁感应效应,电磁线圈2周围将产生磁场,且磁极位于线圈两端,可由右手定则判定,同时,在该磁流变减振器中,将产生闭合磁路,而磁流变弹性件4收到磁场的作用,由于磁滞效应其材料本身的刚度将产生变化,从而达到抑制振动的作用。磁流变减振器产生阻尼力的大小与施加在磁流变弹性件4上的磁场强度有关,而施加在磁流变弹性件4上的磁场强度与通入电磁线圈2的电流大小有关,即电磁线圈2的电流增大,磁流变减振器磁场场强增大,那么阻尼力就会随之增大,因而可以利用通入电磁线圈2中的电流来控制磁流变弹性件4的刚度。当断开电源后,电磁线圈2失去电流,原本存在与电磁线圈2周围的磁场也会随之消失,由于磁流变弹性件4的可逆性,该磁流变减振器的刚度迅速恢复到初始状态。
[0023]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磁流变减振器,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汽车发动机固定的底面导磁体、电磁线圈、套筒、磁流变弹性件、顶面导磁体、顶盖和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与底面导磁体固定,外壳的顶端与顶盖固定,且外壳的顶端设有一通孔;所述顶盖的上部设有往远离底面导磁体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通孔匹配,并从该通孔伸出;所述顶盖、外壳、底面导磁体之间形成一用于安装顶面导磁体、电磁线圈、磁流变弹性件和套筒的容纳腔;所述顶面导磁体与顶盖的底部固定,该顶面导磁体的底部设有往顶盖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底面导磁体设有往顶面导磁体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该第二凸起部的上部位于凹槽内;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该第二凸起部的外侧壁上;所述套筒固定在底面导磁体的上方,且位于电磁线圈的外围;所述磁流变弹性件固定于顶面导磁体与套筒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导磁体为软磁性底面导磁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为软磁性套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导磁体为软磁性顶面导磁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底端与底面导磁体螺钉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顶部与凹槽之间形成2-3mm的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流变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外侧壁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流变减振器,包括底面导磁体、电磁线圈、套筒、磁流变弹性件、顶面导磁体、顶盖和外壳;外壳与底面导磁体固定,外壳与顶盖固定且外壳的顶端设有一通孔;顶盖设有往远离底面导磁体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顶盖、外壳、底面导磁体之间形成一用于安装顶面导磁体、电磁线圈、磁流变弹性件和套筒的容纳腔;顶面导磁体与顶盖的底部固定,顶面导磁体的底部设有往顶盖方向延伸的凹槽;底面导磁体设有往顶面导磁体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位于凹槽内;电磁线圈缠绕于该第二凸起部的外侧壁上;套筒固定在底面导磁体的上方且位于电磁线圈的外围;磁流变弹性件固定于顶面导磁体与套筒之间,其减少了车身振动,性能稳定。
【IPC分类】F16F9-53
【公开号】CN204610675
【申请号】CN201520194251
【发明人】甘俊旗
【申请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