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20492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包括沿烟道口周向设置的框体和覆盖在框体外侧的叶片,叶片的一侧连接第一枢轴,第一枢轴安装在框体上,所述的叶片通过基座和连接件与第一枢轴连接,连接件的一端连接第一枢轴,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枢轴连接基座,基座连接叶片;所述的基座设置在连接件和叶片之间,使叶片与连接件有相对转动的空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在叶片与框体之间出现密封间隙时,实现叶片的自动角度补偿,消除密封间隙,使叶片紧密贴合框体,有效封住烟道口,防止烟道内的烟气窜入室内。
【专利说明】
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传统油烟机及集成灶产品,在标准的城市建筑中,都会将收集的油烟排放至住宅建筑的公共烟道中,在用户烹饪操作较为集中的时间段,因大量携带油烟的热空气排放至烟道中,致使处于上层的用户在不使用烟机或烟机所提供的风压较低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烟道中的油烟通过风管进入该用户的室内,引起室内空气浑浊、异味,影响身体健康。故在一般的烟机和集成灶产品中,均配备有烟道止逆阀部件,该部件目前较为通用的原理是利用重力或弹簧力,将只能单向转动的叶片(可以是金属、塑料或硅橡胶等)贴合在框体的密封面上,阻止油烟从外部进入室内。
[0003]止逆阀目前存在双叶片、单叶片两种类型,各自主要特点为:
[0004]双叶片:叶片的转轴一般设置在密封截面的正中位置,叶片一般分成左、右两侧半椭圆形的两片,其转轴处于油烟通道之中,因其自身转动的需要,在转轴处会产生烟气泄漏,其优势在于不会因烟道中急剧上升的气流而将叶片拉开。
[0005]单叶片:叶片转轴可设置在通风道的外侧或内侧,叶片一般为完整的椭圆形,其不足主要为处于建筑高处时,容易因烟道中的上升气流而将叶片拉开导致油烟窜入室内,故大多采用增加配重块的型式来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并随使用的不同高度而逐步增加重量。其优势为密封面为单一、完整的整体式,自身的缝隙较少,窜烟、渗油的概率也因此较双叶片的低,在正常情况下其整体密封效果往往要好于双叶片型式。
[0006]现有的单叶片止逆阀在因零件的加工制造的精度、装配的间隙误差、弹簧力不定向作用、工艺指标要求等因素的制约下,其单轴的转向往往不能使叶片完全贴合在烟道口的密封面上,存在的缝隙导致窜烟。
[0007]如图1所示为已有单叶片止逆阀的理想密封状态,图中箭头a所指方向是烟道2内公共烟气的流动方向,箭头b所指方向是室内排烟方向,墙体I上设有烟道口,叶片3’通过连接件4’与第一枢轴5’连接(根据不同的叶片3’材质,连接件4’可有可无,若无连接件4’,则叶片3 ’与第一枢轴5 ’直接连接),叶片3 ’与连接件4 ’固定连接或一体式设置,叶片3 ’与框体6 ’通过第一枢轴5 ’连接。正常排风状态下,叶片3 ’受排风设备的风压作用,会围绕第一枢轴5’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翻动,但因受到框体6’的阻挡,在图示状态下叶片3’无法逆时针旋转,从而叶片3 ’贴合在框体6 ’上并密封烟道口,以阻挡烟道2中的烟气流向室内。
[0008]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因连接件4’位置高度间隙、尺寸误差及连接件4’与叶片3’连接处的角度误差、零件变形等各种原因,叶片3’往往不能在设计的理论位置密封烟道口,经常出现如图2所示的情况:叶片3’下端已与框体B’支点处接触,但框体A’支点与叶片3之间仍存在缝隙,第一枢轴5’在B’支点的作用下无法继续逆时针旋转密封,因单叶片止逆阀只有一个第一枢轴5’,故其出现类似缝隙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沿第一枢轴5’径向的A’支点或B’支点处,而在轴向位置则极少出现,如此则会导致整个密封面密封不严,发生烟道内的烟气窜至室内的现象。

【发明内容】

[0009]为了解决单叶片止逆阀因加工误差而产生密封缝隙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对密封缝隙进行自动修正补偿,使叶片能更稳定地与密封面接触压紧的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
[0010]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1 ] 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包括沿烟道口周向设置的框体和覆盖在框体外侧的叶片,叶片的一侧连接第一枢轴,第一枢轴安装在框体上,所述的叶片通过基座和连接件与第一枢轴连接,连接件的一端连接第一枢轴,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枢轴连接基座,基座连接叶片;所述的基座设置在连接件和叶片之间,使叶片与连接件有相对转动的空间。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枢轴上设有扭簧。
[0013]进一步,所述叶片上远离第一枢轴的一端设有加重块。
[0014]进一步,所述连接件呈曲柄状。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结构简单,可在叶片与框体之间出现密封间隙时,自动修正补偿密封缝隙,以消除密封间隙,并使叶片紧密贴合框体,有效封住烟道口,防止烟道内的烟气窜入室内。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已有单叶片止逆阀在叶片完全密封框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已有单叶片止逆阀在叶片与框体之间出现密封缝隙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叶片完全密封框体时的结构和受力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叶片与框体存在密封缝隙时角度自动补偿的受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参照附图3,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包括沿烟道口周向设置的框体6和覆盖在框体6外侧的叶片3,叶片3的一侧连接第一枢轴5,第一枢轴5安装在框体6上,所述的叶片3通过基座8和连接件4与第一枢轴5连接,连接件4的一端连接第一枢轴5,连接件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枢轴7连接基座8,基座8连接叶片3;所述的基座8设置在连接件4和叶片3之间,使叶片3与连接件4有相对转动的空间。
[0021]所述第一枢轴5上设有扭簧,有利于提升密封效果。
[0022]所述连接件4呈曲柄状。
[0023]当本实用新型位于较高楼层的烟道口时,视叶片3的材质及第一枢轴5上的扭簧的辅助力大小,可在叶片3上远离第一枢轴5的一端(即叶片3的自由端)设加重块,对叶片的压紧及高层气压的受力补偿有较好的效果,但加重块的实际配重需结合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整。
[0024]叶片3表面、框体6与叶片3配合的密封面必须平整光洁,不应存在缺损或毛刺飞边等。
[0025]如图3所示,基座8与叶片3紧固连接成一体,两者与连接件4绕第二枢轴7可以实现小范围角度内的转动,转动的限止位置为叶片3上的E点或D点与叶片2接触时。
[0026]如图3所示,叶片3密封框体6时,在第一枢轴5处的弹簧力及连接件4自身的重力作用下,第二枢轴7处会产生垂直于叶片3的力作用力Fl,作用力Fl使叶片3围绕第一枢轴5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转至叶片3与框体6的A、B支点接触时,框体6会产生与FI相反方向的作用力F2和F3,当Fl =F2+F3时,叶片3与框体6的密封面紧密贴合,同时叶片3会对框体6的密封面加以一定的压紧力。
[0027]当出现图2所示的因加工误差而导致的局部出现密封缝隙时(叶片3在框体的A支点处存在缝隙,但在框体B支点处接触良好),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偿以实现完全密封的过程为:如图4所示,叶片3在逆时针转动过程中,框体6的B支点对叶片3的反作用力F2会越来越大;而框体6的A支点处叶片3尚处于悬空状态,不存在任何作用力。根据力学原理,叶片3上会产生围绕第二枢轴7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Tl,且叶片3会在力矩Tl的作用下沿第二枢轴7顺时针旋转(则连接件4上的D点距叶片的距离会逐渐变小,而连接件4上的E点距叶片的距离会逐渐变大),直至框体6的A支点处与叶片3接触,产生作用力F3(如图3所示),且F3逐渐增大;F3会对叶片3产生围绕第二枢轴2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T2,且力矩T2逐渐增大,直至与框体6的B支点处的力矩Tl相抵消。最终力矩T1、T2相平衡,且叶片3四周的受力均平衡,SPFl= F2+F3。叶片3实现与框体6的紧密贴合,完成对框体6的A支点处缝隙的自动补偿,达到如图3所示的密封状态。反之,若缝隙存在于框体6的B支点处,则整个自动补偿过程相反。
[0028]D、E两点距叶片的距离决定了前后的补偿(S卩A、B两处)角度,过小的补偿角度可能会导致不能满足需补偿的叶片转动量,过大的补偿角度则会使叶片3在翻转过程中因过大的游离距离导致与其它部件碰触、卡死,反而不利于密封,具体需要结合基板8的尺寸和产品的工艺特点、零件加工精度来确定需预留的补偿角度。
[0029]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主权项】
1.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包括沿烟道口周向设置的框体和覆盖在框体外侧的叶片,叶片的一侧连接第一枢轴,第一枢轴安装在框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叶片通过基座和连接件与第一枢轴连接,连接件的一端连接第一枢轴,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枢轴连接基座,基座连接叶片;所述的基座设置在连接件和叶片之间,使叶片与连接件有相对转动的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轴上设有扭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上远离第一枢轴的一端设有加重块。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密封面角度自动补偿的烟道止逆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呈曲柄状。
【文档编号】F16K15/03GK205504092SQ201620261692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夏志生
【申请人】浙江美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美大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