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用保护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37702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电偶用保护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电偶用保护管,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在测量管道 内高温高速流动的介质的温度时,提高耐磨热电偶使用寿命的热电偶用保护 管。
背景技术
所谓耐磨热电偶,也就是热电偶保护管采用耐磨合金技术或结构陶瓷技 术,提高热电偶保护管的耐磨性,从而提高热电偶的使用寿命,这样具有特 殊材料保护管的热电偶就叫耐磨热电偶。
一般情况下,结构陶瓷套管的使用
寿命是耐磨合金套管的2—3倍,具体使用寿命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而定,以 火力发电厂一次风为例,结构陶瓷套管的使用寿命可达到1年左右。
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 端存在温度差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电势——温差 电势。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高的一端为工作端,温度 较低的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通常处于某个恒定的温度下。根据热电动势与
温度的函数关系,制成热电偶分度表;分度表是自由端温度在0"C时的条件下 得到的,不同的热电偶具有不同的分度表,常用有K型、T型、J型、N型、S 型、E型分度号。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金属材料时,只要该材料两个接 点的温度相同,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将保持不变,即不受第三种金属接入 回路中的影响。因此,在热电偶测温时,可接入测量仪表,测得热电动势 后,即可知道被测介质的温度。
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测量管道内高温高速流动介质的温度,需用热 电偶来测量其温度。但长期以来,不管是用普通热电偶还是用耐磨热电偶, 磨损问题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只有被动地更换。 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 成本,另一方面更换热电偶是被动行为,还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 隐患,也不利于工作人员工作的统筹安排。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耐磨热电偶,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耐磨热电偶的实用新型,但目前还没有对耐磨热 电偶的磨损进行检测保护的装置。
不管是何种耐磨热电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旦热电偶保护管磨坏或是 腐蚀,热电偶芯也就损坏,整支热电偶也随之损坏,只有更换一支新的热电 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成本。如果从安全生产角度来考虑,可能损失会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电偶用保护管,以便于对 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磨损情况进行检测,在磨损程度到预定位置时便于进行预 警提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了一种热电偶用保护管, 结构要点在于在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管壁内的设定壁厚处,埋设有导线,导线 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从开口 一端出线。
所述的导线螺旋设置,设置圈数为至少一圈。
所述的导线在轴线方向以单根双线设置。
所述的导线分为两段, 一段轴向设置在一侧壁内,另一端设置在另一侧 壁内,均以单根双线设置,两端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从开口一端出线。 所述的导线由一侧内壁通过保护管底部绕至另一侧内壁。
由于在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管壁内的设定壁厚处埋设有导线,导线的进线 端和出线端从开口一端出线,使得在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管壁被磨损到设定位 置,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管壁被磨透之前、热电偶将要但还没有磨损损坏时, 导线被磨断,配套的检测电路能够提前检测出来,提高热电偶保护管磨损的 预见性,及时提醒人员进行处理;当热电偶磨损信号出现时,只是提醒人员 热电偶将要磨损损坏,实际上热电偶并没损坏,工作仍很正常,所以只需更 换热电偶保护管,不用更换整支热电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了成本;另一方 面,工作人员得到提示信号时,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可以暂时不用更换新 的热电偶保护管,可以将热电偶螺栓再旋进半周,即旋转1S0。,使热电偶保 护管磨损面(即迎风面)变为背面(即未磨损面),背面变为迎风面,从而可 以保证热电偶的正常运行,此时,如果使用两侧都带有导线的保护管,还可 以利用另一根完好的导线继续起到监测作用。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是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提高安全生产安全系数,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4为图2的B向视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6为图5的C一C剖视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用新型的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l (-)材料
材料可采用结构陶瓷氮化硅(Si3N4)材料。
结构陶瓷具用耐高温、耐磨、耐腐蚀、耐冲刷、抗氧化,耐烧蚀、高温
下蠕变小等优异性能。结构陶瓷按化学组成可分为氧化物(A1203、 Mg0、 Zr02 等)陶瓷、氮化物(Si3N4、 A1N等)陶瓷、碳化物(SiC、 BX等)。利用氮化 硅(Si3N4)材料的耐热性、化学稳定性、耐熔金属腐蚀的性能,在冶金工业 方面用作铸造器皿、燃烧舟、坩埚、蒸发皿和热电偶保护管等。氮化硅的强 度很高,硬度也很高,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之一,它的耐温性较好,强度 可维持到1200° C高温而不下降, 一直到1900° C才会分解,而且它具有惊 人的耐化学腐蚀性能,同时又是一种高性能的电绝缘材料。采用微波烧成工 艺生产的各种氮化硅陶瓷制品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热电偶保护管的形状
耐磨热电偶保护管的直径及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常用的耐磨热 电偶保护管的形状及尺寸见图1。图中,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电偶用保护管, 结构要点在于在现有的热电偶用保护管1的管壁内的设定壁厚处,埋设有螺 旋导线2,螺旋导线圈数为至少一圈。考虑到线圈的热胀性,可以选用铜线小 0.1—0.5,线圈匝密度0.5匝一2匝/厘米。导线的进线端和出线端3从开口一端出线。螺旋导线2为在距耐磨热电偶保护管内壁面0. 3mm—lmm处的单根 双线匝间不接触的线圈。 实施例2
如图2、图3、图4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导线在轴线方向设置, 功能段4设置在设定壁厚处,在导线对应位置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导线位置标
志o
实施例3
如图5、图6所示,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的导线分为两段, 一段5 轴向设置在一侧壁6内,另一段7设置在另一侧壁8内,两导线的进线端和 出线端均从开口一端出线。在导线对应位置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导线位置标志。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线9由一侧内壁通过保护管1底部绕至另 一侧内壁。
具体使用过程中,导线进、出线端与保护装置电路图的联接如图8所示 导线的两个出线端分别接在电路图的Ui及+Vd。端,不分极性。 此电路图是典型的CMOS反相器带一个激光二极管负载。
① 当Ui二0V时,VN截止,VP导通。输出电压Uo二V。d二3V。 g卩线圈为 断路状态,Ui=0V,这时热电偶保护管将要磨损损坏,此时线圈己经磨断。如 图8b状态。
② 当Ui二3V时,VN导通,VP截止。输出电压Uo二0V。 g卩线圈为通路 状态,Ui二3V,热电偶保护管处于完好状态。如图8c状态。
③ 电路中电阻Ri为限流电阻,电阻R2和电容C构成阻容保护,它们共同 起到保护激光二极管LD的作用。
在CMOS反相器电路中输入端的电流约等于零,线圈只起到通路作用, 而没有电流,所以也不会产生磁场,也就不会影响热电偶的测温信号。 CMOS反相器的特点
在状态A情况下,对于处于静态的CMOS反相器,则由于反向漏电流所造 成静态功耗的典型值为广2nW (lnW=10—9W)。静态功耗约等于零,所以供电电 源在上述c状态情况下,可以维持很长时间。图1所示保护管与检测电路连接后,当工作人员得到红色激光二极管所 发射的红色光柱提示信号时,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可以暂时不用更换新的
热电偶保护管,只用将热电偶螺栓再旋进半周,即旋转180° ,使热电偶保护 管磨损面(即迎风面)变为背面(即未磨损面),背面变为迎风面,从而可以 保证热电偶的正常运行,但此次不能检测到热电偶保护管再次磨损的信号, 应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凭实践经验提前一段时间进行更换热电偶保护管。 这样从另 一个角度来说相当于启用了 一支备用热电偶。
热电偶保护管的制备方法具体为首先分别制作好热电偶保护管内、外 层,然后将成形的线圈用胶固牢在热电偶保护管内层上,再整体放入保护管 外层内,这样热电偶保护这内、外层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此间隙用相应的结
构陶瓷粉浆填充,最后将热电偶保护管整体煅烧400°C—700°C,本实施例优 选为50(TC,使内外层成为一体。
权利要求1、一种热电偶用保护管,其特征在于,在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管壁内的设定壁厚处,埋设有导线,导线的进线端和出线端从开口一端出线。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电偶用保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线螺 旋设置,设置圈数为至少一圈。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电偶用保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线在 轴线方向以单根双线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电偶用保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线分 为两段, 一段轴向设置在一侧壁内,另一段设置在另一侧壁内,均以单根双 线设置,两段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从开口一端出线。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电偶用保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线由 一侧内壁通过保护管底部绕至另 一侧内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电偶用保护管,在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管壁内的设定壁厚处,埋设有导线,导线的进线端和出线端从开口一端出线。由于在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管壁内的设定壁厚处埋设有导线,导线的进线端和出线端从开口一端出线,使得在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管壁被磨损到设定位置,热电偶用保护管的管壁被磨透之前、热电偶将要但还没有磨损损坏时,导线被磨断,配套的检测电路能够提前检测出来,提高热电偶保护管磨损的预见性,及时提醒人员进行处理。
文档编号G01K1/08GK201251488SQ20082013803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9日
发明者张伟风, 陈红举 申请人:河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