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感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5811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倾斜感测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测器,且特别涉及一种倾斜感测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市面上的倾斜感测器多为两相感应,即其仅可感应两个倾斜方向,且其 体积通常较为庞大。对于现今消费性电子产品,如手机,讲求轻薄短小的特点,传统的倾斜 感测器便较难应用于其上。此外,若欲使用四相感应的倾斜感测器,其中四相例如是指上下左右的方向,通常 需要两组两相感应器的搭配。然而,如此一来,便无法有效地达到降低成本、缩小体积以及 缩减制程步骤的目的。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尺寸极小、成本低廉以及可适用于轻薄及低成本的消费电子 产品上的倾斜感测器,实为目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倾斜感测器,其可感测多个倾斜方向,并具有尺寸薄、成本低及制 程容易的优点。本发明提出一种倾斜感测器,其包括本体、发光二极管、第一感光元件、第二感光 元件以及移动件。本体适于在多个倾斜方向上倾斜。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本体,并适于提供 光束。第一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对向位置,以使光束直接传递至第一 感光元件。第二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一侧。移动件配置于本体,其中 当本体往不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时,移动件会往不同的倾斜方向移动,而使来自发光二极管 的光束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遮挡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与第 二感光元件至少其一,或反射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束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感光元件相对于第二感光元件。另外,本体包括移动 区、第一容置区、第二容置区以及第三容置区。移动件位于移动区内。第一容置区具有第一 开口,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一容置区内,且第一容置区通过第一开口与移动区连通。第二 容置区具有第二开口,其中第一感光元件位于第二容置区内,且第二容置区通过第二开口 而与移动区连通。第三容置区具有第三开口,其中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三容置区内,且第三 容置区通过第三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会通过 第一开口而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被移动件反射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倾斜感测器还包括第三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 光二极管的另一侧。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三感光元件的对向位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本体包括移动区、第一容置区、第二容置区、第三容置区以及第四容置区。移动件位于移动 区内。第一容置区具有第一开口,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一容置区内,且第一容置区通过第 一开口与移动区连通。第二容置区具有第二开口,其中第一感光元件位于第二容置区内,且 第二容置区通过第二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第三容置区具有第三开口,其中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三容置区内,且第三容置区通过第三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第四容置区具有第四开 口,其中第三感光元件位于第四容置区内,且第四容置区通过第四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在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会通过第一开口而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 光束会被移动件反射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与第三感光元件至少其一。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本体具有基板与壳体。壳体配置于基板上,且壳体具有凹 陷结构,与基板定义出移动区、第一容置区、第二容置区、第三容置区与第四容置区。在本发 明的一实施例中,移动件的尺寸大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的宽度。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为侧射型发光二极管,且光束为红外光。第一 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为光二极管或光电晶体。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固晶于同一 平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移动件为滚珠,且滚珠的大小实质上小于等于0.5mm大 于 0. 1mm。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倾斜感测器可通过感光元件接受光束的状态,即可反推 倾斜感测器是往何种倾斜方向倾斜。此外,由于移动件是采用小于等于0. 5mm大于0. Imm 的厚度,且发光二极管与感光元件是固晶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倾斜感测器具有尺寸较薄的 优点。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附图, 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用于感测不同倾斜方向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用于感测不同倾斜方向的示意图。附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2、3,4-状态 100、200-倾斜感测器;
110、210-本体 112、211_移动区;
114、213-第一容置区;lHa、213a_ 第一开口
116、215-第二容置区;116a、215a_ 第二开口
118、217-第三容置区;118a、217a_ 第三开口
120、220-发光二极管;122,222-光束;
130、230-第一感光元件140J40-第二感光
150、250-移动件;219-第四容置区;219a-第四开口;洸0_第三感光元件;P1、P2、P3、P4_ 倾斜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用于感测不同倾斜方向的示意图。请参考 图1,本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100包括本体110、发光二极管120、第一感光元件130、第二感 光元件140以及移动件150。发光二极管120配置于本体110,并适于提供光束122。第一感光元件130配置于本体110,并位于发光二极管120的对向位置,以使光束122直接传递 至第一感光元件130。第二感光元件140配置于本体110,并位于发光二极管12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光元件130相对于第二感光元件140,如图1所示。此外,发光二极管 120可以是一侧射型发光二极管,而光束122可以是一红外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光元 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140可以是采用一光二极管或一光电晶体。本体110适于在多个倾斜方向P1、P2、P3、P4上倾斜。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0包 括一移动区112、一第一容置区114、一第二容置区116以及一第三容置区118。详细而言, 移动件150位于移动区112内。第一容置区114具有一第一开口 114a,其中发光二极管120 位于第一容置区114内,且第一容置区114通过第一开口 11 与移动区112连通。第二容 置区116具有一第二开口 116a,其中第一感光元件130位于第二容置区116内,且第二容置 区116通过第二开口 116a而与移动区112连通。第三容置区118具有一第三开口 118a,其 中第二感光元件140位于第三容置区118内,且第三容置区118通过第三开口 118a而与移 动区112连通。此外,上述的第二容置区116的第二开口 116a是与第三容置区118的第三开口 118a正相对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IHa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容置区114 的尺寸,第二开口 116a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容置区116的尺寸,而第三开口 118a的宽度大 于等于第三容置区118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本体110可以包括有一基板(未示出)与一壳体(未示出), 壳体配置于基板上,且壳体具有一凹陷结构(未示出),以定义出上述的移动区112、第一容 置区114、第二容置区116与第三容置区118。详细而言,壳体可以是使用射出成型或冲压 成型技术来进行制作,而基板可以是一印刷电路板,其中当壳体制作完成后,再以封胶或相 关贴合技术,以贴合壳体与基板,即而可完成上述本体110的制作。承上述结构,由于第一感光元件130位于发光二极管120的对向位置,因此位于第 一容置区114内的发光二极管120的光束122可以直接通过第一开口 11 而传递至位于 第二容置区116内的第一感光元件130。此外,位于第一容置区114内的发光二极管120的 光束122也可被移动件150反射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140,此部分将于之后详述。移动件150配置于本体110,其中当本体110往不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时,移动件 150会往不同的倾斜方向移动,而使来自发光二极管120的光束122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 件130,或遮挡来自发光二极管120的光束122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 140至少其一,或反射来自发光二极管120的光束122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140。详细来说,图1示出了倾斜感测器100置放于一水平面时,其在不同的倾斜方向 PI、P2、P3、P4上所造成移动件150移动至不同位置的示意图。举例来说,当本体110是往 倾斜方向Pl向下倾斜时,则位于移动区112内的移动件150便会受重力影响而往发光二极 管120的方向移靠过去,而形成如图1所示状态1的示意图。此时,移动件150会遮蔽住第 一开口 114a,而使发光二极管120所激发的光束122被移动件150所遮挡,进而无法传递至 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140。同样地,当本体110若是往倾斜方向P2向下倾斜时,位于移动区112内的移动件 150会因受重力影响而往第一感光元件130的方向移靠过去,而形成如图1所示状态2的 示意图。此时,移动件150会遮蔽第二开口 116a,使发光二极管120的光束122无法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130,而仅能反射光束122并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140,进而当本体110在 往倾斜方向P2向下倾斜时,仅有第二感光元件140可接受到光束122,而第一感光元件130 无法接收到光束122。另外,当本体110往倾斜方向P3向下倾斜时,位于移动区112内的移动件150会 往远离发光二极管120的倾斜方向P3移靠,而形成如图1所示状态3的示意图。详细而 言,在状态3时,移动件150是往远离发光二极管120的方向移靠,此时移动件150并未遮 蔽住上述的第一开口 114a、第二开口 116a、第三开口 118a,如此,发光二极管120的部分光 束122便可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130,且部分光束122可被移动件150反射而传递至第 二感光元件140,使得本体110在往倾斜方向P3向下倾斜时,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 元件140皆可接受到光束122。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0往倾斜方向P4向下倾斜时,位于移动区112内的移动件 150会因受重力影响而往第二感光元件140的倾斜方向P4承靠过去,而形成如图1所示状 态4的示意图。详细而言,在状态4时,移动件150是往第二感光元件140的倾斜方向P4承 靠,此时,移动件150会遮蔽第三开口 118a,而使得仅第一感光元件130可直接接收来自发 光二极管120的光束112,第二感光元件140则无法接受到光束122。承上述可知,本实施 例的倾斜感测器100可通过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140接受光束122的情况, 即可反推本体110是往何种倾斜方向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移动件150的尺寸大于上述第一开口 114a、第二开口 116a与第三 开口 118a的宽度。此外,移动件150可以为一滚珠,其中滚珠的大小实质上小于等于0. 5mm 大于0. 1mm,且滚珠的材质主要是采用可反射发光二极管120的光束122为主,在其他实施 例中,滚珠的材质可视使用者的需求而略作调整,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另外,为了可使倾斜感测器100具有较薄的尺寸,除了移动件150是采用上述的大 小外,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120、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140是固晶于同一 平面上的,即发光二极管120、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140制作于同一平面上,且 因发光二极管120采用侧射型发光二极管的设计,如此将可有效缩减此倾斜感测器100的 厚度达至0. 8mm,甚至更小。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倾斜感测器100是以置放于一水平面上并沿不同方向倾斜 作为实施范例的,然而,本发明的倾斜感测器100也可以是应用于感测直立式的旋转方向, 如常见的数码相机的上下辨识功能。举例来说,在状态3中,可将倾斜感测器100视为是置 放于一铅直面上,并因重力影响,移动件150会往远离发光二极管120的方向移动,此时,第 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140皆可接受到光束122,进而可先判定此方向为直立方 向。接着,若将此倾斜感测器100沿平行此铅直面的方向而分别顺时钟旋转90、180、270度, 则移动件150便会依序地移动而分别形成状态4、状态1与状态2。在不同的状态下,会使 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140具有不同感光组合,如前述的说明。换言之,倾斜感 测器100可根据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140接受光束122的情况,而可推知倾 斜感测器100是处于何种旋转状态。承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100通过适当设计本体110的结构,使发光 二极管120的光束122可直接照射于第一感光元件130,但无法直接照射于第二感光元件 140,且本体110内设置有移动件150。当移动件150随倾斜感测器100往不同倾斜方向倾斜,会使位于本体110内的移动件150受重力影响的关系而往不同方向移动。此时,可通过 移动件150的遮挡作用以及移动件150可反射光束122至第二感光元件140的特性,而使 得本体110在不同的倾斜方向上,会产生不同受光组合的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 件 140。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100可通过第一感光元件130与第二感光元件140 接受光束122的状态,即可反推本体110是往何种倾斜方向倾斜。再者,由于移动件150 是采用实质上小于等于0. 5mm大于0. Imm的滚珠大小,发光二极管120、第一感光元件130 与第二感光元件140是固晶于同一平面上,进而可有效地缩减倾斜感测器100的厚度达至 0. 8mm,甚至更小,而具有轻薄短小的特性。第二实施例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用于感测不同倾斜方向的示意图。请参考 图2,本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200包括一本体210、一发光二极管220、一第一感光元件230、 一第二感光元件对0、第三感光元件沈0以及一移动件250。发光二极管220配置于本体 210,并适于提供一光束222。第一感光元件230配置于本体210,并位于发光二极管220的 对向位置,以使光束222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配置于本体210, 并位于发光二极管220的一侧。第三感光元件260配置于本体210,并位于发光二极管220 的另一侧,且第二感光元件240位于第三感光元件沈0的对向位置,如图2所示。此外,发 光二极管220可以是一侧射型发光二极管,而光束222可以是一红外光。在本实施例中,第 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件260可以采用一光二极管或一光电晶 体。本体210适于在多个倾斜方向P1、P2、P3、P4上倾斜。在本实施例中,本体210包 括一移动区211、一第一容置区213、一第二容置区215、一第三容置区217以及一第四容置 区219。详细而言,移动件250位于移动区211内。第一容置区213具有一第一开口 213a, 其中发光二极管220位于第一容置区213内,且第一容置区213通过第一开口 213a与移动 区211连通。第二容置区215具有一第二开口 215a,其中第一感光元件230位于第二容置 区215内,且第二容置区215通过第二开口 21 而与移动区211连通。第三容置区217具 有一第三开口 217a,其中第二感光元件240位于第三容置区217内,且第三容置区217通过 第三开口 217a而与移动区211连通。第四容置区219具有一第四开口 219a,其中第三感光 元件260位于第四容置区219内,且第四容置区219通过第四开口 219a而与移动区211连通。此外,上述的第一容置区213的第一开口 213a是与第二容置区215的第二开口 215a正相对,而第三容置区217的第三开口 217a是与第四容置区219的第四开口 219a正 相对,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213a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容置区213的尺寸, 第二开口 21 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容置区215的尺寸,第三开口 217a的宽度大于等于第 三容置区217的尺寸,而第四开口 219a的宽度大于等于第四容置区219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本体210可以是包括有一基板(未示出)与一壳体(未示 出),壳体配置于基板上,且壳体具有一凹陷结构(未示出),以定义出上述的移动区211、第 一容置区213、第二容置区215、第三容置区217与第四容置区219。详细而言,壳体可以是 使用射出成型或冲压成型技术来进行制作,而基板可以是一印刷电路板,其中当壳体制作完成后,再以封胶或相关贴合技术,以贴合壳体与基板,即而可完成上述本体210的制作。承上述结构,由于第一感光元件230位于发光二极管220的对向,因此位于第一容 置区213内的发光二极管220的光束222可以直接通过第一开口 213a而传递至位于第二 容置区215内的第一感光元件230。此外,位于第一容置区213内的发光二极管220的光 束222也可被移动件250反射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件260至少其一, 此部分将于之后详述。移动件250配置于本体210,其中当本体210往不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时,移动件 250会往不同的倾斜方向移动,而使来自发光二极管220的光束222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 件230,或遮挡来自发光二极管220的光束222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 与第三感光元件260至少其一,或反射来自发光二极管220的光束222而传递至第二感光 元件240或第三感光元件260至少其一。详细来说,图2示出了倾斜感测器200置放于一水平面时,其在不同的倾斜方向 PI、P2、P3、P4上所造成移动件250移动至不同位置的示意图。举例来说,当本体210是往 倾斜方向Pl向下倾斜时,则位于移动区211内的移动件250便会受重力影响而往发光二极 管220的倾斜方向Pl移靠过去,而形成如图2所示状态1的示意图。此时,移动件250会 遮蔽住第一开口 213a,而使发光二极管220所激发的光束222被移动件250所遮挡,进而无 法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件沈0。同样地,当本体210若是往倾斜方向P2向下倾斜时,位于移动区211内的移动件 250会因受重力影响而往第二感光元件240的倾斜方向移靠过去,而形成如图2所示状态2 的示意图。此时,移动件250会遮蔽第三开口 217a,使发光二极管220的光束222无法递至 第二感光元件对0。此外,移动件250会反射部分光束222并将光束222传递至位于第二感 光元件240对向的第三感光元件沈0,且部分光束222会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230。即 当本体210在往倾斜方向P2向下倾斜时,仅有第一感光元件230与第三感光元件260可感 测到光束222,而第二感光元件240无法感测到光束222。另外,当本体210往倾斜方向P3向下倾斜时,位于移动区211内的移动件250会往 远离发光二极管220的倾斜方向P3移靠,而形成如图2所示状态3的示意图。详细而言, 在状态3时,移动件250往远离发光二极管220的倾斜方向P3移靠,而使移动件250遮蔽 住第二开口 215a,此时,发光二极管220的光束222无法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230,且光束 222会被移动件250所反射而分别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件沈0。即当本 体210在往倾斜方向P3向下倾斜时,仅有第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件260可感测到 光束222,而第一感光元件230无法感测到光束222。在本实施例中,本体210往倾斜方向P4向下倾斜时,位于移动区211内的移动件 250会因受重力影响而往第三感光元件沈0的倾斜方向P4移靠过去,而形成如图2所示状 态4的示意图。详细而言,在状态4时,移动件250往第三感光元件沈0的倾斜方向P4移 靠,而使移动件250遮蔽住第四开口 219a,此时,发光二极管220的光束222无法传递至第 三感光元件260。此外,移动件250会反射部分光束222并将光束222传递至位于第三感光 件260对向的第二感光元件MO,且部分光束222会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230。即当本 体210在往倾斜方向P4向下倾斜时,仅有第一感光元件230与第二感光元件240可感测到 光束222,而第三感光元件260无法感测到光束222。
承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200可通过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 240与第三感光元件260感测光束222的状态,即可反推本体210是往何种倾斜方向倾斜。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移动件250的尺寸大于上述第一开口 213a、第二开口 215a、 第三开口 217a与第四开口 219a的宽度。此外,移动件250可以为一滚珠,其中滚珠的大小 实质上小于等于0. 5mm大于0. 1mm,且滚珠的材质主要是采用可反射发光二极管220的光束 222为主,在其他实施例中,滚珠的材质可视使用者的需求而略作调整,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另外,为了可使倾斜感测器200具有较薄的尺寸,除了移动件250是采用上述的大 小外,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20、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 件260是固晶于同一平面上的,即发光二极管220、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与 第三感光元件260制作于同一平面上,且因发光二极管220是采用侧射型发光二极管的设 计,如此将可有效缩减此倾斜感测器200的厚度达至0. 8mm,甚至更小。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倾斜感测器200是以置放于一水平面上并沿不同方向倾斜 作为实施范例的,然而,本发明的倾斜感测器200也可以是应用于感测直立式的旋转方向, 如常见的数码相机的上下辨识功能。举例来说,在状态3中,可将倾斜感测器200视为是置 放于一铅直面上,并因重力影响,移动件250会往远离发光二极管220的方向移动,此时,第 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件260皆可接受到被移动件250反射光束222,此时可先判定 此方向为直立方向。接着,若将此倾斜感测器200沿平行此铅直面的方向而分别顺时钟旋 转90、180、270度,则移动件250便会依序地移动而分别形成状态4、状态1与状态2。在不 同的状态下,会使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件260具有不同感光 组合,如前述的说明。换言之,倾斜侦测器200可根据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 与第三感光元件260接受光束222的情况,而可推知倾斜感测器200是处于何种旋转状态。承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200通过适当设计本体210的结构,使发光二 极管220的光束222可直接照射于第一感光元件230,但无法直接照射于第二感光元件240 与第三感光元件260,且本体210内设置有移动件250。当移动件250随倾斜感测器200往 不同倾斜方向倾斜,会使位于本体210内的移动件150受重力影响的关系而往不同方向移 动。此时,可通过移动件250的遮挡作用以及移动件250可反射光束222至第二感光元件 240与第三感光元件沈0的特性,而使得本体210在不同的倾斜方向上,会产生不同受光组 合的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件沈0。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倾斜感测器200可通过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 与第三感光元件260接受光束222的状态,即可反推本体210是往何种倾斜方向倾斜。再 者,由于移动件250是采用实质上小于等于0. 5mm大于0. Imm的滚珠大小,且发光二极管 220、第一感光元件230、第二感光元件240与第三感光元件沈0固晶于同一平面上,进而可 有效地缩减倾斜感测器200的厚度达至0. 8mm,甚至更小,而具有轻薄短小的特性。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倾斜感测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首先,通过适当设计本体的结 构,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束可直接照射于一感光元件,而被移动件反射的光束则会照射至其 他感光元件。此外,通过移动件会随倾斜感测器往不同倾斜方向倾斜,而使其受重力的关系 而往不同方向移动,并通过移动件的遮挡作用及光束会被移动件反射的特性,而使得倾斜 侦测器在不同的倾斜方向上,会产生不同受光组合的感光元件,进而通过感光元件接受光 束的状态,即可反推倾斜感测器是往何种倾斜方向倾斜。另外,上述移动件是采用小于等于0. 5mm大于0. Imm的滚珠,且发光二极管与感光元件是固晶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可有效缩小 倾斜感测器的厚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 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 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 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倾斜感测器,包括本体,适于在多个倾斜方向上倾斜; 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本体,并适于提供光束;第一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对向位置,以使光束直接传递至第一 感光元件;第二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一侧;以及移动件,配置于本体,其中当本体往不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时,移动件会往本体倾斜方 向移动,而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束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遮挡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传递 至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至少其一,或反射发光二极管的光束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 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第一感光元件相对于第二感光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本体包括 移动区,其中移动件位于移动区内;第一容置区,具有第一开口,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一容置区内,且第一容置区通过第 一开口与移动区连通;第二容置区,具有第二开口,其中第一感光元件位于第二容置区内,且第二容置区通过 第二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以及第三容置区,具有第三开口,其中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三容置区内,且第三容置区通过 第三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其中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会通过第一开口而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被移动件反射 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本体具有一基板与一壳体,壳体配置于基 板上,且壳体具有凹陷结构,与基板定义出移动区、第一容置区、第二容置区与第三容置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第一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容置区的尺 寸,第二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容置区的尺寸,而第三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三容置区 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移动件的尺寸大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与 第三开口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还包括一第三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 光二极管的另一侧,且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三感光元件的对向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本体包括 移动区,其中移动件位于移动区内;第一容置区,具有第一开口,其中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一容置区内,且第一容置区通过第 一开口与移动区连通;第二容置区,具有第二开口,其中第一感光元件位于第二容置区内,且第二容置区通过 第二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第三容置区,具有第三开口,其中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三容置区内,且第三容置区通过 第三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以及第四容置区,具有第四开口,其中第三感光元件位于第四容置区内,且第四容置区通过第四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其中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会通过第一开口而直接传递第一感光元件,或光束会被移动件 反射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与第三感光元件至少其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本体具有基板与壳体,壳体配置于基板上, 且壳体具有凹陷结构,与基板定义出移动区、第一容置区、第二容置区、第三容置区与第四 容置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第一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容置区的 尺寸,第二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容置区的尺寸,第三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三容置区 的尺寸,而第四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第四容置区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移动件的尺寸大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 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发光二极管为一侧射型发光二极管,且光 束为一红外光。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为一光二 极管或一光电晶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发光二极管、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 件皆固晶于同一平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感测器,其中移动件为一滚珠,且滚珠的大小小于等于 0. 5mm 大于 0. 1mm。
16.一种倾斜感测器,包括本体,适于在多个倾斜方向上倾斜,其中本体包括 移动区;第一容置区,具有第一开口,其中第一容置区通过第一开口与移动区连通; 第二容置区,具有第二开口,其中第二容置区通过第二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 第三容置区,具有第三开口,其中第三容置区通过第三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 发光二极管,配置第一容置区内,并适于提供光束;第一感光元件,配置于第二容置区内,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对向位置,以使光束直接传 递至第一感光元件;第二感光元件,配置于第三容置区内,并位于第一感光元件的对向位置;以及 移动件,位于移动区内,其中当本体往不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时,移动件会往本体倾斜方 向移动,而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束通过第一开口而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遮挡发光二 极管的光束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至少其一,或反射发光二极管的光束而传 递至第二感光元件。
17.一种倾斜感测器,包括本体,适于在多个倾斜方向上倾斜,其中本体包括 移动区;第一容置区,具有第一开口,其中第一容置区通过第一开口与移动区连通; 第二容置区,具有第二开口,其中第二容置区通过第二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 第三容置区,具有第三开口,其中第三容置区通过第三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第四容置区,具有第四开口,其中第四容置区通过第四开口而与移动区连通; 发光二极管,配置于第一容置区内,并适于提供一光束;第一感光元件,配置于第二容置区内,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对向位置,以使光束直接传 递至第一感光元件;第二感光元件,配置于第三容置区内,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一侧; 第三感光元件,配置于第四容置区内,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另一侧,且第二感光元件位 于第三感光元件的对向位置;以及移动件,配置于移动区内,其中当本体往不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时,移动件会往本体倾斜 方向移动,而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会通过第一开口而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遮挡发 光二极管的光束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第二感光元件与第三感光元件至少其一,或反射发 光二极管的光束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或第三感光元件至少其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倾斜感测器,包括本体、发光二极管、第一感光元件、第二感光元件及移动件。本体适于在多个倾斜方向上倾斜。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本体,并适于提供光束。第一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对向位置,以使光束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第二感光元件配置于本体,并位于发光二极管的一侧。移动件配置于本体。当本体往不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时,移动件会往不同的倾斜方向移动,而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束直接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或遮挡发光二极管的光束传递至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至少其一,或反射发光二极管的光束而传递至第二感光元件。
文档编号G01C1/00GK102116617SQ20091021539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31日
发明者赖律名 申请人: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