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65994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在眼科医疗领域中,通常利用用于捕获眼底图片的眼底照相机。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以下,简称为OCT)出现,捕获视网膜的断层像(tomosynthesis)变得可能。 作为其结果,发现了视网膜形成层结构并且层结构随着疾病的发展而被破坏的眼科学中的新知识。当前,如日本专利公开No. 2008-073099的说明书公开的那样,从由被捕获的视网膜的多个断层像重构的视网膜体积数据(retinal volume data)提取层结构,并且在眼睛疾病的诊断中利用其信息。以下,眼底图片和视网膜体积数据将被称为眼底图像。在现有技术中,眼科医生通过使用断层像或体积数据读取视网膜的层结构的图像,或者通过使用眼底图片读取眼底血管或白斑(achromoderma)的状况的图像。特别地, 眼底血管是唯一的可从体外观察的血管,并且,可从眼底血管确认疾病的各种征兆或现象。 其中,由动脉硬化占据的血管扩大并且接触相邻的血管的截面(cross-section)被已知为导致血管破裂的现象,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与失明联系起来。因此,为了诊断异常,眼科医生理解眼底血管中的血液流动是有意义的。并且,它可与病人的疾病的早期检测以及失明的早期恢复或防止联系起来。出于这些原因,在日本专利公开No. 2007-325831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从通过沿深度方向累积眼底图像或亮度值产生的累积图像提取二维血管区域的方法° 此夕卜,Elisa Ricci, Renzo Perfetti, "Retinal Blood Vessel Segmentation Using Line Operators and Support Vector Classific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Medical Imaging, Vol. 26No. 10, PP1357-1365,2007 ■ Thomas Walter, Jean-Claude Klein, Pascale Messin and Ali Erginary:‘‘AContribution of Image Processing to the Diagnosi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Detection of Exudates in Color Fundus Image of the Human Retina,,,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Vol. 21,No. 10, PP1236-PP1243, Oct. 2002中分别公开了从眼底图片提取血管区域或白斑区域的方法。但是,在眼底图片中,只能在二个维度上观察眼底血管中的流动。因此,不能观察到如在截面中看到的眼底血管的三维重叠。当前,当OCT出现并且可从断层像以高分辨率重构视网膜体积数据时,可以观察眼底血管的三维流动,并且,可能可以直接观察截面。为了观察视网膜体积数据,被称为体积呈现的方法是有效的,在该方法中,通过利用传递函数将体素(voxel)所拥有的值转换成不透明度和颜色来将体积数据显示为半透明的。例如,支配清晰度的传递函数如图1所示的那样被表达为在横轴上定义亮度值并且在纵轴上定义不透明度的函数。一般地,用户可通过使用用户界面手动设定传递函数的形状、峰值的位置或峰值的宽度。此外,如日本专利公开No. 2008-006274的说明书所示,自动设计是可能的,从而通过利用在CT上显示的内脏器官或血管的CT值直方图对于各器官具有峰值的事实,从通过高斯函数拟合的CT值直方图的平均值以及方差计算的CT值的范围被显示为不透明。

发明内容
在使用视网膜体积数据的眼底血管中的血液的3D流动的可视化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在日本专利公开No. 2007-325831的说明书或Elisa Ricci等的出版物中公开的方法是提取二维眼底图片或眼底血管的累积图像,并且,眼底血管的三维位置不能被识别。在根据日本专利公开No. 2008-006274的说明书的方法中,OCT的亮度值直方图中的血管区域不存在峰值,因此,难以将眼底血管中的三维血液流动可视化。而且,在如图2 所示的视网膜断层像201中,在其中眼底血管202延伸的神经纤维层的下端的附近的区域是高亮度的区域。并且,由于眼底血管202强烈地反射光,因此,亮度值变高。S卩,在其中眼底血管202延伸的区域具有低的衬度(contrast),并且,即使基于亮度值手动设定传递函数,也难以仅仅将眼底血管可视化。因此,本发明使得能够改善上述的现有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提供了从视网膜体积数据将血管中的三维流动或白斑的三维分布可视化的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涉及在表示视网膜断层像的眼底图像中规定视网膜层的边界位置中的一个、设定用于将到规定的边界位置的距离转换成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的距离传递函数使得不透明度的峰值位置被设为视网膜中的预定位置、设定用于将眼底图像的亮度值转换为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的亮度传递函数和通过用距离传递函数和亮度传递函数计算断层像的各位置的不透明度并且通过体积呈现产生半透明显示图像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从下文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晰。


图1是示出用于体积呈现的传递函数的例子的示图。图2是用于解释视网膜断层像的示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系统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图。图4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眼底图片、视网膜体积数据和累积图像的关系的示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的功能结构的示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中的用于通过体积呈现将眼底血管中的三维流动可视化的处理流的流程图。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过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提取血管区域的详细操作的流程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000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图。
图11是示出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000中的用于将视网膜体积数据的白斑可视化的处理流的流程图。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的硬件结构的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附图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血管的可视化)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图。在本实施例中,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通过LAN 3从数据库2读出眼底图像。作为替代方案,诸如 FDD、⑶-RW驱动器、MO驱动器或ZIP驱动器等的存储器设备可与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连接, 并且,可从这样的驱动器读出眼底图像。另外,可通过LAN 3从眼底图像捕获装置4直接获得医学图像等。除了眼底图像以外,数据库2存储患者姓名或患者数据、图4所示的视网膜 403、神经纤维层405、外网状层406和视网膜色素上皮407的厚度信息。图4是用于解释眼底图片、视网膜体积和累积图像之间的关系的示图。作为眼底图像捕获装置4,可以给出能够捕获眼底的断层像的OCT或能够捕获眼底的眼底照相机。作为OCT的类型,可以给出时域系统的TD-OCT或傅立叶域系统的FD-0CT。 而且,在能够高速捕获的FD-OCT中,由于可通过一个捕获操作获得多个断层像,因此可通过依次并置这些断层像重构视网膜体积数据。眼底图像捕获装置4响应用户(操作员或医生)的操作捕获被检者(患者)的眼底图像,并且将获得的眼底图像输出到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此外,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可与用于存储通过眼底图像捕获装置4获得的眼底图像的数据库2连接,并且,可从数据库获得必要的眼底图像。可通过诸如USB或IEEE1394等的接口或者经由诸如因特网的外部网络完成与这些装置的连接。下面,将参照图5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的功能结构。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的功能结构的例子的示图。在图5中,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包含眼底图像输入单元501、层提取单元502、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距离计算单元504、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亮度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6和可视化单元507。下面将将释各单元的操作。眼底图像输入单元501选择和输入从眼底图像捕获装置4输出的眼底图像或存储于数据库2中的眼底图像。图4示出作为眼底图像输入的眼底图片421以及视网膜体积数据401的模式图。在医学领域中,视网膜的内部形成为层结构的事实是公知的。视网膜体积数据401的坐标系被定义为使得视网膜断层像402(模式图)的横向为X轴、纵向为Z轴, 并且视网膜断层像402并置的方向为Y轴。此外,眼底图片421的坐标系被定义为使得横向是X轴并且纵向是Y轴。层提取单元502从视网膜体积数据401提取神经纤维层405、外网状层406和视网膜色素上皮407。层提取单元502提取内部限定膜404、神经层405的下端、外网状层406 的上端、视网膜色素上皮407的上端和从内部限定膜404到视网膜色素上皮407的下端定义的视网膜403。所有的层或一个或多个层可被选择提取。表示被提取层的边界位置的层边界信息被输出到距离计算单元504。
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从输入的眼底图像提取血管区域。如图6所示,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由累积图像血管区域提取单元601、眼底图片血管区域提取单元602和血管对准单元603构成。累积图像血管区域提取单元601从沿Z轴方向累积视网膜体积数据401 的体素的亮度值的累积图像411提取眼底血管区域412。而且,当在眼底图像输入单元501 中输入眼底图片时,眼底图片血管区域提取单元602从眼底图片421提取血管区域422。当在眼底图像输入单元501中输入眼底图片时,血管对准单元603通过使用血管区域412和 422使眼底图片的坐标系(X,y)与累积图像的坐标(X,y)对准。作为该处理的结果,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将作为体素的集合的由坐标(X,y)表达的血管区域输出到距离计算单元504、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和亮度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6。距离计算单元504首先从层边界信息识别一个层边界,并且假定边界的位置为距离=O0例如,当通过选择来识别内部限定膜时,使得作为图4所示的内部限定膜404被提取的层边界上的所有体素的距离为0。然后,距离计算单元504通过使用作为通过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获得的由坐标(x,y)表达的体素的集合的血管区域412定义血管投影区域 408,该血管投影区域408为视网膜体积数据的具有坐标(X,y)的体素的集合。并且,距离计算单元504计算血管投影区域408中的各体素与存在于层边界和血管投影区域408的交点处的基准点409之间的距离,并且,将计算的距离供给到各体素。在这种情况下,假定其 Z轴值大于基准点409的Z轴值的体素的距离的符号值为“_”,并且其Z值小于基准点409 的Z轴值的体素的距离的符号值为“ + ”。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设定用于将通过距离计算单元504计算的各体素的距离转换成不透明度的距离传递函数。距离传递函数是如图1所示在横轴上定义距离并且在纵轴上定义不透明度的函数,并且取决于诸如血管或白斑的显示对象被自动设定。在由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提取的血管投影区域408中,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将从基准点 409到眼底血管被认为在其中延伸的眼底血管202的距离设为距离传递函数的峰值位置。这里,眼底血管202被认为在其中延伸的位置强烈地反射光,并且,图2中的血管的阴影区域203的亮度值相对于周边区域较低。因此,血管的位置在血管投影区域408中被确定为具有最大亮度值的体素的ζ值,或者当假定任意大小的矩形时在该矩形内具有大的方差值的体素的ζ值。也可从可从血管区域计算的血管的直径设定距离传递函数的方差值。由此自动设定的距离传递函数被输出到可视化单元507。亮度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6设定用于将视网膜体积数据的亮度值转换成不透明度的亮度传递函数。例如,在图1中,亮度传递函数是在横轴上定义亮度值并且在纵轴上定义不透明度的函数。该函数的设定可由用户通过使用用户界面手动执行,或者如专利公开 3所示,从亮度值的直方图自动执行。设定的亮度传递函数被输出到可视化单元507。可视化单元507通过下式1合成由亮度传递函数计算的不透明度与由距离传递函数计算的不透明度,并且,合成的值被用于在体积呈现操作中设定体素的不透明度。这里, 假定X坐标中的体素的亮度值是V (χ),距离是d (χ),亮度传递函数是fv (ν (χ)),并且距离传递函数是fd(d(x))。如式1所示,通过使用亮度传递函数和距离传递函数的合成比β利用亮度传递函数和距离传递函数的线性和获得合成的不透明度α (v(x),d(x))。α (v(x), d(x)) = β fv (ν (χ)) + (1-β ) fd(d(x)) (式 1)
可事先对于各显示对象设定β。当血管被可视化时,由于血管的附近的衬度低,因此,β可被设为低并且距离传递函数的权重可以是大的。最后,可视化单元507产生半透明图像作为体积呈现操作所得到的图像。以下,将参照图8所示的流程图解释用于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 中将眼底血管的三维延伸可视化的处理流程。这里,如图12所示,通过由CPU 5执行存储于主存储器6中的程序实现图8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在步骤S801中,眼底图像输入单元501将诸如视网膜体积数据或眼底图片的眼底图像输入到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输入的眼底图像被输出到层提取单元502、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亮度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6和可视化单元507。在步骤S802中,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从视网膜体积数据和眼底图像提取血管区域412和422。将在后面参照图9更详细地描述该步骤中的处理。在步骤S803中,层提取单元502从在步骤S801中接收的视网膜体积数据提取神经纤维层405、外网状层406和视网膜色素上皮407。层提取单元502从该层信息搜索内部限定膜404、神经纤维层405的下端、外网状层406的上端和视网膜403。通过未示出的指令单元,用户选择层边界作为基准,并且层边界信息被输出到步骤S804。在步骤S804中,距离计算单元504计算从作为基准的层边界到在步骤S802中提取的血管区域中的在ζ轴方向上存在的体素的距离。计算的距离信息被输出到可视化单元 507。当到血管区域外面的体素的距离不被计算时、即距离为0时,血管外面的体素的不透明度变为0并且可以高速完成体积呈现。此外,当到血管区域外面的体素的距离也被计算时,可以在根据到层的距离计算不透明度的同时通过体积呈现产生半透明图像。在步骤S805中,亮度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6和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分别设定亮度传递函数和距离传递函数。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提取血管的阴影区域,并且考虑从内部限定膜到血管被认为在该处延伸的预定位置的坐标的距离作为峰值距离。设定的亮度传递函数和距离传递函数被输出到可视化单元507。在步骤S806中,可视化单元507在乘以根据式1从亮度传递函数和距离传递函数获得的不透明度的同时执行体积呈现。图9是描述步骤S802中的处理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901中,累积图像血管区域提取单元601产生输入的视网膜体积数据401的累积图像411。并且,累积图像血管区域提取单元601在步骤S902中从累积图像411提取血管区域412,并且将其输出到血管对准单元603。这里,作为步骤S902中的提取血管区域412的方法,可以使用任意的已知的方法。 例如,通过分析累积图像的像素值、计算相邻像素的值之间的差值并且搜索差值比预定值大的相邻像素,检测血管区域和其它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通过该操作,可从累积图像提取血管区域412。在提取处理中,使用累积图像中的血管区域和其它的区域的像素的值(诸如亮度值)的差值。在步骤S903中,眼底图像输入单元501判断是否在步骤S801中输入眼底图片 421。如果眼底图片421被输入(在步骤S903中为“是”),那么处理移动到步骤S904。如果眼底图片421不被输入(在步骤S903中为“否”),那么处理移动到步骤S906。在步骤S904中,眼底图片血管区域提取单元602从眼底图片421提取血管区域422并且将其输出到血管对准单元603。步骤S903中的提取血管区域422的方法与步骤 S902中的提取方法相同。即,通过分析眼底图片421的像素值、计算相邻像素的值之间的差值并且搜索差值比预定值大的相邻像素,检测血管区域和其它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通过该操作,可从累积图像提取血管区域412。在步骤S905中,血管对准单元603将血管区域 412与422对准,使得位置相互一致。在随后的步骤S906中,血管对准单元603统合(consolidate)眼底图片421的血管区域412和累积图像411的血管区域422,并且统合后的血管区域被供给到步骤S803。 可通过血管区域412和血管区域422的逻辑积或逻辑和完成它们的组合。如果眼底图片 421不可用,那么从累积图像411提取的血管区域412被供给到步骤S803。这里,完成步骤 S802。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眼底血管延伸通过神经纤维层的下端的附近的知识由距离传递函数表达,并且,视网膜断层像中的眼底血管的亮度值高的特征由亮度传递函数表达,并且,体积呈现操作被执行。作为其结果,视网膜体积数据中的眼底血管的三维延伸可被可视化。(第二实施例白斑的可视化)在以上的第一实施例中,通过从眼底图像提取血管区域和层边界,并且通过使用从到层边界的距离和视网膜体积数据的亮度值计算的不透明度来体积呈现血管,将眼底血管的三维延伸可视化。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例中,不是血管而是白斑作为眼底的特征性病变(discriminative lesion)被可视化。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和与其连接的装置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但是,如图10所示,通过向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功能块添加白斑区域提取单元1001,配置根据本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的功能块。在以下的描述中,主要解释白斑区域提取单元1001和作为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的功能块中的一个的白斑中心搜索单元704,并且,由于其它的功能块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处理,因此它们的解释被节略。白斑区域提取单元1001从输入眼底图像提取白斑区域。当输入的眼底图像是视网膜体积数据401时,基于视网膜层信息和亮度值提取白斑区域。这里,可从出现白斑的位置接近外网状层406的医学知识预测白斑区域。为了使用该医学知识,首先提取神经纤维层405和视网膜色素上皮407。并且,由于视网膜断层像402中的白斑与周围区域相比具有高的亮度值,因此,神经纤维层405和视网膜色素上皮407之间的高亮度值区域通过诸如二值化处理的图像处理被提取,并且被确定为视网膜体积数据401的白斑区域。当除视网膜体积数据401以外的眼底图片421被输入时,由于存在眼底图片421 可更好地抓获白斑的情况,因此,首先在眼底图片421中提取二维白斑区域。可通过利用白斑与周围区域相比具有高的亮度值的事实,使用诸如二值化处理的图像处理实现这里的提取方法。下面,基于能够在血管区域提取单元503中计算的对准信息,通过在眼底图片421 中向视网膜体积数据401逆投影白斑区域来搜索与血管投影区域类似的白斑投影区域。并且,如上所述,从白斑投影区域中的体素提取白斑区域。通过该方法,能够包含不在视网膜体积数据401中出现而在眼底图片421中出现的白斑。
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的白斑中心搜索单元704沿ζ轴方向在由白斑区域提取单元1001提取的白斑区域中搜索体素。在这种情况下,从层边界信息选择一个层边界, 并且,计算从选择的层边界(例如,内部限定膜404)到存在于白斑区域的中心中的体素的距离,并且将其确定为距离传递函数的峰值位置。下面,将参照图11所示的流程图解释用于将视网膜体积数据的白斑可视化的处理流程。这里,通过由CPU 5执行存储于主存储器6中的程序实现图11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由于步骤 S1101、S1102、S1103、S1105 和 S1107 分别与图 8 中的步骤 S801、S802、S803、 S804和S806相同,因此,这里的解释被简化。在步骤S1104中,当输入的眼底图像仅是视网膜体积数据401时,从视网膜体积数据401提取三维白斑区域。当除了视网膜体积数据401以外还输入眼底图片421时,首先, 从眼底图片421提取白斑区域。然后,基于在血管对准单元603中计算的血管对准信息,眼底图片421的白斑区域被逆投影到视网膜体积数据401。并且,通过使用在步骤S1103中提取的层信息提取白斑的三维区域。提取的白斑的信息被输出到距离计算单元504。在步骤Sl 106中,亮度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6和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分别设定亮度传递函数和距离传递函数。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搜索与提取的白斑区域的中心对应的预定位置。距内部限定膜404的白斑区域的ζ轴上的预定位置被确定为距离传递函数的峰值位置。设定的亮度传递函数和距离传递函数被输出到可视化单元507。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外网状层附近出现白斑的知识由距离传递函数表达,并且,白斑的亮度值在视网膜断层像中高的特征由亮度传递函数表达,并且,体积呈现被执行。通过该操作,视网膜体积数据的白斑的三维分布可被可视化。(第三实施例)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和与其连接的装置与如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用于实施各单元的功能的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也与如图1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如图7所示,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包含视网膜平均厚度获得单元701、函数参数输入单元702、阴影区域提取单元703、白斑中心搜索单元704和层边界获得单元705。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使用阴影区域提取单元703设定距离传递函数,并且,在第二实施例通过使用白斑中心搜索单元704设定距离传递函数。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通过使用视网膜平均厚度获得单元701、函数参数输入单元702和层边界获得单元705中的一个设定距离传递函数的方法。视网膜平均厚度获得单元701从数据库2获得各层的平均厚度,并且,基于获得的厚度,与距离传递函数的峰值位置对应的预定位置被确定。当眼底血管被可视化时,由于眼底血管在神经纤维层的下端的附近出现,因此,获得神经纤维层的平均厚度。当白斑被可视化时,由于白斑在外网状层406的附近出现,获得从内部限定膜404到外网状层406的上端的平均厚度。具有获得的厚度的预定位置被确定为不透明度的峰值位置,并且,距离传递函数被设定为使得不透明度为1. 0。函数参数输入单元702通过使用用户界面手动设定峰值位置。层边界获得单元 705从层提取单元502获得各层的边界信息,并且将其设为距离传递函数的峰值位置。当眼底血管被可视化时,获得神经纤维层的边界信息,并且,峰值位置被设定为使得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具有等于1. 0的不透明度。当白斑被可视化时,获得外网状层的边界信息,并且峰值位置被设定为使得从内部限定膜到外网状层之间的厚度具有等于1. 0的不透明度。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形成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505的视网膜平均厚度获得单元 701、函数参数输入单元702、阴影区域提取单元703、白斑中心搜索单元704和层边界获得单元705中的一个,来设定距离传递函数。通过该操作,眼底血管的三维延伸或白斑的三维分布可被可视化。(第四实施例)下面,将参照图12解释用于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的各块的功能的计算机的基本结构。CPU 5通过使用存储于主存储器6中的数据或程序控制整个计算机。CPU 5还控制与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的各单元对应的软件的执行,以实现各单元的功能。主存储器6存储由CPU 5执行的控制程序,或者提供执行该程序时的作业区域。磁盘7存储包含操作系统(OS)、周边设备驱动器和用于显示眼底图像的程序的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显示存储器8暂时存储用于监视器9的显示数据。监视器9为例如CRT监视器或IXD监视器,并且,基于来自显示存储器8的数据显示图像。鼠标10和键盘11分别由用户执行指点输入和文字的输入。用户可通过使用它们向眼底图像显示装置1提供各种指令。以上的各元件通过共用总线12相互连接,使得它们可通信。(其它实施例)也可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设备上的程序以执行上述的实施例的功能的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诸如CPU或MPU的设备)以及通过由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通过例如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设备上的程序以执行上述的实施例的功能来执行其各个步骤的方法,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出于这种目的,例如通过网络或从用作存储设备的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向计算机提供程序。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变型方式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本申请要求在2008年12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08-324709的益处, 在此弓I入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包括指定单元,被配置用于在示出视网膜断层像的眼底图像中指定视网膜层的边界位置中的一个;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被配置用于设定距离传递函数,所述距离传递函数用于将到所指定的边界位置的距离转换成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以使得不透明度的峰值位置被设为视网膜中的预定位置;亮度传递函数设定单元,被配置用于设定用于将眼底图像的亮度值转换为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的亮度传递函数;以及可视化单元,被配置用于通过用距离传递函数和亮度传递函数计算断层像的各位置的不透明度并且通过体积呈现来产生半透明显示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还包括血管区域提取单元,被配置用于提取视网膜中的存在眼底血管的区域, 其中,所述预定位置是视网膜中的存在眼底血管的所述区域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眼底图像中包含眼底图片,并且,所述血管区域提取单元指定眼底图片中的眼底血管的位置,并且通过使用指定的眼底血管的位置在眼底图像中提取视网膜中的存在眼底血管的所述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还包括白斑区域提取单元,被配置用于提取视网膜中的存在白斑的区域, 其中,所述预定位置是视网膜中的存在白斑的所述区域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眼底图像中包含眼底图片,并且,所述白斑区域提取单元指定眼底图片中的白斑区域的位置,并且通过使用指定的白斑的位置在眼底图像中提取视网膜中的存在白斑的所述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还包括 数据库,用于存储形成所述视网膜层的各层的厚度,其中,所述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基于所述各层的厚度指定视网膜中的预定位置,并且将到所述指定的边界位置的距离转换成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以使得所述预定位置具有不透明度的峰值。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位置是视网膜中的另一边界的位置。
8.—种眼底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在示出视网膜断层像的眼底图像中指定视网膜层的边界位置中的一个; 设定距离传递函数,所述距离传递函数用于将到所指定的边界位置的距离转换成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以使得不透明度的峰值位置被设为视网膜中的预定位置;设定用于将眼底图像的亮度值转换为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的亮度传递函数;以及通过用距离传递函数和亮度传递函数计算断层像的各位置的不透明度并且通过体积呈现,来进行用于产生半透明图像的可视化。
9.一种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用作眼底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包括指定单元,被配置用于在示出视网膜断层像的眼底图像中指定视网膜层的边界位置中的一个;距离传递函数设定单元,被配置用于设定距离传递函数,所述距离传递函数用于将到所指定的边界位置的距离转换成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以使得不透明度的峰值位置被设为视网膜中的预定位置;亮度传递函数设定单元,被配置用于设定用于将眼底图像的亮度值转换为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的亮度传递函数;以及可视化单元,被配置用于通过用距离传递函数和亮度传递函数计算断层像的各位置的不透明度并且通过体积呈现来产生半透明显示图像。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眼底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眼底图像显示装置在示出视网膜断层像的眼底图像中指定视网膜层的边界位置中的一个、设定用于将到所指定的边界位置的距离转换成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以使得不透明度的峰值位置被设为视网膜中的预定位置的距离传递函数、设定用于将眼底图像的亮度值转换为表达不透明度的参数的亮度传递函数、和通过用距离传递函数和亮度传递函数计算断层像的各位置的不透明度并且通过体积呈现产生半透明显示图像。
文档编号G01N21/17GK102245082SQ20098015000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9日
发明者高间康文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