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4721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橡塑材料在做抗开裂测试前需要将其卷绕在轴上,在一定温度下,在老化箱内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其表面是否有裂痕。目前都采用人工卷绕的方法,直接手动将橡塑材料卷绕在转轴上,这种方式会存在单条橡塑材料自身卷绕不均匀的问题,还存在多根橡塑材料相互之间的弯曲度不一致的问题,从而导致标准不一致,多根橡塑材料的抗开裂性能无可比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卷绕标准统一且方便易行的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
>J-U装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它包括框架、与所述的框架相转动连接且用于卷绕带状橡塑材料的转轴、套设在所述的转轴上且使橡塑材料固定于转轴上的至少一个锁紧部、卷绕时固定于橡塑材料下端且使橡塑材料保持张紧状态的砝码,所述的转轴与水平面相倾斜设置且其斜向下的延伸方向与橡塑材料卷绕的延伸方向相同。优化的,每个所述的锁紧部包括两个分别固定在卷绕完成的橡塑材料两端的锁紧器,每个所述的锁紧器包括套设在转轴上的锁紧环、固定在锁紧环端面上的压紧块、螺纹连接在锁紧环侧壁上且旋紧后能抵紧在转轴上的锁紧螺栓以及螺纹连接在压紧块侧壁上且旋紧后能抵紧在橡塑材料上的压紧螺栓。优化的,它还包括与所述的转轴端部相连接的转动手柄或驱动电机。优化的,当所述的橡塑材料的宽度为5.5mm 6.5mm时,所述的转轴的倾斜角度为
4 5。。优化的,所述的框架包括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用于支撑第一横梁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两根短纵梁、用于支撑第二横梁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两根长纵梁,所述的第一横梁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的第二横梁垂直方向上的高度,所述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相倾斜,所述的转轴平行于所述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所在的平面且与所述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相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上分别连接有对数与转轴根数相同的支撑块,每对支撑块分别与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相固定连接,每个转轴穿设在一对支撑块内且与支撑块相转动连接。更进一步地,两根所述的短纵梁长为355 365mm,两根所述的长纵梁长为383 393mm,短纵梁与长纵梁之间的距离为355 365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本实用新型将相同规格的橡塑材料卷绕,保证了每根橡塑材料能均匀得卷绕在转轴上,统一了各根橡塑材料的卷绕强度的标准,使各根橡塑材料实验后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且更为科学。

附图1为卷绕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图;附图2为卷绕完成后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锁紧器的立体视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锁紧器的立体视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锁紧器的俯视图;附图中:1、框架;2、橡塑材料;3、转轴;4、锁紧器;5、夹子;6、砝码;7、转动手柄;
11、第一横梁;12、第二横梁;13、支撑块;14、短纵梁;15、长纵梁;41、锁紧环;42、压紧块;43、锁紧螺栓;44、压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详细描述:如图1、2所示,本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包括框架1、一根与框架I相转动连接且用于卷绕带状的橡塑材料2的转轴3、三个套设在转轴3上且使橡塑材料2固定于转轴3上的锁紧部、卷绕时固定于橡塑材料2下端且使橡塑材料2保持张紧状态的砝码6、与转轴3端部相连接的转动手柄 7。所述的框架I包括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用于支撑第一横梁11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两根短纵梁14、用于支撑第二横梁12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两根长纵梁15,所述的第一横梁11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的第二横梁12垂直方向上的高度,所述的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上分别连接有对数与转轴3根数相同的支撑块13,每对支撑块13分别与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相固定连接,每个转轴3穿设在一对支撑块13内且与支撑块13相转动连接。两根所述的短纵梁14长为355 365mm,两根所述的长纵梁15长为383 393mm,短纵梁14与长纵梁15之间的距离为355 365mm,为使转轴3与水平面相倾斜设置,短纵梁14的长度要小于长纵梁15的长度,由于实验时橡塑材料都取6mm宽,为使橡塑材料2均匀且紧密卷绕在转轴3上,结合橡塑材料的宽度,所述的短纵梁的长度为360mm,长纵梁的长度为388mm,短纵梁14与长纵梁15之间的距离为360mm,转轴3与水平面所成角度为arctan7/90 ^4.4°,使橡塑材料2均匀且紧密卷绕在转轴3上还有个有点就是能在同一根转轴3上同时卷绕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便能卷绕3根橡塑材料,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且同时放入同一老化箱中更能保证多根橡塑材料在相同条件下接受测试,进而保证了实验的统一性以及结果的科学性。每个所述的锁紧部包括两个分别固定在卷绕完成的橡塑材料2两端的锁紧器4,每个所述的锁紧器4包括套设在转轴3上的锁紧环41、固定在锁紧环41端面上的压紧块42、螺纹连接在锁紧环41侧壁上且旋紧后能抵紧在转轴3上的锁紧螺栓43以及螺纹连接在压紧块42侧壁上且旋紧后能抵紧在橡塑材料2上的压紧螺栓44。卷绕前,先将各个锁紧部中位于较高位置的锁紧器4固定在转轴3上,可以通过旋转锁紧螺栓43使锁紧螺栓43抵紧在转轴3上从而使锁紧器4固定在转轴3上;其次橡塑材料2的一端插设在该锁紧器4的压紧块42与转轴3之间,旋紧压紧螺栓44使其压紧橡塑材料2的一端,从而使橡塑材料2的一端固定在转轴3上;其次利用夹子5将砝码6固定在橡塑材料2的另一端(根据不同尺寸的橡塑材料选择不同重量的砝码);其次将旋转转动手柄7,使橡塑材料2完全卷绕在转轴3上;最后利用锁紧部的另一个锁紧器4通过上述同样的锁紧方法将橡塑材料的两端均固定,固定完成后别能将橡塑材料2至于老化箱中(由于老化箱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因此图中未显,在此也未作赘述)。同时实验三根橡塑材料2可以采用上述加紧步骤方法,先将三根橡塑材料2同时夹紧,然后转动转轴3,最后固定三根橡塑材料2。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还能保证实验的统一性以及结果的科学性。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如增加多根转轴,改变转轴固定设置为可调节转轴倾斜角度的设置,甚至是利用电机驱动代替转动手柄以提高该装置的统一性,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框架(I)、与所述的框架(I)相转动连接且用于卷绕带状橡塑材料(2 )的转轴(3 )、套设在所述的转轴(3 )上且使橡塑材料(2)固定于转轴(3)上的至少一个锁紧部、卷绕时固定于橡塑材料(2)下端且使橡塑材料(2)保持张紧状态的砝码(6),所述的转轴(3)与水平面相倾斜设置且其斜向下的延伸方向与橡塑材料(2)卷绕的延伸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锁紧部包括两个分别固定在卷绕完成的橡塑材料(2)两端的锁紧器(4),每个所述的锁紧器(4)包括套设在转轴(3)上的锁紧环(41)、固定在锁紧环(41)端面上的压紧块(42)、螺纹连接在锁紧环(41)侧壁上且旋紧后能抵紧在转轴(3)上的锁紧螺栓(43)以及螺纹连接在压紧块(42)侧壁上且旋紧后能抵紧在橡塑材料(2)上的压紧螺栓(4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所述的转轴(3)端部相连接的转动手柄(7)或驱动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橡塑材料(2)的宽度为5.5mm 6.5mm时,所述的转轴(3)的倾斜角度为4 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I)包括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用于支撑第一横梁(11)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两根短纵梁(14)、用于支撑第二横梁(12)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两根长纵梁(15),所述的第一横梁(11)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所述的第二横梁(12)垂直方向上的高度,所述的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相倾斜,所述的转轴(3)平行于所述的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所在的平面且与所述的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相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上分别连接有对数与转轴(3)根数相同的支撑块(13),每对支撑块(13)分别与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相固定连接,每个转轴(3)穿设在一对支撑块(13)内且与支撑块(13)相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的短纵梁(14)长为355 365mm,两根所述的长纵梁(15)长为383 393mm,短纵梁(14)与长纵梁(15)之间的距离为355 36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橡塑材料抗开裂测试装置,它包括框架、至少一根与框架相转动连接且用于卷绕带状的橡塑材料的转轴、至少一个套设在转轴上且使橡塑材料固定于转轴上的锁紧部、卷绕时固定于橡塑材料下端且使橡塑材料保持张紧状态的砝码,所述的转轴与水平面相倾斜设置。利用本实用新型将相同规格的橡塑材料卷绕,保证了每根橡塑材料能均匀得卷绕在转轴上,统一了各根橡塑材料的卷绕强度的标准,使各根橡塑材料实验后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且更为科学。
文档编号G01N3/26GK202974780SQ20122071030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0日
发明者林松权, 陆剑平, 严永昌, 徐胜文, 王登辉 申请人:苏州希普拉斯新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