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04993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光电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光电传感器(10)具备光学组件(200)与壳体(100)。光学组件(200)具有投光单元(230)与受光单元(231)中的至少一方。投光单元(230)发出用于检测在检测区域(5)内的检测对象物(6)的检测光。受光单元(231)接受来自检测区域(5)的检测光。壳体(100)呈具有包括前平面(101)在内的多个平面的长方体状,用于容置光学组件(200)。前平面(101)密封前开口(100a-1)。另外,前平面(101)比壳体(100)的多个平面中的面积最大的平面小。前开口(100a-1)是使来自投光单元(230)的检测光以及朝向受光单元(231)射出的检测光的至少一方通过的光通过部一侧的开口。
【专利说明】光电传感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传感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光电传感器中,例如存在透射式、反射式以及回归反射式等各种类型的光电传 感器。透射式光电传感器是将具备投光单元的投光器与具备受光单元的受光器设置于分体 的框体的传感器。以使该投光器与受光器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该投光器与受光器,在投光 器与受光器之间配置检测对象物。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是在一个框体内一并具备投光单元以 及受光单元的传感器。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中,将来自投光单元的光照射至检测对象物,并 利用受光单元接受来自检测对象物的反射光。回归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也是在一个框体内一 并具备投光单元以及受光单元的传感器。在回归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中,在回归反射式光电 传感器与回归反射部件之间配置检测对象物,并利用受光单元接受来自检测对象物以及回 归反射部件的反射光。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反 射式光电传感器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回归反射式光电传感器的一个例子。
[0004] 在透射式光电传感器以及回归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中,基于受光单元接受的光的光 量相对于投光单元射出的光的光量的衰减量,来检测检测对象物。具体而言,透射式光电传 感器以及回归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在受光单元所接受的受光量比规定的阈值小的情况下,检 测出检测对象物。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中,基于受光单元接受的光的光量相对于投光单元 射出的光的光量的增加量,来检测检测对象物。具体而言,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在受光单元所 接受的受光量比规定的阈值大的情况下,检测出检测对象物。
[0005] 上述各种各样的光电传感器的壳体具有例如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例如,透射式 光电传感器的投光器、受光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以及回归反射式光电传感器等的壳体具 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如上述那样,在光电传感器的壳体的内部包括投光单元及/或受 光单元等的光学组件。除此以外,有时在光电传感器的壳体的内部还包括透镜以及半透半 反镜(half mirror)等光学组件的情况。在光学组件中,若投光单元、受光单元、透镜及/或 半透半反镜等的配置偏移,则无法对检测对象物准确地进行检测。因此,在将光学组件插入 壳体时,需要保证使光学组件不产生变形。因此,以往,在大致长方体状的光电传感器中,为 了不易对光学组件施加负荷,将光学组件从平面面积大的面插入壳体内。然后,使用粘合剂 等以覆盖光学组件的方式密封壳体。
[0006]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350554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3-206836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第4158828号公报
[0009] 但是,在从面积大的面插入光学组件的情况下,需要对该大的面进行密封,从而密 封面积较大。因此,在没有充分粘合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耐水性下降。密封面积越大,因 粘合不良等而导致耐水性的可靠度也越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10]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水性的光电传感器。
[001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的光电传感器具备光学组件与壳体。壳体呈具有包括第一 平面在内的多个平面的长方体状,并收纳光学组件。光学组件具有投光单元与受光单元中 的至少一方。投光单元发出用于检测在检测区域内的检测对象物的检测光。受光单元接受 来自检测区域的检测光。第一平面密封第一开口。另外,第一平面比壳体的多个平面中的 面积最大的平面小。第一开口是使来自投光单元的检测光以及朝向受光单元的检测光的至 少一方通过的光通过部一侧的开口。
[0012] 根据上述结构,壳体具有长方体状的形状。将光学组件从光通过部一侧的第一开 口插入壳体。此后,第一平面密封壳体的第一开口。该第一平面比面积最大的平面面积小。 由于在面积小的第一平面密封开口,所以密封面积小。通过减小密封面积,能够抑制由粘合 不良等导致的密封不良,从而能够提高光电传感器的耐水性。
[0013] 此外,光通过部包括透光窗以及透镜的至少一个。透光窗是例如嵌入偏振滤光镜 的开口。透光窗设置在光学组件以及壳体的至少一个上。透镜是进行聚光以抑制光的扩散 的部件。
[0014] 优选地,第一平面通过激光焊接或者超声波焊接来密封第一开口。
[0015] 上述的激光焊接或者超声波焊接为将彼此接触的部件熔化而粘合这些部件的粘 合方法。因此,不需要粘合剂,也不需要考虑粘合剂的种类、量、对部件的不良影响等,能够 简便地进行密封。由于密封简便,所以也能够提高成品率。另外,激光焊接或者超声波焊接 的设备简易,能够实现设备小型化。
[0016] 优选地,第一平面由透射激光的部件形成,第一平面利用激光焊接密封第一开口。
[0017] 根据上述结构,在插入光学组件之后,使第一平面与壳体的第一开口接触。在接触 的状态下,向第一平面照射激光。激光透射第一平面。然后,激光到达壳体与第一平面的接 触面。因此,将接触面溶化,使第一平面与壳体的第一开口接合。
[0018] 优选地,壳体的多个平面包括第二平面、第三平面、第四平面、第五平面、以及第六 平面。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相对置。第三平面与第一平面以及第二平面交叉,且面积比第 一平面的面积大。第四平面与第三平面相对置。第六平面与第五平面相对置。第二平面、 第三平面、第四平面以及第六平面以连续地连结的方式形成。
[0019] 根据上述结构,壳体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形状,第三平面比第一平面大。换言之, 第一平面比第三平面小。在上述的壳体中,将光学组件从第一平面一侧朝向第二平面一侧 插入到第三平面与第四平面之间的第一开口。此后,第一平面密封第一开口。由于利用比 第三平面面积小的第一平面密封第一开口,所以密封面积小。通过减小密封面积,能够抑制 由粘合不良等导致的密封不良,能够提高光电传感器的耐水性。
[0020] 优选地,壳体还具有与第一开口不同的第二开口。多个平面包括密封第二开口的 第五平面。在第五平面设置有灵敏度接受部件,灵敏度接受部件具有接受灵敏度参数的设 定值的接受部和支承接受部的支承部。光学组件还具有引导部件。引导部件具有凹部。凹 部设置成与用于调整灵敏度参数的元件对应。另外,向凹部插入灵敏度接受部件的支承部。
[0021] 根据上述结构,在光电传感器的组装过程中,首先,将光学组件从第一开口插入壳 体。此后,将设置有灵敏度接受部件的第五平面安装于壳体的第二开口。此时,利用光学组 件的引导部件将灵敏度接受部件引导至希望的位置。具体而言,将灵敏度接受部件的支承 部插入引导部件的凹部,支承部与用于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元件接触。因此,能够高精 度地对准灵敏度接受部件与光学组件。由此,能够将灵敏度接受部件所接受的对灵敏度参 数进行的设定高精度地传递至光学组件。即,高精度地定位并连接灵敏度接受部件与用于 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元件。因此,能够根据灵敏度接受部件中的设定,高精度地调整灵 敏度参数。
[0022] 优选地,光学组件还具有第一部件,第一部件安装有投光单元以及受光单元的至 少一个和引导部件。
[0023] 如上述那样,光学组件包括用于设置投光单元及/或受光单元的第一部件。并且, 在第一部件一体设置有引导部件。由于利用引导部件将灵敏度接受部件引导至希望的位 置,所以能够对准灵敏度接受部件与第一部件,进而能够高精度地对准并连接灵敏度接受 部件与光学组件。由此,能够将灵敏度接受部件所接受的对灵敏度参数进行的设定高精度 地传递至光学组件。
[0024] 优选地,光电传感器还具备连接部件,连接部件设置成与第二平面相邻,用于传递 信号。光学组件还具有基板与分隔壁。基板搭载有投光单元以及受光单元的至少一个,并 设置成面向第二平面。分隔壁设置于连接部件与基板之间。
[0025] 在将上述的光学组件从安装有连接部件的一侧插入到壳体内的情况下,连接部件 因与壳体接触而被拉向基板一侧。但是,由于在连接部件与基板之间设置有分隔壁,所以分 隔壁防止基板与连接部件互相干涉。因此,能够防止基板因与连接部件接触而弯曲,从而能 够抑制对搭载于基板的元件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而言,能够抑制如下的问题:因投光元件以 及受光元件等元件弯曲而使元件位置变化,导致检测对象物的检测性能变差。
[0026] 此外,连接部件是用于将特定信号发送至光电传感器外部的部件,特定信号是指, 对由光电传感器的受光单元接收的受光信号进行放大等信号处理之后得到的信号。
[0027] 优选地,光学组件还具有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以面向第二平面的方式 安装有搭载有投光单元以及受光单元的至少一个的基板。第二部件设置成与第一部件相对 置,并设置有分隔壁。
[0028] 如上述那样,光学组件包括第一部件、与第一部件相对置的第二部件。在第一部件 以面向第二平面的方式安装有基板。另一方面,在第二部件设置有分隔基板与连接部件的 分隔壁。因此,即便在将光学组件从第一平面插入第二平面一侧的情况下,分隔壁也防止基 板与连接部件彼此干涉。因此,能够防止因与连接部件干涉而引起的基板的弯曲,从而能够 抑制对搭载于基板的元件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而言,能够抑制如下的问题:因投光元件以及 受光元件等元件弯曲而使元件位置变化,导致检测对象物的检测性能变差。
[0029] 优选地,在第三平面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引导槽。在第四平面的内表面上,在与第 一引导槽相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引导槽。在第六平面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三引导槽。光学 组件还具有第一部件。在第一部件设置有插入到第一引导槽以及第二引导槽内的第一卡止 部、与插入到第三引导槽内的第二卡止部。
[0030] 如上述那样,沿着分别设置在彼此相向的第三平面与第四平面的第一引导槽以及 第二引导槽插入第一卡止部。同样地,沿着设置在第六平面的第三引导槽插入第二卡止部。 艮P,沿着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第三引导槽,从第一平面一侧朝向第二平面一侧插入 光学组件。通过以上述方式沿着引导槽插入光学组件,能够将光学组件插入并配置在希望 的位置。
[0031] 优选地,第一引导槽设置于第三平面中的靠近与第五平面相邻的位置。第二引导 槽设置于第四平面中的靠近与第五平面相邻的位置。第三引导槽设置于与第五平面相对置 的第六平面。
[0032]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第一引导槽以及第二引导槽将光学组件引导至与第五平面相 邻的位置。另外,在与第五平面相对置的第六平面,利用第三引导槽引导光学组件。即,一 边在与第五平面相邻的一侧和与第六平面相邻的一侧这两侧引导光学组件,一边从第一平 面一侧向第二平面一侧插入光学组件。因此,能够抑制在插入光学组件时的偏移,并且能够 将光学组件配置于希望的位置。
[0033] 优选地,沿着从第一平面一侧朝向第二平面一侧的方向形成第一引导槽、第二引 导槽以及第三引导槽。
[0034] 根据上述结构,各引导槽沿着从第一平面一侧朝向第二平面一侧的方向延伸,由 此,能够将光学组件从第一平面一侧朝向第二平面一侧顺利地插入到希望的位置。
[0035] 优选地,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第三引导槽的槽宽,沿着从第一平面一侧朝 向第二平面一侧的方向而变窄。第一^^止部卡止在第一引导槽以及第二引导槽中的与相对 于第一平面更临近于第二平面的位置。第二卡止部在第三引导槽中的相对于第一平面更临 近于第二平面的位置。
[0036] 根据上述结构,各引导槽的槽宽沿着从第一平面一侧朝向第二平面一侧的方向越 窄。而且,各卡止部卡止在各引导槽中的与第二平面一侧相邻的位置被卡止。即,各卡止部 插在各引导槽的槽宽小的位置。因此,各引导槽夹持各卡止部的力很大,能够坚固地固定各 引导槽与各卡止部。
[0037] 优选地,第一卡止部是架设在第一引导槽与第二引导槽之间的板状的部件。第二 卡止部是嵌入到第三引导槽内的突出部件。
[0038]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引导槽以及第二引导槽夹持有一个连续的板状的第一卡止 部。另外,第二卡止部嵌入第三引导槽。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卡止部?第三卡止部将光学组 件不偏移地固定于壳体。
[0039] 优选地,在面积最大的平面中,在相邻的至少两个边分别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0040] 根据上述结构,在面积最大的平面的两个边分别设置有多个贯通孔。因此,由于能 够从多个贯通孔任意地选择用于安装光电传感器的贯通孔,所以能够确保光电传感器的安 装的自由度。
[0041] 优选地,沿着与第二平面相邻的边形成有从第三平面贯通至第四平面的多个贯通 孔。沿着与第六平面相邻的边形成有从第三平面贯通至第四平面的多个贯通孔。
[0042]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三平面以及第四平面中,在与第二平面以及第六平面相邻的 两个边分别设置有从第三平面贯通第四平面的多个贯通孔。因此,能够将螺钉部件插入到 多个贯通孔中的所希望的贯通孔来固定光电传感器,提高光电传感器的安装的自由度。在 光电传感器连接有用于将光电传感器与其他的装置连接的适配器。适配器能够旋转至沿着 第二平面的方向突出或者以朝沿着第六平面的方向突出。由于在与第二平面以及第六平面 相邻的两个边分别设置有多个贯通孔,所以无论将适配器旋转至哪一个方向都能够确保安 装的自由度。
[0043] 优选地,光电传感器还具备连接部件,连接部件设置成与第二平面相邻,用于传递 信号。光学组件还具有基板与分隔壁。基板搭载有投光单元以及受光单元的至少一个,并 设置成面向第二平面。分隔壁设置于连接部件与基板之间。
[0044] 根据上述结构,传递信号的连接部件设置成与第二平面相邻。该连接部件例如是 用于将特定信号输出至光电传感器外部的部件,特定信号是指,对由受光元件接收的信号 进行放大等信号处理之后得到的信号。在第三平面以及第四平面中,在与第二平面相邻的 边设置有多个贯通孔。因此,需要将与第二平面相邻的连接部件配置为与第二平面一侧隔 离,以避开贯通孔。在该情况下,设置为面向第二平面的基板与连接部件有可能彼此干涉。 分隔壁防止该基板与连接部件彼此干涉。由此,能够防止基板的弯曲,从而能够抑制对搭载 于基板的元件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而言,能够抑制如下的问题:因投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等 元件弯曲而使元件位置变化,导致检测对象物的检测性能变差。
[0045] 优选地,连接部件被从第二平面与第六平面之间的适配器安装部拉出。光电传感 器还具备用于连接连接部件与其他的机器的适配器。多个贯通孔包括适配器附近的贯通 孔、壳体的角部附近的贯通孔。
[0046]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螺钉部件插入适配器附近以及壳体的角部附近的贯通孔来 安装光电传感器,能够将光电传感器无偏移且坚固地固定于装置等。
[0047]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水性的光电传感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8] 图1是从左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立体图。
[0049] 图2是从左下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立体图。
[0050] 图3是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分解立体图。
[0051] 图4是光学组件200的整体结构的简图。
[0052] 图5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俯视图。
[0053] 图6是用于说明光电传感器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0054] 图7是从左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侧视图。
[0055] 图8是从前方观察第一引导槽183、第二引导槽185以及第三引导槽187的主视 图。
[0056] 图9是表示第二引导槽185的立体图。
[0057] 图10是表示第三引导槽187的立体图。
[0058] 图11是表示插入到引导槽183、185、187内的卡止部248、249的立体图。
[0059] 图12是图1的I-Ι剖面中的指示器303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0060] 图13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壳体主体100a的立体图。
[0061] 图14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壳体主体100a的立体图。
[0062] 图15是表示设置于第一部件241的引导部件251的立体图。
[0063] 图16是表示在引导部件251中插入有灵敏度接受部件301的情况的说明图。
[0064] 图17是设置有基板215、217、219的第一部件241的后方立体图。
[0065] 图18是表示具有分隔壁259的第二部件243的后方立体图。
[0066] 图19是从斜前方观察第一部件241、第二部件243以及偏振滤光镜211的立体图。 [0067] 图20是偏振滤光镜211的主视图。
[0068] 图21是从斜前方观察第一部件241以及偏振滤光镜211的立体图。
[0069] 图22是图21中的II-II剖视图。
[0070] 图23是表示将偏振滤光镜211的滤光镜卡止部211a插入到第一部件241内的情 况的立体图。
[0071] 图24是表示第一部件241的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部件243的第二后壁部 243c的主视图。
[0072] 图25A是在应用了第一光阑283的情况下的图16的III-III剖视图,图25B是在 应用了第二光阑287的情况下的图16的III-III剖视图。
[0073] 图26A是第一光阑283的俯视图,图26B是第二光阑287的俯视图。
[0074] 图27是透镜209的主视图。
[0075] 图28是从前方观察透镜209嵌入到第一部件241内的情况的主视图。
[0076] 图29是从右方观察透镜209嵌入到第一部件241内的情况的立体图。
[0077] 图30是从左方观察卸下了第二部件243的光学组件200的侧视图。
[0078] 图31是图30的IV-IV剖视图。
[0079] 图32是表示具有显示部193的后平面102的俯视图。
[0080]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81] 2回归反射部件,
[0082] 5检测区域,
[0083] 6检测对象物,
[0084] 10光电传感器,
[0085] 100 壳体,
[0086] 101 前平面,
[0087] 102 后平面,
[0088] 103 左平面,
[0089] 104 右平面,
[0090] 105 上平面,
[0091] 106 下平面,
[0092] 110 透光窗,
[0093] 121第一贯通孔,
[0094] 123第二贯通孔,
[0095] 125第三贯通孔,
[0096] 127第四贯通孔,
[0097] 129第五贯通孔,
[0098] 183第一引导槽,
[0099] 185第二引导槽,
[0100] 187第三引导槽,
[0101] 191a防混色板,
[0102] 193 显示部,
[0103] 200光学组件,
[0104] 201投光元件,
[0105] 203受光元件,
[0106] 205 光阑,
[0107] 207半透半反镜,
[0108] 209 透镜,
[0109] 209b透镜浇注口,
[0110] 211偏振滤光镜,
[0111] 213全反射部,
[0112] 221连接部件,
[0113] 230投光单元,
[0114] 231受光单元,
[0115] 232判断单元,
[0116] 233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
[0117] 241 第一部件,
[0118] 243 第二部件,
[0119] 251引导部件,
[0120] 259 分隔壁,
[0121] 281光阑保持架,
[0122] 300操作组件,
[0123] 301灵敏度接受部件,
[0124] 302调整开始部件,
[0125] 303 指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0126]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实 用新型的具体例,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0127] 实施方式
[0128] 在光电传感器中具有透射式光电传感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以及回归反射式光电 传感器等各种类型的光电传感器。以下,例举回归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中的同轴回归反射式 的光电传感器10,来说明本实用新型。
[0129] (1)整体结构
[0130] 首先,对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从左上方观察实 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下后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立 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分解立体图。
[0131] 光电传感器10主要包括壳体100 (图1)、光学组件(unit) 200 (图3)、操作组件 300 (图3)以及适配器400 (图3)。以下,对壳体100、光学组件200、操作组件300以及适 配器400各自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0132]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电传感器10是例如载置成图1的状态来进行使用。即,以使设 置有操作组件300的壳体100的上平面105为光电传感器10的上侧的方式进行载置。在 该情况下,光电传感器10的"前侧"是指,从光电传感器10的透光窗110射出光的方向。光 电传感器10的"后侧"是指,与"前侧"相反的方向。光电传感器10的"上侧"是指,朝向设 置有操作组件300的壳体100的上平面105的方向。光电传感器10的"下侧"是指,与"上 侦Γ相反的方向。就光电传感器?ο的"左侧"以及"右侧"而言,在光电传感器?ο的"上侧" 以及"下侧"与使用者的"上侧"以及"下侧"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如下的定义。光电传感器 10的"左侧"是指,在从面相光电传感器10射出光的方向即"前侧"的使用者观察光电传感 器10时的左侧的方向。光电传感器10的"右侧"是指,与"左侧"相反的方向。
[0133] (1-1)壳体 100
[0134] 壳体10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形状。壳体100由树脂形成。但是,壳体100不限 定于树脂,也可以由金属等其他的材料形成。壳体100包括前平面101 (图1)、后平面102 (图2)、左平面103 (图2)、右平面104 (图3)、上平面105 (图1)、下平面106 (图2)以及 适配器安装部107 (图2)。
[0135] 前平面101是供光透射的透光窗110 -侧的平面。后平面102是与前平面101相 对置的平面,主要是在使用者操作光电传感器10时与使用者相向的面。上平面105是设置 有操作组件300的平面,主要是在使用光电传感器10时在上侧的面。下平面106是与上平 面105相对置的平面。适配器安装部107是位于后平面102与下平面106之间,用于安装 适配器400的部分。
[0136] 前平面101、后平面102、上平面105以及下平面106分别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 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104具有去掉了用于安装适配器400的部分之后的大致五边形的形 状。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104的面积比前平面101的面积大。
[0137] 后平面102、左平面103、右平面104以及下平面106以连续连结的方式形成。艮口, 壳体100具有包括后平面102、左平面103、右平面104、下平面106的壳体主体100a(图3)。 在壳体主体l〇〇a中,后平面102、左平面103、右平面104、下平面106形成为一体。
[0138] 壳体主体100a包括前开口 100a-l。前开口 100a-l位于光学组件200的前方。前 开口 100a-l具有能够插入光学组件200的程度的大小。详细而言,在图3中,在从前面观 察壳体主体l〇〇a时观察到的前开口 100a-l比光学组件200在左右方向上的任一个剖面都 大。因此,在组装光电传感器10时,能够经由前开口 l〇〇a-l从壳体主体100a的前方朝向 壳体主体l〇〇a内插入光学组件200。前平面101是与壳体主体100a分体的部件。前开口 100a-l由前平面101密封。
[0139] 壳体主体100a包括上开口 100a-2。上开口 100a-2位于光学组件200的上方。上 开口 100a-2的面积比前开口 100a-l的面积小。上平面105是与壳体主体100a分体的部 件。上开口 l〇〇a-2由上平面105密封。
[0140] 此外,所谓壳体100为"大致长方体状"意味着如包括上述的适配器安装部107的 形状那样,可以为与严格意义上的长方体状不同的形状。
[0141] (1-2)光学组件 200
[0142] 接下来,对光学组件200的整体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图4是光学组件200的整 体结构的概略图。
[0143] 光学组件200收纳于壳体100内。光学组件200包括投光元件201、受光元件203、 光阑205、半透半反镜(half mirror)207、透镜209、偏振滤光镜211以及全反射部213。另 夕卜,光学组件200包括第一基板215、第二基板217、第三基板219。另外,如图3所示,光学 组件200包括安装有各种部件以及基板的第一部件241、第二部件243。
[0144] 第三基板219配置成其板状面沿着右平面104。在第三基板219的后平面102 - 侧配置有例如长条状的连接部件221。连接部件221的前端的连接端子221a与第三基板 219连接。此外,连接部件221的另一端与适配器400连接。连接部件221是能够与第三基 板219电连接的配线,例如,包括被称为连接器、电缆以及导线等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 光电传感器10的情况下,通过受光单元231等所包括的放大器对由受光元件203接收的信 号进行放大等的信号处理。连接部件221是用于将进行了信号处理的信号发送至光电传感 器10的外部的部件。
[0145] 第一基板215配置为与上平面105大致平行。第一基板215与上平面105相向。 第一基板215与第三基板219大致垂直。第一基板215与后述的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 调整开始部件302电连接。
[0146] 第二基板217配置为与后平面102大致平行。第二基板217与后平面102相向。 第二基板217与第三基板219大致垂直。在第二基板217上设置有投光元件201以及受光 元件203。上述第一基板215、第二基板217以及第三基板219彼此电连接。因此,若操作 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调整开始部件302,则通过第一基板215以及第二基板217的电路 元件对后述的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
[0147] 投光元件201是发出向检测对象物6以及回归反射部件2射出的检测光A的元件。 受光元件203是接受被检测对象物6以及回归反射部件2反射的返回光B的元件。投光元 件201以及受光元件203载置在同一个第二基板217上。另外,控制投光元件201的后述 的投光电路202以及控制受光元件203的后述的受光电路204也设置在第二基板217上。
[0148] 光阑205配置于投光元件201的前方。换言之,光阑205配置在来自投光元件201 的检测光A的射出方向上。光阑205具有开口 205a。开口 205a使从投光元件201射出的 光中的大致平行的光选择性地通过。
[0149] 半透半反镜207使通过了光阑205的来自投光元件201的检测光A的一部分透射。 另外,半透半反镜207将被检测对象物6以及回归反射部件2反射且返回来的返回光B的 一部分反射。
[0150] 透镜209配置于偏振滤光镜211的后方。换言之,透镜209配置在偏振滤光镜211 的与检测光A的射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透镜209用于聚光以抑制光的扩散。
[0151] 偏振滤光镜211嵌入在面向前平面101开口的透光窗110内,并根据透射的光的 状态使光偏振。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第一部件241的槽(未图示)以及第二部件243的 槽(未图不)内嵌入偏振滤光镜211。而且,将第一部件241与第二部件243彼此嵌合,来将 偏振滤光镜211固定于透光窗110。
[0152] 全反射部213配置成与受光元件203相邻。全反射部213使由半透半反镜207反 射的返回光B全反射至受光元件203。
[0153] 按顺序说明检测光A以及返回光B的传播。从投光元件201射出的检测光A透过 光阑205以及半透半反镜207,由透镜209聚光。并且,利用偏振滤光镜211使检测光A偏 振,并将其照射至检测对象物6。在检测对象物6为透明体的情况下,检测光A的一部分被 检测对象物6反射,透过了检测对象物6的检测光A被回归反射部件2反射。由检测对象 物6以及回归反射部件2反射的返回光B通过偏振滤光镜211以及透镜209。并且,返回光 B由半透半反镜207以及全反射部213反射至受光元件203。在受光元件203所接受的返 回光B的光量在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检测出检测对象物6。
[0154] (1-3)操作组件 300
[0155] 接下来,对操作组件3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光 电传感器10的俯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光电传感器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0156] 操作组件300包括灵敏度接受部件301、调整开始部件302以及指示器303。灵敏 度接受部件301、调整开始部件302以及指示器303安装在上平面105上。沿着来自投光元 件201的检测光A的射出方向,按顺序配置有调整开始部件302、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 指示器303。换言之,按靠近透光窗110的顺序,按顺序配置有指示器303、灵敏度接受部件 301以及调整开始部件302。检测光A的射出方向沿着上平面105的长度方向。
[0157] 灵敏度接受部件301接受使用者设定的灵敏度参数的设定值。调整开始部件302 接受使用者发出的开始设定灵敏度参数的指示。因此,若操作调整开始部件302,则基于灵 敏度接受部件301所接受的设定值,开始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指示器303显示利用所 设定的灵敏度参数是否能够检测出检测对象物6。以下,对灵敏度接受部件301、调整开始 部件302以及指示器303中的灵敏度参数的调整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
[0158] 作为灵敏度参数的调整功能,如图6所示,光电传感器10具备投光单元230、受光 单元231、判断单元232、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灵敏度接受部件301、调整开始部件302、 指示器303。
[0159] 投光单元230发出用于对在检测区域5内存在的检测对象物6进行检测的检测光 A。投光单元230包括上述的投光元件201、驱动投光元件201的投光电路202。投光元件 201例如为发光二极管,其发出检测光A。投光电路202例如通过对在投光元件201流经的 电流值进行控制,能够调节检测光A的功率。与投光元件201相向地配置有回归反射部件 2。从投光元件201射出的检测光A在回归反射部件2发生反射而成为返回光B。
[0160] 受光单元231接受返回光B。受光单元231包括上述的受光元件203、受光电路 204。受光兀件203例如为光电二极管,根据返回光B的受光量而使输出信号变化。受光电 路204对来自受光元件203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并进行A/D (模数)转换,将A/D转换之后 的结果的输出信号值(以下,将该输出信号值称为受光信号值)输出至判断单元232。
[0161] 判断单元232对受光信号值与阈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检测对象物6的有无。具体 而言,在检测对象物6不在检测区域5内的情况下,受光信号值超过阈值。但是,若检测对 象物6在检测区域5内,则返回光B的受光量减少,因此受光信号值下降。若受光信号值比 阈值小,则判断单元232判断为检测对象物6在检测区域5内。判断单元232将基于判断 结果的信号输出至指示器303。若接受了表示检测对象物6在检测区域5内的信号,则指 示器303例如点亮光。另外,若接受表示检测对象物6不在检测区域5内的信号,则指示器 303例如不点亮光。
[0162] 灵敏度接受部件301根据来自使用者的操作,接受灵敏度参数的设定值。如图3、 图5所示,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为圆拱(dome)状的部件,其设置在操作组件300的中央附 近。灵敏度接受部件301在其大致中央部具有能够供十字形螺丝刀等工具插入的嵌合部 301a,是能够转动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部301a具有十字(+)状的形状。但是, 嵌合部301a也可以为一字(一)状等其他的形状。
[0163] 另外,灵敏度接受部件301具有指标部301b。指标部301b例如通过凹陷而形成。 在上平面105,在灵敏度设定部件301的周围设置有刻度301c。刻度301c表示灵敏度参数 的值。指标部301b所指示的刻度301c的位置为灵敏度参数的设定位置。因此,使用者将 工具插入到嵌合部301a内来旋转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以便于设定为希望的灵敏度参数。 由此,设定旋转量即设定与旋转角度对应的希望的灵敏度参数的设定值。例如,灵敏度接受 部件301与可变电阻连接,电阻值根据旋转量而变化。该电阻值相当于灵敏度参数的设定 值。
[0164] 在此,灵敏度是表示光电传感器10能够检测出尺寸小的检测对象物6等的表示光 电传感器10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地检测出检测对象物6的指标。另外,灵敏度参数是用 于对灵敏度进行调整的参数。例举检测光A的功率(投光强度)、受光单元231中的受光量 的增幅率(增益)、阈值中的至少一个,来作为灵敏度参数,其中阈值是在受光单元231中,用 于判断有无检测出检测对象物6的基准值。
[0165] 在利用灵敏度参数设定检测光A的投光强度的情况下,在刻度301c中,例如每个 刻度301c表示检测光A的投光强度的大小。使用者将指标部301b定位于希望的刻度301c, 由此,该刻度301c所指示的检测光A的投光强度即为设定值。
[0166] 另外,在利用灵敏度参数设定受光单元231中的受光量的增幅率的情况下,在刻 度301c中,例如每个刻度301c表示增幅率的大小。使用者将指标部301b定位于希望的刻 度301c,由此,该刻度301c所指示的增幅率即为设定值。
[0167] 另外,在利用灵敏度参数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在刻度301c中,例如每个刻度301c 表示阈值的大小。使用者将指标部301b定位于希望的刻度301c的位置,由此,该刻度301c 所指示的阈值即为设定值。
[0168] 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从灵敏度接受部件301接受灵敏度参数的设定值。灵敏 度参数调整单元233以达到从灵敏度接受部件301输入的设定值的方式对灵敏度参数进行 调整。具体而言,例如,如前述那样,在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与可变电阻连接的情况下,灵敏 度参数调整单元233接受电阻值,来作为灵敏度参数的设定值。在该设定值表示检测光A 的功率(投光强度)的情况下,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根据设定值对从投光电路202向投 光元件201输出的电流值或者脉冲宽度进行调整。另外,在设定值表示受光单元231中的 受光量的增幅率(增益)的情况下,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根据设定值对受光单元231的 增幅率(增益)进行调整。另外,在设定值为受光单元231的阈值的情况下,灵敏度参数调整 单元233根据设定值对阈值进行调整。
[0169] 在使用者开始利用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进行调整时,调整开始部件302从使 用者接受开始调整的指示。调整开始部件302例如由按下式的按钮形成。若操作调整开始 部件302,则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执行灵敏度参数调整动作。
[0170] 指示器303利用不同的点亮颜色来指示是否能够稳定地检测出检测对象物6。指 示器303是朝向检测光A的射出方向突出的山型的部件。指示器303包括动作显示灯303a、 稳定显不灯303b。在受光信号值为阈值以上时,或在受光信号值为阈值以下时,动作显灯 303a点亮。稳定显示灯303b在如下的情况下点亮:受光信号值与阈值相差很大,也不存在 因噪声等导致的误检测,能够稳定地检测出检测对象物6的情况。动作显示灯303a以及稳 定显示灯303b为分别具有不同的显示颜色的发光二极管。
[0171] 使用者在设定灵敏度参数后,确认稳定显示灯303b在检测区域5内存在以及不存 在检测对象物6的两种情况下点亮,动作显示灯303a在存在或者检测对象物6的一种情况 下点亮,动作显示灯303a在另一种情况下熄灭。由此,使用者能够判断由灵敏度接受部件 301设定的灵敏度参数是否为适当的值。
[0172] 此外,也可以不沿着上述的检测光A的射出方向配置调整开始部件302、灵敏度接 受部件301以及指示器303的配置。但是,若采用上述这种配置,则在调整开始部件302与 指示器303之间设置有灵敏度接受部件301,由此,使调整开始部件302不靠近指示器303。 换言之,在调整开始部件302与指示器303之间设置有至少能够插入灵敏度接受部件301 的程度的距离。因此,在操作调整开始部件302时,指示器303不会被使用者的手以及十字 形螺丝刀等工具等遮挡。另外,优选地,将指示器303设置在射出方向的前端,由此,能够在 使视线朝向前端侧的指示器303的同时在视野内确认调整开始部件302。
[0173] 另外,不需要设置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调整开始部件302双方,也可以仅设置 灵敏度接受部件301。而且,也可以仅根据对调整开始部件302进行的操作来调整灵敏度参 数。
[0174] (1-4)适配器 400
[0175] 接下来,对适配器400的整体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光电传感器10 安装有用于将光电传感器10与其他的机器连接的适配器400。适配器400安装在后平面 102与下平面106交叉的适配器安装部107。适配器400为能够转动的部件。例如,如图2 等所示,能够以使适配器400的延长方向沿着下平面106的方向的方式安装该适配器400。 另外,通过转动适配器400,也能够安装成使适配器400的延长方向沿着后平面102的方向。
[0176] (2)光电传感器10的组装
[0177] 接下来,再次使用图3,对光电传感器10的组装进行说明。
[0178] 在组装光电传感器10之前,准备壳体主体100a、光学组件200、前平面101、具有操 作组件300的上平面105以及适配器400。
[0179] 光学组件200包括收纳有光电传感器10的各种元件以及基板的第一部件241与 第二部件243。以使第二部件243与第一部件241相对置的方式进行组装。另外,在将光学 组件200插入到壳体100内之前,将连接部件221 (图4)连接于第三基板219。
[0180] 在组装时,从前平面101 -侧朝向后平面102-侧,将光学组件200经由前开口 100a-l插入壳体主体100a内。此时,利用壳体100内的后述的引导槽183、185、187 (参照 图8)从前平面101 -侧朝后平面102 -侧引导光学组件200。此后,利用螺钉部件246a、 246b将光学组件200固定于壳体100。具体而言,在图3所示的第一插入孔247a以及第二 插入孔247b中分别插入第一螺钉部件246a以及第二螺钉部件246b。然后,螺钉部件246a、 246b卡止于壳体100的第-^合部169a以及第二卡合部169b(图8)。此后,将前平面101 安装于壳体主体l〇〇a的前开口 100a-l。
[0181] 另外,从壳体主体100a的上方,将上平面105对准壳体主体100a并粘合在壳体主 体100a上。此外,在上平面105上设置有具有指示器303、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以及调整开 始部件302的操作组件300。
[0182] 另外,连接与光学组件200连接的连接部件221和适配器400,如上所述,该适配器 400用于将光电传感器10与其他的装置连接。
[0183] 如上述那样,壳体10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形状,前平面101的面积比左平面103 以及右平面104的面积小。在上述的壳体主体100a中,从前平面101 -侧朝向后平面102 一侧插入光学组件200。此后,前平面101密封壳体主体100a的前开口 100a-l。由于利用 比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104的面积小的前平面101来密封前开口 100a-l,所以密封面积 小。通过减小密封面积,能够抑制因粘合不良等而导致的密封不良,从而能够提高光电传感 器10的耐水性。
[0184] 此外,前平面101以及上平面105也可以为透射激光的部件。在该情况下,利用激 光焊接来密封前开口 l〇〇a-l以及上开口 100a-2。例如,使前平面101定位于壳体主体100a 的前开口 l〇〇a-l并与该壳体主体100a的前开口 100a-l接触。在该状态下,从前平面101 一侧向接触部照射激光。由于激光透射前平面101,所以激光到达前平面101与左平面103 以及前平面101与右平面104之间的接触面。因此,将接触面熔化,使前平面101与左平面 103以及前平面101与右平面104彼此粘合。此外,在前平面101以及上平面105的沿着 激光照射方向的后侧配置有吸收激光的部件,即,配置有不透射激光的部件。在上述的情况 下,在激光的照射方向上,位于前平面101以及上平面105的后侧的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 104的接触面不透射激光。
[0185] 另外,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来实现利用前平面101以及上平面105进行的密封。例 如,使前平面101定位于与壳体主体l〇〇a的前开口 100a-l并与该壳体主体100a的前开口 100a-l接触。在该状态下,对接触面施加超声波振动。因此,将接触面熔化,使前平面101 与左平面103以及前平面101与右平面104彼此粘合。在超声波焊接的情况下,前平面101 以及上平面105不需要为透射激光的部件。
[0186] 上述那样的激光焊接以及超声波焊接为将彼此接触的部件熔化而粘合这些部件 的粘合方法。因此,不需要粘合剂,也不需要考虑粘合剂的种类、量、对部件的不良影响等, 能够简便地进行密封。由于密封简便,所以也能够提高成品率。另外,激光焊接或者超声波 焊接的设备简易,能够实现设备小型化。
[0187] 此外,在上述的光电传感器10的组装过程中,也可以在安装上平面105以及适配 器400之后安装前平面101。另外,也可以在安装适配器400之后安装上平面105。
[0188] (3)各部分结构
[0189]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器10的壳体100以及光学组件200的各部分结构 进行说明。
[0190] (3-1)壳体100的各部分结构
[0191] 首先,对壳体100的各部分的特征结构进行说明。
[0192] (a)第二后平面102b、第二下平面106b
[0193] 使用图2对分别设置于壳体100的后平面102、下平面106的第二后平面102b、第 二下平面106b进行说明。
[0194] 如图2所示,后平面102具有第一后平面102a以及第二后平面102b。第二后平面 102b为高度比第一后平面102a的高度低的面。即,第二后平面102b是比第一后平面102a 位于更靠近壳体100的内部方向的平面。壳体100是使用金属模具,从未图示的注入口注 入材料而形成的。当从金属模具拔出壳体100时,在第二后平面l〇2b会形成毛刺102c。 有时,例如使后平面102与壁面以及装置等接触来使用光电传感器10。由于在第二后平面 102b形成有毛刺102c,所以使毛刺102c形成在比第一后平面102a更低(更靠近壳体100 的内部方向)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产生毛刺l〇2c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光电传感器10配置 于希望的位置而不受毛刺102c的影响。
[0195] 第一后平面102a与第二后平面102b的边界102d例如形成为圆弧状。但第一后 平面102a与第二后平面102b的边界102d不限定于圆弧状,例如也可以为直线状。
[0196] 与后平面102同样地,下平面106具有第一下平面106a以及第二下平面106b。第 二下平面106b为高度比第一下平面106a的高度低的面。换句话说,第二下平面106b是比 第一下平面l〇6a位于更靠近壳体100的内部方向的平面。下平面106与后平面102的边 界106c是与上述的边界102d同样的形状。由此,能够统一隔着适配器400交叉的下平面 106以及后平面102的美观。
[0197] (b)贯通孔 121、123、125、127、129
[0198] 接下来,对贯通孔121?129进行说明。图7是从左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光电传感 器10的侧视图。
[0199] 沿着与后平面102相邻的边111a形成有从左平面103到右平面104贯通的多个 贯通孔121、123。多个贯通孔121、123包括壳体100的角部附近的第一贯通孔121和适配 器400附近的第二贯通孔123。
[0200] 另外,沿着与下平面106相邻的边111b形成有从左平面103到右平面104贯通的 多个贯通孔125、127、129。多个贯通孔125、127、129包括壳体角部附近的第三贯通孔125、 适配器400附近的第五贯通孔129、第三贯通孔125以及第五贯通孔129之间的第四贯通孔 127。
[0201] 即,在左平面103以及右平面104中,在与后平面102以及下平面106相邻的两个 边111a、111b附近分别设置有从左平面103到右平面104贯通的多个贯通孔121、123、125、 127、129。因此,能够从多个贯通孔121、123、125、127、129选择任一个贯通孔供螺钉部件插 入,以固定光电传感器10,从而提高光电传感器10的安装的自由度。适配器400能够旋转 至沿着后平面102的方向突出或者沿着下平面106的方向突出。由于在与后平面102以及 下平面106相邻的两个边分别设置有多个贯通孔121、123、125、127、129,所以无论将适配 器400旋转至哪一个方向都能够确保安装的自由度。另外,通过在适配器400附近的贯通孔 123,129以及壳体100的角部附近的贯通孔121U25插入螺钉部件来安装光电传感器10, 能够将光电传感器10无偏移且坚固地固定在装置等上。
[0202] 此外,贯通孔不限定于贯通孔121?129,也可以设置有更多的贯通孔。
[0203] (c)引导槽 183、185、187
[0204] 对将光学组件200引导至壳体100内的引导槽183、185、187进行说明。图8是从 前方观察第一引导槽183、第二引导槽185以及第三引导槽187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第二 引导槽185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第三引导槽187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插入到引导槽 183、185、187内的卡止部248、249的立体图。
[0205] 如图8所示,在左平面103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引导槽183。第一引导槽183由从 左平面103的内表面突出的一对第一引导壁183a之间的槽形成。另外,第一引导槽183设 置在左平面103中的比中央更靠近与上平面105相邻的位置。第一引导壁183a沿着从前 平面101-侧到后平面102-侧的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与上平面105大致平行。即,沿着 光学组件200的插入方向设置第一引导槽183。另外,随着第一引导壁183a从前平面101 一侧朝向后平面102 -侧延伸,一对第一引导壁183a之间的宽度变得越窄。
[0206] 另外,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右平面104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引导槽185。第一引 导槽183与第二引导槽185设置在彼此相向的位置。即,第二引导槽185设置在右平面104 中的比中央更靠近与上平面105相邻的位置。第二引导槽185也同样地由从右平面104的 内表面突出的一对第二引导壁185a之间的槽形成。第二引导壁185a沿着从前平面101 - 侧到后平面102 -侧的方向延伸,即沿着光学组件200的插入方向设置该第二引导壁185a。 另外,随着第二引导壁185a从前平面101 -侧朝向后平面102 -侧延伸,一对第二引导壁 185a之间的宽度变得越窄。
[0207] 如图10所示,在下平面106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三引导槽187。第三引导槽187由 比下平面106的内壁更低的槽形成。沿着光学组件200的插入方向设置有第三引导槽187。 第三引导槽187的槽宽沿着从前平面101 -侧朝向后平面102 -侧的方向变窄。
[0208] 如图11所示,光学组件200的第一部件241 -体具有第一^^止部248以及第二卡 止部249。第一卡止部248是沿着上平面105的板状的部件,与第一引导槽183以及第二引 导槽185对应设置。更具体而言,第一卡止部248是架设在第一引导槽183以及第二引导 槽185之间的一个连续的板状的部件。第二卡止部249是突出的形状的部件,与第三引导 槽187对应设置。在此,从前平面101 -侧朝向后平面102 -侧插入光学组件200。此时, 沿着第一引导槽183以及第二引导槽185插入第一卡止部248。另外,沿着第三引导槽187 插入第二卡止部249。更具体而言,第一卡止部248设置在第一部件241的上方且与后平面 102 -侧相邻的位置。第二卡止部249设置在第一部件241的下方且与后平面102 -侧相 邻的位置。因此,在将光学组件200插入到壳体100内的情况下,第一卡止部248卡止在第 一引导槽183以及第二引导槽185中的与后平面102相邻的终端位置上。另外,第二卡止 部249卡止在第三引导槽187中的与后平面102相邻的终端位置上。
[0209] 如上述那样,通过沿着引导槽183、185、187插入光学组件200的卡止部248、249, 能够将光学组件200插入并配置在希望的位置。
[0210] 另外,利用靠近与上平面105相邻的一侧的第一引导槽183、第二引导槽185以 及靠近与下平面106相邻的一侧的第三引导槽187, 一边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引导光学组件 200, 一边从前平面101 -侧向后平面102-侧光学组件200。因此,能够抑制在插入光学组 件200时产生的偏移,并且能够将光学组件200配置于希望的位置。
[0211] 另外,各引导槽183、185、187沿着从前平面101-侧向后平面102-侧的方向延 伸,由此,能够将光学组件200从前平面101 -侧朝向后平面102 -侧顺利地插入到希望的 位置。
[0212] 另外,各卡止部248、249卡止于各引导槽183、185、187的槽宽变窄的里侧。因此, 各引导槽183、185、187夹持各卡止部248、249的力度大,从而能够坚固地固定各引导槽 183、185、187 与各卡止部 248、249。
[0213] (d)指示器303的防混色板191a
[0214] 对显示多种颜色的指示器303中的防混色板191a进行说明。图12是图1的I-I 剖面中的指示器303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3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壳体主体100a的立体图。 图14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壳体主体100a的立体图。
[0215] 指示器303的动作显示灯303a以及稳定显示灯303b分别为显示不同的颜色的发 光二极管。利用防混色板191a分离动作显示灯303a以及稳定显示灯303b。
[0216] 如图13、图14所示,防混色板191a为板状的部件,由不透射光的材料形成。另外, 防混色板191a与连结左平面103与右平面104的连结部件191b -体设置。即,防混色板 191a与壳体主体100a -体形成。防混色板191a配置成从连结部件191b朝上方突出,并插 入到指示器303的动作显示灯303a与稳定显示灯303b之间。
[0217] 通过设置防混色板191a,能够防止多种颜色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混色。因此,光电 传感器10的使用者能够易于判断通过灵敏度接受部件301设定的灵敏度参数是否为适当 的值。
[0218] 另外,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壳体主体100a具有包含前开口 100a-l以及上开口 100a-2的开口。壳体主体100a容易在这种开口处产生变形。连结部件191b设置为与面向 上平面105的上开口 100a-2相邻。因此,连结部件191b提高了克服来自左平面103以及 右平面104的按压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壳体主体100a的变形进而能够抑制壳体100的 变形。
[0219] 如以上那样,利用与防混色板191a-体设置的连结部件191b不仅能够抑制壳体 100的变形,还能够防止指示器303的光的混色。
[0220] 此外,在采用透射激光的透明部件作为上平面105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激光焊接 来密封壳体100。在该情况下,无法利用上平面105形成防混色板191a。那是因为上平面 105透明,光会透过,不发挥防止混色的功能。而由于上述防混色板191a与不透射光的例如 不透明的壳体主体l〇〇a -体形成,所以能够发挥防止混色的功能。因此,能够利用透明部 件形成上平面105。
[0221] 此外,动作显示灯303a与稳定显示灯303b的位置关系也可以相反。例如,也可以 将动作显不灯303a设置于后方,将稳定显不灯303b设置于前方。
[0222] (3-2)光学组件200的各部分结构
[0223] 接下来,对光学组件200的各部分的特征结构进行说明。
[0224] (a)引导部件251
[0225] 对引导灵敏度接受部件301的引导部件251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设置于第一 部件241的引导部件251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在引导部件251内插入有灵敏度接受部 件301的情况的说明图。
[0226] 光学组件200的第一部件241为能够安装半透半反镜207、透镜209、偏振滤光镜 211以及全反射部213等各种部件的结构。
[0227] 例如,第一部件241在面对前平面101的一侧具有用于嵌入偏振滤光镜211的透 光窗110。另外,第一部件241具有用于嵌入透镜209的一对前透镜插入壁255a、255b、一 对后透镜插入壁257a、257b。另外,第一部件241具有夹持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一支承部 件261a、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第三支承部件265a。在图15中虽未图示,但第一部件241 还具有夹持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一支承部件261b、第二支承部件263b以及第三支承部件 265b。另外,第一部件241具有对全反射部213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壁267a以及第二支承 壁267b。另外,第一部件241为能够安装第一基板215以及未图示的第二基板217的结构。 像这样,第一部件241 -体形成为能够安装上述的各种光学部件以及基板等的结构。
[0228] 引导部件251与上述那样的第一部件241 -体设置。引导部件251在第一部件241 上设置在与上平面105相向的上方。在上平面105上设置有灵敏度接受部件301。引导部 件251是将灵敏度接受部件301引导至希望的位置的部件。如图15所示,引导部件251具 有凹部251a。凹部251a与用于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元件对应设置。具体而言,凹部 251a与第一基板215对应设置。在第一基板215上设置有用于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 元件。另外,用于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元件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基板217以及第三基板 219 等。
[0229] 在此,如图16所示,灵敏度接受部件301具有接受部301-1与支承部301-2。接受 部301-1为从上平面105露出的部分,并具有嵌合部301a。基于使用者对嵌合部301a进行 的操作,灵敏度接受部件301接受灵敏度参数的设定值。支承部301-2为与接受部301-1 连续的部件,用于支承接受部301-1进行。
[0230] 在上平面105密封上开口 100a-2时,将灵敏度接受部件301的支承部301-2插入 引导部件251的凹部251a。利用凹部251a将支承部301-2引导至希望的位置,进而将灵 敏度接受部件301引导至希望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利用凹部251a将灵敏度接受部件301 引导至与用于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元件对应的位置。然后,高精度地定位并连接灵敏 度接受部件301与用于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元件。因此,根据通过灵敏度接受部件301 设定的设定值,用于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元件能够高精度地调整灵敏度参数。
[0231] 除此以外,在第一部件241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嵌入调整开始部件302的嵌入孔 253。
[0232] 如上所述,在光电传感器10的组装过程中,首先,将光学组件200从前开口 100a-l 朝向后平面102 -侧插入并固定在壳体主体100a内。然后,使设置有灵敏度接受部件301 的上平面105密封上开口 100a-2。在此,如图16所示,利用引导部件251将灵敏度接受部 件301引导至希望的位置。
[0233] 该引导部件251和第一部件241 -体设置。另外,第一部件241为光学组件200 的一部分。换言之,引导部件251与光学组件200 -体设置。因此,利用引导部件251将灵 敏度接受部件301引导至希望的位置,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对准连接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与 光学组件200。因此,能够将灵敏度接受部件301高精度地连接于光学组件200的第一基板 215。即,能够高精度地定位并连接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与用于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元 件。由此,在对灵敏度接受部件301进行微调整的情况下,经由第一基板215以及第三基板 219将所进行的微调整高精度地传递至第二基板217。用于对灵敏度参数进行调整的元件 为上述的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例如设置在第一基板215、第二基板217、第三基板219 上,能够基于对灵敏度接受部件301进行的微调整,高精度地调整灵敏度参数。
[0234] (b)分隔壁 259
[0235] 对设置于连接部件221与第二基板217之间的分隔壁259进行说明。图17是设 置有基板215、217、219的第一部件241的后方立体图。图18是表示具有分隔壁259的第 二部件243的后方立体图。
[0236] 在图17中,透镜209与前平面101相对置。第一基板215与上平面105相对置。 另外,第三基板219与右平面104相对置。第二基板217与后平面102大致平行地对置,并 配置成大致垂直于第三基板219。
[0237] 如图18所示,以覆盖第一部件241的左平面103 -侧的方式配置第二部件243。 第二部件243具有分隔壁259。分隔壁259为与后平面102大致平行的平面,并与第二基 板217大致平行。另外,分隔壁259配置在第二基板217与连接部件221之间。此外,第三 基板219具有与图1、图7的第二贯通孔123对应的切缺部219a。因此,为了避开切缺部 219a,将连接部件221配置在后平面102与第二基板217之间并与第二基板217相邻。分 隔壁259配置在以上述方式配置成与第二基板217相邻的连接部件221和第二基板217之 间。
[0238] 在此,如上述那样,从壳体主体100a的前开口 100a-l以从前平面101朝向后平 面102的方式插入光学组件200。然后,利用前平面101密封前开口 100a-l。在将光学组 件200插入到壳体主体100a内时,将连接部件221配置在与位于插入方向的里侧的后平面 102相邻的位置。因此,在将光学组件200插入到壳体主体100a内之后,无法安装连接部件 221,或者难以安装连接部件221。因此,首先,在光学组件200的与后平面102相对置的位 置安装连接部件221。此后,从壳体主体100a的前开口 100a-l插入上述光学组件200。在 此,第二基板217也设置成以与后平面102相对置。然后,如图18所示,从后平面102 -侧 观察,按照连接部件221、分隔壁259以及第二基板217的顺序配置这三个部件。特别是,如 上述那样,由于与第二贯通孔123对应地设置切缺部219a,所以配置成连接部件221、分隔 壁259以及第二基板217相邻。在将光学组件200从安装有连接部件221的一侧插入到壳 体主体l〇〇 a内的情况下,连接部件221因与壳体主体100a接触而被拉向第二基板217 - 侦k但是,由于在连接部件221与第二基板217之间设置有分隔壁259,所以分隔壁259防 止第二基板217与连接部件221互相干涉。因此,防止第二基板217因与连接部件221接 触而弯曲,从而能够抑制对搭载于第二基板217的投光元件201以及受光元件203等元件 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而言,能够抑制如下的问题:因投光元件201以及受光元件203等元件 弯曲而使元件位置变化,导致检测对象物6的检测性能变差。
[0239] 如上,分隔壁259设置于第二部件243,但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部件241。
[0240] (c)偏振滤光镜211的夹持结构
[0241] 对偏振滤光镜211的夹持结构进行说明。图19是从斜前方观察第一部件241、第 二部件243以及偏振滤光镜211的立体图。图20是偏振滤光镜211的主视图。图21是从 斜前方观察第一部件241以及偏振滤光镜211的立体图。图22是图21中的II-II剖视图。 图23是表不将偏振滤光镜211的在第一部件241内插入有滤光镜卡止部211a的情况的立 体图。图24是表示第一部件241的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部件243的第二后壁部243c 的主视图。
[0242] 如图19所示,第一部件241具有形成透光窗110的一部分的第一开口 110a。第二 部件243设置成以与第一部件241相对置。第二部件243具有形成透光窗110的一部分的 第二开口 110b。利用第一开口 110a的周缘的一部分与第二开口 110b的周缘的一部分夹持 偏振滤光镜211,将偏振滤光镜211设置成与透光窗110对应。以下对夹持偏振滤光镜211 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0243] 如图20所示,偏振滤光镜211具有大致长方形状。另外,偏振滤光镜211具有朝 向上方突出的滤光镜卡止部211a。
[0244] 如图22所不,第一部件241具有用于插入偏振滤光镜211的滤光镜卡止部211a的 滤光镜插入孔241d。滤光镜插入孔241d由第一右上前壁部241a与第一后壁部241c之间 的开口形成,其中,第一右上前壁部241a位于偏振滤光镜211的前方,第一后壁部241c位 于偏振滤光镜211的后方。滤光镜卡止部211a卡止于该滤光镜插入孔241d。
[0245] 在此,如图24所不,在偏振滤光镜211的后方设置有第一部件241的第一后壁部 241c和第二部件243的第二后壁部243c。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后壁部243c形成在 偏振滤光镜211与透镜209之间。在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后壁部243c上形成有与透 镜209的凸面对应的开口 245。另外,第一后壁部241c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即相对于图 22中的左右方向大约倾斜2°左右,从右向左朝前方倾斜。第二后壁部243c也同样地形成 为相对于左右方向大约倾斜2°左右,从右朝向左朝前方倾斜。因此,通过将滤光镜卡止部 21 la插入到滤光镜插入孔241d内,并利用第一后壁部241c以及第二后壁部243c支承偏振 滤光镜211,使得将偏振滤光镜211支承为从右向左朝前方倾斜。
[0246] 另外,如图19以及图24所不,在第一部件241上,与偏振滤光镜211的角部对应 地设置有第一右上前壁部241a以及第一右下前壁部241b。在第二部件243上,与偏振滤光 镜211的角部对应地设置有第二左上前壁部243a以及第二左下前壁部243b。第一右上前 壁部241a、第一右下前壁部241b、第二左上前壁部243a以及第二左下前壁部243b阻止偏 振滤光镜211向前方脱离。此外,在第一右下前壁部241b与第一后壁部241c之间存在能 够以不使偏振滤光镜211弯曲的方式插入该偏振滤光镜211的间隙。同样地,在第二左上 前壁部243a以及第二左下前壁部243b与第二后壁部243c之间也存在能够以不使偏振滤 光镜211弯曲的方式插入该偏振滤光镜211的间隙。在这些间隙内插入偏振滤光镜211。
[0247] 在如上述那样的偏振滤光镜211的夹持结构中,按照以下的顺序来夹持偏振滤光 镜211。在夹持偏振滤光镜211之前,将第一部件241与第二部件243分离。首先,在第一 部件241的滤光镜插入孔241d中插入偏振滤光镜211的滤光镜卡止部211a。利用第一右 上前壁部241a、第一右下前壁部241b以及第一后壁部241c支承偏振滤光镜211。接下来, 对第一部件241与第二部件243进行组合。由此,进一步利用第二左上前壁部243a、第二左 下前壁部243b以及第二后壁部243c来支承偏振滤光镜211。通过按照上述的顺序夹持偏 振滤光镜211,能够使偏振滤光镜211不弯曲地安装于透光窗110。由此,能够抑制偏振滤 光镜211变形、由变形导致的偏振滤光镜211的特性变化等。
[0248] 另外,如上述那样,将偏振滤光镜211卡止成从右向左朝前方倾斜。换言之,将偏 振滤光镜211卡止成以相对于与来自投光兀件201的光的光轴正交的面倾斜。因此,能够 抑制在照射至检测对象物6以及回归反射部件2等之后返回至偏振滤光镜211的返回光B, 被偏振滤光镜211反射。
[0249] 此外,如上所述,偏振滤光镜211卡之城从右向左朝前方倾斜。但是,偏振滤光镜 211的倾斜方向不限定于此,只要偏振滤光镜211不对光进行反射即可。例如,也可以将偏 振滤光镜211卡止成从左向右朝前方倾斜。
[0250] (d)光阑保持架(holder) 281
[0251] 对保持光阑205的光阑保持架281进行说明。光阑205使来自投光元件201的光 选择性地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阑205存在两种第一光阑283以及第二光阑287。 光阑保持架281形成为以能够更换第一光阑283与第二光阑287的方式保持第一光阑283 以及第二光阑287的形状。图25A是在应用了第一光阑283的情况下的图16的III-III 剖视图,图25B是在应用了第二光阑287的情况下的图16的III-III剖视图。图26A是第 一光阑283的俯视图,图26B是第二光阑287的俯视图。
[0252] 如图26A所不,第一光阑283为具有规定的直径的圆形状的光阑。第一光阑283 具有第一光阑直径为φ?的第一光阑孔283a。另外,第一光阑283具有第一切缺部283b以 及第二切缺部283c。第一切缺部283b以及第二切缺部283c形成为不同的大小。由此,能 够防止在将第一光阑283安装在光阑保持架281上时弄错表面和背面。
[0253] 如图26B所示,第二光阑287是在第一光阑283上贴合第三光阑285的两层的光 阑。第三光阑285为直径比第一光阑283的直径小的圆形状的光阑。第三光阑285具有第 二光阑直径为φ2的第二光阑孔285a。第二光阑直径φ2比第一光阑直径φ?小。另外,在第 三光阑285上设置有用于区别第三光阑285以及第一光阑283的标记孔285b。
[0254] 如图25A、25B所示,光阑保持架281具有开口 281a以及凹部281b。开口 281a以 与光阑孔283a、285a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圆形状。凹部281b以与第二光阑287的第三光阑 285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圆形状。在凹部281b的内部形成有开口 281a,开口 281a的直径f3 比凹部281b的直径f4小。因此,开口 281a与凹部281b形成有台阶状的阶梯差。
[0255] 如图25A所示,没有阶梯差的第一光阑283紧贴地固定于光阑保持架281的外表 面。在光阑保持架281以朝向第一光阑283 -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两个未图示的突起。将 该两个突起到嵌入第一光阑283的第一切缺部283b以及第二切缺部283c内,以将第一光 阑283卡止于光阑保持架281。此外,以使第一光阑孔283a与开口 281a对应的方式将第 一光阑283卡止于光阑保持架281。投光元件201隔着第一光阑283配置在与光阑保持架 281相反的一侧。来自投光元件201的光中的通过第一光阑孔283a的光传播至半透半反镜 207。
[0256] 另外,如图25B所不,在使用由两层构成的第二光阑287的情况下,第一层的第三 光阑285容置于光阑保持架281的凹部281b。第二层的第一光阑283紧贴地固定于光阑保 持架281的外表面。与上述同样地,在未图示的光阑保持架281的突起处卡止第一切缺部 283b以及第二切缺部283c。此外,以第一光阑孔283a以及第二光阑孔285a与开口 281a 对应的方式将第二光阑287卡止于光阑保持架281。来自投光元件201的光中的通过第一 光阑孔283a以及第二光阑孔285a的光传播至半透半反镜207。
[0257] 如上述那样,光阑保持架281构成为能够以能够更换第一光阑283与第二光阑287 的方式保持这两种第一光阑283以及第二光阑287。无论在将第一光阑283安装于光阑保 持架281的情况下,还是在将第二光阑287安装于光阑保持架281的情况下,第一光阑283 都位于光阑保持架281的外表面。因此,无论在使用第一光阑283的情况下,还是在使用第 二光阑287的情况下,紧贴于光阑保持架281的外表面的光阑的厚度都是固定的。由此,能 够将从投光元件201到第一光阑283或者第二光阑287的距离L保持固定。因此,不需要 根据光阑的种类而改变投光元件201与光阑之间的距离。
[0258] 由于能够更换两种第一光阑283以及第二光阑287,所以能够使检测区域5(图4) 内的光的聚集量不同。在使用了第二光阑287的情况下,除了第一光阑孔283a之外也设置 有第二光阑孔285a。因此,能够在比检测区域5更靠近回归反射部件2的区域中,即在检测 光A的更靠近射出方向一侧,抑制检测光A的扩散。
[0259] 此外,光阑不限定于两层,也可以为三层以上的多层光阑。而且,与光阑的阶梯差 对应地在光阑保持架281形成有多层凹部。
[0260] (e)透镜
[0261] 对用于聚集来自投光元件201的光以抑制光扩散的透镜209的形状进行说明。图 27是透镜209的主视图。图28是从前方观察将透镜209嵌入到第一部件241内的情况的 主视图。图29是从右方观察将透镜209嵌入到第一部件241内的情况的立体图。
[0262] 透镜209包括:透镜部209a、透镜浇注口 209b、固定突出部209c、第一透镜部周缘 部209d以及第二透镜部周缘部209e。
[0263] 透镜部209a是具有凸状的膨胀体,是用于聚集来自投光元件201的光以抑制光扩 散的部件。
[0264] 透镜浇注口 209b是在使用金属模具形成透镜209时用于注入树脂等规定的材料 的注入口。如图28所示,透镜209沿着利用箭头表示的透镜插入方向插入第一部件241。透 镜浇注口 209b形成为在透镜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比第一透镜部周缘部209d以及第二透 镜部周缘部209e更加突出。在使用金属模具将透镜209成型之后,在从金属模具取出的情 况下,透镜浇注口 209b可能会产生毛刺。如上述那样,透镜浇注口 209b设置成朝向与透镜 插入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换言之,在第一透镜部周缘部209d以及第二透镜部周缘部209e 一侧没有设置有透镜浇注口。因此,透镜浇注口 209b的毛刺不会妨碍将透镜209插入第一 部件241,能够将透镜209固定在希望的位置。
[0265] 固定突出部209c设置在透镜部209a的非透镜浇注口 209b的一侧且与透镜浇注 口 209b相对置的位置,并形成为沿着透镜插入方向突出。
[0266] 第一透镜部周缘部209d以及第二透镜部周缘部209e是分别沿着透镜部209a的 与插入方向交叉的两个方向呈平板状延伸的部分。在将透镜209插入第一部件241时,不 按压透镜部209a以及透镜烧注口 209b,而是按压弟一透镜部周缘部209d以及弟_透镜部 周缘部209e。因此,能够抑制透镜部209a的变形。
[0267] 如图29所示,在第一部件241形成有用于插入固定突出部209c的透镜固定孔 291。在透镜固定孔291以朝向透镜固定孔291的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透镜固定凸条 291a。沿着插入方向向透镜固定孔291插入并按压固定突出部209c。固定突出部209c - 边按压透镜固定凸条291a -边插入到透镜固定孔291内。因此,能够将透镜209固定在第 一部件241的希望的位置。
[0268] 另外,如上述的图11所示,在第一部件241设置有上下一对前透镜插入壁255a、 255b、上下一对后透镜插入壁257a、257b。在前透镜插入壁255a与后透镜插入壁257a之间 的开口插入第一透镜部周缘部209d,在前透镜插入壁255b与后透镜插入壁257b之间的开 口插入第二透镜部周缘部209e。就在前透镜插入壁255a与后透镜插入壁257a、前透镜插 入壁255b与后透镜插入壁257b之间的开口而言,越到透镜209的插入方向的里侧,开口的 宽度越窄。采用上述的结构,随着朝向插入方向的里侧插入透镜209,以将透镜209插入并 坚固地固定于希望的位置。
[0269] (f)半透半反镜207的夹持结构
[0270] 对半透半反镜207的夹持结构进行说明。图30是从左方观察卸下了第二部件243 的光学组件200的侧视图。图31是图30的IV-IV剖视图。
[0271] 利用一对第一支承部件261a、261b、一对第二支承部件263a、263b、以及一对第三 支承部件265a、265b夹持半透半反镜207。由于成对的支承部件为相同的结构,所以以下, 对第一支承部件261a、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第三支承部件265a进行说明。
[0272] 第一支承部件261a支承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一面207a,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 第三支承部件265a支承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二面207b。第一面207a与第二面207b为彼 此相对置(相反)的面。
[0273] 如图31所示,第一支承部件261a具有基部261a_2、头部261a_l。头部261a_l相 对于基部261a-2朝向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一面207a突出。若从图31的剖视图来看,则第 一支承部件261a具有从基部261a-2到头部261a-l呈逆L字状的形状。采用上述的形状, 使第一支承部件261a具有规定的弹性。因此,第一支承部件261a的头部261a-l通过利用 弹性压住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一面207a,来支承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一面207a。
[0274] 另外,如图30所示,第二支承部件263a从半透半反镜207的一端部到第一支承部 件261a的靠近上述一端部的端部的位置为止支承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二面207b。第二支 承部件263a例如形成为板状,具有与半透半反镜207相同程度的高度。第三支承部件265a 设置成仅与第二支承部件263a间隔相当于第一支承部件261a的大小的距离。第三支承部 件265a与第二支承部件263a-并支承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二面207b。为了不阻止光到达 半透半反镜207,将第一支承部件261a以及第三支承部件265a形成为高度低于第二支承 部件263a。另外,为了不阻止光到达半透半反镜207,第二支承部件263a支承半透半反镜 207的一端部。
[0275] 如上述那样,通过利用具有弹性的第一支承部件261a、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第 三支承部件265a支承半透半反镜207,能够将半透半反镜207设置于期望的位置,并且不损 坏该薄且强度低的半透半反镜207。
[0276] 另外,如上述那样,第一支承部件261a具有逆L字状的形状,在基部261a_2与头 部261a-l之间设置有空间271。因此,在使用金属模具形成第一支承部件261a的情况下, 能够从基部261a-2 -侧起模,容易形成第一支承部件261a。
[0277] 另外,如图30所示,第一支承部件261a支承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一面207a的位置 与第二支承部件263a以及第三支承部件265a支承半透半反镜207的第二面207b的位置 偏移。特别是,第一支承部件261a与第二支承部件263a配置在彼此偏移的位置。在此,能 够使用金属模具将第一支承部件261a、第二支承部件263a、第三支承部件265a -体形成。 第一支承部件261a与第二支承部件263a相互偏移,由此,即使将第一支承部件261a的端 面作为分割面进行起模,也能够阻止在板状的第二支承部件263a的面内产生毛刺。因此, 能够阻止因在第二支承部件263a的面内的毛刺导致半透半反镜207错位。由此,能够利用 第一支承部件261a将半透半反镜207夹持在希望的位置。
[0278] 其他变形例
[0279]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同轴回归反射式的光电传感器1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 是,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同轴回归反射式的光电传感器10以外的光电传感器。例如, 也能够应用于同轴以外的回归反射式的光电传感器、透射式光电传感器以及反射式光电传 感器等光电传感器。另外,在上述的光电传感器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0280]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后平面102上没有设置有显示部。也可以在后平面102 设置显示各种数值的显示部193。
[0281] 对具有设置于后平面102的显示部193的光电传感器进行说明。图32是表示具 有显示部193的后平面102的俯视图。在光电传感器10的后平面102上也可以设置有显 示各种数值的显示部193。例举有衰减率等,来作为各种数值。所谓衰减率是返回光B相对 于检测光A衰减的比例。
[0282] 使用者在使用光电传感器10的情况下,在大多情况下,将上平面105朝向上方并 从后平面102-侧进行操作。显示部193能够显示3位的数值。因此,显示部193从右起 按顺序具有第一显示区域193a、第二显示区域193b以及第三显示区域193c。为了使使用 者易于确认,在第三显示区域193c显示第三位,在第二显示区域193b显示第二位,在第一 显示区域193a显示第一位。若将上平面105朝向上方来观察显示部193,则使用者能够易 于确认三位的数字。
[0283] 在此,若在显示部193显示的衰减率为100,则表示能够检测出作为透明体的检测 对象物6。另外,若衰减率超过188,则为溢出(overflow)状态。因此,第三位只要能够显 示"1"则足以。因此,在第一位的第一显示区域193a以及第二位的第二显示区域193b配 置7段显示器。另一方面,将第三位的第三显示区域193c设为仅有上下两段显示器能够点 亮的区域。
[0284] 后平面102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为例如10mm?20mm。如上所述,在后平面102 的宽度窄的情况下,难以配置三个7段显示器。或者,若在后平面102配置三个7段显示器, 则各段显示器变小,使用者难以读取衰减率。但是,如上述那样,在第三位的第三显示区域 193c仅配置上下两段显示器。因此,与配置三个7段显示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各段显示 器变小,并且能够减小显示部193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由此,能够沿着左右方向按顺序 配置第一显示区域193a?第三显示区域193c,使得使用者能够易于确认衰减率。
[0285]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基于在灵敏度接受部件301中 进行的设定,来调整灵敏度参数。但是,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不需要基于在灵敏度接受 部件301中进行的设定,来调整灵敏度参数。可以设置为:当操作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 时,灵敏度参数调整单元233将灵敏度参数自动调整为希望的值。
[0286]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287]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同轴回归反射式的光电传感器、透射式光电传感器以及反 射式光电传感器等光电传感器等的各种光电传感器。
【权利要求】
1. 一种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光学组件,其具有发出用于检测在检测区域内的检测对象物的检测光的投光单元、接 受来自所述检测区域的检测光的受光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长方体状的壳体,其具有容置所述光学组件的包括第一平面在内的多个平面; 所述第一平面比所述多个平面中的面积最大的平面小,并且密封第一开口,所述第一 开口是指,使来自所述投光单元的检测光以及朝向所述受光单元射出的检测光的至少一方 通过的光通过部一侧的开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通过激光焊接或者超声波焊接来密封所述第一开口。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中, 所述第一平面由透射激光的部件形成,所述第一平面利用激光焊接密封所述第一开 □。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多个平面包括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对置的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以及所 述第二平面交叉且面积比所述第一平面的面积大的第三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相对置的第 四平面、第五平面、与所述第五平面相对置的第六平面,所述第二平面、所述第三平面、所述 第四平面以及所述第六平面以连续地连结的方式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不同的第二开口, 所述多个平面包括密封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五平面, 在所述第五平面设置有灵敏度接受部件,所述灵敏度接受部件具有接受灵敏度参数的 设定值的接受部和支承所述接受部的支承部, 所述光学组件还具有包括凹部的引导部件,所述凹部设置成与用于调整所述灵敏度参 数的元件对应,用于插入所述灵敏度接受部件的支承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组件还具有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安装有所述投光单元以及所述受光单元 的至少一个和所述引导部件。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成与所述第二平面相邻,用于传递信号; 所述光学组件还具有: 基板,其搭载有所述投光单元以及所述受光单元的至少一个,并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二 平面, 分隔壁,其位于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基板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组件还具有: 第一部件,其以面向所述第二平面的方式安装有搭载有所述投光单元以及所述受光单 元的至少一个的基板, 第二部件,其设置成与所述第一部件相对置,并设置有所述分隔壁。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平面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引导槽, 在所述第四平面的内表面上,在与所述第一引导槽相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引导槽, 在所述第六平面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三引导槽, 所述光学组件还具有设置有第一卡止部和第二卡止部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一卡止部插 入到所述第一引导槽以及所述第二引导槽内,所述第二卡止部插入到所述第三引导槽内。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槽设置于所述第三平面中的靠近与所述第五平面相邻的位置, 所述第二引导槽设置于所述第四平面中的靠近与所述第五平面相邻的位置, 所述第三引导槽设置于与所述第五平面相对置的所述第六平面。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沿着从所述第一平面一侧朝向所述第二平面一侧的方向形成所述第一引导槽、所述第 二引导槽以及所述第三引导槽。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槽、所述第二引导槽以及所述第三引导槽的槽宽,沿着从所述第一平面 一侧朝向所述第二平面一侧的方向而变窄, 所述第一卡止部卡止在所述第一引导槽以及所述第二引导槽中的与相对于所述第一 平面更临近于所述第二平面的位置, 所述第二卡止部在所述第三引导槽中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平面更临近于所述第二平面 的位置。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止部是架设在所述第一引导槽与所述第二引导槽之间的板状的部件, 所述第二卡止部是嵌入到所述第三引导槽内的突出部件。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面积最大的平面中,在相邻的至少两个边分别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1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沿着与所述第二平面相邻的边形成有从所述第三平面贯通至所述第四平面的多个贯 通孔,沿着与所述第六平面相邻的边形成有从所述第三平面贯通至所述第四平面的多个贯 通孔。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成与所述第二平面相邻,用于传递信号; 所述光学组件还具有: 基板,其搭载有所述投光单元以及所述受光单元的至少一个,并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二 平面, 分隔壁,其位于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基板之间。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被从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六平面之间的适配器安装部拉出, 还具备用于连接所述连接部件与其他的机器的适配器, 所述多个贯通孔包括所述适配器附近的贯通孔、所述壳体的角部附近的贯通孔。
【文档编号】G01D5/26GK203869700SQ201420128368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3日
【发明者】中岛浩贵, 杉本诚, 小池隆善, 桂浩人, 奥浓基晴, 清水徹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