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测量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108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物体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物体的深度图像,所述深度图像由多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中包括所述目标物体的深度信息;

根据所述深度信息,将每个像素在图像坐标系下的二维坐标转换为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所述深度图中所有像素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组成三维点云;

利用所述三维点云和预设算法,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底面方程和顶面方程,所述底面方程为所述目标物体的底面在世界坐标系构成的方程,所述顶面方程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顶面在世界坐标系构成的方程;

根据所述底面方程以及顶面方程,计算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宽以及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深度信息,将每个像素在图像坐标系下的二维坐标转换为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包括:

根据所述深度信息,将深度图中的每个像素在图像坐标系下的二维坐标转换为在摄像机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

将所述深度图中的每个像素在摄像机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转换为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算法为RANSAC算法,利用三维点云和预设算法,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底面方程和顶面方程,包括:

步骤a:调用RANSAC算法,对所述三维点云运算,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底面方程;

步骤b:在所述三维点云中,删除所述底面方程相关联的三维坐标;

步骤c:调用RANSAC算法,对删除三维坐标后的三维点云运算,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一平面方程;

步骤d:判断所述平面方程与底面方程的夹角是否位于预设阈值区间;

步骤e1:如果所述夹角位于预设阈值区间,则确定所述平面方程为顶面方程;

步骤e2:如果所述夹角不位于预设阈值区间,则在所述三维点云中删除所述平面方程相关联的三维坐标,返回所述步骤c继续循环执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底面方程以及顶面方程,计算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宽以及高,包括:

计算所述顶面方程所表示平面至所述底面方程所表示平面的距离,作为所述目标物 体的高;

判断利用所述三维点云是否能获取所述目标物体的至少两个侧面方程;

如果能,利用所述顶面方程与侧面方程相交的直线方程,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和宽;

如果不能,获得所述顶面方程所表示平面的长和宽,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和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顶面方程与侧面方程相交的直线方程,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和宽,包括:

获得所述顶面方程与第一侧面方程相交的第一直线方程,计算所述第一直线方程上多个三维坐标互相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距离中最大的值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长;以及

获得所述顶面方程与第二侧面方程相交的第二直线方程,计算所述第二直线方程上多个三维坐标互相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距离中最大的值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述顶面方程所表示平面的长和宽,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和宽,包括:

获得所述顶面方程所表示平面的第一边界直线方程,计算所述第一边界直线方程上多个三维坐标互相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距离中最大的值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长;以及

获得所述顶面方程所表示平面的第二边界直线方程,计算所述第二边界直线方程上多个三维坐标互相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距离中最大的值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宽。

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一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于三维点云中每个坐标点,计算所述坐标点当邻居数目等于预设邻居数目时的邻阈值,所述邻阈值是指坐标点附近一定距离内的区域;

对所有坐标点所计算出的邻阈值求平均,获得邻阈平均值;

依次判断在三维点云中的每个坐标点所计算出的邻阈值是否大于所述邻阈平均值;

确定邻阈值大于所述邻阈平均值的坐标点为噪点,且在三维点云中删除所述噪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邻居数目为如下之一:10个、20个、30个、40个、50个、60个;以及

对所有坐标点所计算出的邻阈值求平均包括:对所有坐标点所计算出的邻阈值求算术平均,以得到所述邻阈平均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宽以及高,计算所述目标物体的体积,所述体积被计算为: 体积=长*宽*高。

10.一种物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物体的深度图像,所述深度图像由多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中包括所述目标物体的深度信息;

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深度信息,将每个像素在图像坐标系下的二维坐标转换为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所述深度图中所有像素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组成三维点云;

获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三维点云和预设算法,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底面方程和顶面方程,所述底面方程为所述目标物体的底面在世界坐标系下构成的方程,所述顶面方程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顶面在世界坐标系下构成的方程;

长宽高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底面方程以及顶面方程,计算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宽以及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模块包括:

第一转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深度信息,将深度图中的每个像素在图像坐标系下的二维坐标转换为在摄像机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

第二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深度图中的每个像素在摄像机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转换为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模块包括:

第一运算单元,用于调用RANSAC算法,对所述三维点云运算,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底面方程;

第一删除单元,用于在所述三维点云中,删除所述底面方程相关联的三维坐标;

第二运算单元,用于调用RANSAC算法,对删除三维坐标后的三维点云运算,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一平面方程;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平面方程与底面方程的夹角是否位于预设阈值区间;

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夹角位于所述预设阈值区间时,确定所述平面方程为顶面方程;

第二删除单元,用于在所述三维点云中,删除所述平面方程相关联的三维坐标。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宽高计算模块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顶面方程所表示平面至所述底面方程所表示平面的距离, 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高;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利用所述三维点云是否能获取所述目标物体的至少两个侧面方程;

第一获得单元,用于在能获取所述目标物体的侧面方程时,利用所述顶面方程与侧面方程相交的直线方程,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和宽;

第二获得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取所述目标物体的侧面方程时,获得所述顶面方程所表示平面的长和宽,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和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获得单元,包括:

第一获得子单元,用于获得所述顶面方程与第一侧面方程相交的第一直线方程;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第一直线方程上多个三维坐标互相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距离中最大的值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长;

第二获得子单元,用于获得所述顶面方程与第二侧面方程相交的第二直线方程;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第二直线方程上多个三维坐标互相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距离中最大的值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宽。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获得单元包括:

第三获得子单元,用于获得所述顶面方程所表示平面的第一边界直线方程;

第三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第一边界直线方程上多个三维坐标互相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距离中最大的值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长;

第四获得子单元,用于获得所述顶面方程所表示平面的第二边界直线方程;

第四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第二边界直线方程上多个三维坐标互相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距离中最大的值作为所述目标物体的宽。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所述的任一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邻阈值计算模块,用于对于三维点云中每个坐标点,计算所述坐标点当邻居数目等于预设邻居数目时的邻阈值,所述邻阈值是指坐标点附近一定距离内的区域;

平均计算模块,用于对所有坐标点所计算出的邻阈值求平均,获得邻阈平均值;

判断模块,用于依次判断在三维点云中的每个坐标点所计算出的邻阈值是否大于所述邻阈平均值;

删除模块,用于将邻阈值大于所述邻阈平均值的坐标点确定为噪点,且在三维点云中删除所述噪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体积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物体的长、宽以及高,计算所述目标物体的体积,所述体积被计算为:体积=长*宽*高。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体测量装置进一步耦合到一目标物体图像获取装置,以获得所述目标物体的深度图像,所述目标物体图像获取装置包括:

摄像机,

摄像机支架,以及

底座;所述目标物体被放置于所述底座上,

其中,所述摄像机的放置位置高于所述目标物体,以使得所述摄像机可拍摄到所述目标物体的顶面。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