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9368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管网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通过管道对天然气等流体进行输送已成为国内外能源输送的主要方式。管道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周边环境等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精确、有效的管道检测装置对确保管道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管道内的检测装置包括磁漏检测装置和内径检测装置等。磁漏检测装置主要用于检测管道内壁上因腐蚀、裂纹等而产生的缺陷,内径检测装置则主要用于检测因为管道壁因疲劳、碰撞等而产生凹凸、机械变形等变径缺陷。使用时,需要将内径检测装置放入管道内,依靠管道内的气体流动实现该装置在管道内的移动。因此,需要时刻对该装置进行定位。

在现有的管道内径检测装置中,通常通过连接在内径检测装置上的发射机来实现。该发射机用于发射低频的电磁波信号,该低频的电磁波信号由地面上的接收装置进行接收,从而对该管道变径检测装置进行定位。但是,该低频信号容易受到干扰,从而使得定位不精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内径检测装置定位不精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包括:

在一端开设有环形槽的管道;

在环形槽底部铺设的绝缘层;

铺设在绝缘层上的线圈;

设置在线圈上的信号检测器,信号检测器包括信号发射器,处理器,存储器和标示器,用于检测流动在线圈上的电流信号,当电流信号超过预设定的值时,把电流信号与标示器中记载的标示符通过信号发射器发送至服务器;

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内径检测装置,内径检测装置内部设置有永磁铁,永磁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线圈垂直。

进一步的,内径检测装置包括腔体和围绕腔体对称均匀设置的若干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包括:

与腔体固定连接的支撑板;

分别通过前铰接件和后铰接件与支撑板铰接的前驱动杆和后驱动杆;

前驱动杆和后驱动杆靠近管道内壁的一端铰接有前移动轮和后移动轮,前移动轮和后移动轮之间设置有连接杆,在连接杆上设置有内径检测传感器;

与前驱动杆在前铰接件处固定连接的张紧杆,张紧杆的另一端通过弹簧与前移动轮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对称均匀设置的若干动力机构是8-10个动力机构。

进一步的,对称均匀设置的若干动力机构是8个动力机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通过内径检测装置与管道的配合实现精确定位,从而避免内径检测装置因发射器的信号丢失而被找不到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包括:

在一端开设有环形槽13的管道15;

在环形槽13底部铺设的绝缘层12;

铺设在绝缘层12上的线圈14;

设置在线圈14上的信号检测器17,信号检测器17包括信号发射器,处理器,存储器和标示器,用于检测流动在线圈14上的电流信号,当电流信号超过预设定的值时,把电流信号与标示器中记载的标示符通过信号发射器发送至服务器;

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内径检测装置,内径检测装置内部设置有永磁铁6,永磁铁6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线圈14垂直。

该内径检测装置包括腔体5和围绕腔体5对称均匀设置的若干动力机构,数量为8-10个动力机构,以8个为宜。动力机构包括:

与腔体5固定连接的支撑板18;

分别通过前铰接件7和后铰接件4与支撑板18铰接的前驱动杆8和后驱动杆2;

前驱动杆8和后驱动杆2靠近管道15内壁的一端铰接有前移动轮11和后移动轮1,前移动轮11和后移动轮1之间设置有连接杆3,在连接杆3上设置有内径检测传感器16;

与前驱动杆8在前铰接件7处固定连接的张紧杆9,张紧杆9的另一端通过弹簧10与前移动轮11固定连接。

使用时,将本发明放置于管道中。通过管道中介质的流动带动运行。当设置于内径检测装置中的永磁铁切割缠绕在管道上的线圈时,线圈产生电流。该电流会被信号检测器检测到。然后处理器将信号与预设定的值进行对比,当超过时,将该电流信号与标示符一起发送至服务器。通过本发明可以精确的确定内径检测装置所在的某一个管道。再配合射频器与射频接收器使用时,精度将大大提高。存储器用 于存储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一切参数和算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发明的实现过程中,有一些方法存在,但这些方法为现有技术,本发明也没有对方法提出改进。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天然气管网的内径检测系统,可以实现管道壁厚的自动检测和数据传输,降低了工人的工作量,规范了管道的检测部位,方便了后期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