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RFID的智能称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58757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RFID的智能称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智能称重方法。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识别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方便快捷。

一直以来,称量物品重量和物品重量数据的管理都是煤炭、水泥、化石、粮食、饲料、冶金、化工以及所有需要重量数据行业中的难题。企业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常采用红外识别、视频识别的方式来触发读取RFID标签或者使用传统的条形码技术,更有的只通过简单的每天大量的手工填单和计算来管理货物的重量。而红外、视频识别技术效率低下,出错率较高。传统的条形码技术是利用光电效应,利用条码阅读器将光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进而读出条形码存储的信息,但是这种方法往往需要条形码足够靠近识别器才能进行识别,所以使用起来不是非常快捷,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大型企业对物品重量管理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RFID方式自动采集物品重量信息并及时传送至后台信息系统给相关管理人员查看管理的方法,从而有效地管理重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的自动采集物品重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分别与用于获取物品重量数据的电子磅秤设备、RFID标签识读器和显示设备相连,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与物品信息资料数据库后台系统相连,并把通过RFID标签识读器读取带ID信息的RFID标签获得的RFID标签ID信息和重量数据一起发送到物品信息资料数据库,后台服务器系统通过逻辑分析再通过各种方式展现给用户。

优选地,所述RFID标签ID信息,已经提前录入物品信息资料数据库并与相关物品信息绑定,RFID标签提前嵌入在物品上,可供RFID识读器扫描。

优选地,所述电子磅秤设备包括用于数据输出的模块,并与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通信,通信方式包括蓝牙、WIFI、485总线、RS232串口。

优选地,所述RFID标签识读器包括用于识读RFID标签的设备及数据输出接收模块,与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通信,通信方式包括蓝牙、WIFI、485总线、RS232串口。

优选地,所述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用于:接收转发电子磅秤和RFID标签识读器的数据,控制其他设备的工作并实现称重的业务流程;当物体放在电子磅秤设备上称量,电子磅秤设备稳定获取到物体重量将数据传输给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拿到电子磅秤设备的数据后立即触发RFID标签识读器读取已经嵌入物品上的RFID标签ID的信息。

优选地,所述的物品信息资料数据库后台系统至少包括物品的名称、来源地、库存信息、生产单位、价格信息。

优选地,所述的显示设备包括LCD显示屏或者LED显示屏,用于显示重量读取信息、称重流程信息。

优选地,所述的RFID标签的ID信息和相对应的重量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物品信息资料数据库中。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提供比现有获取并统计称重数据更加便捷更加方便,称重流程更加简单,人员投入更少,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失误。例如应用在重量数据记录上,传统通过人工手写填单既要记录物品信息,重量,时间,数据计算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工作效率低下。本发明方法为相关人员提供了无需关注记录数据的工作,简化称重流程,通过RFID识别自动采集物品标签信息能轻松获取识别区分物品的信息,而通过获取重量数据触发RFID识读器,既保证了重量数据的正确可靠,而且减少了人力成本,和人为失误。管理人员可以再后台轻松获取物体重量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RFID方式的智能称重方法的模块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RFID方式的智能称重方法称重实施例中的操作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主要揭露一种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基于RFID方式的智能称重方法,其可应用在煤炭、水泥、化石、粮食、饲料、冶金、化工以及所有需要重量数据行业中。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通过基于RFID方式自动采集物品重量信息并及时传送至后台信息系统给相关管理人员查看管理的方法。该方法所使用的硬件设备包括电子磅秤,RFID标签识读器,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和一个后台服务系统。

本发明的步骤包括:将要称重的物体贴上已经将ID号录入到物品信息资料库的RFID标签,将物体放到电子磅秤上,把物体重量发送到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获取到重量信息,通过与RIFD固定式读写器通信触发RFID固定式读写器扫描物品上的RFID标签,读取成功后发送到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获取到标签ID信息和重量信息后屏幕上将显示称重成功并发出声音。等待特定时间通过网络传输到后台服务系统。

上述方法的实现需要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与称重设备,RFID识读器,和后台服务系统相互配合方能实现。而这些设备和服务器在架构上都包含一些基本组件,如总线、处理装置、存储装置、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装置、和通信接口等。总线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导线,用来实现服务器或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同各组件之间的通信。处理装置包括各类型的用来执行指令、处理进程或线程的处理器或者微控制器。存储装置可以包括存储动态信息的随机访问存储(RAM)等动态存储器,和存储静态信息的存储器(ROM)等静态存储器,以及包括磁或光学记录介质与相应驱动的大容量存储器。输入装置供用户输入信息到各个设备,如键盘、鼠标、手写笔、声音识别装置、或生物测定装置等。输出装置包括用来输出信息的显示器、打印机、扬声器等。通信接口用来使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与其他系统或者装置进行通信。通信接口之间可通过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光连接。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包含有用来管理系统资源、控制其它程序运行的操作系统软件,以及用来实现特定功能模块功能的应用软件或者程序指令。

RFID识读器用于读取物品上的RFID标签ID。RFID识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通讯器、读写器。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数据的交换。

RFID识读器通过RFID天线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RFID识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物品资料信息数据库中存储了所有物品的资料信息,所述物品信息包括物品的名称,来源地,库存信息,生产单位,价格等信息。把RFID标签ID录入到数据库中与物品信息相关联,所以在知道物品上RFID标签ID信息后,经过在数据库中进行查找便可以获得一系列与所述物品对应的数据信息,把获得的重量与之关联,即可统计物品的重量,供管理人员查看管理。

上述的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包括显示屏,实时显示称重过程。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开发程序模块实现对RFID识读器和电子磅秤数据逻辑处理,按照业务的需要控制设备的接收输出,实现对RFID识读器和电子磅秤控制,实现称重流程的业务逻辑。

如图2所示,相应提供一种通过基于RFID方式智能称重方法称重实施例中的操作步骤,具体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完成:

步骤1:把待称重的物品放入磅秤称重,电子磅秤称重,获取稳定的重量值,显示在仪表盘上,此时自动发数据到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

步骤2: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通过服务程序接收,接收成功后,触发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发送指令给RFID识读器。

步骤3:RFID识读器接收到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指令,开始读取物品上的RFID标签,把RFID标签信息传回给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

步骤4: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接收RFID识读器发回的数据,此时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显示称重完成发出声音。

步骤5:工业控制用计算机设备通过服务程序定时将获取的重量数据和标签ID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后台物品信息资料库,后台系统通过网页,短信等给用户提供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磅秤获取重量数据触发RFID射频识别读取物品的RFID标签信息,再通过网络传输到后台信息系统,这样全自动无线的方式很好解决了传统通过人工记录和录入系统的效率低下,错误率高的问题。传统通过红外,视频触发读取标签信息,提高了重量数据的正确率,降低了RFID标签的误读率,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通过后台信息系统能很好的统计获取管理人员想要的重量数据,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本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