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电弓动态特性测试实验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6490阅读:8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受电弓动态特性测试实验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定试验台,尤其涉及一种受电弓动态特性测试实验台。



背景技术:

受电弓安装在机车或动车的车顶上,它在电力牵引机车从接触网取得电能的电气设备。受电弓可分单臂弓和双臂弓两种,均由滑板、上框架、下臂杆(下框架)、底架、升弓弹簧、传动气缸等部件组成。负荷电流通过接触线和受电弓滑板接触面的流畅程度,它与滑板与接触线间的接触压力、过渡电阻、接触面积有关,取决于受电弓和接触网之间的相互作用。

受电弓动态特性测定试验台是运用半实物半虚拟的混合模拟技术,构成用于受电弓动态特性研究的试验台。在试验系统中,把实物受电弓作为被试对象。接触网的运动是由弓网间接触压力引起的,所以,试验台中计算机根据实测的接触压力进行接触网的运行模拟计算,安装在升降台上的激振器引发受电弓运动,进而引发接触网压力的变化,接触压力测定后再输送到计算机中进行仿真计算,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实现了受电弓运行的动态模拟。目前的受电弓动态特性测定试验台采取接触网柔性系统数学模型物,仿真程度不高,最终影响受电弓特性的测定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受电弓动态特性测试实验台。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受电弓动态特性测试实验台,包括升降台、受电弓、导线盘、机车电源和控制柜,升降台设置在控制柜的外框架内,升降台的上方设置有受电弓;受电弓的下端通过连接件与升降台的台面固定连接,受电弓的上端与导线盘接触;导线盘由机车电力导线制成,盘成椭圆形,通过转盘固定在控制柜的顶壁内侧;机车电源设置在转盘的左下方,通过电线与导线盘相连接;控制柜的上方外侧设置有电机,电机通过联轴器与转盘的中心相连接;

受电弓包括上框架、下臂杆和底架;上框架通过下臂杆与拉杆相连接;拉杆位于底架的上方,拉杆和底架之间设置有多个绝缘子组装件;上框架的上方设置有受电弓滑板。

受电弓设置在升降台的上方右侧。

升降台的下方设置有伸缩支腿,升降台通过销轴与伸缩支腿连接; 伸缩支腿的下端通过销轴与控制柜底板相连接。转盘为铝转盘。

本实用新型将受电弓固定在升降台上,并且将导线盘设计为椭圆形,在高速旋转的时候不断的变化,能够比较真实的模拟出机车运行的真实情况,得到较为真实的实验测试数据,仿真度较高,准确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态模拟原理图。

图中:1、升降台;2、受电弓;3、导线盘;4、机车电源;5、控制柜;6、转盘;7、电机;8、联轴器;11、伸缩支腿;21、受电弓滑板;22、上框架;23、下臂杆;24、拉杆;25、绝缘子组件;26、底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升降台1、受电弓2、导线盘3、机车电源4和控制柜5,其特征在于:升降台1设置在控制柜5的外框架内,升降台1的上方设置有受电弓2;受电弓2的下端通过连接件与升降台1的台面固定连接,受电弓2的上端与导线盘3接触;导线盘3由机车电力导线制成,盘成椭圆形,通过转盘6固定在控制柜5的顶壁内侧;机车电源4通过电线与导线盘3相连接;控制柜5的上方外侧设置有电机7,电机7通过联轴器8与转盘6的中心相连接;

受电弓2包括上框架22、下臂杆23和底架26;上框架22通过下臂杆23与拉杆24相连接;拉杆24位于底架26的上方,拉杆24和底架26之间设置有多个绝缘子组装件25;上框架22的上方设置有受电弓滑板21。

本实用新型的转盘6为铝转盘,强度高、质量轻。更为具体地,受电弓2设置在升降台1的上方右侧,机车电源4设置在升降台1的相对另一侧,位于转盘6的左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台1的下方设置有伸缩支腿11,升降台1通过销轴与伸缩支腿11连接,伸缩支腿11的下端通过销轴与控制柜底板相连接。在模拟实验时,由伸缩支腿11上下运动,带动升降台1进行运动。升降台1的作用一是安装固定受电弓2;二是可作为上部导线盘3等零部件检修更换的平台,方便维护调整;三是可产生能模拟实际运行状况的振动力并传递给受电弓滑板21。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之处还在于采用真实的机车电力导线制作成一定尺寸的椭圆形,形成导线盘3,并有铝制转盘6进行固定。电机为变频旋转电机,通过联轴器8与铝转盘连接,为其提供旋转动力源。在进行动态测试时,固定在升降台1上的受电弓2在激振源的作用下产生模拟机车运行时的振动,同时导线盘3在电机的电动下进行高速旋转,实现机车运行的线速度。如图2所示,其中,A点为近接触点,B点为远接触点;导线盘3与受电弓2实现了模拟机车运行的接触状态,由于导线盘3是椭圆形的,在高速旋转时,会与受电弓2的接触点产生不断变化,更加真实的模拟出实际运行的工况。

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