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面平整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550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建筑地面平整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建筑地面平整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地面建筑完成后,需要进行平整度的检测,以确定建造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现有专利有利用激光进行地面平整度检测的装置,如中国专利2012200536706公布的地面平整度激光检测仪,利用了激光测距的原理。但对于地面平整度的检测装置,并不多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地面平整度检测装置,用于实现对地面平整度的检测。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建筑地面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车体、竖梁、横梁和测量总成,在车体的底部设有行走轮,在车体的顶部设有竖梁,在所述竖梁的底部设有竖轴,所述竖轴转动安装在车体上,在所述车体上设有旋转电机,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设有主动齿轮,在所述竖轴上设有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

在所述竖梁上滑动安装有水平放置的横梁,在所述横梁与竖梁之间设有升降气缸,在所述横梁的底部铰接安装有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在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的下端铰接安装有定位架,所述定位架、横梁、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构成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在所述横梁与第二摆杆之间设有摆动气缸,所述摆动气缸与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构成了摆动总成;

在所述定位架上固定有测量总成,所述测量总成的主体为支架,在所述支架的上端设有支架第一支耳、支架第二支耳和支架第三支耳,在所述定位架上设有定位架第一支耳、定位架第二支耳和定位架第三支耳,所述支架第一支耳通过第一铰接轴与定位架第一支耳铰接,所述支架第二支耳通过第二铰接轴与定位架第二支耳铰接,第一、第二铰接轴共轴线设置,在支架第三支耳与定位架第三支耳之间设有定位气缸;

所述支架的下端敞口,在所述支架的敞口端的一侧设有一个凹槽,在所述支架的敞口端的另一侧设有两个凹槽,三个所述凹槽分别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在每一所述凹槽中设有推拉气缸,在所述推拉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挡板,在所述挡板上固定有顶杆,顶杆的作用端设有半球形接触面,顶杆的作用端穿过支架的敞口端端面后伸出支架;在所述支架的敞口端设有固定板,在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若干组等间距设置的杆套,且每组的若干杆套也等间距设置,在每一所述杆套中滑动安装有压杆,所述压杆的一端置于杆套的外部,在所述压杆上固定有圆板,在所述圆板上固定有圆锥形的顶尖,在所述圆板与杆套之间设有弹簧;在所述支架的内腔中转动安装有丝杠,在所述丝杠上配合安装有若干丝杠螺母,在所述丝杠螺母上固定有长杆,在所述长杆上固定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测距传感器,且测距传感器的数目与杆套的组数相同,当长杆与支架的内腔壁接触时,测距传感器与对应的一组杆套中位于最左侧的杆套对齐,此时通过测距传感器测量对应压杆的相对位置,丝杠每转动一次测距传感器移动的距离为成组的杆套中相邻两杆套轴线之间的竖向间距,在所述支架中设有驱动丝杠转动的旋转机构。

进一步地,在所述车体上设有安装槽,在所述安装槽中设有一对轴承,竖轴固定在轴承的内圈中。

进一步地,在所述竖梁的侧面设有长槽,所述升降气缸固定在长槽中,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与横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摆杆上设有耳板,所述摆动气缸的活塞杆与耳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移位电机和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移位电机固定在支架的内腔中,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在移位电机上的主动齿轮和固定在丝杠上的从动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地面平整度检测装置,通过摆动总成驱动测量总成靠近或远离地面,通过顶杆的设置,可以预先在地面上确定一基准平面(三点确定一平面的原理),然后撤销顶杆,在弹簧的作用下顶尖或与地面接触,或与地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再通过测距传感器测量顶杆的相对位置,通过移位电机的动作,驱动测距传感器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进而实现沿水平方向的地面的平整度检测。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简单,可有效实现对地面平整度的检测,且检测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车体与竖梁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横梁的驱动示意图;

图4为摆动总成的示意图;

图5为测量总成的剖视图;

图6为测距传感器的驱动示意图;

图7为压杆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支架与定位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9为测量总成工作时压杆与地面的位置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1车体,11行走轮,12安装槽,13轴承;

2竖梁,21竖轴,22从动齿轮,23主动齿轮,24旋转电机,25长槽,26升降气缸;

3摆动总成,31横梁,32第一摆杆,33第二摆杆,34摆动气缸,35耳板;

4测量总成,41支架,411支架第一支耳,412支架第二支耳,413支架第三支耳,42凹槽,43推拉气缸,44固定板,45长杆,46丝杠螺母,47丝杠,48齿轮传动机构,49移位电机;

5定位总成,51定位架,511定位架第一支耳,512定位架第二支耳,513定位架第三支耳,52第一铰接轴,53第二铰接轴,54定位气缸;

6杆套,60盲孔,61压杆,62圆板,63顶尖,64弹簧,65圆槽;

7测距传感器,71顶杆,72半球形,73挡板,8地面,91凹陷,92突起,10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车体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础部件,车体底部设有行走轮11,在车体的上方设有竖梁2,在竖梁的底部设有竖轴21,在车体顶部设有安装槽12,在安装槽中设有一对上设置的轴承13,在轴承的内圈中固定竖轴21,在竖轴上固定有从动齿轮22,在安装槽中设有旋转电机24,在旋转电机的输出端设有主动齿轮23,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配合。在竖梁的侧面设有长槽25,在长槽中设有竖向的升降气缸26。为保证车体的稳定,在车体的顶部的右侧设有配重块10。

如图3所示,在竖梁上滑动安装有横梁31,横梁的安装端一方面与竖梁滑动连接,另一方面固定在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上。在横梁的底部铰接有左右设置的第一摆杆32和第二摆杆33,在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的下端铰接有定位架5,在横梁与第二摆杆之间设有摆动气缸34,在第二摆杆上设有耳板35,摆动气缸的活塞杆与耳板铰接。定位架、第一摆杆、第二摆杆和横梁构成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该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与摆动气缸构成了摆动总成3

在定位架上设有测量总成4,如图5所示,测量总成的主体是支架41,支架为一端敞口的方形结构,在支架敞口端的上部设有一凹槽42,在支架敞口端的下部设有两个凹槽42,三个凹槽分别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在每一凹槽中分别固定有推拉气缸43,在推拉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挡板73,在挡板上固定有顶杆71,顶杆的作用点为锥形结构,且顶杆的作用端穿过支架后伸出支架,在顶杆的作用端上设有半球形72接触面。三个推拉气缸同步动作,当三个顶杆的半球形接触面均与地面接触后,顶杆与地面之间为点接触,此时三个顶杆与地面的接触点确定了一平面。

如图8所示,在支架上设有支架第一支耳411、支架第二支耳412和支架第三支耳413,支架第一支耳、支架第二支耳和支架第三支耳分别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在定位架上设有定位架第一支耳512、定位架第二支耳513和定位气缸54,支架第一支耳通过第一铰接轴52与定位架第一支耳铰接,支架第二支耳通过第二铰接轴53与定位架第二支耳铰接,第一、第二铰接轴共轴线设置,在定位架第三支耳与支架第三支耳之间设有定位气缸54,在定位气缸的作用下驱动支架相对定位架的摆动,且摆动时以第一铰接轴或第二铰接轴为转动轴。定位架和定位气缸构成了定位总成,当地面的平整度较差时,可驱动定位总成动作,使得三个顶杆的圆球形接触面均与地面接触。

在支架的敞口端固定有固定板44,在固定板上设有若干组上下等间距布置的螺纹孔,且每组的若干螺纹孔也上下等间距设置,每组的螺纹孔设置为五个为宜。在每一螺纹孔中分别螺纹安装有杆套6,如图7所示,在杆套中滑动安装有压杆61,压杆和杆套均为圆形结构,在杆套的左端设有盲孔60,压杆的一端穿过盲孔后伸出杆套,在盲孔中固定有弹簧64,弹簧空套在压杆上,在位于杆套外部的压杆一端固定有圆板62,在圆板上固定有顶尖63,顶尖为圆锥形结构,在杆套的右端设有圆槽65,压杆的右端置于圆槽中。在支架的内腔中转动安装有丝杠47,在丝杠上配合安装有若干上下等间距设置的丝杠螺母46,在若干丝杠螺母上固定有长杆45,长杆与丝杠平行设置。在长杆上固定有若干上下等间距设置的测距传感器7,若干测距传感器分别与若干组杆套对应。为驱动长杆的上下移动,如图6所示,在移位电机49与丝杠之间设有齿轮传动机构48,齿轮传动机构包括固定在丝杠上的从动齿轮和固定在移位电机上主动齿轮。当长杆的顶部与支架的内壁接触时,若干测距传感器分别与若干组杆套中位于最上方的杆套左右对齐,此时测距传感器可以测量每组杆套中最上方的压杆的位置。驱动移位电机动作一次,通过齿轮传动机构和丝杠螺母副(丝杠和丝杠螺母)驱动长杆向下一段距离,该距离等于每组杆套中相邻两杆套之间的间距。此时测距传感器与每组杆套中自上而下数第二个杆套中的压杆对应,以用于测量第二个压杆的位置,以此类推,直至测量完每组中的五个压杆的位置。如图9、图10所示,测量时,顶尖朝向地面8,有的顶尖与地面不接触,此处的地面凹陷91,测距传感器测得的与压杆之间的距离较大。有的顶尖与地面接触,且弹簧受压缩,此处的地面突起92,测距传感器测得的与压杆之间的距离较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