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干式荧光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538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干式荧光检测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荧光检测仪,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干式荧光检测仪。



背景技术:

干式荧光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快速医疗检测技术,该技术是以干式荧光测试卡为载体,通过测量光路,条码识别器和测试平台的组合使用,来进行快速医疗检测的一种检测技术。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强、需样品量少和方法简单等优点,在医疗检测中的应用较广泛。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是干式荧光检测技术发展应用的一款检测设备,通过与适配的基于荧光免疫层析法的特定干式试剂配套,供各年龄阶段患者样本的免疫荧光检测用。

CN 105548132A公开了一种荧光检测仪,在一扇形板上沿周向设置多个卡槽,每个卡槽可安装试剂卡卡盒。每个试剂卡卡盒底部设有推动结构,推动结构推动对应位置的试剂卡卡盒最底部的试剂卡向试剂卡固定件(载卡舌)移动。

此种试剂卡的推动机构(喂卡机构)安装过程中需要对扇形板进行多次定位,安装误差较大;而且后续调试中还需不断的对转盘、喂卡机构微调以达到使用要求,增加了调试难度,影响整机性能;并且多套推动结构的设计方式也造成检测仪结构复杂,不利于节约成本和简化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自动干式荧光检测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干式荧光检测仪,包括:

样本进出机构,包括样本传动装置、可以放置多根样本试管的试管架和试管架放置板,试管架安装在试管架放置板上,试管架可在样本传动装置的驱动下将样本试管从待检位运送至取样位;

取样机构,包括取样装置、移液装置和存放多个缓冲液盒的缓冲区,所述取样装置通过移液装置的驱动在取样位、缓冲液盒以及上样位之间来回切换;

转盘机构,包括转盘、驱动转盘旋转的转盘驱动装置,转盘沿径向设有若干容纳试剂卡的载卡舌,载卡舌的一端延伸至转盘边缘,转盘在转盘驱动装置的带动下旋转使载卡舌到达不同角度而位于上样位、检测位、丢卡位和进卡位,进卡位至少有两个;

喂卡机构,包括喂卡装置、摆动装置和至少两个卡盒,各卡盒沿周向设置于转盘外周,每个卡盒的出口均能与一个进卡位相对从而每个卡盒的对应位置形成一个喂卡位,喂卡装置设置于转盘外周并能与转盘同轴旋转,摆动装置连接所述喂卡装置并驱动喂卡装置旋转到达不同的喂卡位,喂卡装置还包括能够沿转盘的径向将卡盒内的试剂卡拨入进卡位的拨卡部件;

检测机构,包括检测头,用于对检测位的试剂卡进行数据采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摆动装置配有转动定位件,喂卡装置的旋转过程中,所述转动定位件将喂卡装置依次定位至喂卡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定位件包括与喂卡装置联动的摆动光栅盘,喂卡装置与摆动光栅盘同轴心旋转,所述摆动光栅盘的周向上设有与若干个检测缺口,相邻检测缺口围成的夹角与相邻卡盒围成的夹角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盘配有旋转定位件,转盘旋转过程中,所述旋转定位件将载卡舌的定位至与喂卡位对心的位置,所述旋转定位件包括与转盘联动的转盘光栅盘,转盘与转盘光栅盘同轴心旋转,所述转盘光栅盘的周向上均布设有若干个的定位缺口,相邻卡盒围成的夹角角度为相邻定位缺口围成的夹角角度的整数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盘和喂卡装置的旋转轴心的位置固定设置有一根定轴,转盘与喂卡装置分别通过各自的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在定轴上,所述转盘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转盘的转动连接件来驱动转盘旋转,所述摆动装置通过驱动喂卡装置的转动连接件来驱动喂卡装置旋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盘的上方设有光电开关,所述光电开关位于卡盒延伸方向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头外接有横向驱动单元,所述横向驱动单元驱动检测头在水平方向上作到达检测位或远离检测位的横向平移,检测头上还接有与其联动的丢卡装置,在检测头远离检测位的过程中,所述丢卡装置进入丢卡位的载卡舌内并向转盘边缘平移从而将载卡舌内的试剂卡踢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丢卡装置包括长条状的丢卡片,所述丢卡片呈水平横向布置,丢卡片一端固定连接检测头,另一端为踢卡端,检测位与丢卡位对向并对称布置在转盘的转动中心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样本进出机构包括识别与扫描装置,所述识别与扫描装置位于待检位至取样位路径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取样装置包括穿膜单元和取样单元,穿膜单元连接在移液装置上并通过移液装置的驱动在缓冲液盒和取样位之间切换,取样单元连接在移液装置上并通过移液装置的驱动在缓冲液盒、取样位、上样位之间切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摆动装置驱动喂卡装置的旋转来到达不同的喂卡位,然后拨卡部件将试剂卡推送入对应位置的载卡舌中,相对于传统技术中每个存放卡盒位置对应配套一套独立的推送结构来说,能够减少大量冗余的结构设计,从而节约成本,使多项目荧光检测仪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荧光检测仪的俯视图;

图2是荧光检测仪的轴测图;

图3是荧光检测仪的另一角度的轴测图;

图4是样本进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喂卡机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6是喂卡机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7是喂卡装置到达不同喂卡位的示意图;

图8是喂卡装置及摆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摆动光栅盘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转盘光栅盘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卡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检测装置与丢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检测仪检测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检测头从检测位运行至丢卡位的示意图;

图15是丢卡状态示意图;

图16是取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荧光检测仪的工作原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6所示的自动干式荧光检测仪,包括样本进出机构100、取样机构200、转盘机构300、喂卡机构400和检测机构。

其中,参考图5至图7,以及图13至图15,转盘机构300包括转盘31和驱动转盘31旋转的转盘驱动装置。转盘31呈水平布置,在转盘31上设有若干个容纳试剂卡的载卡舌311,载卡舌311长度方向为转盘31的径向,其一端为试剂卡插入和取出的取插口,该取插口延伸至转盘31边缘,方便试剂卡取插。多个载卡舌绕转盘31的周向均匀地等间距布置,相邻载卡舌之间所围成的夹角均是相等的,比如实施例中相邻载卡舌之间围成的夹角约为22°。所述的转盘驱动装置连接转盘31,驱动转盘31在水平面上绕轴心旋转,从而载卡舌也随着转盘31的转动到达不同的角度位置而位于上样位、检测位、丢卡位5和进卡位4上。

所述的上样位是将调配好的检测液体投放(滴入)试剂卡中;所述的检测位是检测已经上样的试剂卡;所述的丢卡位5是将已经经过检测的试剂卡踢出载卡舌;所述的进卡位4至少有两个,主要用于从之后描述的不同的喂卡位中喂入试剂卡,以用于后续的上样。

参考图1至图4,所述的样本进出机构100用于样本试管的输送,其包括样本传动装置、试管架11和试管架放置板12,试管架11安装在试管架放置板12上,试管架11上可以放置多根样本试管,并且试管架11可在样本传动装置的驱动下将样本试管从待检位运送至取样位1。

参考图1和图4,试管架放置板12安装在一滑块141上,滑块141与纵向设置的滑轨142滑动配合,样本传动装置为丝杠螺母结构143,丝杠螺母结构143的螺母部分连接上述的滑块141,从而试管架放置板12、试管架11以及试管架11上的试管可以在图1的左右方向、图4的前后方向上纵向平移。如图1所示,试管架11移动至最左侧时样本试管处于待测位6,试管架11移动至最右侧时样本试管处于取样位1。样本试管的取样位1并不一定仅仅是一个点位,而可能是多个点位,也即每根样本试管随着试管架11到达如图1所示的滑块的最右端,或者如图4所示滑块141的最前端时,每根样本试管都处于取样位1。

样本进出机构100还包括识别与扫描装置13。所述识别与扫描装置13位于待检位至取样位1路径的上方,具体包括沿横向设置的丝杠螺母传动结构131,丝杠螺母传动结构131通过两侧的支撑架134支撑而始终位于试管架11的上方。丝杠螺母传动结构的螺母可以横向平移,并且螺母上间接或者直接地连接有识别器132和扫码器133。

识别器132用于识别试管架11上有无样本试管并进行计数,若某位置有则由旁边的扫码器133执行扫描一维码工作;若该位置无样本试管识别器132横向移动一个位置对下一个样本试管进行识别,如此循环,直至对试管架11的所有位置进行识别。

参考图1至图3,所述的取样机构200,包括取样装置、移液装置和存放多个缓冲液盒7的缓冲区。取样装置通过移液装置的驱动在取样位1、缓冲液盒7以及上样位2之间来回切换,其大致过程如下:取样装置从取样位1的样本试管中吸取样本液,之后加入缓冲液盒7内混匀,再将吸取混合液体至上样位2中,将混合液加入空白的试剂卡中,以进行后续的检测。

参考图16,所述的取样装置包括穿膜单元21和取样单元22。穿膜单元21包括一根可以上下升降的刺穿针211,取样单元22能够上下升降、自动夹持和固定TIP头213,并通过外置的柱塞泵产生的吸气与吐气作用,利用TIP头吸取吸液和吐出已吸取的液体。取样装置属于现有技术,因此对其具体结构不做详细的描述。

具体来说,参考图1至图3并结合图16,荧光检测仪上预先放置多个缓冲液盒7和TIP头卡盒,每个缓冲液盒7和每个TIP头卡盒的上端开口处均具有铝箔。刺穿针211移动至TIP头卡盒处刺穿铝箔,取针部件移动取出TIP头213并进行计数,取出TIP头后,取针部件携带TIP头移动至取样位1从样本试管中取样本,之后刺穿针211移动至缓冲液盒7位,刺穿缓冲液盒铝箔,取针部件移动至刺穿铝箔的缓冲液盒位将取出的样本加入至缓冲液盒,之后利用吸吐结构对此缓冲液盒内液体吸吐设定的次数后,再吸取定量的混匀液。

所述移液装置包括第一移液单元23和第二移液单元24,穿膜单元21以及取样单元22均安装在第一移液单元23上。该所述第一移液单元23主要用于驱动穿膜单元21、取样单元22的纵向平移。第二移液单元24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移液单元23,可以带动第一移液单元23的横向平移。通过第一移液单元和第二移液单元的驱动,穿膜单元21的穿刺针具有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平移自由度,从而能在缓冲液盒7和取样位之间切换,取样单元22具有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平移自由度,从而能在缓冲液盒7、取样位、上样位和TIP头卡盒之间切换。所述的第一移液单元和第二移液单元可以为导轨滑块的配合结构,也可以是丝杠螺母的配合结构,总之能实现平面移动的结构都能满足穿膜单元21、取样单元22的驱动需求。

参考图1-3以及图5-11,所述的喂卡机构400包括喂卡装置、摆动装置和卡盒41。

实施例中的卡盒41为5个,当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更多或少于5个。各卡盒41沿周向设置于转盘31的外周,每个卡盒41的出口均能与一个载卡舌的取插口(进卡位)对中。所述的对中是指卡盒41的出口中心线与对应的载卡舌的中心线重合,试剂卡从卡盒41被推送出后恰好进入相应位置的取插口,因此每个卡盒41的对应位置均能形成一个喂卡位,通过以下所述的喂卡装置将试剂卡从该喂卡位喂向相应的进卡位4。

参考图11,各卡盒41呈扇形状地位于转盘31外周,其由位于卡盒41底部的卡仓支撑板411固定。卡仓支撑板411也是扇形状,并且在其表面设置有用若干个卡槽412,各卡盒41的底部开口并且各卡盒41底部开口处对应在一个卡槽的位置,卡盒41内的试剂卡可以落入对应的卡槽中,每个卡槽的位置可以看成是一个喂卡位。卡盒41底部的朝向转盘31的一端也开口,以便于试剂卡从卡槽向转盘31的载卡舌运动,卡槽412的底端也开口,用于以下所述的拨卡部件42的进入。当一个试剂卡喂卡完毕后,上方的试剂卡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落入相应的喂卡位。每个卡盒41均配备一个卡仓检测器413,该卡仓检测器413朝向卡盒41内部的试剂卡,用于检测该卡盒41内是否有试剂卡。一般来说,每个卡盒41放置的试剂卡均对应某一项目的检测,也即是每个喂卡位喂送的试剂卡是用于不同项目的检测。但是有时候,根据检测项目的需求,不同卡盒内可放相同的试剂卡,检测相同的项目。

参考图5、6和7,所述的喂卡装置位于转盘31外周,喂卡装置包括能够沿转盘31的径向靠近或远离取插口(进卡位4)的拨卡部件42,拨卡部件42靠近进卡位的过程定义为喂卡步骤,远离进卡位的过程定义为复位步骤。喂卡装置是可以摆动(转动)的,这将在以下描述。

所述的摆动装置连接所述喂卡装置,并驱动喂卡装置绕心旋转。如图7所示,喂卡装置绕心旋转的过程中会依次到达不同的卡盒位置(喂卡位A、B、C、D、E),而每个卡盒中可以放入不同项目的试剂卡,当喂卡装置旋转至不同喂卡位后,拨卡部件42将相应的试剂卡从卡盒底部推送进载卡舌内。

实施例中的转盘31与喂卡装置的旋转轴心是重合的。因此,喂卡装置旋转之后不会相对于转盘31上的载卡舌发生径向偏离。

上述的喂卡机构,相对于传统技术中每个卡盒位置对应配套一套独立的推送结构来说,能够减少大量冗余的结构设计,从而节约成本,使多项目检测仪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优选的,摆动装置配备有转动定位件。摆动装置的旋转过程中,通过转动定位件的控制作用,喂卡装置能够依次分别定位至各喂卡位。简单来说,转动定位件使得摆动装置能够驱动喂卡装置绕轴心定角度旋转,并且其旋转的角度根据上位机给出检测项目指令而定,使得喂卡装置能够达到相应的喂卡位,并与卡盒位置相对应。

具体来说,参考图5、图6、图8和图9,转动定位件包括圆盘状的摆动光栅盘43。摆动光栅盘43呈水平状,与喂卡装置联动并且与喂卡装置同轴心旋转。摆动光栅盘43的周向上设有五个检测缺口431,相邻检测缺口431围成的夹角与相邻卡盒围成的夹角相等。实际上,实施例中相邻卡盒所形成的夹角约为11°,那么相邻检测缺口431所形成的夹角也约为11°。上述的每个检测缺口431的位置对应于喂卡装置旋转过程的停留位(喂卡位A、B、C、D、E)。具体的,在荧光检测仪靠近卡盒的某个放置安装设置光电感应器,喂卡装置旋转某一特定角度后,光电感应器检测到检测缺口431,则控制摆动装置停止运行,此时某一载卡舌的取插口(进卡位)恰好对心于一个卡盒的出口,与某一喂卡位对齐,方便试剂卡的喂卡步骤。

相对应的,转盘31也配有旋转定位件。转盘31的旋转过程中,通过旋转定位件的作用,转盘31将载卡舌的取插口定位至卡盒出口对心的位置。简单来说,旋转定位件使得转盘31能够绕轴心定角度旋转,并且其旋转的角度由上位机的指令确定,使得载卡舌能够达到相应的进卡位。

具体可参考图6和图10,旋转定位件包括圆盘状的转盘光栅盘32。转盘光栅盘32呈水平状,与转盘31联动并且转盘31同轴心旋转。转盘光栅盘32的周向上均布设有若干个定位缺口321,相邻卡盒(喂卡位)围成的夹角角度为相邻定位缺口321围成的夹角角度的整数倍。由于实施例中相邻卡盒所形成的夹角约为11°,相邻定位缺口321所形成的夹角也是11°为最佳。上述的每个定位缺口321的位置对应于转盘31上的载卡舌的进卡位4。具体的,在转盘31的上方可以安装光电感应器,转盘31带动载卡舌旋转某一特定角度后,光电感应器检测到定位缺口321,则控制转盘31停止旋转,此时某一载卡舌的取插口(进卡位4)恰好对心于一个卡盒的出口,方便从喂卡装置接收试剂卡。

优选的,转盘31和喂卡装置的同轴心旋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参考图8,并结合图5至图7,在荧光检测仪的底座700上固定接有一定轴45,该定轴45的轴心与转盘31和喂卡装置的旋转轴心重合。转盘31与喂卡装置分别通过各自的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在定轴45上。从而,转盘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转盘31的转动连接件来驱动转盘31旋转,摆动装置通过驱动喂卡装置的转动连接件来驱动喂卡装置旋转。

以上这种通过定轴45安装转盘31、喂卡装置的结构具有以下的优点:

转盘31与喂卡装置通过定轴45这一定位中心同轴安装并同轴旋转,对于两者的安装精度有一定的保证;喂卡装置安装过程中均以定轴45定位,与现有的将喂卡装置与转盘无关联安装的方式相比,无需多次定位,减少装配误差;另外,由于此喂卡装置使用的定轴45同样为转盘31的安装定位中心,因此整个喂卡结构的安装误差降低,对零部件的精度要求可适当放宽,同时减少了后续调试过程中机构校准微调,减轻调试员的工作难度,提高其工作效率,确保整机的使用性能。

继续参考图8,喂卡装置对应的转动连接件包括轴套461,轴套461转动连接在所述定轴45外周。摆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轴套461,转动定位件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所述轴套461。

具体可参考图6和图8,摆动装置包括摆动电机471、带传动结构472、轴套461、转动连接块473。摆动电机471固定安装在荧光检测仪的底座700上,带传动结构输出端的同步轮474套于定轴45外周并连接所述轴套461,轴套461插装在转动连接块473的上下贯通的穿孔475中,轴套461的外壁设置有平面槽位462,穿孔475具有与平面槽位462配合的连接面,从而轴套461的转动可以带动转动连接块473的转动。该所述转动连接块473的长度方向朝转动中心的径向延伸并在转动连接块473的末端连接上述的喂卡装置。

作为转动定位件的摆动光栅盘43套于定轴45外周并与定轴45同轴心,摆动光栅盘43可以直接与转动连接块473连接以跟随轴套461的联动旋转,也可以连接在轴套上以跟随轴套461联动旋转。

转盘驱动装置对于转盘31的驱动方式也可以与摆动装置驱动喂卡装置的结构类似。

继续参考图5和图8,拨卡部件42包括一块竖向的安装基板421,安装基板421的长度方向为沿转盘31的径向。安装基板421底部设有行走轮422,该行走轮422的安装方向与转盘31旋转方向相同,用于承托安装基板421并作为导向。安装基板421上设置有径向的导轨423,导轨423上导向设置有试剂卡推块424,试剂卡推块424沿导轨423的往复平移过程就是喂卡步骤与复位步骤的切换,简单看来,试剂卡推块424朝转盘31转动中心平移的过程为喂卡步骤,试剂卡推块424远离转盘31转动中心的平移过程为复位步骤。安装基板421上设有驱动试剂卡推块424在导轨423上往复平移的推动单元,实施例中为带传动驱动结构425。另外,安装基板421通过插装在转动连接块上实现了两者的固定连接。另外,导轨423的两端应该具有限位结构,以对试剂卡推块424的移动行程进行限制。

优选的,参考图5至图7,在转盘31的上方设有光电开关33,光电开关33位于卡盒延伸方向的上方,也即位于转动的载卡舌的上方,用于判断喂卡是否到位。

参考图12至图15,所述的检测机构包括检测头500,用于对检测位3的试剂卡进行数据采集。检测机构的原理是对位于检测位3的试剂卡上的检测区域发射预定波长的激发光,之后收集试剂卡发出的反射光并转换为电信号。

检测头500外接有横向驱动单元,横向驱动单元驱动检测头500在水平方向上作横向平移,该横向平移是指检测头500如,13所示的到达检测位3的载卡舌上方,以及如图14所示的逐渐远离检测位3。检测头500连接有丢卡装置600,所述的丢卡装置600与检测头500联动,如图14所示,在检测头500远离检测位3的过程中,丢卡装置逐渐从丢卡位5的载卡舌端部进入载卡舌内部并向转盘31边缘移动,直至丢卡装置600至少有一部分从该位置载卡舌的取插口穿出,从而将试剂卡踢出,形成如图15所示。

荧光检测仪检测与丢卡联动的过程如下:检测头500横向移动至检测位3的载卡舌上方,对处于检测位3的试剂卡进行扫描条码、测量,如图13所示;上述动作完成后检测头500反向移动而远离检测位3,如图14所示;因为此时会有一个载卡舌转动至丢卡位5,检测头500反向移动的过程中,丢卡装置600到达丢卡位5,并将该位置的载卡舌内的试剂卡由取插口踢出,如图15和所示;之后检测头500返回;转盘31转动一定角度,另一个载卡舌到达检测位3,检测头500对该载卡舌中的试剂卡进行检测;如此反复循环。通过这种检测、丢卡的联动的结构,相比于分别配备检测、丢卡两套独立的机构的检测仪来说,简化了结构与算法,减少等待时间,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有效的节约了仪器成本,减轻了仪器的重量。

参考图12,丢卡装置600包括长条状的丢卡片61,丢卡片61呈水平横向布置,其一端固定连接检测头500,另一端为踢卡端,踢卡端用于进入丢卡位5的载卡舌中将试剂卡踢出。参考图13至图15,实施例中,旋转至检测位3的载卡舌与旋转至丢卡位5的载卡舌对向布置并相对于转盘31的转动中心对称。具体来说,载卡舌311和载卡舌312的连线为横向,与检测头500、丢卡片61的平移方向一致,从而丢卡片61更方便地进入丢卡位5的载卡舌311内,也方便将试剂卡踢出。

参考图12,丢卡片61的端部设有向下弯折的弯折片62,弯折片62构成踢卡端。通过弯折片的向下弯折90度,丢卡片61不需要整体进入载卡舌内,仅需要弯折片62进入载卡舌内与试剂卡接触即可,这样可以方便丢卡片61的设计,除去弯折片部分,丢卡片61可以设计成任何宽度。所述弯折片的宽度设计成小于取插口的口径,方便穿过取插口,更容易将试剂卡踢出。

转盘31上方固定设有水平布置的测量平台63,用于承载上述的丢卡装置600和检测装置。测量平台63上设有沿横向的导轨64,横向驱动单元包括与导轨64滑动连接的滑块,滑块在图中被检测头500所遮挡而并未示意。滑块由横向驱动部件驱动且滑块固定连接检测头500。滑块沿导轨64的横向滑动能带动检测头500和丢卡片61的横向平移。

所述的横向驱动部件包括沿横向回转运行的带传动结构。所述的带传动结构包括传动带65、与传动带65连接的两个同步轮66、67以及驱动其中一个同步轮66转动的电机68。作为带传动结构的输出端,传动带65连接滑块以带动滑块的平移,或者传动带65上啮合连接有作为次级传动件的传动块,所述的传动块连接滑块。

驱动所述一个同步轮66的电机68为步进电机,安装在测量平台63上。

参考图13,位于丢卡位5的载卡舌的下方设有出卡槽51,用于对被踢出的废弃试剂卡导向至收集废卡的装置部件。

上述的样本进出机构100、取样机构200、转盘机构300、喂卡机构400和检测机构均配有控制机构,用于控制上述各机构的自动运行。

以下结合图17描述荧光检测仪的工作过程。

检测仪开机后各相关机构复位,工作人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试管架11、缓冲液盒7、TIP头卡盒、卡盒41、试剂卡放置到相应位置);

上位机给出指令,样本进出机构100工作,将试管架11推入检测仪,识别器132识别试管架11上有无样本试管并进行计数,若有样本试管则由扫描器133执行扫描一维码工作,若无样本试管,识别器132移动一个位置对下一个试管进行识别;扫描完成后,判断样本试管是否识别完毕,若未完全识别试管数,将进行识别、扫描循环,若识别完毕进行判定是否完成上位机指令要求识别、扫描样本试管数,如果完成,识别与扫描装置13停止工作,若未完成,检测仪将处理(后续取液)完的试管架推出仪器,将下一个试管架推入仪器循环上述动作;

取样机构200接收试管扫描信号后,首先穿膜装置刺穿针211移动至相应位置刺穿TIP头卡盒的铝箔,取针部件取出TIP头并进行计数,取出TIP头后,取针部件移动至取样位1并利用吸吐结构吸取样本,之后刺穿针211移动至缓冲液盒7位,刺穿缓冲液盒铝箔,取针部件移动至刺穿铝箔的缓冲液盒7将取出的样本加入至缓冲液盒7,对此缓冲液盒7内液体吸吐设定的次数后吸取定量的混匀液;

移液装置驱动取针部件,将取出的混匀液移动至转盘上样位2的试剂卡上,把混匀液滴入上样位2的试剂卡上;之后移液装置移动至并未图示的收纳盒处,将已用过的TIP头丢入收纳盒内;

上述动作完成后,荧光检测仪判断是否还有TIP头卡盒和缓冲液盒,若有移动至下一个TIP头卡盒的位置,循环上述动作,若无TIP头卡盒和缓冲液盒,再次进行判断是否转移上位机要求的所有样本,如果完成,取样机构200停止工作,如果未完成,检测仪将发出警示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加缓冲液盒和TIP头,循环上述动作;

转盘机构300接收上位机指令后,转动转盘31将空位载卡舌转至所需进卡位4,喂卡装置旋转至相对应喂卡位,利用拨卡部件42将试剂卡推入载卡舌,之后转盘31转动将对应试剂卡转至上样位2等待混匀液滴入试剂卡,混匀液滴入试剂卡后,等待设定的反应时间(此过程转盘可能转动进行其他动作)后,转盘31将反应后的试剂卡移动至检测位3,对此试剂卡进行检测,保存检测数据,检测完后检测头500反向移动,将对立位的已检测过的试剂卡踢出;

上述动作完成后,判定是否完成上位机指令上规定的检测项目,若未完成,转盘机构300寻找空位载卡舌,循环上述动作,若完成,等待所有检测完的试剂卡踢出,转盘机构300停止动作,仪器停止运转。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