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267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分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自动分析装置等分注机构中通过将流体控制阀内的气泡除去而实现的高精度微量分注技术。



背景技术:

在生化自动分析装置中随着未来趋势的微量化的进展而要求同时提高定量性、再现性。另外,作为在生化分析装置中用于分注检体、试剂的技术,一般地广泛采用利用注射泵进行分注而实现预定的液体的吸引和排出的技术。高精度分注技术是实现微量分注中的定量性、再现性的最重要的关键技术。

在分注装置中多在将液体排出的喷嘴和注射泵之间具备用于对流体的方向进行控制的阀,且能够利用该流体控制阀实现复杂的流路结构。在这种分注机构中,在反复进行液体吸引的分注动作中,有时会有在收容液体且用于流体控制的内壁、用于流路连接的凹凸部上附着气泡的情况。若在附着有气泡的状态下进行微量分注则会导致如下问题:因气泡的体积变化而引起流路内的内压发生变动,导致所要分注的液体的量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分注精度降低。

因此,公知有在分注装置中设置特别的机构来除去气泡并具备例如专利文献1那样用于气泡除去的振动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420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由于需要为了除去气泡而设置特别的振动机构,因此存在导致分注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注装置,其是通过对流体控制阀的固定方法进行研究而能够非常简便地使流体控制阀内留存的气体减少,且通过容易地除去气体而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微量分注精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自动分析装置中,是与使对微量液量进行吸引或排出的流路开闭的流体控制阀的配置以及与流体控制阀连接的流路构造、中心、固定用金属板、注射泵动作有关的发明。本发明是通过具有以下特征的装置结构来解决本课题。

例如本发明具备:排出喷嘴;送液管,其配置为连接容纳有试剂的试剂瓶和所述排出喷嘴,且形成所述试剂的流路;以及流体控制阀,其配置在将所述试剂瓶与所述排出喷嘴相连的送液管的路径上,所述流体控制阀具备:具有导液口和排液口的所述试剂的流路;以及设置在所述流路途中的隔膜阀,以将所述隔膜阀配置于所述流体控制阀的流路下方的朝向配置所述流体控制阀。

更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以相对于流路及重力线方向将流体控制阀的驱动方向定位于倾斜方向的方式,使流体控制阀的配置方向旋转180°且进行倾斜配置。另外,其特征在于,由流体控制阀、送液泵、配管、排出口、液体供给源及液体构成,且以流体控制阀的排液口在比导液口高的位置的方式保持倾斜进行配置,且流体控制阀的隔膜的阀室侧的面朝向上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分注装置,其是通过对流体控制阀的固定方法进行研究而能够非常简便地使在流体控制阀内留存的气体减少且通过容易地除去气体而实现高精度的微量分注精度。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及效果通过以下对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更加明了。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生化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机构的系统图。

图2使用隔膜式二通电磁阀剖面的模式图来表示隔膜配置于上部时的气泡的附着位置。

图3使用隔膜式二通电磁阀剖面的模式图来表示隔膜配置于下部时的气泡的附着位置。

图4使用将隔膜式二通电磁阀倾斜地配置时的剖面的模式图来表示隔膜配置于下部且流体从in(入口侧)朝向out(出口侧)且从下向上的状态。

图5表示对流体控制阀的安装角度的定义进行说明的图。

图6表示生化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机构和控制部的系统图、及与各构成物的配置有关的模式图。

图7表示隔膜式二通电磁阀剖面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隔膜式二通电磁阀(常闭)的阀开口时的模式图。

图9是表示隔膜式二通电磁阀(常闭)的阀闭口时的模式图。

图10表示固定于可动式金属板的流体控制阀的分注动作时的图。

图11表示固定于可动式金属板的流体控制阀的维护时的图。

图12表示采用了安装金属板的流体控制阀的分注动作时配置的图。

图13表示采用了安装金属板的流体控制阀的维护时配置的图。

图14表示倾斜角θz的气泡去除比较表。

图15表示倾斜角θr的气泡去除比较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分注装置及采用了该分注装置的分析装置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生化自动分析装置具有图1所示那样的分注机构。分注机构由排出喷嘴100、注射泵101、流体控制阀(排出喷嘴侧)102、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3、送液管104构成,且将以容纳于试剂瓶105的状态被保持的试剂向反应容器进行分注。送液管104以将试剂瓶与排出喷嘴连接的方式配置且形成试剂的流路。流体控制阀(排出喷嘴侧)102、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3配置在将试剂瓶与排出喷嘴连接的送液管104的路径上。

虽然在实现微量分注时优选分注机构的结构件为以下部件,但是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下述部件。此外,这里所说的微量定义为0.2ml以下,尤其是对于4μl以上120μl以下的范围内的分注效果进行说明。

排出喷嘴100优选以使得溶液排出时的流体的方向和速度均匀的方式且为了使溶液的液体排尽更佳而采用不锈钢等金属制成内径约0.5mm以下。注射泵101为了减小压损而具有由丙烯酸树脂制成的缸和由氟化聚合物制成的柱塞,并优选利用滚珠丝杠和步进电机来实现对排出、吸引的驱动。流体控制阀(排出喷嘴侧)102、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3由于开闭速度快、闭阀时的泵送量少而优选采用隔膜式的电磁阀。以上结构作为市售产品广泛流通,在容易获取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送液管104为了减小流路阻力引起的压损而以润湿性低的氟化聚合物为材料,并优选为了进一步减小死区容积并提高送液效率而优选构成为内径1mm以下。试剂瓶105优选以容易进行更换的方式敞开设置于大气压下。

以下对分注的顺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的那样将排出喷嘴100利用送液管104与流体控制阀(排出喷嘴侧)102连接,并通过分支106与注射泵101和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3进行连接。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3通过送液管104与试剂瓶连接。在进行试剂分注时,首先将流体控制阀(排出喷嘴侧)102关闭,并在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3打开的状态下由注射泵101来吸引试剂。当所需量的试剂充满送液管104时则结束注射泵101的吸引动作,接下来关闭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3,然后打开流体控制阀(排出喷嘴侧)102。接下来,注射泵101在排出方向上动作,从排出喷嘴100排出预定量的试剂。因此,送液总是从试剂瓶105向排出喷嘴100的方向进行。

为了经过多次分注仍保持准确性而在利用注射泵101向流路内施加压力而向排出喷嘴100方向排出溶液时会再现良好地施加恒定的压力。在压力不稳定的情况下,不仅送液的液量会产生偏差,而且会导致最后的液体排尽发生恶化而引起0.5~2μl左右的排出量降低。导致定量排出不稳定的要因有若干,有时部件会因压力而发生变形、液体排尽会因装置自身的振动而发生恶化,但是最大的要因是气泡混入流路内。在使用敞开的试剂瓶105的情况下,有时会因溶解氧的溶出而在送液管104内生成气泡。尤其是随着注射泵101吸引时的压力降低会促进溶解氧的溶出。由于气泡与溶液相比会因压力而大幅改变体积,在吸引时因低压而膨胀,引起溶液的吸引不足。而在排出时则由于为加压状态而会导致气泡收缩。由此损害原本的压力传导,这也会导致排出不足。例如从在内径1mm而长度1m的送液管中充满了在25℃下溶解氧达到饱和量的溶液满的状态,使全部氧溶出则在大气压下与约4μl的气泡量相当。但是在实际的试剂中氧非饱和状态,也不会100%溶出,因此气泡的溶出量也会小于1μl。但是在实际地重复实施分注动作时则能够确认:以20次分注中出现1次左右的频度在1~3个送液管内混入气泡直径约为1mm左右的气泡,在120μl的定量分注中发生约1~5μl的排出量不足。

在引起排出量不足的气泡的发生地点观察送液管104时,可知气泡会频繁地从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3发生。以下参照图2对气泡的发生进行说明。图2示出了流体控制阀的构造。图2的流体控制阀具备导液口(图2的in)、排液口(图2的out)、由阀室区分的流路和圆盘状的隔膜。这里,阀室是指以图2的隔膜为一侧面的空间。阀室呈圆柱形,隔膜能够在阀室内沿圆柱轴方向往复运动。导液口和排液口由管状的流路连接,来自导液口的流路经由在阀室的中心轴(隔膜的中心轴)设置的阀室的入口而与阀室相连。并且,流路从在阀室端设置的阀室的出口与排液口连接。从导液口到排液口是流体控制阀内的试剂流路,隔膜在该试剂流路的途中配置。隔膜的中心部具有厚度,在遮断流动时隔膜向导液口方向动作而密接于与导液口的连接部而将流路阻塞。各阀室在以下的说明中分别以流路的入口侧为in、出口侧为out。

此外,若将图2所示的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3的端头107变为透明的部件来观察溶液,则能够看到:在试剂吸引时在阀室内小于1mm的气泡110膨胀而发生,在与隔膜108的表面、阀体的间隙中附着气泡的情况。在排出时较小的气泡110收缩而无法看到,但是不久之后成长为在排出时(加压时)能够确认的大小的气泡109,能够确认在阀室内的流动慢的部分上发生蓄积。即,溶出的细小的气泡在阀内汇合而成1mm左右的气泡,当变大至一定程度后则随着流动而放出。另外,在本研究中使用的流体控制阀的阀室的内部容积约30μl。通过了直径1.5mm的送液管的液体进入容积大的阀室后则成为减压状态,会由于气泡发生膨胀而使试剂吸引时的压力变得不稳定。

作为气泡在流体控制阀内成长的原因可举出隔膜108的部件特性。在本实验中使用的隔膜108是聚四氟乙烯(ptfe)的成型品。ptfe具有非常强的斥水特性,因此除了作为与电磁阀的线圈部分的密封材优异之外,灵活性和耐久性也高。此外,也能够通过强斥水性而获得减少压损、防止蛋白质等所引起的污染的效果。另一方面,则认为气泡会因强斥水性而容易附着而助长气泡的成长。

此外,虽然能够使用各种流体控制阀,但是优选为在本实验中使用的二通隔膜式电磁阀。另外,流体控制阀的流体控制阀的端头、密封、隔膜部件优选从ptfe、fkm、nbr、epr、epdm、peek、pps、psu、sus304、sus316、pfa、ffkm、fkmpc、tfe、pom、hpvc、alm203、fpa、硅橡胶中任意一种或二种以上的组合选择。此外,优选流体控制阀室内的死区容积为50μl以下。发明者进行深入研究并研究了以下的防治电磁阀内的气泡生成及蓄积的对策。

首先,作为防止气泡生成及蓄积的对策的一个方案,考虑了通过使ptfe的隔膜表面亲水化来减少气泡附着的方法。亲水化能够通过等离子体照射或准分子uv照射来实现。相对于未处理的隔膜表面的水接触角约为100°,当进行了10分钟100w的等离子体处理后达到了40°附近,能够实现亲水化。通过亲水化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污染而使亲水化难以长时间保持,难以完全抑制气泡生成。此外,在阀室的流速降低的部分存在导致气泡蓄积的可能性。

为此,作为防止气泡生成及蓄积的对策的另一方案,优选以使隔膜108的面对流路的一侧为铅垂向上的方式配置流体控制阀。如果是其它表现,则也可以说是以隔膜配置在流体控制阀内的试剂流路下方的朝向来配置流体控制阀。此外,在这里流路的“下”并不限定于铅垂下方,是容许某种程度的角度范围的意思且至少包含以下说明的角度范围。

该情形如图3所示。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生成的气泡109、110因浮力和液体的流动而被剥离排出。

此外,还优选如图4那样以流体控制阀的导水侧(in)在下侧、排液口侧(out)在上的方式将流体控制阀倾斜地配置。在这种配置种,将试剂从下侧向上侧送液。如果是其它表现,则也可以说是以流体控制阀的导液口处于比排液口低的位置的朝向来配置流体控制阀。这里,“低的位置”是铅垂方向的高度低的意思。此外,在图4中也是以隔膜108的面对流路的一侧向上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采用该配置,即使气泡生成也会立即浮起到排液口侧而被排出。

如上所述,通过改变第一隔膜108的朝向,使得气泡除去的时间大幅缩短。特别是通过将流体控制阀倾斜地配置且使隔膜的朝向为向上,能够进一步缩短了气泡除去时间而防止大气泡蓄积。

实施例1

参照图5对流体控制阀的角度进行说明。在如图5那样使隔膜200的与液体相接的面铅垂向上进行配置时,将从导液口204(in侧)到排液口203(out侧)的方向设为x轴。此时,电磁阀的中心轴p相对于x轴成直角。将该方向设为z轴。

如图5所示,在将从in侧连结out侧的直线x’维持在xz面内的状态下将中心轴p改变了若干角度而使in侧始终在out侧下方。

另外,进行如下定义:

p’轴:电磁阀的中心轴的朝向、

z轴:铅垂方向、

x轴:将流体控制阀配置为p’轴=z轴时的某特定一个状态下的将in与out连结的直线的朝向、

θr:相对于将电磁阀的in与out连结的直线的x轴的旋转角度、

θz:p’轴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

此时,在θz=90°、65°、45°、30°、0°时的各条件下暂时先使阀室内充满空气后进行送液,并对能够将气泡完全去除的时间进行计测。其结果,在θz=65°时最先除去气泡,从阀室充满液体起在5秒以内将气泡完全除去。而对于θz=90°、45°、30°则发现需要10秒以上的时间将气泡完全去除。而对于θz=0°则虽然也有完全将气泡除去的情况,但是在多次试验中1mm左右的气泡在电磁阀的阀体、或阀体与隔膜阀的间隙中被捕捉而即使经过1分钟以上也未除去。因此,通过在30°≤θz≤90°进行配置,确认了将气泡除去的效果。特别是通过成为65°而能够最迅速地将气泡除去(图14)。

接下来进行在θz=65°的状态下以中心轴p为中心顺时针旋转θr的情况的评价。将从in侧起连结out侧的线保持于xz平面,且以in侧处于x正方向的位置为基准旋转θr=45°。其结果,通过θz=65°且θr=45°的组合在5秒以内将气泡完全除去。因此,在保持θz=65°的状态下以中心轴为基点旋转0~45°也确认了获得气泡除去效果(图15)。

此外,以θr=0°且θz=65°的电磁阀配置的状态进行配置而实际上对120μl的分注实验实施1000次测试,相对于在气泡混入时看到的平均分注量,确认了1~5μl左右的低值一次也没有发生。

在进行流路更换、电磁阀更换时,需要暂时先将流路内的液体去除并在进行更换后再次注满液体。此前在进行更换作业后,流路的总容积约10ml,使约300ml的试剂空流,从而将内部的气泡除去。但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未除尽气泡时则继续冲流试剂。另一方面,通过使电磁阀的配置在上述范围(0°≤θr≤45°、30°≤θz≤90°)内,则能够抑制零件更换后所需的试剂消耗量。更具体而言,在使电磁阀的配置为θr=0°且θz=65°时,则确认了用于将气泡完全除去的空流的试剂为60ml左右便已足够。

实施例2

接下来,对使气泡除去效率进一步提高的气泡除去动作及气泡检测功能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流体控制阀的配置组合使用特别有效。以下对于和实施例1同样的部分省略说明。

有时混入电磁阀内的气泡来自溶解气体、在试剂瓶更换时残留于送液管端的气泡会直接被送液。残留于送液管端的气泡的大小比较大,不仅是小于1mm的气泡,有时会超过在内径1.5mm的送液管内将液体分节的5μl的容积。这种容量的气泡即使只有一个,如果越过流体控制阀(瓶侧)而混入分注流路内则会导致分注精度恶化。

为此,通过如图6那样追加防止大容量气泡混入的机构及动作而避免风险。作为第一机构及动作,在对试剂瓶305进行更换作业后,通过使一定量的流路内溶液逆流至试剂瓶305侧而将气泡排出的动作,从而防止从瓶进入的气泡通过电磁阀而混入注射泵侧的流路。作为第二机构及动作,从试剂瓶305吸引全流路内容积量以上的试剂,并通过从排出喷嘴300排出的动作,将在第一逆流动作中未能完全防止的混入注射泵侧流路的气泡除去。作为第三机构及动作,在从试剂瓶305到流体控制阀(瓶侧)303为止的流路之间附加气泡检测器308,从而对是否有气泡从瓶进入、量进行判定,判定是否进行第一逆流动作、或第二溶液排出动作或上述的气泡除去处理。以上三个动作或机构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组合运行。通过将这些方法组合能够进一步增强效果。

以下举出提升效果的组合的一例。在对试剂瓶305进行更换后,执行该动作的信息被作为信号通过导线311向控制部307发送。当控制部307识别为进行了试剂瓶305的更换时,则为了防止从空的试剂瓶305混入气泡而进行控制,使得试剂瓶侧配管309内的溶液开始向试剂瓶305侧逆流的动作。接下来,从新更换的试剂瓶305开始吸引动作。在通过对试剂瓶侧配管309内的溶液进行逆流动作控制而未完全除去气泡的情况下,处于试剂瓶305和流体控制阀(瓶侧)303之间的气泡检测器308对气泡进行检测,如果气泡量为既定以上则使吸引动作停止,如果不足既定则不停止而进行用于将进入到流路内的气泡除去的排出动作。

实施例3

接下来对具有角度切换功能的流体控制阀固定件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流体控制阀的配置进行组合使用则特别有效。以下对于和实施例1同样的部分省略说明。

市场上由多个厂商销售隔膜式的电磁阀。特别是在分析装置用途中较多使用的节流孔径3mm以下的电磁阀虽然产品规格具有多种的节流孔径、死区容积、材质,但是它们的内部构造大致采取共通的形状。图7示出了市售的具有代表性的二通电磁阀的内部构造的简化图。电磁阀有通电时阀打开的常闭型、通电时关闭的常开型,而图8及图9示出了常闭型。常开型与常闭型除了弹簧配置不同之外的基本构造大致相同。都是在树脂制的流路内的途中具有供隔膜阀往复运动的缸状的空间,并通过隔膜阀在其中动作来开闭流路。常开型在通电时,隔膜阀向阻塞流路的方向动作,常闭型在通电时,隔膜阀向开放流路的方向动作。虽然各型电磁阀都能够被选用,但是通常为了防止漏水而多采用在装置停止状态下遮断流路的常闭型。

如图7那样,电磁阀分为:由形成使溶液流通的流路的送液管414和阻塞流路的隔膜阀416组成的端头415的部分;以及配置用于使隔膜阀416动作的柱塞411、线圈410、弹簧412及与线圈410连接的导线413的阀体409的部分。构成流路的端头415部分由聚醚醚酮(peek)、聚四氟乙烯(ptfe)、聚苯硫醚(pps)等树脂材料制成,隔膜也同样地使用ptfe、氟橡胶的fkm、或丁腈橡胶(nbr)。此外,有时也在直接阻塞流路的止水栓417的部分使用全氟橡胶(kpf)。此外也可使用其它各种树脂材料,基本上是从污染少、且能够减小溶液阻力引起的压损的疏水性强的材质中选择。因此是具有容易残留气泡的性质的材质。

另一方面,由于阀体409部是所谓的电磁铁驱动方式,因此柱塞411、线圈410、弹簧412、导线413基本上都是金属制。以往在通常使用的情况下,如图7那样将电磁阀以端头部分在下、阀体409部分在上的方式配置。这是为了防止从电磁阀的端头漏水时阀体409沾水。漏水大多容易在取下将电磁阀与送液管414连接的螺纹接套401部时发生。由于阀体部以金属制成,当从阀体409部与端头415部的接缝侵入从送液管402溢洒的液体时则有可能导致柱塞411、内壁部分锈蚀。此外,当线圈410、导线413沾水时则还会引起漏电、电磁阀、装置主体的故障。

在本实施例中也与实施例1、2同样地使电磁阀为逆反状态并且以电磁阀的中心轴方向为基准施加倾斜而在金属板上进行固定配置。因此,与以通常的姿势使用电磁阀时相比,泄漏的液体容易接触到金属制的阀体409部。为此,通过使电磁阀的固定用金属板403为可动式来避免沾水的风险。参照图10至图13对其一例进行说明。

图10是以阀体404在下的方式将电磁阀在固定用金属板403(固定用部件)上固定,并从阀体404导液口侧在右、排液口在左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使用位于电磁阀顶端的螺纹孔以在固定用金属板403上悬吊的方式利用螺丝400进行固定。此时电磁阀以将导液口与排液口连结的直线相对于垂直线为65°、且电磁阀的中心轴408相对于水平线为65°的方式固定。在图10中固定用金属板403呈在垂直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且两个电磁阀在固定用金属板403的上下固定,以图1的流路图所示的电磁阀102在上部、电磁阀103在下部的方式分别进行配置。固定用金属板403具有能够使将流体控制阀的导液口与排液口连结的直线与水平面的角度可变的角度切换机构。角度切换机构例如在下侧具有支点、并将该支点作为旋转轴406在使电磁阀的中心轴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度θz在达到0°之前任意地动作。

此外,在图10中示出了固定用金属板403以旋转轴406为中心直立时,图11示出了固定用金属板403以旋转轴406为中心倾倒时的状态。在分注动作时如图10那样使固定用金属板403为直立状态(至少如前所述那样倾斜于水平面的状态),在为了进行维护等而取下送液管402时如图11那样装置为正面时朝向近前侧而使固定用金属板403倾倒。在图11中,流体控制阀的导液口与排液口连结的直线相对于水平面成为垂直的角度。由此,各电磁阀横向倾倒,对螺纹接套的可操作性提高。另外,即使因送液管402而漏水,也无法到达电磁阀的阀体409部,能够避免沾水。

另外,能够如图12、图13那样使用安装金属板408来进行各固定配置。安装用金属板408能够装卸地固定于固定用金属板403。安装用金属板408具有:第一安装部,处于能够将流体控制阀相对于固定用金属板403倾斜地保持的角度;保持部,将流体控制阀保持于流体控制阀的流路成为铅垂方向的角度;以及针对流体控制阀的第二安装部。

安装用金属板408也用作角度切换机构。在分注动作时如图12那样利用第一安装部在固定用金属板403上倾斜地螺纹固定,在维护时则如图10那样将安装金属板408的屈曲部(保持部)钩挂于固定用金属板403而能够进行取下螺纹接套401的作业。只要考虑各装置内的空间、可操作性来选择安装方法即可。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对于上述实施例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而进行详细说明而不限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能够将某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置换到另一实施例的结构中,另外也能够向某一实施例的机构中添加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另外,能够对于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追加·□除手段等的一部分或全部可通过例如以集成电路设计等而以硬件实现。另外,上述的各构成、功能等也可以通过执行由处理器来解释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而以软件实现。

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表格、文件等的信息能够在存储器、硬盘、ssd(solidstatedrive:固态硬盘)等记录装置或ic卡、sd卡、光盘等记录介质中存储。

另外,控制线、信息线示出了说明上所必须者而不必示出产品的全部控制线、信息线。可以认为实际上几乎全部的结构都相互连接。

符号说明

100—排出喷嘴;101—注射泵;102—流体控制阀(排出喷嘴侧);103—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104—送液管;105—试剂瓶;106—分支;107—端头;108—隔膜;109—气泡;110—微小气泡;111—流体;200—隔膜;201—阀室;202—端头;203—排出口;204—导液口;300—排出喷嘴;301—注射泵;302—流体控制阀(排出喷嘴侧);303—流体控制阀(试剂瓶侧);304—送液管;305—试剂瓶;306—分支;307—控制部;308—气泡检测器;309—试剂瓶侧配管;310—试剂瓶底面;311—导线;400—螺丝;401—螺纹接套;402—送液管;403—固定用金属板;404—阀体;405—导线;406—旋转轴;407—中心轴;408—安装金属板;409—阀体;410—线圈;411—柱塞;412—弹簧;413—导线;414—送液管;415—端头;416—隔膜阀;417—止水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