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62730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球物理勘探过程中,常常需要对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而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具体的施工设计。例如,通常需要根据地震资料,先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再根据所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和其他数据处理结果,进行例如储层预测、地质勘探等具体的施工。

目前,常用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通常是单独利用地震资料,根据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速度扫描;再通过叠加速度谱进行垂向分析以拾取速度点;进而通过多次迭代来逼近真实的速度场,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以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但是,具体实施时,上述方法往往过于依赖地震资料中的cmp(commonmiddlepoint,共中心点)道集的信噪比。具体的,当道集的信噪比相对较高、地震速度谱上叠加能量团相对较清晰时,速度易于拾取且精度高;当道集信噪比相对较低、地震速度谱上叠加能量团相对较模糊时,无法准确地拾取相应速度,常常需要依靠技术人员的经验完成。如此确定的速度的精度不高。综上可知,上述方法在地震低信噪比区域无法拾取准确的速度点。此外,上述方法实施时,空间上速度拾取密度往往不足。具体的,在平面上,通常是:当速度分析点的间隔越大,速度分析精度越低,以致难以反映出速度的横向变化;而当间隔越小,则越能反映速度的横向变化。但是,由于地震数据网格间距通常相对较小、密度相对较高,以致不可能在每个网格点上都开展速度分析。具体实施,通常选取较大的固定间距抽稀形成更为稀疏的速度分析网格展开分析。且对于每个速度分析网格点,在纵向时间域上,为了保证工作效率,往往只能在速度谱上拾取一定数量的能量团,如此不能满足纵向速度变化的需求,导致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准确度不高。综上可知,现有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时,往往存在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准确度不高、无法准确拾取低信噪比区域的地震速度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准确度不高、无法准确拾取低信噪比区域的地震速度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

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地震叠加速度场和地震子波;

根据所述地震叠加速度场,建立地震层速度场;

根据所述测井资料、所述地震子波,获取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

根据所述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确定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根据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所述地震资料,建立测井层速度场;

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地震资料,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

根据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进行以下至少之一:

储层预测、叠前时间偏移、构造解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地震叠加速度场,建立地震层速度场,包括:

根据迪克斯公式,将所述地震叠加速度场转换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测井资料、所述地震子波,获取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包括:

根据所述测井资料,建立波阻抗曲线;

将所述波阻抗曲线和所述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处理,得到测井合成地震记录;

根据所述测井合成地震记录、井旁地震道,建立时深关系,其中,所述井旁地震道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

根据所述时深关系,从所述测井资料中获取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确定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包括:

对所述时间域测井层速度进行重采样和平滑处理,得到测井层速度曲线;

根据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测井层速度曲线,对所述测井层速度曲线进行校正,得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测井层速度曲线,对所述测井层速度曲线进行校正,得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包括:

根据所述地震层速度场,对所述测井层速度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将拟合后的测井层速度作为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所述地震资料,建立测井层速度场,包括:

根据所述地震资料建立预设模型;

以所述预设模型作为约束,利用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进行插值,以建立测井层速度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地震资料,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能量谱的聚焦性;

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所述能量谱的聚焦性,确定优化区间;

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优化区间,建立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建立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包括: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井震联合层速度:

其中,vint为井震联合层速度,v1为第一速度,v2为第二速度,t为时间,t0为层位时间,t为镶边时窗,为优化区间;

其中,在所述优化区间中的信噪比小于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速度是根据所述地震层速度场确定的,所述第二速度是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确定的;在所述优化区间中的信噪比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速度是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确定的,所述第二速度是根据所述地震层速度场确定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包括: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所述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

其中,v为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vint为井震联合层速度模型中的井震联合层速度,t为时间。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地震叠加速度场和地震子波;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震叠加速度场,建立地震层速度场;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井资料、所述地震子波,获取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确定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所述地震资料,建立测井层速度场;

第三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地震资料,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实施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进行以下至少之一:

叠前时间偏移、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建立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能量谱的聚焦性;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所述能量谱的聚焦性,确定优化区间;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优化区间,建立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通过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建立地震层速度场和测井层速度场,再根据地震层速度场和测井测速度场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根据井震联合层速度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解决了现有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时,存在的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准确度不高、无法准确拾取低信噪比区域的地震速度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准确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装置的组成结构图;

图3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装置的步骤示意图;

图4是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装置获得的叠加速度谱的示意图;

图5是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装置获得的cmp道集的示意图;

图6是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装置获得的某井测井层速度和地震层速度对比图示意图;

图7是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装置获得的地震叠加速度场和井震联合速度场剖面的示意图;

图8是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装置获得的地震速度的叠加剖面和井震联合速度的叠加剖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现有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大多是单独利用地震速度,即:根据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速度扫描;通过叠加速度谱进行垂向分析来拾取速度点;通过多次迭代来逼近真实的速度场,进而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进而可以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由于上述方法具体实施时过于依赖地震资料,尤其受到地震资料中的cmp道集的信噪比的影响较大。此外,现有方法在空间上的速度拾取密度也不足。导致现有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时往往存在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准确度不高、无法准确拾取低信噪比区域的地震速度的技术问题。针对产生上述技术问题的根本原因,本申请考虑到了测井层速度和地震层速度各自的特点。例如,测井层速度具有纵向精度高的优点,但同时也具有缺乏中浅层信息、地震速度有系统误差等缺点。而地震速度则在具有较为丰富的中浅层信息。因此,本申请提出可以综合应用测井层速度和地震层速度的优点,即:可以通过根据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先确定测井层速度场和地震测速度场,再结合测井层速度场和地震层速度场,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进而可以根据井震联合层速度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时存在的所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准确度不高、无法准确拾取低信噪比区域的地震速度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技术效果。

基于上述思考思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请参阅图1的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的处理流程图。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获取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所述地震资料具体可以包括cmp(commonmiddlepoint,共中心点)道集。所述测井资料具体可以包括: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当然,具体实施时,根据具体情况和实施要求,上述地震资料和上述测井资料具体还可以包括除上述所列举的资料外的其他相应资料。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步骤s102: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地震叠加速度场和地震子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震叠加速度场。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地震资料中的cmp道集,利用cmp叠加速度谱拾取速度点,以建立地震叠加速度场。具体的,例如,可以按一定间隔,选取地震资料中的cmp道集,在cmp道集的叠加速度谱上根据叠加能量团,拾取叠加速度后,再对控制点速度插值得到地震叠加速度场。其中,选取的间隔具体可以根据地质情况、处理要求、工作时间等灵活确定。优选地,可以每间隔500m一个点来拾取速度。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时,当速度稳定横向变化小时,可以选的间隔可以相对较大一些,相应的所控制的点相对较少一些。相反地,当速度横向变化大时,则选的间隔可以相对较小一些,以便尽量多地增加速度控制点的数量,来提高速度精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震子波,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地震资料,通过计算确定地震子波。

步骤s103:根据所述地震叠加速度场,建立地震层速度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建立地震层速度场,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dix(迪克斯)公式,将所述地震叠加速度场转换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

步骤s104:根据所述测井资料、所述地震子波,获取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取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执行。

s104-1:根据所述测井资料,建立波阻抗曲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建立波阻抗曲线,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测井资料中的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建立波阻抗曲线。其中,上述波阻抗曲线的波阻抗具体可以根据声波时差和密度的乘积确定。

s104-2:将所述波阻抗曲线和所述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处理,得到测井合成地震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测井合成记录,具体可以认为是根据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合成得到的一种地震道。

s104-3:根据所述测井合成地震记录、井旁地震道,建立时深关系,其中,所述井旁地震道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确定时深关系,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对比测井合成地震记录和井旁地震道的波组特征,建立相应深-时关系,即时深关系。其中,上述井旁地震道具体可以根据地震资料确定。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测井资料的采集和处理都是在深度域完成的,而地震资料的处理和相关的速度分析则是在时间域进行的。因此,在利用上述两种资料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以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前,需要按照上述方式先进行井震标定,以建立深-时转化关系(时深关系)。

s104-4:根据所述时深关系,从所述测井资料中获取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取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时深关系,将测井资料中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从深度域转化为时间域,以获取上述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

步骤s105:根据所述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确定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准确地确定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执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具体可以是和地震层速度保持近似的频带和相近的整体趋势的测井速度。其中,上述地震层速度具体可以根据地震层速度场确定。

s105-1:对所述时间域测井层速度进行重采样和平滑处理,得到测井层速度曲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时间域测井速度进行重采样和平滑处理,可以消除部分高频噪声,降低测井曲线的频带以更接近地震速度的频带,从而获取相对较好的测井速度曲线。

s105-2:根据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测井层速度曲线,对所述测井层速度曲线进行校正,得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得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执行:

s105-2-1:将地震层速度场中的地震层速度与测井层速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s105-2-2: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拟合多项式,其中,上述拟合多项式用于将测井层速度曲线拟合为地震层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拟合多项式具体求解过程可以包括:先通过最小二乘法先求取多项式系数,再根据所求解的多项式系数确定你和多项式。

s105-2-3:利用拟合的多项式对测井层速度进行校正(即线性拟合),得到具有和地震层速度整体趋势相近的测井层速度,即为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步骤s106:根据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所述地震资料,建立测井层速度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建立较为准确的测井速度场,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执行。

s106-1:根据所述地震资料建立预设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预设模型具体可以是三维构造模型。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震层位、地层间接触关系;再根据地震层位、地层间接触关系,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即预设模型。

s106-2:以所述预设模型作为约束,利用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进行插值,以建立测井层速度场。

步骤s107: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地震资料,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建立较为准确的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执行。

s107-1: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所述能量谱的聚焦性。

s107-2: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所述能量谱的聚焦性,确定优化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优化区间可以理解为一个过渡区间。即地震层速度和测井层速度之间的过渡区间。如此,可以通过该优化区间,将地震层速度和测井层速度通过拼接结合到一起,以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如此,可以同时充分利用地震层速度和测井层速度各自的优点。

s107-3: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优化区间,建立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建立上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具体可以包括: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井震联合层速度场:

其中,vint为井震联合层速度,v1为第一速度,v2为第二速度,t为时间,t0为层位时间,t为镶边时窗,为优化区间;

其中,在所述优化区间中的信噪比小于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速度是根据所述地震层速度场确定的,所述第二速度是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确定的;在所述优化区间中的信噪比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速度是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确定的,所述第二速度是根据所述地震层速度场确定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信噪比小于预设阈值可以是指地震道间相关性较弱,信噪比较差;相对的,信噪比大于预设阈值可以是指地震道间相关性较强,信噪比较好。其中,上述预设阈值具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对于预设阈值的具体数值,本申请不作限定。

步骤s108:根据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

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所述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

其中,v为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vint为井震联合层速度模型中的井震联合层速度,t为时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后,为了对目标区域进行进一步的施工处理,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根据所述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进行以下至少之一:叠前时间偏移、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即可以根据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进行上述三种施工的一个或多个组合。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根据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进行储层预测、叠前时间偏移、构造解释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根据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进行其他相应的具体施工。例如,还可以根据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进行地质勘探,或者油气开发等等。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相较于现有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通过先根据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建立地震层速度场和测井层速度场;再根据地震层速度场和测井层速度场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根据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中的井震联合层速度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解决了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存在的所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准确度不高、无法准确拾取低信噪比区域的地震速度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技术效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装置,如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述。由于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相似,因此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请参阅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装置的一种组成结构图,该装置可以包括:第一获取模块201、第一确定模块202、第二获取模块203、第一建立模块204、第二确定模块205、第二建立模块206、第三建立模块207、第三确定模块208。下面对该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获取模块201,具体可以用于获取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

第一确定模块20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地震叠加速度场和地震子波;

第一建立模块203,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叠加速度场,建立地震层速度场;

第二获取模块204,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测井资料、所述地震子波,获取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

第二确定模块205,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时间域的测井层速度,确定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第二建立模块206,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所述地震资料,建立测井层速度场;

第三建立模块207,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地震资料,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

第三确定模块208,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储层预测,上述装置具体还可以包括:

实施模块,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进行以下至少之一:

叠前时间偏移、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建立较为准确的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所述第三建立模块207,具体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所述能量谱的聚焦性;

第二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所述能量谱的聚焦性,确定优化区间;

建立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测井层速度场、所述地震层速度场、所述优化区间,建立所述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中,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通过先根据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建立地震层速度场和测井层速度场;再根据地震层速度场和测井层速度场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根据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中的井震联合层速度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解决了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存在的所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准确度不高、无法准确拾取低信噪比区域的地震速度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技术效果;又通过根据地震速度场,利用线性拟合对测井层速度曲线进行校正,使得所获取的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和地震层速度保持近似的频带和相对接近的整体趋势,提高了后续建立的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的精度。

在一个具体实施场景,应用本申请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装置对四川盆地中某低信噪比区域进行速度建模。具体可以参阅图3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方法/装置的步骤示意图。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s301,建立初始地震叠加速度场,即地震叠加速度场。

按一定间隔选取地震资料中的cmp道集,在cmp道集叠加速度谱上根据叠加能量团拾取叠加速度后,对控制点速度插值得到初始叠加速度场。

在本场景示例中,参阅图4的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方法/装置获得的叠加速度谱示意图和图5的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方法/装置获得的cmp道集的示意图,具体为四川盆地某区一个叠加速度谱及其cmp道集。可见该cmp点的速度谱上,中浅层1~2.5s之间浅层能量团聚焦清楚,速度从浅到深变化特征明显,速度点易于拾取。然而在2.5s以下存在高能量的多次波干扰,cmp道集信噪比很低,有效波反射难以识别,对应的速度谱上能量团聚焦差,难以拾取有效地震叠加速度。

s302,测井和地震时间域标定,以建立时深关系。

由于,测井资料的采集和处理都是在深度域完成的,地震资料的处理和速度分析则是在时间域进行的。因此,在利用上述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和处理前,需要进行井震标定,以建立深-时转化关系,即时深关系。

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s302-1: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计算波阻抗曲线;

s302-2:再将波阻抗曲线和地震子波褶积得到测井合成地震记录;

s302-3:对比测井合成地震记录和井旁地震道的波组特征,建立相应深-时关系。

s303,测井速度和地震速度匹配处理,以获得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s303-1:采用dix公式将s301中得到地震叠加速度转换为地震层速度;

s303-2:利用s302中得到的深-时关系将深度域声波测井转化为时间域层速度;

s303-3:对时间域测井层速度重采样和平滑处理,以消除部分高频噪声,降低测井曲线的频带到接近地震速度的频带;

在本场景示例中,实际测量的测井速度和地震速度频带差异很大,测井速度分辨率远高于地震速度,具有更多的薄层速度信息。参阅图6的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方法/装置获得的某井测井层速度和地震层速度对比图示意图。可知已知井的测井层速度(图6左)为全频带数据,地震速度有效频带范围为0hz~4hz。测井层速度纵向频率远远高于地震速度频率(图6右),存在大量的高频信息,无法适应地震处理的需求,对测井层速度重新采样到4ms,全井进行中值滤波处理,得到平滑后的测井速度(图6中),经过平滑处理后的测井速度和地震速度具有相近的频率特征。

s303-4:对比分析地震层速度和测井层速度曲线,对测井层速度曲线采用多项式拟合地震层速度,其中,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取多项式系数;

s303-5:利用拟合的多项式对测井层速度进行校正,得到具有和地震层速度整体趋势相近的测井层速度,即符合预设要求的测井层速度。

在本场景示例中,由于地层埋藏较深,受测量方式、速度频散、系统误差的影响,测井速度和地震速度存在较大的低频趋势误差。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将测井速度和地震速度进行匹配处理,校正后,二者具有相同的低频趋势。

s304,测井层速度三维建模,即建立预设模型。

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04-1:根据地震层位、地层间接触关系创建构造模型,其中,地震层位、地层间接触关系根据地震资料确定;

s304-2:在构造模型约束下,利用插值算法进行测井层速度插值,建立初始测井层速度场。

s305,井震联合速度建模,即建立井震联合层速度场模型。

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05-1:根据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地震速度谱聚焦情况,确定速度优化的时间范围(优化区间),其中,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地震速度谱聚焦情况根据地震资料确定;

s305-2:对上述时间上下边界,沿层对s303得到的地震层速度场和s304中的测井层速度场按照公式(1)进行拼接处理,得到井震联合层速度。

其中:vint为所求井震联合层速度,v1为上覆速度,v2为下伏速度,t为时间,t0为层位的时间,t为镶边时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场景示例中,由于深层需要用测井层速度信息,所以v1是地震层速度,v2是测井层速度。但具体实施时,v1也不一定是地震层速度。例如,当浅层地震速度质量差,可以用测井速度替换的话,则v1就是测井层速度,v2才是地震层速度。

在本场景示例中,中浅层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地震速度精度较高。从寒武系底以下,地震剖面上深层2秒以下有效信号弱,中浅层多套高速碳酸盐岩和低速泥页岩互层产生了大量多次波,叠加在深层弱有效信号上,多次波能量远强于有效波,造成深层地震信噪比低,无法拾取真实的地震速度。为此,本实施例选择寒武系底以下的深层为速度优化的时间范围。寒武系以上为s303得到的地震层速度场v1,寒武系以下为s304中的测井层速度场v2,并沿寒武系底时间层位t0,选择镶边时窗t为100ms,进行拼接处理得到井震联合的层速度场vint。具体可以参阅图7的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方法/装置获得的地震叠加速度场和井震联合叠加速度场剖面的示意图。

s305-3:将最终井震联合的层速度场,按照公式(2)转化为叠加速度场,进而可以根据叠加速度场建立速度模型;

其中:v为所求合成速度,即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vint为井震联合层速度,t为时间。

具体可以参阅图8的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方法/装置获得的地震速度的叠加剖面和井震联合叠加速度的叠加剖面的示意图。其中,图7的右图剖面上对应2.5s的震旦底界成像质量大幅度提高,前震旦深层多次波得到明显压制,深层火山岩特征更为清晰。

建立速度模型后,可以根据速度模型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进而可以以地震叠前便宜速度为参考依据,结合其他的相关材料,对该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叠前时间偏移、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

通过上述的场景示例,验证了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装置确实可以解决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所确定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准确度不高、无法准确拾取低信噪比区域的地震速度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确定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技术效果。此外,通过上述场景示例中的具体应用,还验证了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震叠前时间偏移速度的确定方法/装置可适用推广至具有地震资料的油田和地区,包括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尤其是当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速度谱上叠加能量团模糊,无法拾取准确的速度点时,针对此种地震资料品质差情况,能有效地利用测井速度信息,建立精度更高的速度场,使有效波反射准确归位,形成最佳能量聚焦和成像效果,提高叠加成像的效果。和单一地震速度拾取方法相比,解决了地震低信噪比区域速度无法拾取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速度建模精度;和井约束速度建模方法相比,通过将地震速度转化为层速度,利用测井速度进行校正,再转化为叠加速度,避开了低信噪比区域地震速度拾取的问题,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速度拾取的不确定性。

尽管本申请内容中提到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必须是行业标准或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等,某些行业标准或者使用自定义方式或实施例描述的实施基础上略加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相同、等同或相近、或变形后可预料的实施效果。应用这些修改或变形后的数据获取、处理、输出、判断方式等的实施例,仍然可以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案范围之内。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模块等,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类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