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制车辆卸载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96928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控制车辆卸载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贮气车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控制车辆卸载的方法。



背景技术:

gps是英文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他极大地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目前,贮气车的卸载控制仍通过简单的人员鉴权方式进行,鉴权效率低下,鉴权结果误差较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车辆卸载的方法,在采用多个高精度图像处理设备完成对人员面部识别的基础上,只有在gps导航数据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方启动贮气车的卸载控制,其中,关键的是,在gps导航数据无法实时获得的情况下,通过遍历存储器历史数据的方式获得,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车辆卸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提供一种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包括:gps导航设备,设置在贮气车的前端仪表盘上,用于检测贮气车的当前导航位置,并在获取贮气车的当前导航位置成功的同时,发出导航成功信号以及当前导航位置,在获取贮气车的当前导航位置失败的同时,发出本地导航启动信号;以及2)运行所述系统。

更具体地,在所述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中,还包括:tf存储设备,用于保留了贮气车历史停留的各个加气站的导航位置,并按照历史停留次数对各个加气站的导航位置进行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更具体地,在所述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中,还包括:

本地遍历设备,分别与所述tf存储设备和所述gps导航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本地导航启动信号时,按照各个加气站的导航位置的排列顺序从所述tf存储设备搜索与预存导航数据匹配的加气站的导航位置,搜索成功,则将匹配到的加气站的导航位置作为本地导航位置输出,搜索失败,则发出本地导航失败信号;后盖操作设备,与所述权限判断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开封触发信号时,自动打开贮气车的贮气罐的后盖以便于加气站进行抽气,还用于在接收到禁止开封信号时,保持贮气车的贮气罐的后盖的关闭状态;

人员数据采集设备,设置在贮气车的前端仪表盘上,用于对开封人员的面部进行现场图像数据采集,以获取并输出开封人员图像;第一变换设备,用于接收开封人员图像,对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的像素值执行对数变换以获得对应的对数值,将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所有像素点分别对应的对数值按照像素点在所述开封人员图像中的排列顺序组成二维数组以作为对数变换数组输出;第二变换设备,与所述第一变换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对数变换数组,并采用曲波变换对所述对数变换数组进行分解,以获得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高频变换数组以及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低频变换数组;

分化处理设备,与所述第二变换设备连接,用于对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高频变换数组执行双边滤波处理以获得第一处理数组,对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低频变换数组执行光滑滤波处理以获得第二处理数组,并将所述第一处理数组和所述第二处理数组组合成所述开封人员图像对应的清晰化图像;面部识别设备,与所述分化处理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清晰化图像,并对所述清晰化图像中的面部目标进行识别,在识别到的面部特征与某一授权人员面部特征相匹配时,发出面部识别成功信号,在识别到的面部特征与任一授权人员面部特征都不匹配时,发出面部识别失败信号;权限判断设备,与面部识别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面部识别成功信号时,进入导航数据匹配模式,在接收到面部识别失败信号时,直接发出禁止开封信号;

其中,所述分化处理设备将所述第一处理数组和所述第二处理数组组合成所述开封人员图像对应的清晰化图像包括:所述分化处理设备基于曲波重构模式将所述第一处理数组和所述第二处理数组组合成所述开封人员图像对应的清晰化图像;所述权限判断设备在所述导航数据匹配模式中执行以下操作:当接收到所述本地导航位置或接收到所述当前导航位置与预存导航数据符合时,发出开封触发信号,当接收到本地导航失败信号时,发出禁止开封信号。

更具体地,在所述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中:所述tf存储设备和所述本地遍历设备都设置在贮气车的前端仪表盘上。

更具体地,在所述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中:所述本地遍历设备设置在贮气车的前端仪表盘上。

更具体地,在所述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中:所述权限判断设备设置在贮气车的贮气罐的后盖上。

更具体地,在所述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中:所述tf存储设备还与面部识别设备连接。

更具体地,在所述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中:所述tf存储设备还存储有面部特征数据库,所述面部特征数据库保存了各个授权人员面部特征。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的分化处理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附图标记:1gps导航设备;2tf存储设备;3本地遍历设备;4后盖操作设备;5人员数据采集设备;6分化处理设备;61双边滤波处理单元;62光滑滤波处理单元;63数组组合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gps的前身是美国军方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

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1967年、1969年和19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精确定位的基础。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2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最初的gps计划在美国联合计划局的领导下诞生了,该方案将24颗卫星放置在互成120度的三个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8颗卫星,地球上任何一点均能观测到6至9颗卫星。这样,粗码精度可达100m,精码精度为10m。由于预算压缩,gps计划不得不减少卫星发射数量,改为将18颗卫星分布在互成60度的6个轨道上,然而这一方案使得卫星可靠性得不到保障。1988年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21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工作在互成60度的6条轨道上。这也是gps卫星所使用的工作方式。

gps导航系统是以全球24颗定位人造卫星为基础,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及通讯辅助系统组成。二是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三是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民用的定位精度可达10米内。

现有技术中,尚不存在有效利用gps导航数据判断当前卸载油是否合法的鉴权机制,更不用说将面部识别模式结合起来的鉴权机制。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搭建了一种智能控制车辆卸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提供一种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以及2)运行所述系统。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框图,所述系统包括:

gps导航设备,设置在贮气车的前端仪表盘上,用于检测贮气车的当前导航位置,并在获取贮气车的当前导航位置成功的同时,发出导航成功信号以及当前导航位置,在获取贮气车的当前导航位置失败的同时,发出本地导航启动信号。

接着,继续对本发明的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

tf存储设备,用于保留了贮气车历史停留的各个加气站的导航位置,并按照历史停留次数对各个加气站的导航位置进行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

本地遍历设备,分别与所述tf存储设备和所述gps导航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本地导航启动信号时,按照各个加气站的导航位置的排列顺序从所述tf存储设备搜索与预存导航数据匹配的加气站的导航位置,搜索成功,则将匹配到的加气站的导航位置作为本地导航位置输出,搜索失败,则发出本地导航失败信号;

后盖操作设备,与所述权限判断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开封触发信号时,自动打开贮气车的贮气罐的后盖以便于加气站进行抽气,还用于在接收到禁止开封信号时,保持贮气车的贮气罐的后盖的关闭状态;

人员数据采集设备,设置在贮气车的前端仪表盘上,用于对开封人员的面部进行现场图像数据采集,以获取并输出开封人员图像;

第一变换设备,用于接收开封人员图像,对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的像素值执行对数变换以获得对应的对数值,将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所有像素点分别对应的对数值按照像素点在所述开封人员图像中的排列顺序组成二维数组以作为对数变换数组输出;

第二变换设备,与所述第一变换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对数变换数组,并采用曲波变换对所述对数变换数组进行分解,以获得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高频变换数组以及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低频变换数组;

分化处理设备,与所述第二变换设备连接,用于对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高频变换数组执行双边滤波处理以获得第一处理数组,对所述开封人员图像的低频变换数组执行光滑滤波处理以获得第二处理数组,并将所述第一处理数组和所述第二处理数组组合成所述开封人员图像对应的清晰化图像;

如图2所示,所述分化处理设备包括双边滤波处理单元、光滑滤波处理单元和数组组合单元,所述双边滤波处理单元与所述光滑滤波处理单元连接,所述光滑滤波处理单元与所述数组组合单元连接。

面部识别设备,与所述分化处理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清晰化图像,并对所述清晰化图像中的面部目标进行识别,在识别到的面部特征与某一授权人员面部特征相匹配时,发出面部识别成功信号,在识别到的面部特征与任一授权人员面部特征都不匹配时,发出面部识别失败信号;

权限判断设备,与面部识别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面部识别成功信号时,进入导航数据匹配模式,在接收到面部识别失败信号时,直接发出禁止开封信号;

其中,所述分化处理设备将所述第一处理数组和所述第二处理数组组合成所述开封人员图像对应的清晰化图像包括:所述分化处理设备基于曲波重构模式将所述第一处理数组和所述第二处理数组组合成所述开封人员图像对应的清晰化图像;

其中,所述权限判断设备在所述导航数据匹配模式中执行以下操作:当接收到所述本地导航位置或接收到所述当前导航位置与预存导航数据符合时,发出开封触发信号,当接收到本地导航失败信号时,发出禁止开封信号。

在所述控制系统中:

所述tf存储设备和所述本地遍历设备都设置在贮气车的前端仪表盘上。

在所述控制系统中:

所述本地遍历设备设置在贮气车的前端仪表盘上。

在所述控制系统中:

所述权限判断设备设置在贮气车的贮气罐的后盖上。

在所述控制系统中:

所述tf存储设备还与面部识别设备连接。

以及在所述控制系统中:

所述tf存储设备还存储有面部特征数据库,所述面部特征数据库保存了各个授权人员面部特征。

另外,图像滤波,即在尽量保留图像细节特征的条件下对目标图像的噪声进行抑制,是图像预处理中不可缺少的操作,其处理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图像处理和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由于成像系统、传输介质和记录设备等的不完善,数字图像在其形成、传输记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噪声的污染。另外,在图像处理的某些环节当输入的像对象并不如预想时也会在结果图像中引入噪声。这些噪声在图像上常表现为一引起较强视觉效果的孤立像素点或像素块。一般,噪声信号与要研究的对象不相关它以无用的信息形式出现,扰乱图像的可观测信息。对于数字图像信号,噪声表为或大或小的极值,这些极值通过加减作用于图像像素的真实灰度值上,对图像造成亮、暗点干扰,极大降低了图像质量,影响图像复原、分割、特征提取、图像识别等后继工作的进行。要构造一种有效抑制噪声的滤波器必须考虑两个基本问题:能有效地去除目标和背景中的噪声;同时,能很好地保护图像目标的形状、大小及特定的几何和拓扑结构特征。

常用的图像滤波模式中的一种是,非线性滤波器,一般说来,当信号频谱与噪声频谱混叠时或者当信号中含有非叠加性噪声时如由系统非线性引起的噪声或存在非高斯噪声等),传统的线性滤波技术,如傅立变换,在滤除噪声的同时,总会以某种方式模糊图像细节(如边缘等)进而导致像线性特征的定位精度及特征的可抽取性降低。而非线性滤波器是基于对输入信号的一种非线性映射关系,常可以把某一特定的噪声近似地映射为零而保留信号的要特征,因而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线性滤波器的不足之处。

采用本发明的贮气车卸载控制系统,针对现有技术中贮气车卸载安全性无法保证的技术问题,通过将基于图像的面部识别、gps导航位置的合法性鉴定结合起来,提高了贮气车的卸载安全性,更关键的是,在gps导航位置的获取上,采取实时获取和本地遍历结合的方式,从而保证了贮气车卸载的有效性。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