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形变可控微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4931发布日期:2018-06-12 21:21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态形变可控微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态形变可控微镜。



背景技术:

激光雷达是一种高精度的距离测量设备。作为一种主动探测装置,激 光雷达不受白昼黑夜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除了在地形测绘等 领域的应用外,近年来在自动驾驶和无人机领域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传 统激光雷达使用多路激光结合机械旋转结构的设计,不仅速度慢、体积大, 而且能耗高、成本高。使用微镜替代机械旋转结构,可以大幅减小设备体 积,提高扫描频率,并且耗能更少。此外,由于微镜既可以构成一维扫描 镜面,又可以在二维面内扫描,仅需一路激光就可以探测整个观测面。这 种结构紧凑的设计,使得基于微镜的激光雷达易于嵌入到便携设备中,大 大拓宽了其应用情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 形变可控微镜,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态形变可控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镜包括:外镜10,所述 外镜10具有第一结构;内镜11,所述外镜12具有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结 构和第二结构相互分离,且通过具有第三结构的连接机构12连接;所述第 一结构,第二结构,第三结构是通过在晶圆表面上蚀刻具有第四结构的凹 槽后形成的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三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的动态形变最小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表面具有高反射率镜面层。

优选地,所述外镜(10)通过扭转轴(13)与外部固定锚点相连,所 述扭转轴(13)具有第一劲度系数K1,所述微镜具有第一转动惯量I1,所 述微镜固有转动频率F1由所述第一劲度系数K1和第一转动惯量I1决定; 所述连接机构(12)具有第二劲度系数K2,所述内镜(10)和连接机构(12) 具有第二转动惯量I2,所述内镜(10)和所述连接机构(12)构成的转子 结构的固有频率F2由所述第二劲度系数K2和第二转动惯量I2决定,通过 调整所述连接机构(12)所具有的第三结构使所述微镜固有转动频率F1小 于所述转子的固有频率F2。

优选地,所述第四结构为晶圆上以所述扭转轴13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 的两个相互对称的半圆形槽。

优选地,所述半圆形槽具有第一宽度H1和第一半径R1,单个半圆形槽 两个端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平行,并且两个半圆槽之间的具有第一距离L1, 所述第一宽度H1、第一半径R1和第一距离R1定义了微镜镜面结构的基本 形状和尺寸。其中,第一半径R1定义了内镜(11)的尺寸;第一宽度H1和 第一距离L1定义了连接机构(12)的长度和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四结构为晶圆上以所述内镜中心为对称点,在同一圆 周蚀刻的四个弧形槽。

优选地,所述四个弧形槽分为两组,每组中的两个弧形型槽关于的内 镜中心的对称点相互对称,相邻弧形槽之间的部分形成连接机构14;所述 弧形槽具有第二宽度H2和第二半径R2,并且相邻两个弧形槽之间的具有第 二距离L2,所述第二宽度H2、第二半径R2和第二距离R2定义了微镜镜面 结构的基本形状和尺寸。其中,第二半径R2定义了内镜的尺寸;第二宽度 H2和第二距离L2定义了连接机构14的长度和宽度,外镜的尺寸由选择性 蚀刻过程定义的外镜尺寸来决定。

优选地,所述的第四结构包括晶圆上以内镜中心为对称点,相互镜像 对称的第一槽和第二槽、以及相互对称的第三槽和第四槽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结构所具有的形状通过如下步骤获得: 设置外径为RA,内径为RB的圆环,使用半径为RC的圆弧对所述圆环进行 切割,所述切割圆弧与所述圆环围成两个部分,劣弧段所在的部分即为第一 槽;第二槽与所述第一槽关于所述内镜中心镜像对称;

和/或,所述第三槽和第四槽结构所具有的形状通过如下步骤获得:设 置抛物线,在所述抛物线焦点同侧的对称轴上设置圆心,设置半径为RD的 圆,所述半径为RD的圆与抛物线顶点所在部分围成的图形构成第三槽。所 述第三槽与第四槽关于所述内镜中心镜像对称。

本发明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

第一,本发明利用内外镜面分离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外镜面动态形 变对内镜面的影响,从而将内镜面的动态形变降至最低。

第二,本发明内外镜面之间的连接机构可以放置于外镜面动态形变较 小处,从而有效减小动态形变的传递。该连接机构可以是多种不同的形状, 拥有较大的设计自由度。

第三,本发明的微镜结构设置于激光雷达系统光路中时,激光光束经 由内镜面扫描出射后,其光斑畸变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回波信号经 由内外镜面整体反射,使系统接收更多光场能量,从而增大信噪比。

第四,本发明的大镜面尺寸的微镜用于激光雷达系统中,既可以作为 激光出射的偏转装置,又可以作为采集回波光束的受光面,大大简化了现 有激光雷达出射窗口和接收窗口分立的复杂结构,减少了光学元件数量。 可以实现更小的系统尺寸,从而有利于将激光雷达系统搭载于便携设备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在激光雷达光路中实施 的方法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镜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镜面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镜面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镜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结构示意图。

图7(a)-7(j)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梳齿加工的工 艺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的垂直梳齿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的焊盘结构示意图。

图10(a)-(d)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形变可控微镜的驱动过程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 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 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 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 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激光雷达系统中,出射光与回波信号共用同一光路。激 光器1发射激光光束2,经由微镜3反射到探测目标4上。在探测目标处形 成反射光束,并经沿着原光路返回,经由微镜3和中继光路反射到光探测 器9的受光面上。

激光器1可以是半导体边发射激光器、垂直表面腔发射半导体激光器、 光纤激光器等。

微镜3可以是一种动态形变可控的微镜,根据具体设计不同,可以是 一维或者二维扫描微镜,其驱动方式可以是静电驱动、电磁驱动、电热驱 动或者压电驱动等。

激光光束2经探测对象4反射以后由微镜3接收,在一般情况下,探 测距离5远大于系统尺寸,回波光束6可近似为平行光。系统受光面的大 小由微镜3的镜面尺寸定义。光束6经过反射镜7和透镜8以后被探测器9 接收,最终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到后端进行信号处理。探测器9 可以是PN或者PIN光电探测器、雪崩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描述的激光雷达系统中,微镜3是光路中重要的光学中继 部件和扫描器件。一方面,微镜3的反射面尺寸定义了最大反射面积,另 一方面,微镜3基于自身的扫描式结构实现对于光束的扫描。

本实施例二中,微镜3镜面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包含外镜10、内 镜11,内镜11经由连接机构12与外镜10相连,外镜10通过扭转轴13与 外部固定锚点相连。外镜10、内镜11以及连接机构12构成一个整体绕旋 转轴转动,连接机构12关于微镜旋转轴呈对称分布。

所述外镜10、内镜11、连接机构12以及扭转轴13在SOI晶圆上形成。 SOI晶圆由顶部单晶硅器件层,中间二氧化硅掩埋层和底部单晶硅衬底层构 成。形成过程包括:通过选择性刻蚀顶部器件层定义微镜的整体结构,包 括形成外镜、内镜、连接机构以及扭转轴。内镜和外镜的划分和连接机构 的形成是通过选择性蚀刻指定区域实现的。

图2所示的结构中,在SOI上以扭转轴13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蚀刻 两个相互对称的半圆形槽,所述半圆形槽具有第一宽度(H1)和第一半径 (R1),单个半圆形槽两个端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平行,并且两个半圆槽之间 的具有第一距离(L1),所述第一宽度(H1)、第一半径(R1)和第一距离(R1)定义了微镜镜面结构的基本形状和尺寸。其中,第一半径(R1)定 义了内镜11的尺寸;第一宽度(H1)和第一距离(L1)定义了连接机构12 的长度和宽度。外镜10的尺寸由选择性蚀刻过程定义的外镜尺寸来决定。 在蚀刻结束后,在内镜和外镜上同时镀高反射率镜面层。高反射率镜面层 可以通过例如蒸发镀或者离子反应溅射镀的方式实现,镀层金属可以是金、 银、铝,通过控制镀层工艺,保证镜面层的平整度,以保证微镜在扫描过 程中呈镜面反射。在一个实例中,镜面平整度在20nm以内。镜面平整度可 基于AFM测量等手段来进行验证。

实施例三:

在图2中展示了微镜3的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内镜11围绕旋转轴 旋转。在旋转摆动过程中,微镜整体的固有转动频率由微镜的总转动惯量 和扭转轴13的劲度系数决定。因此,通过调整连接机构12的形状和尺寸, 以保证微镜整体的转动频率远小于由连接机构12和内镜11所构成振子的 固有频率。连接机构12的尺寸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宽度(H1)和第一距离(L1), 连接机构12的形状可以通过改变蚀刻的图案形成。

在图3展示的微镜结构中,在SOI上以内镜中心为对称点,在同一圆 周蚀刻四个弧形槽,四个弧形槽分为两组,每组中的两个弧形型槽关于的 内镜中心的对称点相互对称,相邻弧形槽之间的部分形成连接机构14。所 述弧形槽具有第二宽度(H2)和第二半径(R2),并且相邻两个弧形槽之间 的具有第二距离(L2),所述第二宽度(H2)、第二半径(R2)和第二距离 (R2)定义了微镜镜面结构的基本形状和尺寸。其中,第二半径(R2)定 义了内镜的尺寸;第二宽度(H2)和第二距离(L2)定义了连接机构14的 长度和宽度。外镜的尺寸由选择性蚀刻过程定义的外镜尺寸来决定。

在图3的实施例中,按照顺时针的顺序,四个弧形槽依次命名为第一 弧形槽、第二弧形槽、第三弧形槽、第四弧形槽。根据转动惯量的要求, 四个弧形槽之间两两之间的距离可以是相等的第二距离(L2),也可以设置 为不相等(L21,L22,L23,L24)。

在上述实施例中,四个弧形槽是处于一个圆周上的,出于抑制动态形 变的目的,所述四个弧形槽的形状拼合成为一个圆周,其实际位置通过爆 炸图的形式展开而相互间隔。

在图4(a)展示的微镜结构中,在SOI上以内镜中心为对称点,刻蚀 相互对称的第一槽和第二槽、以及相互对称的第三槽和第四槽结构。

如图4(b)所示,所述第一槽结构具有如下形状:设置一个圆环,圆 环的圆心可以与内镜中心重合,也可以根据结构动态形变值与内镜中心偏 离一个单位距离,圆环的外径为RA,内径为RB,使用半径为RC的圆弧对 所述圆环进行切割,切割圆弧与圆环围成两个部分,劣弧段所在的部分即为 第一槽;第二槽与所述第一槽关于所述内镜中心镜像对称。

当然,根据具体的动态形变抑制情况,用于切割所述同心圆的还可以 是抛物线结构,抛物线与同心圆围成的劣弧所在部分构成第一槽,第二槽 与所述第一槽关于所述内镜中心镜像对称。

所述第三槽具有如下结构:设置一个抛物线y=ax2+b,在抛物线对称轴 上抛物线焦点侧的对称轴上设置圆心,设置半径为RD的圆,所述圆与抛物线 顶点所在部分围成的图形构成第三槽。所述第三槽与第四槽关于所述内镜 中心镜像对称。

实施例四: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内镜11的动态形变降至最低,采用如下步骤进 行处理:

在确定外镜10、内镜11以及扭转轴13的形状尺寸之后,对结构进行 有限元计算分析。基于有限元分析,得出外镜10中心孔边缘的动态形变分 布,再将连接机构12靠近外镜10的一端设置在形变最小处。

然后再进行整体的动态形变计算,进一步检查连接机构靠近外镜一端 附近的动态形变分布,移动连接机构到新的最小值附近。

如此重复数次,直至达到要求的形变数值。

对于不同的内镜结构,基于有限元实验得到的结果并不相同。图2所 示的单一矩形连接轴12,该连接轴设置的位置位于外镜10边缘,与扭转轴 处于同一直线的位置,由此达到轴向转动的动态形变最低。

图3展示了分别连接在内镜和外镜边缘4个不同位置的4根横梁构成 连接机构14,此结构方案适用于外镜动态形变最小值不在边缘中心的情况。

图4(a)展示了连接机构15由两个C型连接机构组成,分别连接在外 镜边缘的两个中心位置和内镜边缘的4个不同位置。此设计方案适用于外 镜动态形变最小值位于边缘中心的情况。

在图3、图4(a)展示的结构中,内镜和外镜之间具有四个接触点多, 四个接触点的合理选择也有利于进一步压制内镜动态形变。

实施例五:

以上的实施例中的微镜镜面可以由不同原理进行驱动,包括且不限于 静电驱动、电磁驱动、电热驱动和压电驱动。

图5展示了一种一维静电驱动微镜的驱动结构,微镜镜面经由扭转轴 被固定于锚点16上,并与外部电源相连。

动梳齿18位于外镜两侧与静梳齿17交叉分布,静梳齿17经由焊接区 19与外部电源的另一极相连。当外部电源施加周期性电压激励时,微镜镜 面即可进行一维旋转。

在一个示例中,动静梳齿为平面梳齿。

在一个示例中,动静梳齿为垂直梳齿。

基于梳齿结构,该微镜既可以工作于谐振模式也可以工作于准静态模 式。

在本实施例中,动梳齿18直接设置于外镜镜面两侧会增大外镜的动态 形变。利用前述实施例中,内镜和外镜分离,以及将连接机构12设置于动 态形变最小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削弱该动态形变向内镜的传递。

实施例六:

如图6所示,通过将镜面与可旋转的平衡架结构23相连,并提供二对 梳齿阵列20和22,即可搭建一个二维静电驱动微镜。其中第二对梳齿阵列 22与第一对梳齿阵列20的排列方向相垂直。由于隔离凹槽24和25的存在, 该二维微镜由21、26和27三个微电极控制,从而实现在两个互相垂直的 方向上独立地偏转。梳齿阵列20/22可以是平面梳齿也可以是垂直梳齿, 分别对应李萨如扫描模式和逐行扫描模式。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将具体描述实施例一至六中的微镜结构的特征尺寸。如前所 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内镜和外镜采用了相互分离的结构,微镜的特征 尺寸由外镜的尺寸来定义,因此微镜镜面的总尺寸是常见产品数倍,这样 可以提供足够大的回波信号接收面积。

在一系列具体的微镜结构中,外镜特征尺寸选自2毫米-20毫米之间的 尺寸,内镜的特征尺寸选自0.5毫米-4毫米。外镜尺寸较大仅用于接收回 波信号,内镜尺寸较小,用于偏转出射激光光束和接收一部分回波信号。

通过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式,内镜和外镜之间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 连接机构,通过将连接机构靠近外镜的一端设置在外镜动态形变较小的位 置,削弱外镜动态形变向内镜的传递。从而保证内镜动态形变较小,压制 出射激光的光斑畸变。外镜动态形变相对较大,但由于微镜到光电探测器 的距离很近,回波信号的光斑畸变绝对值很小,回波能量的损失可以忽略 不计。

就微镜的尺寸而言,较大的镜面尺寸会增大微镜的转动惯量,进而减 小固有转动频率和最大转动角度,此时可以通过使用较薄的器件层来减小 转动惯量。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微镜的特征厚度被减薄到10-80微米。

实施例八:

在前述实施例中提及了扫描镜的梳齿结构,本实施例则着重介绍前述 具有垂直梳齿结构的微镜并阐述其加工方法。

微镜结构设置在SOI晶圆上,所述SOI晶元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层单 晶硅器件层、第一层氧化硅绝缘层、第二层单晶硅器件层、第二层氧化硅 绝缘层和单晶硅衬底层。按照如下步骤制造所述微镜边缘的梳齿结构:

步骤1,通过一次光刻,形成动梳齿和静梳齿的掩膜。

步骤2,再通过干刻工艺依次刻蚀穿透第一层单晶硅器件层、第一层氧 化硅绝缘层、第二层单晶硅器件层,并在第二层氧化硅绝缘层表面处停止。

步骤3,在步骤2的刻蚀过程结束后,在晶圆表面形成光刻胶,光刻胶 的种类和厚度要能够遮盖住干刻形成的缝隙。具体地,所述涂胶过程,可 以一次涂胶形成,也可多次涂胶完成缝隙的覆盖。

步骤4,也可以先沉积一层介质封住干刻缝隙,再进行涂胶。

步骤5,然后光刻裸露出动梳齿和镜面部分,以光刻胶为掩膜刻蚀掉动 梳齿和镜面结构上的第一层单晶硅器件层和第一层氧化硅绝缘层,并去除 光刻胶。

步骤6,接着沉积金属薄膜形成反射镜面和焊盘。

步骤7,最后进行背腔刻蚀,释放微镜的可动结构。

通过以上步骤形成的微镜,其静梳齿有上下两层,因此驱动电压的施 加至少有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上层静梳齿与动梳齿之间施加电压,实现谐振式、准 静态或数字式扫描;

第二种情况,下层静梳齿与动梳齿之间,实现谐振式扫描;

第三种情况,上下层静梳齿交替施加驱动电压,不间断地对动梳齿施 加静电力。

在上述驱动方式中,静梳齿的某一层或两层的某一部分或全体可以施 加静偏压,实现谐振频率的调节和偏转角度的反馈。本发明提出的垂直梳 齿微镜,工艺简单、成本可控、功能丰富,并且无需牺牲器件性能,适用 于多样的应用场景。

实施例九:

在本实施例中,将对实施例八中的工艺流程进行进一步描述。如图 7(a)-7(j)所示,步骤包括:

步骤(a),准备晶圆。

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单片SOI晶圆片共有5层。顶层701是单晶硅器件 层,拥有高掺杂浓度和良好的导电性,优选厚度在30-100微米之间。第一 绝缘层702为氧化硅材料,厚度为0.1-20微米。中间层703为第二层单晶 硅器件层,与顶层701类似,拥有良好的导电性,优选厚度在30-100微米 之间,其厚度可以与701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绝缘层704与第一绝缘 层702类似,为氧化硅材料,优选厚度为0.1-20微米。衬底层705为低掺 杂的单晶硅层,优选厚度为300-700微米。

步骤(b),在晶圆表面涂覆一层光刻胶706。

步骤(c),经标准光刻工艺裸露出刻蚀区域707。

在步骤(b)和(c)中,此步骤中使用的掩膜版同时定义了静梳齿、 动梳齿和镜面的平面排布。然后以光刻胶为掩膜对裸露区域实施干刻,穿 透所述晶圆的顶层701、第一绝缘层702和中间层703。

对单晶硅的刻蚀可以使用ICP刻蚀工艺,对氧化硅的刻蚀可以使用RIE 刻蚀工艺,由于单晶硅刻蚀工艺对硅与氧化硅有较大的选择比,刻蚀过程 由绝缘层704截止。

步骤(b)和步骤(c)完成后,静梳齿已经形成。

步骤(d),去除光刻胶706,并重新涂覆一层光刻胶708。光刻胶708 的种类和厚度要使其能够遮盖住干刻形成的缝隙。

在步骤(d)中,光刻胶708可以一次涂胶形成,也可多次涂胶完成缝隙 的覆盖;也可以先沉积一层介质封住干刻缝隙,再进行涂胶。

具体地,在一个示例中,光刻胶708通过一次涂胶形成。

具体地,在一个示例中,光刻胶708通过多次涂胶完成对所述干刻步 骤形成的缝隙。

具体地,在一个示例中,通过沉积工艺在所述干刻缝隙中形成一层介 质,然后在所述介质层上涂覆光刻胶708。

在所述步骤二中,对于光刻精度的要求不高,可以使用粘稠度较大的 光刻胶。

步骤(f),通过光刻工艺裸露出动梳齿、镜面和联通动梳齿的焊盘区域 709。

在步骤(f)中,为保证刻蚀的成功率,裸露区域709需要从对应结构 向外延伸一段距离。

步骤(g),以光刻胶为掩膜刻蚀掉裸露区域下的器件层701和绝缘层 702。

为保证绝缘层4不在此步骤中被破坏,其厚度可以比绝缘层702更大。 完成此步后,动梳齿710和镜面711都已形成。

具体地,在一个示例中,裸露区域709从对应结构向外延伸的距离可 以是0.5-4微米。

步骤(h),去除光刻胶,重新进行光刻并在特定区域沉积一层金属薄 膜。

其中,沉积在器件层1上的金属层712可以充当上层静梳齿的焊盘, 沉积在器件层703上的金属层713构成反射镜面,沉积在器件层3上金属 层714是下层静梳齿或动梳齿的焊盘。

步骤(i),反转SOI晶圆,利用光刻工艺在衬底层705的底面形成掩 膜715,

步骤(j),深刻蚀穿透衬底层705,去除绝缘层704,释放微镜可动部 分。

实施例十:

在实施例九中,除了上述工艺流程以外,金属的蒸镀也可以分为两步 进行。在进行干法刻蚀之前,先执行焊盘4的蒸镀。

此后的流程与7图(b)至图7(g)相同。

在完成图7(g)所示的干刻后,直接继续蒸镀一层金属,并使用liftoff 工艺去除光刻胶8和其上的金属,形成微镜镜面4和焊盘4。

此后的工艺与图7(i)至图7(j)一致。由于光刻胶708同时充当了 干刻和金属蒸镀的掩膜,避免了在高低不平的梳齿形貌上重新涂覆光刻胶, 有效地降低了工艺难度。

实施例十一:

经过以上实施例的工艺,形成如图8所示的垂直梳齿结构图。

动梳齿16与镜面的外镜部分相连,外镜部分与扭转轴相连,外镜与扭 转轴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是不限于之前实施例介绍的方式。

动梳齿16与下层静梳齿18构成平面梳齿对。

下层静梳齿与上层静梳齿之间由氧化硅绝缘层分隔,彼此电隔离。动 梳齿16与静梳齿17构成垂直梳齿对。下层静梳齿与上层静梳齿之间由氧 化硅绝缘层分隔,彼此电隔离,动梳齿16与静梳齿17构成垂直梳齿对。

实施例十二:

前述实施例中加工工艺适用于各种微镜平面设计,如图9所示,其展 示了一维微镜的俯视结构。镜面通过扭转轴连接在两侧的锚点上,动梳齿 分布在镜面两侧,并与静梳齿间错分布。焊盘20分布在两侧的锚点上,可 对动梳齿施加电压。焊盘19和21分布在第二次干刻形成的裸露器件层3 上,可对下层静梳齿施加电压。焊盘22和23分布在器件层1表面,可对 上层静梳齿施加电压。

通过第一次干刻工艺,可以将下层静梳齿分隔为相互电隔离的若干部 分,分别施加不同的电压。通过第二次干刻工艺,可以将上层静梳齿分隔 为互相电隔离的若干部分,分别施加不同的电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前述实施例的两次蒸镀金属的工艺方案,金 属将分布于微镜可动部分和锚点的整个上表面,但不影响微镜的功能。

实施例十三

如截面图10(a)-(d)所示,上层静梳齿17、下层静梳齿18和动梳 齿16构成了至少两组电容电极,其中动梳齿可以保持接地。当动梳齿16 处于零度静止状态时,在静梳齿17上施加一个静偏压即可使镜面开始转动。

第一种驱动方式是在上层静梳齿和动梳齿16之间施加周期驱动电压, 该电压可以是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

此时,梳齿17和17’可以交替施加电压,当动梳齿处于10(b)所示 的状态时,在17上施加驱动电压,而17’上施加零偏压;当动梳齿开始反 向转动,处于10(c)所示的状态时,17上施加零偏压,17’上施加驱动 电压;每次微镜改变转动方向时,17和17’实施电压的交替。根据驱动电 压的频率、波形和幅值,微镜在第一种驱动方式下,可以作谐振式扫描、 准静态扫描和数字式扫描。此时梳齿18和18’的全体或者一部分可以施加 一个非零的静偏压,并通过提取该电极输出的电流,反推该电极与动梳齿 之间的电容,并得到实时的偏转角度值;当处于谐振式扫描的情形下,不 同的静态电压还可以调节微镜的共振频率,提高器件的环境适应性。该静 偏压越大,共振频率越大。

第二种驱动方式是在下层静梳齿和动梳齿16之间施加周期驱动电压, 该电压可以是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此时梳齿18和18’保持等电势, 并仅当微镜由最大偏转位置向平衡位置回复时,才施加该驱动电压,例如 10(c)所处的情形。此时,微镜作谐振式扫描。当在梳齿17上施加非零 的静偏压时,可以通过17和16之间的电容变化,实时推断出微镜的偏转 位置和转动方向;当在17和17’上同时施加某一非零的静偏压时,可以降 低共振频率。

第三种驱动方式是在下层静梳齿和动梳齿16之间施加周期驱动电压的 同时,在上层静梳齿17和17’上交替施加驱动电压。此时梳齿18和18’ 保持等电势,并仅当微镜由最大偏转位置向平衡位置回复时,才施加该驱 动电压,该电压可以是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当动梳齿处于10(b)所 示的状态时,在17上施加驱动电压,而17’上施加零偏压;当动梳齿开始 反向转动,处于10(c)所示的状态时,17上施加零偏压,17’上施加驱 动电压;每次微镜改变转动方向时,17和17’实施电压的交替。此时微镜 作谐振式扫描。由于微镜无论是远离零度角位置还是靠近零度角位置都有 驱动电压发生作用,这一驱动方式可以提高驱动效率,降低驱动电压。与 此同时,上层和下层静梳齿可以分为互相电隔离的若干部分。下层静梳齿 的一部分可以施加非零的静偏压,以增大共振频率;上层静梳齿的一部分 可以施加非零的静偏压,以减小共振频率;角度反馈信号可以从施加非零 的静偏压的电极处获取。

以上三种驱动方式可以由同一个微镜结构实现,而不需要改变微镜的 结构。因此采用上述工艺加工的微镜器件可用作谐振式扫描、准静态扫描 和数字式扫描,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 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