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钢带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5135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钢带试验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钢带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梯大部分都是由钢丝绳来传动曳引,但是,近几年建筑对节省空间和节能的要求逐步提高,而由于聚氨酯包裹的复合钢带具有摩擦力大等特点,可以使曳引轮及曳引机减小,并且可以减轻轿厢和对重的重量,从而可以极大地节约资源和空间,因此,在电梯制造及安装中,利用聚氨酯包裹的复合钢带替代钢丝绳逐渐发展成一种趋势。

为了推广使用复合钢带新技术,需要对其进行破坏性试验,验证复合钢带的覆盖层是否可持续燃烧、以及覆盖层燃烧过程及燃烧后复合钢带的承载保持能力,即复合钢带在安装、维修、使用过程中承受这些意外伤害的能力。但是,对于采用复合钢带的电梯,当前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来指引其制造、试验和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钢带试验装置,其可以很好地模拟承受负载的复合钢带在燃烧工况下其力学性能变化的过程,即可以测试复合钢带在安装、维修以及使用过程中承受燃烧等意外伤害的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复合钢带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试验架、可夹持待测复合钢带两端的多个复合钢带端接装置、拉力传感器、托架、以及重量可调的配重砝码;

所述托架活动设置于所述试验架的底部上表面;

位于待测复合钢带一端的所述复合钢带端接装置与试验架的顶部连接,位于待测复合钢带另一端的所述复合钢带端接装置与所述托架连接;

所述拉力传感器设置于与所述托架连接的所述复合钢带端接装置上;

所述配重砝码放置于所述托架上,以给待测复合钢带施加负载。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钢带端接装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复合钢带端接装置、第二复合钢带端接装置,二者分别夹持于待测复合钢带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托架可在所述试验架的底部的上方上下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托架可在所述试验架的底部的上方上下滑动的结构形式包括:

所述试验架包括有底板,所述底板设为所述试验架的底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竖直设置有两个槽钢,两个所述槽钢的槽口相对立;

所述托架包括有托盘、支架;所述托盘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配重砝码放置于所述托盘上;所述支架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设有滑轮,所述滑轮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所述槽钢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复合钢带端接装置包括有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螺杆和第一绳头,所述第一绳头用于夹持待测复合钢带,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试验架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复合钢带端接装置包括有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二螺杆和第二绳头,所述第二绳头用于夹持待测复合钢带,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支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试验架还包括有支撑杆、第一螺母;

所述支撑杆竖直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和中部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螺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通过所述第一螺母旋紧,以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螺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支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试验架还包括有第二螺母,所述支架的顶部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螺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后通过所述第二螺母旋紧,以与所述支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通过多根拉筋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绳头包括第一插座、第一楔块、第一插件、第一转轴、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插座上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插件上设有第一夹紧面,所述第一插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夹紧面相对的第二夹紧面,所述第一楔块设于所述第一夹紧面和所述第二夹紧面之间,待测复合钢带依次贯穿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楔块与所述第一夹紧面构成的间隙、以及所述第一楔块与所述第二夹紧面构成的间隙;所述第一插件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插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杆配合连接的第一螺纹孔;

所述第二绳头包括第二插座、第二楔块、第二插件、第二转轴、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插座上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插件上设有第三夹紧面,所述第二插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夹紧面相对的第四夹紧面,所述第二楔块设于所述第三夹紧面和所述第四夹紧面之间,待测复合钢带依次贯穿并被夹持于所述第二楔块与所述第三夹紧面构成的间隙、以及所述第二楔块与所述第四夹紧面构成的间隙;所述第二插件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插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螺杆配合连接的第二螺纹孔。

进一步的,所述拉力传感器与外部数字显示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钢带试验装置,可以用于复合钢带在承受一定负载时遭受外部燃烧的工况模拟,即可以先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钢带试验装置给待测复合钢带施加一定负载,然后再对待测复合钢带加以燃烧,则可以观察、监测复合钢带的覆盖层在负载状态下是否可持续燃烧、以及覆盖层在燃烧过程中和燃烧后其承载保持能力,从而可以验证复合钢带经受垂直燃烧后能否保持原有的负载能力。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可以很好地验证复合钢带在安装、维修或者运行过程中遭遇燃烧工况时承受载荷的能力。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钢带试验装置,具有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易于操作、试验效率高、以及可重复使用等诸多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复合钢带端接装置(或第二复合钢带端接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复合钢带端接装置(或第二复合钢带端接装置)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钢带端接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托架和配重砝码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试验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拉力传感器与第二螺杆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钢带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述的复合钢带试验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钢带试验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试验架;11、底板;12、槽钢;13、支撑杆;14、第一螺母;15、第一连接板;151、第一通孔;16、第二连接板;161、第二通孔;17、第二螺母;18、拉筋板;2、待测复合钢带;3、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1、第一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11、第一螺杆;312、第一绳头;3121、第一插座;31211、第二夹紧面;3122、第一楔块;3123、第一插件;31231、第一夹紧面;3124、第一转轴;3125、第一连接件;31251、第一螺纹孔;32、第二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21、第二螺杆;322、第二绳头;3221、第二插座;32211、第四夹紧面;3222、第二楔块;3223、第二插件;32231、第三夹紧面;3224、第二转轴;3225、第二连接件;32251、第二螺纹孔;4、拉力传感器;5、托架;51、托盘;52、支架;521、第三通孔;53、滑轮;6、配重砝码;7、信号传输线;8、火焰喷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钢带试验装置,如图1~9所示,包括试验架1、可夹持待测复合钢带2两端的多个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拉力传感器4、托架5、以及重量可调的配重砝码6。

托架5活动设置于试验架1的底部上表面,便于托架5可以根据实际负载需求调整其位置;

位于待测复合钢带2一端的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与试验架1的顶部连接,位于待测复合钢带2另一端的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与托架5连接;

拉力传感器4设置于与托架5连接的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上,用于感测待测复合钢带2的负载;

配重砝码6放置于托架5上,以给待测复合钢带2施加负载。

基于上述的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钢带试验装置可以将待测复合钢带2进行夹持并对其施加负载,其中负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由配重砝码6进行自由调整,灵活多变,可以适应各种负载工况;然后再使用火焰喷灯8向待测复合钢带2喷火,以模拟负载状态下的复合钢带处于燃烧工况下的状态,从而可以很好地测试、验证复合钢带2经受垂直燃烧后能否保持原有的负载能力。

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1~3、7~9所示,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1、第二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2,二者分别夹持于待测复合钢带2的两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其还可以设为更多个,诸如此类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等效保护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具体而言,如图4、5、7~9所示,托架5可在试验架1的底部的上方上下滑动,其结构形式为:

试验架1包括有底板11,底板11设为试验架1的底部;底板11的上表面竖直设置有两个槽钢12,两个槽钢12的槽口相对立;

托架5包括有托盘51、支架52;托盘51设于支架52上,配重砝码6放置于托盘51上;支架52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设有滑轮53,滑轮53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槽钢12内。

基于上述结构形式的设计,槽钢12成为“导轨”,可以对托架5的上下滑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第一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1包括有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螺杆311和第一绳头312,第一绳头312用于夹持待测复合钢带2,第一螺杆311与试验架1的顶部连接;第二复合钢带端接装置32包括有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二螺杆321和第二绳头322,第二绳头322用于夹持待测复合钢带2,第二螺杆321与支架52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具体而言,如图5、7~9所示,试验架1还包括有支撑杆13、第一螺母14;支撑杆13竖直设置于底板11的上表面;支撑杆13的顶部和中部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6,第一连接板15上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一通孔151,第二连接板16上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二通孔161。

第一螺杆311穿过第一通孔151并通过第一螺母14旋紧,以与第一连接板15连接(装配时可以在第一螺母14和第一通孔151增加垫圈,以提高装配的牢固性)。

第二螺杆321穿过第二通孔161后与支架52连接,具体的结构形式为:如图4、5、7~9所示,试验架1还包括有第二螺母17,支架52的顶部设有第三通孔521;第二螺杆321依次穿过第二通孔161、第三通孔521后通过第二螺母17旋紧(装配时可以在第二螺母17和第三通孔521增加垫圈,以提高装配牢固性),以与支架52连接。

其中,如图5、7~9所示,支撑杆13为工字钢,工字钢通过多根拉筋板18固定设置于底板11的上表面,使得试验架1的结构更加牢固。

在上述实施例中,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第一绳头312包括第一插座3121、第一楔块3122、第一插件3123、第一转轴3124、以及设于第一插座3121上的第一连接件3125;第一插件3123上设有第一夹紧面31231,第一插座3121上设有与第一夹紧面31231相对的第二夹紧面31211,第一楔块3122设于第一夹紧面31231和第二夹紧面31211之间,待测复合钢带2依次贯穿并被夹持于第一楔块3122与第一夹紧面31231构成的间隙、以及第一楔块3122与第二夹紧面31211构成的间隙;第一插件3123通过第一转轴3124与第一插座3121连接,使得第一插件3123可以绕第一转轴3124的轴线转动,以便于调整待测复合钢带2被夹持的松紧;第一连接件3125上设有与第一螺杆311配合连接的第一螺纹孔31251;

第二绳头322包括第二插座3221、第二楔块3222、第二插件3223、第二转轴3224、以及设于第二插座3221上的第二连接件3225;第二插件3223上设有第三夹紧面32231,第二插座3221上设有与第三夹紧面32231相对的第四夹紧面32211,第二楔块3222设于第三夹紧面32231和第四夹紧面32211之间,待测复合钢带2依次贯穿并被夹持于第二楔块3222与第三夹紧面32231构成的间隙、以及第二楔块3222与第四夹紧面32211构成的间隙;第二插件3223通过第二转轴3224与第二插座3221连接,使得第二插件3223可以绕第二转轴3224的轴线转动,以便于调整待测复合钢带2被夹持的松紧;第二连接件3225上设有与第二螺杆321配合连接的第二螺纹孔32251。

在上述实施例中,拉力传感器4与外部数字显示器(图1~9均未体现)电连接,以实现信号的传输,使得外部数字显示器可以显示拉力值,便于试验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具体而言,如图7~9所示,拉力传感器4可通过信号传输线7与外部数字显示器进行有线连接。当然,在本实用新型中,拉力传感器4与外部数字显示器之间的电连接不仅限于如图7~9所示的有线连接,二者还可以通过蓝牙(二者均设有蓝牙模块)、WIFI(二者均设有WIFI模块)等方式进行电连接,以实现信号的传输,诸如此类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等效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钢带试验装置的其它内容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