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球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997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球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用于检测血液成份的血球分析仪。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每年一次体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血液里所包含的成份是人类健康的晴雨表,因此,通过分析一个人血液中的成分就可以知识这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于是,专门用于分析血液中物质成份的血球分析仪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血球分析仪通常包括三分类血球分析仪和五分类血球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的核心部件通常是鞘流阻抗计数器及相应防止信号干扰装置,即分析仪清洗装置。鞘流阻抗计数器通常是由前池、后池以及介于前、后池之间的计数孔三部分组成。其中,前池和后池内的溶液之间存在电信号。当溶液内的微粒通过前、后池之间的计数孔时会引起电信号的变化,所以前、后池之间需要进行隔离,通常是对后池进行隔离。

目前的技术中基本是采取空气隔离的方式,即后池进液与储液池之间存在一个后池隔离池,液体先滴入到后池隔离池中引起压差,然后液体进入到后池中,再从后池的出液口中流出到废液隔离池,然后再进入废液池。废液隔离池同样是采用空气隔离。后池隔离池在加液时由于流速大容易卷入空气产生气泡,气泡混入后池中会对计数值产生干扰。液体由储液池进入到废液隔离池时,由于液体流速较大,直接冲击废液隔离池中的液面,直接冲击的液体与底部液体的接触,非常容易产生气泡。

目前的技术基本是采取空气隔离的方式。请参照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 CN102533536A(申请号是:201010609840.X)。该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计数器组件,包括计数器、废液隔离室、后鞘隔离室及压力平衡管路。所述计数器具有前池、后池、后鞘入口及废液出口,所述前池和后池通过计数孔连通,所述后鞘入口和废液出口均与所述后池连通,所述后鞘隔离室与所述后鞘入口连接,所述废液隔离室与所述后鞘入口连接,所述废液隔离室与所述废液排出口连接,所述后鞘隔离室通过气体管路连接环境大气。所述压力平衡管路连接所述后鞘隔离室和废液隔离室,且所述压力平衡管路上设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压力平衡控制器。液体先被滴入到废液隔离室中引起压差,然后液体经由后鞘入口进入到后池中,再从后池的废液出口流出到废液隔离池,然后再进入废液池。废液隔离池同样是采用空气隔离。后池在加液时由于液体的流速大容易卷入空气产生气泡,气泡混入后池中会对计数器的计数值产生干扰。此外,在上述过程中,由于液体流速较大,尤其是当加入的液体直接冲击废液隔离池中的液面时,加入的液体对废液隔离池底部的液体形成直接冲击,非常容易产生气泡。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难题,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2533536A公开的技术方案是:使第一加液口倾斜设置,保证液体在加入过程中以一定角度冲向第一池体的第一侧壁,之后再顺着第一侧壁流入到第一池体内,尽可能减少加液过程中空气被卷入液体的可能。

美国第US5,085,833号专利公开了另一种液体排出管道装置。为了避免在加入液体时,在容器内产生气泡,该管道装置的进液管在容器的腔体内部分弯曲成“U”形,使其末端靠近并且正对容器的内壁。当加入液体时,液体先冲击容器的内壁,然后再顺着容器的内壁往下流,从而避免了加入的液体直接冲击容器底部的液面,减少了气泡的产生概率。

上述两份专利公开文献虽然避免了加入的液体直接冲击容器底部的液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气泡的产生概率的作用,但是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液体冲击到容器内壁时的流速和液体在离开进液口时的流速几乎是一样的,而没有明显的减速。因此,加入的液体对容器内壁的冲击力是很大的(加入液体的流速越快,冲击力越大)。加入的液体在冲击容器内壁以后,只有少数液体如设计者所期待的那样,顺着容器内壁往下流,而多数液体则在触碰到容器内壁后反弹,在容器内形成飞溅。这些飞溅的液体在落入到容器底部时,对容器底部的液面形成冲击,从而容易产生影响计数准确性的气泡。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对液体在离开进液口后到碰触到容器内壁或者容器底部液体的液面的过程中进行降速处理,从而减少了加入的液体对容器内壁或者容器底部液体的液面的冲击力,大大降低了气泡产生的概率,减少了气泡对计数器计数的干扰,进而大大提高了计数器计数的准确性,最终大大提高了生化分析仪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血球分析仪,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种鞘流后池清洗装置,该鞘流后池清洗装置包括:藉由管路连接的储液池、隔离池和计数池;其中,计数池包括后池、前池以及介于后池与前池之间的计数孔;隔离池包括连接至储液池的进液口和连接至后池的出液口,出液口的位置低于进液口的位置;在隔离池的进液口附近位置处设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该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凸出于容器体之内壁或者被安装至容器体之内壁并且至少一部分与隔离池之进液口相对,所述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与隔离池一体成型或者单独制作后再组装到隔离池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改进,所述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包括挡块,该挡块由隔离池之内壁向隔离池内空腔延伸并且至少部分与所述进液口相对。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口位于隔离池的侧壁,所述挡块包括由隔离池之顶壁向隔离池之内空腔延伸的长条状圆柱体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口位于隔离池的侧壁,所述挡块包括由隔离池之顶壁向隔离池之内空腔延伸的平板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块相对于隔离池之顶壁垂直或者倾斜。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块相对于隔离池之顶壁之夹角为45 度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口位于隔离池的顶壁,所述挡块包括由隔离池之侧壁向隔离池之内空腔延伸的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口位于隔离池的顶壁,所述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包括固定在隔离池内壁的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隔离池内壁与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之边缘设计有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改进,所述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之外圆边缘设计有若干个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改进,所述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之外圆边缘设计有允许液体通过的多孔性结构或者多孔性材料。

有益效果

藉由在隔离池的进液口位置处或者在靠近隔离池的进液口位置处设有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有效地对从进液口流出的液体进行了降速处理,使加入的液体碰触到隔离池内壁或者隔离池底部液面的流速大大小于液体刚刚流出进液口时的流速,大大降低了加入的液体对隔离池内壁或者隔离池底部液面的冲击,从而大大降低了产生气泡的机率,减少了气泡对计数器的干扰,大大提高了仪器检测的准确性。

当所述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液口处的渐扩管结构时,由于该渐扩管结构的孔径自其与进液管道连接的一端向其靠近隔离池壁的那一端逐步增加,加入的液体的流速会逐步变缓,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加入的液体对隔离池内壁或者隔离池底部液面的冲击力度。

当所述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包括挡块,该挡块由隔离池之内壁向隔离池内空腔延伸并且至少部分与所述进液口相对时,加入的液体在流出进液口后,先冲击到挡块,经过挡块的缓冲之后,液体的流速明显降低,液体要么以较低的流速触碰隔离池的内壁,然后顺着隔离池的内壁顺畅地往下流,要么被打散,以较低的流速跌落到隔离池底部的液体中,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加入的液体对隔离池内壁或者隔离池底部液面的冲击力度。

当所述进液口位于隔离池的侧壁时,加入的液体自进液口流出后,不会直接冲击隔离池底部的液面,从而降低了产生气泡的机率。

当进液口所在的那个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30度角小于45度角、大于等于45度角小于等于60度角时,加入的液体自进液口流出后,以近似抛物线的弧线斜向上方喷射出去,液体的自重作用力会使液体的流速降低,然后平缓地落在进液口所在的内壁。当进液口所在的那个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角小于90度角时,液体斜向上喷射到设置在隔离池内壁的挡块上,经过挡块的缓冲和打散以后,然后平缓地反向射在进液口所在的内壁,液体流速降低了。当进液口所在的那个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90度角时,液体从进液口沿水平方向喷射出后,以近似抛物线的弧线斜向下到设置在隔离池内壁的挡块上,经过挡块的缓冲和打散以后,然后平缓地反向射在进液口所在的内壁,液体流速降低了。当进液口所在的那个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90度角小于等于120度角时,液体斜向下喷射到设置在隔离池内壁的挡块上,经过挡块的缓冲和打散以后,然后平缓地反向射在进液口所在的内壁,液体流速降低了。当进液口所在的那个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120度角小于等于135度角和大于135度角小于等于150 度角时,液体斜向下喷射到设置在隔离池内壁的挡块上,经过挡块的缓冲和打散以后,然后平缓地反向射在进液口所在的内壁,液体流速降低了。

当所述挡块所在的平面与进液口的轴线之间的夹角选自于:大于等于30度角小于45度角、大于等于45度角小于等于60度角、大于60度角小于等于90 度角、大于90度角小于等于120度角、大于120度角小于等于135度角和大于 135度角小于等于150度角时,也可以取得与上述记载的技术方案类似的技术效果。申请人不再赘述了。

当所述隔离池竖直放置,所述进液口位于隔离池的顶壁,所述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与进液口相连,从进液口流出的液体至少部分先流到所述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然后经所述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扩散后再流入到隔离池的空腔,从而也降低了液体的流速。

此外,将进液口和出液口均设置在隔离池的侧部,有利于减小后池隔离池在竖直方向的安装空间。将隔离池池体倾斜安置,有利于使液体汇聚于一角,即使是在隔离底部只有较少容积的溶液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液封,同时,倾斜的池内壁对液体具有更好的引流效果。

侧部进液,进液口和出液口均设置在池体的侧部,有利于减小后池隔离池在竖直方向的安装空间。

隔离池倾斜,使隔离池内的液体汇聚一角,即使隔离池内仅存在较少液体时,也能对出液口保持良好的液封,同时,倾斜的池壁具有更好的液体引流效果,从而减少了产生气泡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A-1C是图1中的隔离池之第一种设计方案,图1D-1F是图1中的隔离池之第二种设计方案。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A-2C是图2中的隔离池之第一种设计方案,图2D-2F是图2中的隔离池之第二种设计方案。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A是图3中的隔离池之放大示意图,图3B和3C是图3A中的装置之第一种和第二种设计方案;图3D-3F是图3中的装置之第三种和第四种设计方案。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A-4C是图4中的隔离池之第一种设计方案,图4D-4F是图4中的隔离池之第二种设计方案,图4G是图4中的隔离池之第三种设计方案。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A-5C是图5中的隔离池之第一种设计方案,图5D是图5中的隔离池之第二种设计方案。

图6A和6B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六实施例的第一、第二种设计方案的示意图。

图6C是图6A中之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A和7B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七实施例的第一、第二种设计方案的示意图,图7C是图7A中的局部底视图。

图8A-8G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中的隔离池的七种安放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之鞘流阻抗计数装置包括:储液池100、隔离池200 和计数池300。其中,计数池300包括后池400、前池500以及介于后池400与前池500之间的计数孔600。隔离池200包括一个容器体201、进液口202和出液口204,其中,容器体201包括顶壁203、底壁205、侧壁207。所述顶壁、底壁和侧壁围成隔离池的内空腔209。容器体201可以是圆柱体、方体、正多边体、球体、椭圆体、或者是圆柱体与半球体或者圆锥体之组合等。隔离池的进液口 202藉由管路700(全部管路的统称,全文同)连接至储液池100,隔离池的出液口204藉由管路700连接至后池400。本实用新型之创新主要包括:A)在隔离池200的进液口202位置处连接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206,或者是在隔离池200的进液口202的附近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206(此时,该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206至少一部分与隔离池200之进液口202相对); B)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206的新颖结构;C)隔离池200的新颖新安置方式;以及D)隔离池200之进液口202和出液口204的新颖安置方式等。

在实施例1的第一种方案中,所述隔离池200被设计成倾斜放置,即,隔离池200之轴线或者中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不等于90度。在实施例1的第二种方案中,所述隔离池200被设计成垂直放置,即,隔离池200之轴线或者中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90度。

请参阅图1A-1F所示,其中,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隔离池200在竖直放置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B和1C分别是图1A之右视图和底视图;图1D 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隔离池200在竖直放置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E和1F 分别是图1D之右视图和底视图。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206包括挡块,该挡块由隔离池之内壁向隔离池的内空腔209延伸(即挡块凸出于隔离池之内壁),并且至少部分与所述进液口202相对。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至少部分与所述进液口相对”指的是: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至少有一部分结构靠近进液口202,使进液口外轮廓的正投影全部或者部分落在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上,并且可以让自进液口流出的至少部分液体冲击或者流到所述挡块上。在另一种方案中,挡块206由隔离池内壁207向隔离池内空腔209延伸并且使挡块206的末端至少超过进液口202的轴线或中心线5 mm(毫米,全文同)。所述进液口202位于隔离池200的侧壁207。所述挡块206 包括由隔离池200之顶壁203向隔离池之内空腔209延伸的长条状圆柱体结构 (如图1A-1C和2D-2F所示),或者长条状偏平板结构(如图1D-1F和2A-2C 所示)。

在实施例1中,隔离池200的进液方式为侧部进液,即,进液口202和出液口204均位于隔离池200的侧壁207。所述挡块206自隔离池的顶壁203向隔离池的内空腔209延伸并且与隔离池的顶壁203垂直,并且至少部分结构与隔离池 200之进液口相对。同时将隔离池200垂直或者倾斜放置,使内空腔内209的液体汇聚在隔离池200的底部(进液口202所在的位置要高于出液口204所在的位置)。

此外,在可替代的方案中,所述进液口202位于隔离池的顶壁203,所述挡块206则位于隔离池之侧壁207,即,所述挡块206包括由隔离池之侧壁207向隔离池之内空腔209延伸的结构,并且至少使部分挡块206与进液口202相对。

进液口202设置在隔离池容器体的侧壁,既可以垂直于侧壁进液,也可以倾斜进液。出液口204可以设置在池体的隔离池容器体的侧壁下部,也可设置在隔离池容器体的底壁。

挡块206可以与隔离池容器体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制作后再可拆卸地安装到隔离池200内。

挡块206的竖直长度小于隔离池容器体高度的二分之一,优选范围为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挡块的206的最短距离以能够阻挡到进入的液体为准(即进液后的液体能够冲击到挡块206)。挡块206可以为圆柱状或者平板状。挡块206 的最小宽度大于进液口的内径,挡块206的最大宽度以挡块206与隔离池的侧壁之间不会形成挂液为准。所述挂液指的是附着在挡块与侧壁之间的液滴。一般挂液的直径为2mm-5mm,因此,挡块206与隔离池的侧壁之间的最小间隙要大于 5mm。

挡块206对急速流动液体的缓冲具体过程如下:液体从隔离池侧壁207的进液口202进入后,首先一部分液体直接冲击到挡块206上,由挡块206将这部分液体打散,打散后的液体以较慢的速度由隔离池的池壁引流后落入到隔离池的池底或者隔离池内的液面,或者直接滴落到隔离池的池底或者隔离池内的液面;其次,另一部液体,在挡块206的阻挡下,从挡块206的两侧滑出并直接冲击到隔离池的侧壁207上,这部分液体沿着侧壁207流入隔离池的池底或者隔离池内的液面,或者直接滴落到隔离池的池底或者隔离池内的液面。

液体进入到隔离池的内空腔209后,隔离池内的液面上升产生压差,使池内的液体流入到计数池的后池400,再从计数池300上部的出液口流入到废液隔离池(图未示)。当隔离池200内的气压恢复时,液体停止流动,隔离池内的气压达到平衡状态。由于隔离池的倾斜放置,使其下部的出液口204始终处于液面位置以下,空气不会进入到与后池400连接的管路。

由于挡块206对液体起了缓冲的作用,降低了液体的流速,因此,当液体落入到隔离池的池底或者隔离池内的液面时,大大减小了液体对隔离池的池底或者隔离池内的液面的冲击力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卷入空气在隔离池内产生气泡的概率。

实施例2

图2及图2A-2F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所述挡块206相对于隔离池的顶壁203之夹角为45度角,即所述挡块206自隔离池的顶壁203向隔离池的内空腔209延伸,并且与隔离池的顶壁203所有的平面之夹角为45度角或者135度角。发明人经过实验表明,所述挡块206与隔离池的顶壁203所有的平面之夹角为也可以选自于:大于等于 30度角小于等于60度角、大于60度角小于90度角、等于900度角、大于90 度角小于等于120度角和大于120度角小于等于150度角。由于挡块的上述设计,所述挡块所在的平面与进液口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是45度角或者135度角,或者是选自于:大于等于30度角小于等于60度角、大于60度角小于90度角、等于900度角、大于90度角小于等于120度角和大于120度角小于等于150度角。

在实施例2中,挡块206也可以是图2A-2C所示的平板状结构。该平板状结构使得挡块具有较大的面积,对于冲击到其上的液体具有更好的缓冲和引流效果。

实施例3

图3及图3A-3F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A)隔离池200竖直放置(当然也可以倾斜放置,但是竖直放置时的效果更佳);B)隔离池的进液口202位于隔离池的顶壁203上,隔离池的出液口204位于隔离池的侧壁207的下部或者底壁205上;C)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206是一个圆盘状(如图3D所示)或者圆锥体结构(如图3A所示)。此时,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被固定在隔离池的内壁上,在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之边缘与隔离池的内壁207之间设计有允许液体通过的间隙。如图3B所示,在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之边缘设计有若干个允许液体通过的缺口或者凹槽 208。如图3C所示,在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之外边缘设计有允许液体通过的多孔性结构或者安装有多孔性材料制作的圆环210(例如:海绵环、带孔的橡胶环、由布等多孔性材料拧成的环等)。除了在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的外边缘区域设计有缺口或者凹槽208外,在其他区域也可以设计有若干个小孔213(如图 3E和3F所示)。也可以在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的外边缘区域没有缺口或者凹槽,而仅仅在其他区域设计有若干个小孔213(图未示)。

实施例4

图4及图4A-4G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A)隔离池200竖直放置(当然也可以倾斜放置,但是竖直放置时的效果更佳);B)隔离池的进液口202位于隔离池的顶壁203上,隔离池的出液口204位于隔离池的侧壁207的下部或者底壁205上;C)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液口202处的挡块206,进液口202与挡块206相连,两者之间设有通道212,自进液口202流出的液体经过该通道212后,扩散至挡块206的上表面,经过挡块206的上表面引流后,落入到隔离池内,从而使液体的流速变缓。

如图4A-4C所示,所述挡块206是与隔离池底壁205大致平行放置的长条形圆柱体结构,挡块206与所述进液口202所在的管路组成一个字母“T”型结构。作为替代方案,所述挡块206也可以是一个与隔离池底壁205大致平行放置的圆盘状结构(如图4D-4F所示)或者圆锥体结构(如图4G所示)。此时,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被固定在隔离池的内壁207上,圆柱体或者圆锥体的中心正对进液口202。在圆盘状或者圆锥体结构之边缘与隔离池的内壁207之间设计有允许液体通过的间隙(具体结构参阅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3)。

实施例5

图5及图5A-5D所示是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所述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液口202处的渐扩管结构206。该渐扩管结构206包括与进液口202连通的空腔215,该空腔215 的内壁的孔径自其与进液口202相连接的一端向其远离进液口202的那一端逐步增加。渐扩管结构206可以是圆锥体状或者喇叭状。渐扩管结构206与进液口 202之管道非同轴安装,即,渐扩管结构的轴线或者中心线与进液口所在通道的轴线或者中心线既不重叠也不平行,最好是相互交叉或者夹一个锐角,从而使由进液管202进入的液体能受到渐扩管206壁面的阻挡而处于蓄水状态,避免进液管中的液体直接经由渐扩管冲击隔离池内的液面,减少气泡的产生概率。当渐扩管结构206的轴线或者中心线相对于水平面往上翘起时,渐扩管的效果将更佳。

渐扩管结构206起到减缓液体流速的作用,这样不需要再额外设置阻拦装置就可以把液体的流速降下来。

液体流速被渐扩管结构206降低的具体过程如下:自进液口202进入的液体首先冲撞渐扩管结构206的内壁,然后在容积较大的区域中积聚,在积聚的过程中,减缓了液体的流速。当渐扩管结构206中的液体充满而溢出时,溢出的液体沿隔离池200的内侧壁流入到隔离池的内空腔209。

实施例6

图6A-6C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六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所述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包括与进液口202相连的花洒装置206。花洒装置206通过其开口220与进液口202的管道连接。花洒装置206包括与进液口202连通的空腔218和连通空腔218和隔离池内腔209的至少两个花洒孔 222。所述花洒装置206包括一个圆柱体结构,其底壁和侧壁均设有花洒孔222 (图6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池200既可以竖直放置(图6A),也可以倾斜放置(图6B)。

实施例7

图7A-7C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七实施例。第七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所述花洒装置206将圆柱体结构改为圆锥体结构,并且仅在其底壁设有花洒孔224,其他结构均相同。

在进一步的改进步设计方案中,所述用于控制液体流速的装置的空腔内可以收容有海绵、棉花、滤纸、活性碳、多孔陶瓷、丝网、玻璃纤维、织物等多孔性允许液体渗透的填充材料。

本实用新型所包括的隔离池的摆放方式请参阅图8A-8G所示。以第一实施例为例(其他实施例可以类推),所述隔离池的中心线228或者进液口202所在的那个侧壁207与水平面在时钟三点钟方向226的夹角约等于45度或者135度,或者选自于:大于等于30度角小于等于60度角、大于60度角小于90度角、等于90度角、大于90度角小于等于120度角和大于120度角小于等于150度角。

为使本专利申请说明书简洁明了,申请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仅仅公开了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区别的内容,至于其他相同的内容,则不再重复叙述了。

在本明之所有实施例中,挡块206可以由硬质塑料、木块、竹片、金属等硬性材料制作,也可以是橡胶、软质塑料、防水纸、纤维等软性材料制作。当采用软性材料制作时,挡块206最好适当长一些,对液体的缓冲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除了公开了上述鞘流阻抗计数装置以外,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鞘流阻抗计数装置的流式细胞分析仪。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流式细胞分析仪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如前详细公开了的鞘流阻抗计数装置,其他结构则基本上与现有技术相同,因此,申请人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本专利申请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公开,但是发明人不可能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事无具细地全部记载。任何可以根据本专利申请所公开的内容无需创造性劳动即可得到或者推导出的内容,均应当包括在本专利申请所公开的内容中,属于本专利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