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型压力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0520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稳定型压力传感器。



背景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在对流体进行测量时,流体流速容易突变,现有的传感器检测准确性不高,使用效果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稳定型压力传感器,效果好。

一种稳定型压力传感器,包括缓冲部、测量部;

缓冲部包括多个缓冲管,缓冲管为环形,多个缓冲管依次连接,其中,位于一端的一个缓冲管与测量部连接。

优选的,测量部包括测量管、测量单元,测量管与上述位于一端的一个缓冲管连接;测量单元包括容纳管、过度管、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移动板、挡片、控制器,容纳管通过过度管与测量管连接,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均位于容纳管内,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相对布置,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均与外部电源连接,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均与控制器连接;移动板位于容纳管内并与容纳管可移动连接,移动板位于第一极片、第二极片靠近过度管的一侧;挡片位于容纳管内,挡片位于移动板远离过度管的一侧,挡片与移动板连接;挡片用于进入或脱离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之间。

优选的,容纳管与过度管错位布置。

优选的,容纳管的直径大于过度管的直径。

优选的,还包括两个滤网,两个滤网均位于测量管内,两个滤网分别位于过度管的两侧。

优选的,缓冲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缓冲部分别位于测量部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中,结合附图1,外界的流体经过进入最左侧的缓冲管内,而后,分成两个移动路线,并在两个缓冲管的交汇处A处交汇,在A处相互冲击,能够有效的降低流体的移动速度;通过设置多个缓冲管,能够有效的将流体流速稳定,避免对后续测量部的影响,保证测量准确性,提高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参照图1: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稳定型压力传感器,包括缓冲部、测量部。

缓冲部包括多个缓冲管1,缓冲管1为环形,多个缓冲管1依次连接,其中,位于一端的一个缓冲管1与测量部连接。

本实施例中,测量部包括测量管2、测量单元,测量管2与上述位于一端的一个缓冲管1连接;测量单元包括容纳管3、过度管4、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移动板7、挡片8、控制器9,容纳管3通过过度管4与测量管2连接,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均位于容纳管3内,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相对布置,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均与外部电源连接,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均与控制器9连接;移动板7位于容纳管3内并与容纳管3可移动连接,移动板7位于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靠近过度管4的一侧;挡片8位于容纳管3内,挡片8位于移动板7远离过度管4的一侧,挡片8与移动板7连接;挡片8用于进入或脱离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之间。流体经过缓冲管1、测量管2、过度管4进入容纳管3,进而推动移动板7移动,推动挡片8进入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之间,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之间对应的面积减小,第一极片5、第二极片6之间电容量发生变化。控制器9通过检测上述信息就能够计算容纳管3内的压强。

本实施例中,容纳管3与过度管4错位布置。避免直接冲击,避免造成移动板7移动不平衡而导致的测量误差,也保证流体流速稳定,即使流体流速突变,也能够保证测量精度。

本实施例中,容纳管3的直径大于过度管4的直径。流体从过度管4进入容纳管3中,流速降低,进一步的避免直接冲击,保证测量的准确性,降低损耗,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还包括两个滤网10,两个滤网10均位于测量管2内,两个滤网10分别位于过度管4的两侧。对待测流体进行过滤,避免杂质进入容纳管3,保证移动板7灵活、稳定移动,保证测量精度。

本实施例中,缓冲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缓冲部分别位于测量部的两侧。流体可以从任意的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排出,没有方向的限制,使用更加方便。且,能够对滤网10进行反冲洗,避免杂物在滤网10上堆积,使用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