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024发布日期:2018-11-02 23:35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轴承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主轴外需要套设轴承,当主轴在高速运动时,轴承会产生温升,轴承的精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反应到主轴是主轴的位移产生变化如旋转跳动等,轴承的性能及可靠性是轴承的最重要的性能指标,由于影响轴承性能因素较多,在测试主轴是带负荷情况下精度的保持时间是轴承试验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现有技术中,在模拟主轴负荷状态时,采用在机身上设有施力器,施力器设在机身上并作用于主轴中部区域(前后轴承组的跨距之间),从而对主轴中部形成压力,来模拟主轴负荷下的工作状态,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的缺点:是施力位置为主轴中部而非端部,并不能真正反应出主轴端部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负载力,也即无法模拟主轴端部吃刀时的负荷。

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丝杆传动机构的轴承试验机用交变载荷加载装置[申请号:201711457298.9],包括旋转轴,被试轴承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该加载装置包括夹具,以及设置在夹具周围的多个旋转电机-丝杆传动机构-弹簧组件,各旋转电机-丝杆传动机构-弹簧组件包括依次连接旋转电机、丝杆传动机构和弹簧,其中丝杆传动机构包括联轴器、丝杆轴承、丝杆螺母、丝杆和轴承座,旋转电机驱动丝杆传动机构运动,控制弹簧发生拉伸或压缩形变,对夹具内的被试轴承施加交变载荷。

但是,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在实际工作时,通常是主轴吃力后将力传递给轴承内圈,从而使轴承吃力,但上述方案是直接将力施加给轴承外圈,因此,模拟轴承吃力情况与实际工况是相反的,并不能直接反应主轴吃力时的工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包括驱动机构,所述的驱动机构连接主轴从而能驱动主轴周向转动,主轴位于机身内部且主轴上套设有轴承组件,还包括能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的主轴端部方向移动从而与主轴端部接触并对主轴的端部施加压力的端部施力机构,还包括与主轴连接的位移传感器。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端部施力机构包括能沿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轴向施力组件,所述的轴向施力组件与主轴的端面相对应。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轴向施力组件包括呈水平设置的轴向丝杆,以及连接轴向丝杆从而能驱动轴向丝杆沿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轴向驱动器,所述的轴向丝杆的端部设有第一荷重传感器。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轴向丝杆的端部设有轴向缓冲器,第一荷重传感器位于轴向缓冲器上。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轴向缓冲器包括与轴向丝杆固定连接的轴向接头,所述的轴向接头上活动连接有一个轴向弹性座,第一荷重传感器固定在轴向弹性座上。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轴向弹性座套设在轴向接头上,轴向弹性座上卡接有轴向定位卡圈,所述的轴向定位卡圈与轴向接头靠近轴向丝杆的一端卡接,轴向接头内设有若干轴向弹性件容置槽,所述的轴向弹性件容置槽内设有轴向弹性件,所述的轴向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轴向弹性件容置槽的底部的轴向弹性座的内壁上。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端部施力机构包括能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径向施力组件,所述的径向施力组件位于主轴端部上方。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径向施力组件包括呈竖直设置的径向丝杆,以及连接径向丝杆从而能驱动径向丝杆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径向驱动器,所述的径向丝杆的端部设有第二荷重传感器。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径向丝杆的端部设有径向缓冲器,第二荷重传感器位于径向缓冲器上。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径向缓冲器包括与径向丝杆固定连接的径向接头,所述的径向接头上活动连接有一个径向弹性座,第二荷重传感器固定在径向弹性座上。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径向弹性座套设在径向接头上,径向弹性座上卡接有径向定位卡圈,所述的径向定位卡圈与径向接头靠近径向丝杆的一端卡接,径向接头内设有若干径向弹性件容置槽,所述的径向弹性件容置槽内设有径向弹性件,所述的径向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径向弹性件容置槽的底部的径向弹性座的内壁上。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主轴端部设有一个静态受力组件,所述的静态受力组件内设有连接主轴端部并能与主轴同步转动的静态保持轴承。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静态受力组件包括连接主轴端部的转动座,以及套设在转动座上的静态座,静态保持轴承位于转动座和静态座之间,静态保持轴承的内圈与转动座固定连接,静态保持轴承的外圈与静态座固定连接。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轴承组件有两个且位于主轴的两端,所述的机身包括套设在轴承组件外的轴承套,所述的轴承套内设有控温元件。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控温元件包括设置在轴承套内的电加热棒,以及与轴承组件的位置相对应的冷却夹套。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冷却夹套位于轴承套内部,或者轴承套与轴承组件的外壁合围形成冷却夹套。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轴承套内设有连接冷却夹套的冷却介质通道。

在上述的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中,所述的轴承组件包括若干套设在主轴上的主轴轴承,以及套在主轴轴承外的轴承固定套,还包括若干与主轴轴承一一对应的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依次穿过机身、轴承固定套后直接与主轴轴承的外圈接触。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通过对主轴端部直接施加作用力,从而模拟主轴端部在吃刀情况下的受力,通过位移传感器检测主轴配合轴承组件的精度保持时间。

2、轴向施力组件和径向施力组件的配合,准确的模拟主轴端部的受力情况,从而能得到准确的精度保持时间的测定。

3、通过设置轴向缓冲器和径向缓冲器,使轴向施力组件和径向施力组件与主轴之间实现柔性的作用力接触,对主轴及轴向施力组件和径向施力组件均起到保护作用。

4、通过设置静态受力组件,使作用力施加于静态受力组件,再通过静态受力组件作用于主轴端部,对传感器、主轴均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准确的控制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

5、控温元件的设置,对轴承套和轴承组件能起到加热和降温的作用,从而模拟机身内的工况,实现在不同条件的精度保持时间的测定。

6、温度传感器直接与轴承外圈接触,温度检测准确。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径向施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轴向施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静态受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驱动机构1、机架1a、主轴2、机身3、轴承组件4、端部施力机构5、位移传感器6、轴向施力组件7、轴向丝杆8、轴向驱动器9、第一荷重传感器10、轴向缓冲器11、轴向接头12、轴向弹性座13、轴向定位卡圈14、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轴向弹性件16、径向施力组件17、径向丝杆18、径向驱动器19、第二荷重传感器20、径向缓冲器21、径向接头22、径向弹性座23、径向定位卡圈24、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径向弹性件26、静态受力组件27、静态保持轴承28、转动座29、静态座30、轴承套31、控温元件32、电加热棒33、冷却夹套34、轴承套冷却夹套34a、冷却介质通道35、主轴轴承36、轴承固定套37、温度传感器3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包括驱动机构1,驱动机构1为电机或液压马达,优选为步进电机,所述的驱动机构1连接主轴2从而能驱动主轴2周向转动,主轴2位于机身3内部且主轴2上套设有轴承组件4,还包括能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的主轴2端部方向移动从而与主轴2端部接触并对主轴2的端部施加压力的端部施力机构5,还包括与主轴2连接的位移传感器6,位移传感器6固定在机身3上。驱动机构1、机身3和端部施力机构5均固定在机架1a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位移传感器6为现有技术,可采用市售产品。

在本实施例中,端部施力机构5可以是液压马达、丝杆或千斤顶等的,凡是能对主轴2形成压力的均可以使用。在端部施力机构5对主轴2端部施加压力时,能模拟主轴2端部的负荷,通过位移传感器6得到的主轴2位移偏差,可反应出主轴2在某一负载状态下能够保持精度在合格范围内的保持时间,从而获得该主轴2与轴承组件4在该负荷状态下保持精度的时间。

在现有技术中,在模拟主轴负荷状态时,采用在机身上设有施力器,施力器设在机身上并作用于主轴中部区域,从而对主轴中部形成压力,来模拟主轴负荷下的工作状态,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的缺点:其一是施力位置为主轴中部而非端部,并不能真正反应出主轴端部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负载力,也即无法模拟主轴端部吃刀时的负荷;其二是施加的压力始终为径向力,模拟的负载比较单一。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所示,端部施力机构5包括能沿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轴向施力组件7,所述的轴向施力组件7与主轴2的端面相对应,端部施力机构5还包括能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径向施力组件17,所述的径向施力组件17位于主轴2端部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轴向施力组件7能够对主轴2的端面施加压力,模拟主轴的轴向受力,径向施力组件17能够对主轴2的端部外壁施加压力,模拟主轴2的径向受力,两个力的结合,能够完整的反应主轴在实际工作中的负荷状况,从而获得更为精确、可靠的精度保持时间的测定。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轴向施力组件7包括呈水平设置的轴向丝杆8,轴向丝杆8套设有螺套,还包括连接轴向丝杆8从而能驱动轴向丝杆8沿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轴向驱动器9,轴向驱动器9为电机或液压马达,优选为步进电机,轴向丝杆8与轴向驱动器9之间可以通过皮带轮或齿轮连接,通过轴向驱动器9的转动,带动套设在轴向丝杆8上的螺套转动,从而带动轴向丝杆8前进或后退,所述的轴向丝杆8的端部设有第一荷重传感器10。荷重传感器也叫荷重元或荷重元传感器,为现有技术,可采用市售产品。

轴向丝杆8的端部设有轴向缓冲器11,第一荷重传感器10位于轴向缓冲器11上。当轴向丝杆8靠近主轴2并对主轴2端面施加轴向负荷时,第一荷重传感器10可获得该负荷的具体数值。轴向缓冲器11有弹性可发生形变,能在丝杆与主轴接触后产生形变,防止轴向丝杆8或者第一荷重传感器10与主轴2发生刚性撞击,从而对轴向丝杆8、第一荷重传感器10和主轴2起到保护作用。

轴向缓冲器11可以是弹簧或者弹性垫片,两端分别与轴向丝杆8的端部及第一荷重传感器10连接,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在本实施例中,轴向缓冲器11包括与轴向丝杆8固定连接的轴向接头12,所述的轴向接头12上活动连接有一个轴向弹性座13,轴向弹性座13能沿轴向接头12的轴心线方向前后移动,从而起到缓冲作用,第一荷重传感器10固定在轴向弹性座13上,具体的说,固定在轴向弹性座13的外壁上。

轴向弹性座13套设在轴向接头12上,轴向弹性座13上卡接有轴向定位卡圈14,轴向定位卡圈呈环形,起到定位作用,防止轴向弹性座13脱离轴向接头12,所述的轴向定位卡圈14与轴向接头靠近轴向丝杆8的一端卡接,轴向接头12内设有若干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所述的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内设有轴向弹性件16,所述的轴向弹性件16的两端分别抵靠在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的底部的轴向弹性座13的内壁上。

优选方案,若干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呈环形阵列设置,使弹性力均匀分布,起到稳定的缓冲效果。轴向弹性件16为弹簧或弹性垫片。

结合图4所示,径向施力组件17包括呈竖直设置的径向丝杆18,以及连接径向丝杆18从而能驱动径向丝杆18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径向驱动器19,径向驱动器19为电机或液压马达,优选为步进电机,通过皮带轮或齿轮连接径向丝杆18,径向丝杆18的端部设有第二荷重传感器20。

径向丝杆18的端部设有径向缓冲器21,第二荷重传感器20位于径向缓冲器21上。径向缓冲器21可以是弹簧或者弹性垫片,两端分别与径向丝杆18的端部及第二荷重传感器20连接,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径向缓冲器21包括与径向丝杆18固定连接的径向接头22,所述的径向接头22上活动连接有一个径向弹性座23,第二荷重传感器20固定在径向弹性座23上。

具体的说,径向弹性座23套设在径向接头22上,径向弹性座23上卡接有径向定位卡圈24,所述的径向定位卡圈24与径向接头靠近径向丝杆18的一端卡接,径向接头22内设有若干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所述的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内设有径向弹性件26,所述的径向弹性件26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的底部的径向弹性座23的内壁上。

优选方案,若干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呈环形阵列设置,使弹性力均匀分布,起到稳定的缓冲效果。径向弹性件26为弹簧或弹性垫片。

当主轴2在工作时,呈周向旋转运动,因此轴向丝杆8和径向丝杆18在靠近主轴2并对主轴2施加作用力时,会产生摩擦,也即第一荷重传感器10和第二荷重传感器20与主轴2之间产生摩擦,在这种情况下,会对第一荷重传感器10、第二荷重传感器20和主轴2均产生磨损,同时也造成作用力测试不准。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施例在主轴2端部设置了一个静态受力组件27,结合图6所示,所述的静态受力组件27内设有连接主轴2端部并能与主轴2同步转动的静态保持轴承28。也即,当轴向丝杆8和径向丝杆18在靠近主轴2并对主轴2施加作用力时,第一荷重传感器10和第二荷重传感器20与静态受力组件27静态接触,之间不产生摩擦,而静态受力组件27则通过静态保持轴承28与主轴2之间形成滚动连接,同时将受到的作用力通过静态保持轴承28传递给主轴2。

如上所述,静态受力组件27包括连接主轴2端部的转动座29,以及套设在转动座29上的静态座30,静态保持轴承28位于转动座29和静态座30之间,静态保持轴承28的内圈与转动座29固定连接,静态保持轴承28的外圈与静态座30固定连接,静态座30在受到作用力时,保持静止,转动座29随主轴2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座29和静态座30均设有卡槽,静态保持轴承28插入到卡槽中实现安装与转动座29和静态座30的连接,静态座30可以用螺栓实现可拆卸的结构,便于安装。

轴承组件4有两个且位于主轴2的两端,所述的机身3包括套设在轴承组件4外的轴承套31,所述的轴承套31内设有控温元件32,该控温元件32可以调节轴承套31的温度,即加热或冷却轴承套31。

控温元件32包括设置在轴承套31内的电加热棒33,电加热棒33为现有技术,可采用加热丝,或者其他热电阻等,起到加热轴承套的作用,具体的设置,可以在轴承套31内铣削出与电加热棒33相配适的深孔或槽,电加热棒33放置在深孔或槽里,连接开关和电源后即可实现对轴承套的加热。控温元件32还包括与轴承组件4的位置相对应的冷却夹套34,冷却夹套34位于轴承套31内部,或者轴承套31与轴承组件4的外壁合围形成冷却夹套34。

也即,冷却夹套34可以是直接在轴承套31内设置夹套,也可以是通过与轴承组件4的配合形成夹套,该夹套可以对轴承组件4以及轴承套31实现降温。

轴承套31内设有连接冷却夹套34的冷却介质通道35,冷却介质通道35连接冷却介质供应器,如油泵或水泵,将冷却介质打入到冷却夹套34中,从而对轴承套31和轴承组件实现降温冷却,冷却介质可以是油或者水。

虽然本实施例提供了冷却夹套34对轴承套和轴承组件的冷却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冷却夹套34也可以通入导热油,对轴承套和轴承组件起到加热作用,也即,冷却夹套34同时具备冷却和加热两种作用。

另外,为进一步加强冷却效果,本实施例中,机身3和轴承套31之间设置了一个轴承套冷却夹套34a,该轴承套冷却夹套34a中可通入冷却介质,轴承套冷却夹套34a连接冷却介质供应器,如油泵或水泵,将冷却介质打入到轴承套冷却夹套34a中,从而对轴承套31实现降温冷却,冷却介质可以是油或者水。

在本实施例中,轴承组件4包括若干套设在主轴2上的主轴轴承36,以及套在主轴轴承36外的轴承固定套37,轴承固定套37与主轴轴承36外圈固定,主轴轴承36内圈与主轴2外壁固定,还包括若干与主轴轴承36一一对应的温度传感器38,所述的温度传感器38依次穿过机身3、轴承固定套37后直接与主轴轴承36的外圈接触,这种接触是静态接触,从而对主轴轴承36的温度得到实时监测,且由于温度传感器38直接与主轴轴承36外圈接触,检测到的温度为主轴轴承36的实际温度,温度检测准确可靠。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包括驱动机构1,驱动机构1为电机或液压马达,优选为步进电机,所述的驱动机构1连接主轴2从而能驱动主轴2周向转动,主轴2位于机身3内部且主轴2上套设有轴承组件4,还包括能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的主轴2端部方向移动从而与主轴2端部接触并对主轴2的端部施加压力的端部施力机构5,还包括与主轴2连接的位移传感器6,位移传感器6固定在机身3上。驱动机构1、机身3和端部施力机构5均固定在机架1a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位移传感器6为现有技术,可采用市售产品。

在本实施例中,端部施力机构5可以是液压马达、丝杆或千斤顶等的,凡是能对主轴2形成压力的均可以使用。在端部施力机构5对主轴2端部施加压力时,能模拟主轴2端部的负荷,通过位移传感器6得到的主轴2位移偏差,可反应出主轴2在某一负载状态下能够保持精度在合格范围内的保持时间,从而获得该主轴2与轴承组件4在该负荷状态下保持精度的时间。

在现有技术中,在模拟主轴负荷状态时,采用在机身上设有施力器,施力器设在机身上并作用于主轴中部区域,从而对主轴中部形成压力,来模拟主轴负荷下的工作状态,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的缺点:施力位置为主轴中部而非端部,并不能真正反应出主轴端部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负载力,也即无法模拟主轴端部吃刀时的负荷。

在本实施例中,端部施力机构5包括能沿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轴向施力组件7,结合图5所示,所述的轴向施力组件7与主轴2的端面相对应,端部施力机构5还包括能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径向施力组件17,所述的径向施力组件17位于主轴2端部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轴向施力组件7能够对主轴2的端面施加压力,模拟主轴的轴向受力,反应主轴在实际工作中轴向负荷状况,从而获得更为精确、可靠的精度保持时间的测定。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轴向施力组件7包括呈水平设置的轴向丝杆8,轴向丝杆8套设有螺套,还包括连接轴向丝杆8从而能驱动轴向丝杆8沿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轴向驱动器9,轴向驱动器9为电机或液压马达,优选为步进电机,轴向丝杆8与轴向驱动器9之间可以通过皮带轮或齿轮连接,通过轴向驱动器9的转动,带动套设在轴向丝杆8上的螺套转动,从而带动轴向丝杆8前进或后腿,所述的轴向丝杆8的端部设有第一荷重传感器10。荷重传感器也叫荷重元或荷重元传感器,为现有技术,可采用市售产品。

轴向丝杆8的端部设有轴向缓冲器11,第一荷重传感器10位于轴向缓冲器11上。当轴向丝杆8靠近主轴2并对主轴2端面施加轴向负荷时,第一荷重传感器10可获得该负荷的具体数值。轴向缓冲器11有弹性可发生形变,能在丝杆与主轴接触后产生形变,防止轴向丝杆8或者第一荷重传感器10与主轴2发生刚性撞击,从而对轴向丝杆8、第一荷重传感器10和主轴2起到保护作用。

轴向缓冲器11可以是弹簧或者弹性垫片,两端分别与轴向丝杆8的端部及第一荷重传感器10连接,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在本实施例中,轴向缓冲器11包括与轴向丝杆8固定连接的轴向接头12,所述的轴向接头12上活动连接有一个轴向弹性座13,轴向弹性座13能沿轴向接头12的轴心线方向前后移动,从而起到缓冲作用,第一荷重传感器10固定在轴向弹性座13上,具体的说,固定在轴向弹性座13的外壁上。

轴向弹性座13套设在轴向接头12上,轴向弹性座13上卡接有轴向定位卡圈14,轴向定位卡圈呈环形,起到定位作用,防止轴向弹性座13脱离轴向接头12,所述的轴向定位卡圈14与轴向接头靠近轴向丝杆8的一端卡接,轴向接头12内设有若干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所述的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内设有轴向弹性件16,所述的轴向弹性件16的两端分别抵靠在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的底部的轴向弹性座13的内壁上。

优选方案,若干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呈环形阵列设置,使弹性力均匀分布,起到稳定的缓冲效果。轴向弹性件16为弹簧或弹性垫片。

当主轴2在工作时,呈周向旋转运动,因此轴向丝杆8和径向丝杆18在靠近主轴2并对主轴2施加作用力时,会产生摩擦,也即第一荷重传感器10与主轴2之间产生摩擦,在这种情况下,会对第一荷重传感器10和主轴2均产生磨损,同时也造成作用力测试不准。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施例在主轴2端部设置了一个静态受力组件27,结合图6所示,所述的静态受力组件27内设有连接主轴2端部并能与主轴2同步转动的静态保持轴承28。也即,当轴向丝杆8靠近主轴2并对主轴2施加作用力时,第一荷重传感器10与静态受力组件27静态接触,之间不产生摩擦,而静态受力组件27则通过静态保持轴承28与主轴2之间形成滚动连接,同时将受到的作用力通过静态保持轴承28传递给主轴2。

如上所述,静态受力组件27包括连接主轴2端部的转动座29,以及套设在转动座29上的静态座30,静态保持轴承28位于转动座29和静态座30之间,静态保持轴承28的内圈与转动座29固定连接,静态保持轴承28的外圈与静态座30固定连接,静态座30在受到作用力时,保持静止,转动座29随主轴2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座29和静态座30均设有卡槽,静态保持轴承28插入到卡槽中实现安装与转动座29和静态座30的连接,静态座30可以用螺栓实现可拆卸的结构,便于安装。

轴承组件4有两个且位于主轴2的两端,当然,轴承组件4也可以有两个以上,所述的机身3包括套设在轴承组件4外的轴承套31,所述的轴承套31内设有控温元件32,该控温元件32可以调节轴承套31的温度,即加热或冷却轴承套31。

控温元件32包括设置在轴承套31内的电加热棒33,电加热棒33为现有技术,可采用热电偶,也可采用电热丝或者其他电加热器件等,起到加热轴承套的作用。具体的设置,可以在轴承套31内钻、铣和/或削出与电加热棒33相配适的深孔或槽,电加热棒33放置在深孔或槽里,连接开关和电源后即可实现对轴承套的加热。控温元件32还包括与轴承组件4的位置相对应的冷却夹套34,冷却夹套34位于轴承套31内部,或者轴承套31与轴承组件4的外壁合围形成冷却夹套34,冷却夹套34中通入冷却液,用于降温。

也即,冷却夹套34可以是直接在轴承套31内设置夹套,也可以是通过与轴承组件4的配合形成夹套,该夹套可以对轴承组件4以及轴承套31实现降温。

轴承套31内设有连接冷却夹套34的冷却介质通道35,冷却介质通道35连接冷却介质供应器,如油泵或水泵,将冷却介质打入到冷却夹套34中,从而对轴承套31和轴承组件实现降温冷却,冷却介质可以是油或者水。

虽然本实施例提供了冷却夹套34对轴承套和轴承组件的冷却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冷却夹套34也可以通入导热油,对轴承套和轴承组件起到加热作用,也即,冷却夹套34同时具备冷却和加热两种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轴承组件4包括若干套设在主轴2上的主轴轴承36,以及套在主轴轴承36外的轴承固定套37,轴承固定套37与主轴轴承36外圈固定,主轴轴承36内圈与主轴2外壁固定,还包括若干与主轴轴承36一一对应的温度传感器38,所述的温度传感器38依次穿过机身3、轴承固定套37后直接与主轴轴承36的外圈接触,这种接触是静态接触,从而对主轴轴承36的温度得到实时监测,且由于温度传感器38直接与主轴轴承36外圈接触,检测到的温度为主轴轴承36的实际温度,温度检测准确可靠。

实施例3

结合图3所示,一种轴承动态特性试验机,包括驱动机构1,驱动机构1为电机或液压马达,优选为步进电机,所述的驱动机构1连接主轴2从而能驱动主轴2周向转动,主轴2位于机身3内部且主轴2上套设有轴承组件4,还包括能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的主轴2端部方向移动从而与主轴2端部接触并对主轴2的端部施加压力的端部施力机构5,还包括与主轴2连接的位移传感器6,位移传感器6固定在机身3上。驱动机构1、机身3和端部施力机构5均固定在机架1a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位移传感器6为现有技术,可采用市售产品。

在本实施例中,端部施力机构5可以是液压马达、丝杆或千斤顶等的,凡是能对主轴2形成压力的均可以使用。在端部施力机构5对主轴2端部施加压力时,能模拟主轴2端部的负荷,通过位移传感器6得到的主轴2位移偏差,可反应出主轴2在某一负载状态下能够保持精度在合格范围内的保持时间,从而获得该主轴2与轴承组件4在该负荷状态下保持精度的时间。

在现有技术中,在模拟主轴负荷状态时,采用在机身上设有施力器,施力器设在机身上并作用于主轴中部区域,从而对主轴中部形成压力,来模拟主轴负荷下的工作状态,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的缺点:其一是施力位置为主轴中部而非端部,并不能真正反应出主轴端部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负载力,也即无法模拟主轴端部吃刀时的负荷。

在本实施例中,端部施力机构5包括能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径向施力组件17,所述的径向施力组件17位于主轴2端部上方。,径向施力组件17能够对主轴2的端部外壁施加压力,模拟主轴2的径向受力,能够完整的反应主轴在实际工作中的负荷状况,从而获得更为精确、可靠的精度保持时间的测定。

结合图4所示,径向施力组件17包括呈竖直设置的径向丝杆18,以及连接径向丝杆18从而能驱动径向丝杆18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径向驱动器19,径向驱动器19为电机或液压马达,优选为步进电机,通过皮带轮或齿轮连接径向丝杆18,径向丝杆18的端部设有第二荷重传感器20。

径向丝杆18的端部设有径向缓冲器21,第二荷重传感器20位于径向缓冲器21上。径向缓冲器21可以是弹簧或者弹性垫片,两端分别与径向丝杆18的端部及第二荷重传感器20连接,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径向缓冲器21包括与径向丝杆18固定连接的径向接头22,所述的径向接头22上活动连接有一个径向弹性座23,第二荷重传感器20固定在径向弹性座23上。

具体的说,径向弹性座23套设在径向接头22上,径向弹性座23上卡接有径向定位卡圈24,所述的径向定位卡圈24与径向接头靠近径向丝杆18的一端卡接,径向接头22内设有若干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所述的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内设有径向弹性件26,所述的径向弹性件26的两端分别抵靠在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的底部的径向弹性座23的内壁上。

优选方案,若干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呈环形阵列设置,使弹性力均匀分布,起到稳定的缓冲效果。径向弹性件26为弹簧或弹性垫片。

当主轴2在工作时,呈周向旋转运动,因此轴向丝杆8和径向丝杆18在靠近主轴2并对主轴2施加作用力时,会产生摩擦,也即第一荷重传感器10和第二荷重传感器20与主轴2之间产生摩擦,在这种情况下,会对第一荷重传感器10、第二荷重传感器20和主轴2均产生磨损,同时也造成作用力测试不准。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施例在主轴2端部设置了一个静态受力组件27,结合图6所示,所述的静态受力组件27内设有连接主轴2端部并能与主轴2同步转动的静态保持轴承28。也即,当轴向丝杆8和径向丝杆18在靠近主轴2并对主轴2施加作用力时,第一荷重传感器10和第二荷重传感器20与静态受力组件27静态接触,之间不产生摩擦,而静态受力组件27则通过静态保持轴承28与主轴2之间形成滚动连接,同时将受到的作用力通过静态保持轴承28传递给主轴2。

如上所述,静态受力组件27包括连接主轴2端部的转动座29,以及套设在转动座29上的静态座30,静态保持轴承28位于转动座29和静态座30之间,静态保持轴承28的内圈与转动座29固定连接,静态保持轴承28的外圈与静态座30固定连接,静态座30在受到作用力时,保持静止,转动座29随主轴2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座29和静态座30均设有卡槽,静态保持轴承28插入到卡槽中实现安装与转动座29和静态座30的连接,静态座30可以用螺栓实现可拆卸的结构,便于安装。

轴承组件4有两个且位于主轴2的两端,所述的机身3包括套设在轴承组件4外的轴承套31,所述的轴承套31内设有控温元件32,该控温元件32可以调节轴承套31的温度,即加热或冷却轴承套31。

控温元件32包括设置在轴承套31内的电加热棒33,电加热棒33为现有技术,可采用热电偶,也可采用加热丝,或者其他热电阻等,起到加热轴承套的作用,具体的设置,可以在轴承套31内铣削出与电加热棒33相配适的深孔或槽,电加热棒33放置在深孔或槽里,连接开关和电源后即可实现对轴承套的加热。控温元件32还包括与轴承组件4的位置相对应的冷却夹套34,冷却夹套34位于轴承套31内部,或者轴承套31与轴承组件4的外壁合围形成冷却夹套34。

也即,冷却夹套34可以是直接在轴承套31内设置夹套,也可以是通过与轴承组件4的配合形成夹套,该夹套可以对轴承组件4以及轴承套31实现降温。

轴承套31内设有连接冷却夹套34的冷却介质通道35,冷却介质通道35连接冷却介质供应器,如油泵或水泵,将冷却介质打入到冷却夹套34中,从而对轴承套31和轴承组件实现降温冷却,冷却介质可以是油或者水。

虽然本实施例提供了冷却夹套34对轴承套和轴承组件的冷却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冷却夹套34也可以通入导热油,对轴承套和轴承组件起到加热作用,也即,冷却夹套34同时具备冷却和加热两种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轴承组件4包括若干套设在主轴2上的主轴轴承36,以及套在主轴轴承36外的轴承固定套37,轴承固定套37与主轴轴承36外圈固定,主轴轴承36内圈与主轴2外壁固定,还包括若干与主轴轴承36一一对应的温度传感器38,所述的温度传感器38依次穿过机身3、轴承固定套37后直接与主轴轴承36的外圈接触,这种接触是静态接触,从而对主轴轴承36的温度得到实时监测,且由于温度传感器38直接与主轴轴承36外圈接触,检测到的温度为主轴轴承36的实际温度,温度检测准确可靠。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驱动机构1、机架1a、主轴2、机身3、轴承组件4、端部施力机构5、位移传感器6、轴向施力组件7、轴向丝杆8、轴向驱动器9、第一荷重传感器10、轴向缓冲器11、轴向接头12、轴向弹性座13、轴向定位卡圈14、轴向弹性件容置槽15、轴向弹性件16、径向施力组件17、径向丝杆18、径向驱动器19、第二荷重传感器20、径向缓冲器21、径向接头22、径向弹性座23、径向定位卡圈24、径向弹性件容置槽25、径向弹性件26、静态受力组件27、静态保持轴承28、转动座29、静态座30、轴承套31、控温元件32、电加热棒33、冷却夹套34、冷却介质通道35、主轴轴承36、轴承固定套37、温度传感器38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