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用避雷器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0411发布日期:2019-01-18 22:55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电力用避雷器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避雷器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避雷器清洁、输送功能的电力用多功能避雷器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环境中,在避雷器的安装使用之前,需要对避雷器进行测试试验,以确保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现有的避雷器测试试验一般是测试者将避雷器固定在一个底座上,然后在避雷器上加压进而实现避雷器的测试。当需要测试多个避雷器时,测试者需要不断的拿取搬运避雷器。此外,避雷器在仓库中长期存放会有灰尘覆盖,在投入使用时需要清理灰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用多功能避雷器试验装置,用于方便实现对避雷器的测试工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电力用多功能避雷器试验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底座、平台、斜撑杆、输送机构、避雷器座、轨道和清洁机构,所述底座设置在平台的下方,在所述底座与平台之间设有斜撑杆,所述底座包括两端的半圆形部分和位于中间的矩形部分,在所述平台上设有与底座的外形相同的通孔,且通孔的尺寸大于底座的外形尺寸,在平台的内侧与底座的外侧之间设有轨道,所述轨道的形状与底座的外形相同;在所述轨道中设置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主要包括车头和若干车厢,所述车头与车厢之间铰接连接,每相邻的两个车厢之间铰接连接,在与车头铰接的车厢上设有蓄电池,蓄电池为车头的移动供能使得车头绕轨道移动,在所述车厢上设有圆孔;

在所述车厢上设有避雷器座,所述避雷器座包括内外设置的内圈和外圈,外圈与内圈相对转动且外圈固定在避雷器座上,在所述内圈的内侧螺纹安装有内衬,在所述内衬的轴线上设有与避雷器两端的螺杆相适应的插孔,所述插孔与圆孔上下对齐;

在所述轨道的直线段上设有清洁机构,所述清洁机构主要包括壳体、第一清洁轮、第二清洁轮和清洁轮驱动机构,所述壳体为长方体形的中空结构,在沿轨道方向的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门口,轨道穿过门口,在壳体的内部转动安装有两个第一清洁轮和两个第二清洁轮,第一、第二清洁轮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上,第一、第二清洁轮均包括转轴和位于转轴外部的若干伞状的清洁器,所述清洁器置于避雷器的伞裙之间实现对避雷器的清洁,在壳体的内部设有驱动第一、第二清洁轮转动的清洁轮驱动机构,且在清洁轮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两个第一清洁轮转向相反、两个第二清洁轮转向相反,对角位置的第一清洁轮与第二清洁轮转向相同、同侧第一清洁轮与第二清洁轮转向相反;在第一、第二清洁轮之间设有吸嘴,所述吸嘴与吸尘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清洁轮驱动机构包括清洁电机、第一清洁齿轮、第二清洁齿轮、第三清洁齿轮、第四清洁齿轮和第五清洁齿轮,所述清洁电机固定在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清洁齿轮固定在第一清洁轮上,所述第二清洁齿轮固定在第二清洁轮上并与第一清洁齿轮啮合;所述第三清洁齿轮固定在其中一个第二清洁轮上,所述第四清洁齿轮固定在另一个第二清洁轮上并与第三清洁齿轮啮合,在清洁电机输出端固定有与第四清洁齿轮啮合的第五清洁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清洁机构为两个,在轨道的两直线段上分别设有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由外挡板和内挡板围成,所述外挡板固定在平台上,所述内挡板固定在底座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轨道的底部设有导轨,车头和车厢均沿导轨移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车头和车厢的两侧分别设有滚轮,所述滚轮与轨道的内壁接触且滚轮相对轨道滚动。

进一步地,所述斜撑杆设置在底座的四周,且斜撑杆的上端与平台的底部固连,所述斜撑杆的下端与底座的侧壁固连。

进一步地,所述内衬包括上、下两个圆柱体,且上部的圆柱体外径大于下部的圆柱体外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电力用多功能避雷器试验装置,可以通过输送机构实现对避雷器的输送,代替人力搬运,清洁机构的设置可以实现对避雷器的清洁,以保证避雷器工作状态下的正常运行。本发明可以减轻人的体力劳动,保证避雷器的试验效率,且避雷器设置在车厢上,可逐个对避雷器进行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底座与平台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轨道的示意图;

图4为底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平台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平台的正视图;

图7为避雷器座的俯视图;

图8为避雷器座的正视图;

图9为内衬的俯视图;

图10为内衬的剖视图;

图11为将内衬安装在避雷器座上的示意图;

图12为底座与平台配合后的底部示意图;

图13为火车的示意图;

图14为清洁机构的示意图;

图15为清洁轮驱动机构的示意图之一;

图16为清洁轮驱动机构的示意图之二;

图17为第一、第二清洁轮的旋转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行走轮,12斜撑杆,2平台,3轨道,31外挡板,32内挡板,4避雷器座,41外圈,42内圈,421内螺纹,43内衬,431插孔,432外螺纹,5清洁机构,50壳体,51门口,52第一清洁轮,521清洁器,53第二清洁轮,54第一清洁齿轮,55第二清洁齿轮,56第三清洁齿轮,57第四清洁齿轮,58第五清洁齿轮,59清洁电机,6车头,61车厢,62蓄电池,63圆孔,7吸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底座1、平台2、轨道3、输送机构、避雷器座4、清洁机构5和吸嘴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底座1为本发明的基础部件,如图5所示,底座包括位于两端的半圆形部分和位于中间的矩形部分。在底座的底部设有行走轮11,在底座的上方设有平台2,底座的上表面与平台的上表面平齐,底座的下表面低于平台的下表面。在平台与底座之间设有斜撑杆12,斜撑杆为倾斜设置的杆件用于连接底座和平台,且在底座的四周均设置有斜撑杆。如图4所示,平台的外形与底座的外形相同,但平台的外形尺寸大于底座的外形尺寸,在平台上设有与底座的外形相同的通孔,该通孔的尺寸大于底座的外形尺寸。如图6所示,在底座的顶部设有内挡板31,内挡板为封闭形结构,内挡板包括位于两端的半圆弧形部分和中间的直线形部分。在平台的顶部设有外挡板32,外挡板为封闭形结构,外挡板包括位于两端的半圆弧形部分和中间的直线形部分,如图3所示,外挡板与内挡板之间围成轨道3。

在轨道中设有输送机构,如图12、图13所示,输送机构包括车头6、车厢61和蓄电池62,车厢61有若干个且相邻的两车厢之间铰接连接,在若干车厢的前端设有车头6,车头与车厢铰接连接,在与车头铰接车厢上设有蓄电池62,车头和车厢组成一个火车结构,蓄电池为车头供能时可以带动整个火车的移动。可以在轨道的底部设置与火车配合的导轨,也可以在火车的两侧设置与轨道的内壁接触的滚轮,滚轮相对轨道的内壁滚动。在车厢上设有圆孔63,圆孔贯穿车厢的顶部和底部。

在车厢上设有避雷器座4,如图7、图8所示,避雷器座4主要包括圆环形的外圈41和圆环形的内圈42,在外圈和内圈之间设有滚动体,在内圈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421,在避雷器座上设有内衬43,如图9、图10所示,内衬大体成圆柱形结构,包括上、下两个圆柱体且上部的圆柱体外径大于下部的圆柱体外径,内衬为中空结构,内衬的内腔为插孔431,用于放置避雷器两端的螺杆,在内衬下部的外壁上设有与内圈的内壁配合的外螺纹432,安装时,如图11所示,将内衬的下部螺纹在内圈上,内衬的上部置于避雷器座的上方。内衬上插孔的尺寸不同,内衬的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尺寸避雷器的放置需求。避雷器座的外圈固定在车厢上,内衬上的插孔与圆孔上下对齐,这样内圈可相对外圈转动,避雷器上的螺杆穿过插孔后经圆孔伸出,以便于接线。

在轨道的直线段上设有两个清洁机构5,如图14所示,清洁机构主要包括壳体50、第一清洁轮52、第二清洁轮53和清洁轮驱动机构,壳体50为长方体形的中空结构,在壳体的前后两侧的下部分别设有门口51,外挡板和内挡板置于门口中,在壳体的内腔中转动安装有第一清洁轮52和第二清洁轮53,第一、第二清洁轮分别为两个,且第一、第二清洁轮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角上。第一、第二清洁轮主要包括转轴和位于转轴外部的清洁器521,清洁器为伞状实体,若干清洁器在转轴上沿转轴的轴向设置。为驱动第一、第二清洁轮的转动,如图15所示,在前侧的两个第一清洁轮的转轴上固定有第一清洁齿轮54,在后侧的两个第二清洁轮的转轴上固定有第二清洁齿轮55,左侧的第一清洁齿轮与左侧的第二清洁齿轮啮合,右侧的第一清洁齿轮与右侧的第二清洁齿轮啮合。在位于左侧的第二清洁轮的转轴上还固定有第三清洁齿轮56,在位于右侧的第二清洁轮的转轴上还固定有第四清洁齿轮57,第三清洁齿轮与第四清洁齿轮啮合。这样,如图17所示,两个第一清洁轮转向相反,两个第二清洁轮转向相反,同侧的第一清洁轮与第二清洁轮转向相反,位于对角上的第一清洁轮与第二清洁轮转向相同。

如图16所示,在壳体的顶部固定有清洁电机59,在清洁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五清洁齿轮58,第五清洁齿轮与第四清洁齿轮啮合。通过清洁电机、第一清洁齿轮、第二清洁齿轮、第三清洁齿轮、第四清洁齿轮和第五清洁齿轮驱动第一、第二清洁轮的转动,第一、第二清洁轮上的清洁器伸入到避雷器的伞裙中,在避雷器的不断输送过程中,第一、第二清洁轮不断的转动实现对避雷器的清洁。两个第一清洁轮转向相反,第一清洁轮对避雷器进行清洁时,左右两侧的第一清洁轮与避雷器之间的摩擦力相互抵消,进而避免在第一、第二清洁轮的作用下避雷器的旋转,进而保证清洁效果。同理,左右两侧的第二清洁轮与避雷器之间的摩擦力也相互抵消。清洁电机、第一清洁齿轮、第二清洁齿轮、第三清洁齿轮、第四清洁齿轮和第五清洁齿轮构成了清洁轮驱动机构。

为实现对灰尘的吸收,如图14所示,在第一清洁轮与第二清洁轮之间设有吸嘴7,吸嘴与吸尘器连接,吸嘴用于吸收从避雷器上刮下来的灰尘。

使用时,在平台的其中一个半圆形端放置避雷器,避雷器在输送机构的作用下运动,经过第一个清洁机构后对避雷器进行清洁,当避雷器到达第二个半圆形端后在避雷器的两端加压,进而实现测试,测试完成后的避雷器继续输送,经过第二个清洁机构后对避雷器再次进行清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