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9830发布日期:2018-10-09 20:17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测温式电气火灾探测器等温度传感监测产品检测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升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测温式电气火灾探测器等温度传感监测产品在投入正常使用前,需要通过一种用于模拟不同的温度环境的试验装置进行测试,以便进行出厂试验及出厂校准,以确保温度传感监测产品的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及在现场使用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升试验装置,便是能根据程序控制按一定时间规律自动改变温度给定值,模拟出稳定的不同温度测试环境,以检测温度传感监测产品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工作性能。

根据GB4716的要求,温升试验装置应能满足环形封闭结构,温升试验装置内的气流速度在0.8m/s±0.1m/s的范围内,温升试验装置内的升温速率在0.2℃/min~30℃/min的范围内,温度传感监测产品位于温升试验装置内的放置区域温度稳定且不应受到加热器的直接热辐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温试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升温试验装置的加热源容易对温度传感监测产品所在区域直接产生热辐射,导致该区域的温度无法以线性方式快速稳定升高,从而无法模拟出理想的测试环境,以及检测、校验温度传感监测产品的指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温试验装置,用于模拟出不同的温度测试环境,用于对温度传感监测产品进行性能测试和质量检验,包括:安装柜;风道结构,风道结构设置在安装柜内,风道结构具有呈环形的风道,风道结构上开设有与风道连通的测试口,测试口开设在风道结构的顶端,以使风道的顶部区域作为放置温度传感监测产品的测试区域;控制面板、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组件,其中,控制面板设置在安装柜上,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风道结构上并向测试区域伸出,以监测测试区域内的温度,控制面板分别与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组件连接,控制面板接收温度传感器发出的反馈信号控制加热组件的开闭状态,加热组件设置在风道内,且加热组件位于风道的底部,以使风道的底部区域作为产生热源的加热区域。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包括:安装架;热源部,热源部设置在安装架上;送风部,送风部与热源部并列设置在安装架上,以将热源部产生的热量沿第一方向在风道内循环输送。

进一步地,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设置在风道内,并位于测试口的上游方向,以使送风部产生的风均匀流入测试区域。

进一步地,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一门板,第一门板与风道结构枢转连接,第一门板用于遮盖或避让测试口,第一门板上开设有过线孔。

进一步地,风道结构上开设有检测口,加热组件位于检测口处,并可滑动地与风道结构连接,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二门板,第二门板用于遮盖或避让检测口。

进一步地,

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包括外层壳体和内层壳体,外层壳体套设在内层壳体的外侧,外层壳体和内层壳体之间设置有隔热部,内层壳体具有风道。

进一步地,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支撑架,支撑架设置在安装柜内,风道结构设置在支撑架上。

进一步地,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冷气空调,冷气空调设置在安装柜上并位于安装柜的外侧;冷气输送管路,冷气输送管路的第一端与冷气空调连接,冷气输送管路的第二端与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阀门,阀门设置在冷气输送管路上。

进一步地,控制面板包括用于控制加热组件的开闭状态的PID温度控制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风道结构具有的风道呈环形,这种结构形式的风道不仅能够使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沿环形的风道循环运动,使风道内的温度快速升高,而且呈环形的风道能够利用高度上的空间,有利于升温试验装置的结构小型化设计。由于风道结构上开设的测试口在风道结构的顶端,加热组件位于风道的底部,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加热组件和温度传感监测产品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使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仅随同空气流动在风道内传导;避让了测试区域处受到加热组件热辐射的影响,从而使测试区域内的温度能够线性升高,进而使测试区域能够达到理想的温度测试环境,提升了升温试验装置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升温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升温试验装置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升温试验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升温试验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升温试验装置的带有加热组件、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的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带有加热组件、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的风道结构的显示其内部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5中的带有加热组件、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的风道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安装柜;20、风道结构;21、风道;22、测试口;23、检测口;24、外层壳体;25、内层壳体;30、加热组件;31、安装架;32、热源部;33、送风部;40、导流结构;50、第一门板;51、过线孔;60、第二门板;70、隔热部;80、支撑架;90、冷却系统;91、冷气空调;92、冷气输送管路;100、阀门;110、温度传感器;120、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升温试验装置的加热源容易对温度传感监测产品所在区域直接产生热辐射,导致该区域的温度无法以线性方式快速稳定升高,从而无法模拟出理想的测试环境,以及检测、校验温度传感监测产品的指标。

如图1至图7所示,本申请的升温试验装置用于模拟出不同的温度测试环境,能够对温度传感监测产品进行性能测试和质量检验,升温试验装置包括安装柜10、风道结构20、控制面板120、温度传感器110和加热组件30,风道结构20设置在安装柜10内,风道结构20具有呈环形的风道21,风道结构20上开设有与风道21连通的测试口22,测试口22开设在风道结构20的顶端,以使风道21的顶部区域作为放置温度传感监测产品的测试区域,控制面板120设置在安装柜10上,温度传感器110设置在风道结构20上并向测试区域伸出,以监测测试区域内的温度,控制面板120分别与温度传感器110和加热组件30连接,控制面板120接收温度传感器110发出的反馈信号控制加热组件30的开闭状态,加热组件30设置在风道21内,且加热组件30位于风道21的底部,以使风道21的底部区域作为产生热源的加热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指的温度传感监测产品为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或测温式电气火灾探测器。

由于风道结构20具有的风道21呈环形,这种结构形式的风道21不仅能够使加热组件30产生的热量沿环形的风道21循环运动,使风道21内的温度快速升高,而且呈环形的风道21能够利用高度上的空间,有利于升温试验装置的结构小型化设计。由于风道结构20上开设的测试口22在风道结构20的顶端,加热组件30位于风道21的底部,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加热组件30和温度传感监测产品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使加热组件30产生的热量仅随同空气流动在风道21内传导;避让了测试区域处受到加热组件30热辐射的影响,从而使测试区域内的温度能够线性升高,进而使测试区域能够达到理想的温度测试环境,提升了升温试验装置的工作性能。

与传统恒温水槽试验箱相比,本申请温升试验装置更符合国标要求,温升速度更快、温升速率更高;与专业实验站大型检测设备相比,本申请的温升试验装置体积更小,结构简单,成本更小,维护方便,满足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测温式电气火灾探测器等温度传感监测产品性能检测与出厂校验的需求。本申请使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测温式电气火灾探测器等温度传感监测产品的检测更加符合国家对相关监测设备的标准要求,同时实验检测时间周期更短,提高了产品的质检效率,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升温试验装置的测试区域内的温度能够以0.2℃/min、1℃/min、3℃/min、5℃/min、10℃/min、20℃/min和30℃/min中的任一种温升速率线型升温。

优选地,本申请的升温试验装置的测试区域内的温度以30℃/min、恒定风速线性稳定升温。

如图5和图7所示,加热组件30包括安装架31、热源部32和送风部33,热源部32设置在安装架31上,送风部33与热源部32并列设置在安装架31上,以将热源部32产生的热量沿第一方向在风道21内循环输送。热源部32产生的热量能够将风道21内的温度提升至测试所需的温度,送风部33用于控制风速环境。

可选地,热源部32为PTC电加热器或光波红外线电加热器,以提供风道21升温的热源。

可选地,送风部33为高温轴流风扇,主要目的是提供风道21的风源。

如图5所示,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一门板50,第一门板50与风道结构20枢转连接,第一门板50用于遮盖或避让测试口22,第一门板50上开设有用于温度传感监测产品的光纤通过的过线孔51。测试口22主要用于放置被测试的温度传感监测产品,光纤从过线孔51穿入风道21再由过线孔51穿出风道21,以使温度传感监测产品的一部分滞留于风道21内的测试区域。第一门板50盖合住测试口22后,可由搭扣锁与风道结构20锁为一体。

如图5所示,风道结构20上开设有检测口23,加热组件30位于检测口23处,并可滑动地与风道结构20连接,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二门板60,第二门板60用于遮盖或避让检测口23。需要说明的是,加热组件30的安装架31通过滑轨与风道结构20上设置的滑道滑动连接,加热组件30上设置有把手,通过把手能够将加热组件30由风道21内拉出,便于安装与拆卸;风检测口23的设置便于对加热组件30进行检修维护。

如图6和图7所示,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导流结构40,导流结构40设置在风道21内,并位于测试口22的上游方向,以使送风部33产生的风均匀流入测试区域。导流结构40的设置能够让风在到达测试区域之前变得平缓均匀,也就是说,能够确保测试区域内的温度稳步升高,测试区域内的温度梯度不大而能够真实模拟出温度传感监测产品所处的一个恒温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口23处和测试口22处均具有设置高温密封条,高温密封条可保障风道21内的高温气体不泄露。其中,第一门板50和第二门板60可选为双层隔热密封检修门板。

如图7所示,风道结构20包括外层壳体24和内层壳体25,外层壳体24套设在内层壳体25的外侧,外层壳体24和内层壳体25之间设置有隔热部70,内层壳体25具有风道21。这样,有效地防止了风道21升温过程中热量热传导到外层壳体24及安装柜10上,同时保护人身安全,防止被可触摸壳体烫伤。

如图3和图4所示,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支撑架80,支撑架80设置在安装柜10内,风道结构20设置在支撑架80上。支撑架80的设置既能够充分利用安装柜10的内部空间,还能够起到对风道结构20的支撑作用,同时,支撑架80上还安装有电气回路控制器件、端子排及布线和风机控制安装板,其中,风机控制安装板上设计有温度传感监测产品控制开关和风速调节开关,用于加热组件30的控制及监测。

如图1至图4所示,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冷却系统90,冷却系统90包括冷气空调91和冷气输送管路92,冷气空调91设置在安装柜10上并位于安装柜10的外侧,冷气输送管路92的第一端与冷气空调91连接,冷气输送管路92的第二端与风道21连通。冷却系统90使得升温试验装置具有快速降温功能,测试结束后,能在30分钟内从150℃降到25℃,大大缩短了冷却间隔时间,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便继续做下项实验。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80还起到了对冷气输送管路92的支撑作用。

如图3所示,升温试验装置还包括阀门100,阀门100设置在冷气输送管路92上。阀门100主要用来控制冷气输送管路92的开启和关闭,从而使得冷气空调91产生的冷量主要用于在风道结构20进行完升温测试后,让冷风导入到风道21中,使风道21内部的温度快速降温,减少实验间隔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可选地,阀门100为电动蝶阀。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面板120包括用于控制加热组件30的开闭状态的PID温度控制器,控制面板120的设置满足功能需求设计,人机交互方便,控制面板120有PID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热源部32按照设定温升速率加热;切换开关,用于切换冷气空调91的开启和关闭状态,也用于切换阀门100开启和闭合状态;指示灯,用于显示升温试验装置的运行状态;声光报警器,用于升温试验装置故障警示作用;按键开关,用于控制送风部33的开关和热源部32的档位开关;电源开关,用于电路故障跳闸保护及电源开启作用。

本申请的用于模拟不同的温度环境,升温试验装置,以便温度传感监测产品进行出厂试验及出厂校准,包括:温度控制部分、气流控制部分和冷却控制部分,电脑上层软件通过RS485/RS232对智能温度调节器进行程式控制;具有模糊PID控制的智能温度调节器根据温度传感器110的反馈,通过交流固态继电器控制加热组件30的电源通断,调节所述测试区域的温度,加热组件30采用升温快速、热效率好、热惯性小的光波红外线电加热器,实现温升速率准确可调、恒温温度稳定可调,通过风速控制稳定性和准确性较好的轴流风机,以及导流装置,将所述测试区域气流的压力、速度分布均匀,达到0.8m/s±0.1m/s的测试要求,在停止试验后,通过控制阀门100将小型工业冷气空调91产生的冷气输送到所述风道21中,使风道内部温度迅速冷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