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9240发布日期:2019-02-12 21:22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



背景技术: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在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现场监测时,根据相关要求,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且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应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同时应同步收集监测点位附近有代表性的且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目前现有技术进行环境空气现场监测时,往往较依赖于现场实际条件,如电力保证是否能达到,用电安全是否能保障;简易采样口的设置是否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及人为影响;仪器的摆放是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力保障问题,以及检测仪器的安全和采样口设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包括:移动监测车,所述移动监测车包括车厢;所述车厢内前部设置有电源舱,所述电源舱内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车厢内后部设置有设备舱,所述设备舱内设置有减震板,所述减震板上安装有空气质量分析仪和进气泵;所述空气质量分析仪上连接有空气质量检测探头,所述进气泵上连接有分别延伸至所述车厢外并分别与所述车厢外部齐平的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气体缓冲罐,所述空气质量检测探头的检测端延伸至所述气体缓冲罐内;所述空气质量分析仪和所述进气泵分别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还包括

平铺在所述车厢外顶部并与所述蓄电池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用于罩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上方并用于防风刮防雹砸的透明防护罩,所述透明防护罩和所述车厢外顶部之间通过多个减震机构连接;每个减震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车厢外顶部边缘处的竖直套筒、位于所述竖直套筒内上部且顶端与所述透明防护罩固定连接的立柱、围绕所述立柱中部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竖直套筒内的多个弹簧、以及位于所述竖直套筒内下部且底端与所述车厢外顶部固定连接的定位杆;其中,每个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竖直套筒的内壁和所述立柱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的顶端滑动连接在所述立柱的底端内部。

优选的,所述空气质量检测探头至少包括用于检测空气粉尘浓度的粉尘浓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空气温度及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透明防护罩内设置有透明材料制成的网状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电源舱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蓄电池散热的散热扇,所述车厢上位于所述电源舱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内设置有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气体缓冲罐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设备舱内的舱壁上。

优选的,所述设备舱内的舱壁上包裹有吸音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保证了电力的供应。

2、设置的透明防护罩起到防雹砸的作用,避免对太阳能电池板造成损坏。

3、设置的减震板可以避免对空气质量分析仪和进气泵造成损坏。

4、设置的气体缓冲罐有效防止空气质量检测探头因外界碰触而损坏。

5、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与车厢外部齐平,可以防止进气管和出气管受到外界环境及人为影响而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明防护罩的俯视图。

图中:1-移动监测车;2-车厢;3-电源舱;4-蓄电池;5-设备舱;6-减震板;7-空气质量分析仪;8-进气泵;9-空气质量检测探头;10-进气管;11-出气管;12-气体缓冲罐;13-太阳能电池板;14-透明防护罩;15-竖直套筒;16-立柱;17-弹簧;18-定位杆;19-散热扇;20-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明防护罩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包括:移动监测车1,所述移动监测车1包括车厢2;所述车厢2内前部设置有电源舱3,所述电源舱3内安装有蓄电池4;所述车厢2内后部设置有设备舱5,所述设备舱5内设置有减震板6,所述减震板6上安装有空气质量分析仪7和进气泵8;所述空气质量分析仪7上连接有空气质量检测探头9,所述进气泵8上连接有分别延伸至所述车厢2外并分别与所述车厢2外部齐平的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所述进气管10上设置有气体缓冲罐12,所述空气质量检测探头9的检测端延伸至所述气体缓冲罐12内;所述空气质量分析仪7和所述进气泵8分别与所述蓄电池4电连接;还包括

平铺在所述车厢2外顶部并与所述蓄电池4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13,以及用于罩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3上方并用于防风刮防雹砸的透明防护罩14,所述透明防护罩14和所述车厢2外顶部之间通过多个减震机构连接;每个减震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车厢2外顶部边缘处的竖直套筒15、位于所述竖直套筒15内上部且顶端与所述透明防护罩14固定连接的立柱16、围绕所述立柱16中部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竖直套筒15内的多个弹簧17、以及位于所述竖直套筒15内下部且底端与所述车厢2外顶部固定连接的定位杆18;其中,每个弹簧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竖直套筒15的内壁和所述立柱16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18的顶端滑动连接在所述立柱16的底端内部。

优选的,所述空气质量检测探头9至少包括用于检测空气粉尘浓度的粉尘浓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空气温度及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透明防护罩14内设置有透明材料制成的网状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电源舱3内设置有用于为所述蓄电池4散热的散热扇19,所述车厢2上位于所述电源舱3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孔20,所述散热孔20内设置有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气体缓冲罐12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设备舱5内的舱壁上。

优选的,所述设备舱5内的舱壁上包裹有吸音板。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13保证了电力的供应,设置的透明防护罩14起到防雹砸的作用,避免对太阳能电池板13造成损坏,设置的减震板6可以避免对空气质量分析仪7和进气泵8造成损坏,设置的气体缓冲罐12有效防止空气质量检测探头9因外界碰触而损坏,同时,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分别与车厢2外部齐平,可以防止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受到外界环境及人为影响而损坏。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

继续参考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车包括移动监测车1,如图1所示,移动监测车1包括车厢2,在车厢2内前部设置有电源舱3,电源舱3内安装有蓄电池4。为了便于蓄电池4散热,在电源舱3内设置有用于为蓄电池4散热的散热扇19,车厢2上位于电源舱3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孔20,为防止灰尘进入到电源仓3内,在散热孔20内设置有防尘网。

继续参考图1,在车厢2内后部设置有设备舱5,设备舱5内设置有减震板6,在减震板6上安装有空气质量分析仪7和进气泵8,减震板6有效缓解移动监测车1在移动中对有空气质量分析仪7和进气泵8产生的颠簸,有助于保护空气质量分析仪7和进气泵8的安全。并且,在设备舱5内的舱壁上包裹有吸音板,可以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噪音污染。在空气质量分析仪7上连接有空气质量检测探头9,空气质量检测探头9至少包括用于检测空气粉尘浓度的粉尘浓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空气温度及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在进气泵8上连接有分别延伸至车厢2外并分别与车厢2外部齐平的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并在进气管10上设置有气体缓冲罐12,气体缓冲罐12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设备舱5内的舱壁上,空气质量检测探头9的检测端延伸至气体缓冲罐12内,并且空气质量分析仪7和进气泵8分别与蓄电池4电连接。这样设置,可以有效防止空气质量检测探头9因外界碰触而损坏,同时,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分别与车厢2外部齐平,可以防止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受到外界环境及人为影响而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监测时的用电,继续参考图1,还包括平铺在车厢2外顶部并与蓄电池4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13,为防止太阳能电池板13损坏,还包括一个用于罩在太阳能电池板13上方并用于防风刮防雹砸的透明防护罩14,此外,透明防护罩14和车厢2外顶部之间通过多个减震机构连接。具体设置时,如图2所示,每个减震机构包括设置在车厢2外顶部边缘处的竖直套筒15、位于竖直套筒15内上部且顶端与透明防护罩14固定连接的立柱16、围绕立柱16中部设置且分别位于竖直套筒15内的多个弹簧17、以及位于竖直套筒15内下部且底端与车厢2外顶部固定连接的定位杆18;其中,每个弹簧17的两端分别与竖直套筒15的内壁和立柱16的外壁固定连接,定位杆18的顶端滑动连接在立柱16的底端内部。此外,如图3所示,透明防护罩14内设置有透明材料制成的网状加强筋。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13保证了电力的供应,设置的透明防护罩14起到防雹砸的作用,避免对太阳能电池板13造成损坏,设置的减震板6可以避免对空气质量分析仪7和进气泵8造成损坏,设置的气体缓冲罐12有效防止空气质量检测探头9因外界碰触而损坏,同时,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分别与车厢2外部齐平,可以防止进气管10和出气管11受到外界环境及人为影响而损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