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经皮消融术中的探针定位及针间距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7022发布日期:2019-02-15 20:1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用于经皮消融术中的探针定位及针间距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经皮肿瘤消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经皮消融术中的探针定位及针间距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经皮消融治疗前需先制定消融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利用机载软件估计消融体积、探针放置位置和数量。对于热或冷消融来说,探针配置决定消融区域与范围,消融区域与范围决定治疗的效果。

然而,经皮消融的过程中,探针需要在CT的引导下进行多次调整位置,定位操作难度较大且精度不易把控。并且,在此过程中,由于患者呼吸、CT扫描消融探针定位、高压电流输出时均会引起消融探针的移动,在术中的非预期移动极有可能导致消融探针插入肿瘤周边大血管、神经或其他脏器的损伤;再者,传统的穿刺操作为一根一根的单针操作,进针定位时间过长,这些都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影响术中安全性与术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经皮消融术中的探针定位及针间距测量装置,能够预先对所需使用的多个消融探针的穿刺位置进行辅助定位,确保消融探针的穿刺准确性,提升穿刺操作的效率,同时对穿刺完成后的消融探针实现体表固定,防止消融探针意外移动而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增加,影响术中安全性与术后效果的问题发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经皮消融术中的探针定位及针间距测量装置,包括:

中心定位盘;

第一环状盘,所述第一环状盘同心且间隔套装于所述中心定位盘的外周、并配合形成第一环形轨道;

至少两个第一定位环,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环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轨道内、并可环绕所述中心定位盘作向心转动;及

第一内尺,所述第一内尺同心且层叠设置于所述中心定位盘上,且所述第一内尺上设有第一内定位标识以及与所述第一内定位标识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内数字标识;其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内数字标识指代不同的针间距大小。

上述装置主要用于在经皮肿瘤消融手术中对消融探针进行定位固定、并同时对消融探针的间距进行测量。具体使用时,先根据消融计划预先估计出所需使用到的消融探针的进针位置以及消融探针之间的间距值;紧接着,将其中一个第一定位环沿着第一环形轨道绕中心定位盘作向心转动,并最终止停在第一内尺的第一内定位标识正对的地方,可确定该第一定位环为首根消融探针的插针位置;之后再将先前布阵计划确定的针间距值,将处于第一环形轨道内的至少另一个第一定位环绕中心定位盘作向心转动、并止停到第一内尺对应的第一个第一内数字标识处,由此可确定第二根消融探针的插针位置,以此类推。当对所需使用的消融探针对应数量的第一定位环的位置调整完毕之后,即可将装置整体放置到患者术区皮肤表面,将消融探针依次通过预先调整好的第一定位环插入体内即可进行手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装置能够预先对所需使用的多个消融探针的穿刺位置进行辅助定位,确保消融探针的穿刺准确性,提升穿刺操作的效率,同时对穿刺完成后的消融探针实现体表固定,防止消融探针意外移动而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增加,影响术中安全性与术后效果的问题发生。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尺的外周边缘与所述中心定位盘的外周边缘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内数字标识对应的针间距大小相同、并构成一个第一间距标识组,且该所述第一间距标识组的两个所述第一内数字标识等距布设于所述第一内定位标识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外尺、第二内尺、第二环状盘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环,所述第二环状盘同心且间隔套装于所述第一环状盘的外周、并配合形成第二环形轨道,所述第一外尺和所述第二内尺由内至外的同心叠设于所述第一环状盘的同一表面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环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轨道内、并可环绕所述中心定位盘作向心转动;所述第一外尺和所述第二内尺上均设有第二内定位标识以及与所述第二内定位标识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内数字标识;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内数字标识指代不同的针间距大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尺的内周边缘与所述第一环状盘的内周边缘重合,所述第二内尺的外周边缘与所述第一环状盘的外周边缘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二内数字标识对应的针间距大小相同、并构成一个第二间距标识组,且该所述第二间距标识组的两个所述第二内数字标识等距布设于所述第二内定位标识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环状盘、第二外尺、第三内尺以及至少两个第三定位环,所述第三环状盘同心且间隔套装于所述第二环状盘的外周、并配合形成第三环形轨道,所述第二外尺和所述第三内尺由内至外的同心叠设于所述第二环状盘的同一表面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定位环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环形轨道内、并可环绕所述中心定位盘作向心转动;所述第二外尺和所述第三内尺上均设有第三内定位标识以及与所述第三内定位标识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内数字标识;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内数字标识指代不同的针间距大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尺的内周边缘与所述第二环状盘的内周边缘重合,所述第三内尺的外周边缘与所述第二环状盘的外周边缘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三内数字标识对应的针间距大小相同、并构成一个第三间距标识组,且该所述第三间距标识组的两个所述第三内数字标识等距布设于所述第三内定位标识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环、所述第二定位环和所述第三定位环均包括轴管、设置于所述轴管的第一端的进针面轮状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轴管的第二端的覆盖面轮状件;所述轴管为轴向贯穿的中空管状件,其中空腔用于容置消融探针;所述进针面轮状件和所述覆盖面轮状件均凸出于所述轴管的外表面、并间隔配合形成定位夹槽,所述定位夹槽夹持固定所述第一内尺、所述第一外尺、所述第二内尺、所述第二外尺以及所述第三内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经皮消融术中的探针定位及针间距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中心定位盘,20、第一环状盘,30、第一环形轨道,40、第一定位环,50、第一内尺,51、第一内定位标识,52、第一内数字标识,60、第一外尺,61、第一外定位标识,62、第一外数字标识,70、第二内尺,71、第二内定位标识,72、第二内数字标识,80、第二环状盘,90、第二定位环,100、第二环形轨道,110、第三环状盘,120、第二外尺,121、第二外定位标识,122、第二外数字标识,130、第三内尺,131、第三内定位标识,132、第三内数字标识,140、第三定位环,150、第三环形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目前常用的消融包括冷冻消融、射频消融、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微波消融等,均需要通过联合多针进行消融来扩大消融范围。

治疗之前,首先需要制定消融计划,具体是先通过CT或者MRI进行肿瘤定位和计算测量目标肿瘤大小,根据肿瘤大小计算肿瘤消融范围,然后评估需要的探针数量,最后决定每根探针的摆放位置。通过选择消融针数和一定的布针方法来实现肿瘤消融。对于热或冷消融来说,探针探针配置决定消融区域与范围,消融区域与范围决定治疗的效果。

然而,按照手术要求,一般需要将治疗术中的相邻两根消融探针的间距控制在1.0cm至4.0cm之间,以避免出现残留病灶或因电压异常影响治疗效果,并且,穿刺进针之后的消融探针的随意移动还会对病患身体造成潜在伤害,因此,对术中的消融探针的位置固定及针间距的测量把控成为决定手术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

基于此,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展示的一实施例的用于经皮消融术中的探针定位及针间距测量装置,包括:中心定位盘10;第一环状盘20,所述第一环状盘20同心且间隔套装于所述中心定位盘10的外周、并配合形成第一环形轨道30;至少两个第一定位环40,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环40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轨道30内、并可环绕所述中心定位盘10作向心转动;及第一内尺50,所述第一内尺50同心且层叠设置于所述中心定位盘10上,且所述第一内尺50上设有第一内定位标识51以及与所述第一内定位标识51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内数字标识52;其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内数字标识52指代不同的针间距大小。

上述装置主要用于在经皮肿瘤消融手术中对消融探针进行定位固定、并同时对消融探针的间距进行测量。具体使用时,先根据消融计划预先估计出所需使用到的消融探针的进针位置以及消融探针之间的间距值;紧接着,将其中一个第一定位环40沿着第一环形轨道30绕中心定位盘10作向心转动,并最终止停在第一内尺50的第一内定位标识51正对的地方,可确定该第一定位环40为首根消融探针的插针位置;之后再将先前布阵计划确定的针间距值,将处于第一环形轨道30内的至少另一个第一定位环40绕中心定位盘10作向心转动、并止停到第一内尺50对应的第一个第一内数字标识52处,由此可确定第二根消融探针的插针位置,以此类推。当对所需使用的消融探针对应数量的第一定位环40的位置调整完毕之后,即可将装置整体放置到患者术区皮肤表面,将消融探针依次通过预先调整好的第一定位环40插入体内即可进行手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装置能够预先对所需使用的多个消融探针的穿刺位置进行辅助定位,确保消融探针的穿刺准确性,提升穿刺操作的效率,同时对穿刺完成后的消融探针实现体表固定,防止消融探针意外移动而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增加,影响术中安全性与术后效果的问题发生。

可以理解的,术前的布针计划确定需要使用两根消融探针,且两根消融探针的针间距值控制在1cm。第一内定位标识51和第一内数字标识52通过印刷、粘贴等方法预设在第一内尺50的表面上,第一内数字标识52可以数字“1、2......”等进行展示,且为了予以区分,第一内定位标识51采用实心黑色三角形状,第一内数字标识52采用空心三角形状。此时,再在第一环形轨道30内安装两个第一定位环40,并将其中一个定位环转动至与第一内定位标识51对齐,紧接着将另一个第一定位环40转动至与数字为“1”的第一内定位标识51对齐,此时即可确定两个待插的消融探针的间距值即为1cm。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出现的“向心转动”的含义可理解为:第一定位环40除了沿第一环形轨道30绕中心定位盘10作公转的同时,第一定位环40还绕自身的中心作360度自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内尺50的外周边缘与所述中心定位盘10的外周边缘重合。此时,第一内尺50和中心定位盘10的外周边缘均能够与第一定位环40紧紧相抵,在第一定位环40的限位作用下,使得第一内尺50能够稳固安装在中心定位盘10的表面而不会沿径向错移,影响对消融探针的定位精度。

进一步地,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内数字标识52对应的针间距大小相同、并构成一个第一间距标识组,且该所述第一间距标识组的两个所述第一内数字标识52等距布设于所述第一内定位标识51的两侧。即以第一内定位标识51为起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均设置对称关系的代表不同针间距值大小的第一内数字标识52,在对消融探针进行定位测量时,可允许第一定位环40绕任意方向旋转,提升装置的使用灵活性,并且由于可绕顺、逆两个方向旋转,使得第一定位环40可以止停在更大面积的术区皮肤表面上,进而能够大大提升定位及针间距的测量能力。

请继续参阅图1,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使用性能,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装置(对“用于经皮消融术中的探针定位及针间距测量装置”的简称,下同)还包括第一外尺60、第二内尺70、第二环状盘80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环90,所述第二环状盘80同心且间隔套装于所述第一环状盘20的外周、并配合形成第二环形轨道100,所述第一外尺60和所述第二内尺70由内至外的同心叠设于所述第一环状盘20的同一表面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环90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轨道100内、并可环绕所述中心定位盘10作向心转动;所述第一外尺60设有第一外定位标识61以及与所述第一外定位标识61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外数字标识62,用于测量同名环状盘两侧轨道上定位环间距;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外数字标识62指代不同的针间距大小。所述第二内尺上设有第二内定位标识71以及与所述第二内定位标识71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内数字标识72,用于测量同名轨道上两个定位环间距;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外数字标识62或所述第二内数字标识72指代不同的针间距大小。如此,通过第一环状盘20与第二环状盘80间隔布置形成的第二环形轨道100,能够使第二定位环90按预设路径绕中心定位盘10作向心转动,确保移动精度可控。

当进行第二环形轨道上两个同轨道定位环定位时,将其中一个第二定位环90沿着第二环形轨道100绕中心定位盘10作向心转动,并最终止停在第二内尺70的第二内定位标识71正对的地方,可确定该第二定位环90为首根消融探针的插针位置;之后再将先前布阵计划确定的针间距值,将处于第二环形轨道100内的至少另一个第二定位环90绕中心定位盘10作向心转动、并止停到第二内尺70对应的第一个第二内数字标识72处,由此可确定第二根消融探针的插针位置,依次类推。待所有第二定位环90调整完毕,即可将装置转移至患者术区皮肤表面,进行穿刺插针操作。由于第二定位环90的位置可固定消融探针,并且相邻两根消融探针的针间距通过第二定位环90可预先确定,能够为消融术的进针提供更为准确的体表定位辅助,使得实际进针能够与布针计划高度吻合,消除偏差手术效果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外尺60的内周边缘与所述第一环状盘20的内周边缘重合,所述第二内尺70的外周边缘与所述第一环状盘20的外周边缘重合。第一外尺60能够通过第一定位环40的扣压固定,防止松脱或出现非预期错移;第二内尺70可通过第二定位环90稳固扣压在第一环状盘20上,能够与第一环状盘20仅仅贴合,利于提高装联可靠性。

进一步地,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外数字标识62对应的针间距大小相同、并构成一个第一外间距标识组,且该所述第一外间距标识组的两个所述第一外数字标识62等距布设于所述第一外定位标识61的两侧。所述第二内数字标识72对应的针间距大小相同、并构成一个第二内间距标识组,且该所述第二内间距标识组的两个所述第二内数字标识72等距布设于所述第二内定位标识71的两侧。即以第一外定位标识61为起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均设置对称关系的代表不同针间距值大小的第一外数字标识62;第二内定位标识71为起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均设置对称关系的代表不同针间距值大小的第二内数字标识72。在对消融探针进行定位测量时,可允许第一定位环40和第二定位环90绕任意方向旋转,提升装置的使用灵活性,并且由于可绕顺、逆两个方向旋转,使得第二定位环90可以止停在更大面积的术区皮肤表面上,进而能够大大提升定位及针间距的测量能力。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装置还包括第三环状盘110、第二外尺120、第三内尺130以及至少两个第三定位环140,所述第三环状盘110同心且间隔套装于所述第二环状盘80的外周、并配合形成第三环形轨道150,所述第二外尺120和所述第三内尺130由内至外的同心叠设于所述第二环状盘80的同一表面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定位环140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环形轨道150内、并可环绕所述中心定位盘10作向心转动;所述第二外尺120上设有第二外定位标识121以及与所述第二外定位标识121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外数字标识122;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外数字标识122指代不同的针间距大小。所述第三内尺130上设有第三内定位标识131以及与所述第三内定位标识131周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内数字标识132;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外数字标识122或第三内数字标识132指代不同的针间距大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尺120的内周边缘与所述第二环状盘80的内周边缘重合,所述第三内尺130的外周边缘与所述第二环状盘80的外周边缘重合。如此,第二外尺120能够通过第二定位环90固定,第三内尺130能够通过第三定位环140固定。

更进一步地,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二外数字标识122对应的针间距大小相同、并构成一个第二外间距标识组,且该所述第二外间距标识组的两个所述第二外数字标识122等距布设于所述第二外定位标识121的两侧;且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三内数字标识132对应的针间距大小相同、并构成一个第三内间距标识组,且该所述第三内间距标识组的两个所述第三内数字标识132等距布设于所述第三内定位标识131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外尺120、第三内尺130、第三环状盘110以及第三定位环140的使用方法及可取得的有益效果可参照上述第一外尺60、第二内尺70、第二环状盘80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环90进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定位环40、所述第二定位环90和所述第三定位环140均包括轴管、设置于所述轴管的第一端的进针面轮状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轴管的第二端的覆盖面轮状件;所述轴管为轴向贯穿的中空管状件,其中空腔用于容置消融探针。轴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消融探针的直径,如此可确保消融探针稳固插装在轴管内而不会轻易掉出。

所述进针面轮状件和所述覆盖面轮状件均凸出于所述轴管的外表面、并间隔配合形成定位夹槽,所述定位夹槽夹持固定所述第一内尺50、所述第一外尺60、所述第二内尺70、所述第二外尺120以及所述第三内尺130。定位夹槽的槽宽大于中心定位盘10、第一环状盘20、第二环状盘80以及第三环状盘110的厚度,因而能够预留出夹缝对第一内尺50、第二内尺70等进行夹持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中心定位盘10为厚2.5mm的薄壁圆状件,其直径为2cm。第一环状盘20、第二环状盘80以及第三环状盘110为厚2.5mm的薄壁环状件,其中第一环状盘20的内直径为2.5cm、外径为4cm;第二环状盘80的内直径为4.5cm、外直径为6cm;第三环状盘110的内直径为6.5cm、外直径为8cm。以中心定位盘10的旋转中心,依次外套第一环状盘20、第二环状盘80及第三环状盘110。中心定位盘10与第一环状盘20周向间隙形成第一环形轨道30,第一环状盘20与第二环状盘80周向间隙形成第二环形轨道100,第二环状盘80与第三环状盘110周向间隙形成第三环形轨道150,且以中心定位盘10为中心,由内往外依次环套第一环形轨道30、第二环形轨道100及第三环形轨道150。第一环形轨道30是第二环形轨道100的内轨道。第二环形轨道100是第三环形轨道150的内轨道。第二环形轨道100是第一环形轨道30的外轨道。第三环形轨道150是第二环形轨道100的外轨道。

第一内尺50为厚0.2cm的透明薄壁圆环状件,内直径为1.4cm、外直径为2.0。第一外尺60、第二内尺70、第二外尺120及第三内尺130均为厚0.2cm的透明薄壁环状件。第一外尺60的内直径为2.5cm、外直径为3.1cm;第二内尺70的内直径为3.4cm、外直径外4.0cm,第二外尺120的内直径为4.5cm、外直径为5.1cm,第三内尺130的内直径为5.4cm、外直径为6.0cm。

此外,考虑到本装置为直接作用在患者皮肤上,为避免造成感染,同时避免患者承担过大重量,中心定位盘10、第一环状盘20、第二环状盘80、第三环状盘110由透明、无毒无味、硬质聚氯乙烯材料制成。第一内尺50、第一外尺60、第二内尺70、第二外尺120、第三内尺130由半透明磨砂、无毒无味、硬质聚氯乙烯材料制成。轴管、进针面轮状件以及覆盖面轮状件由不透明、无毒无味、硬质聚氯乙烯材料制成。

综上,本技术方案所述的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同轨道的消融探针的定位及针间距确定、或者进行跨轨道的消融探针的定位及针间距确定,具体方案可归纳如下:

1、同轨道定位及针间距测量。选定任一轨道中的第一个定位环为首根消融探针插针位置。转动选定轨道同名内尺,使内尺的定位标识(“0”刻度)对齐第一个定位环。而后根据布针计划确定针间距,之后将同轨道内的其余定位环移动至内尺上对应的数字标识(“1,2...”刻度),即为第二、第三...进针点位置。

2、跨轨道定位及针间距测量。限定相邻两轨道中内轨道中的任一个定位环为首根消融探针插针位置。转动与该轨道同名的外尺,使该外尺的定位标识“0”刻度)对齐第一个定位环。而后根据布针计划确定针间距,之后将外轨道内的其余定位环移动至外尺上对应的数字标识(“1,2...”刻度),即为第二、第三...进针点位置。

3、根据术前消融计划完成定位环调整之后,贴上识别标签。然而将本装置放置于患者术区皮肤表面,将消融探针依次通过选定的定位环插入体内;必要时通过影像引导作为针体在患者体内的辅助定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