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水箱的静态压力保持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3908发布日期:2019-06-19 02:10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水箱的静态压力保持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水箱的静态压力保持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水箱又称散热器,是汽车冷却系统中主要机件;功用是散发热量,冷却水在水套中吸收热量,流到散热器后热量散去,再回到水套内循环,达到调温。是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水箱是水冷式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作为水冷式发动机散热回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能够吸收缸体的热量,防止发动机过热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缸体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并不是很多,所以发动机的热量通过冷却水这个液体回路,利用水作为载热体传导热,再通过大面积的散热片以对流的方式散热,以维持发动机的合适工作温度。水箱在汽车的冷却、散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汽车水箱承受压力不高,而导致汽车水箱水位不足、漏水等都会直接引起“开锅”,也就是水箱温度达到沸点。此时发动机散热不良,温度过高,零部件膨胀会使各部件配合间隙减小,另一方面温度过高机油黏度降低,这种情况下,各部件磨损加剧。如不立即作适当处理,发动机很可能烧损导致严重机损事故。所以提供一种汽车水箱的静态压力保持试验装置,为水箱生产厂家提供水箱承受压力数据很有必要,现有的水箱保压试验装置因为机械加工或者漏气等原因不能满足对水箱的长时间保压,提供的数据也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水箱保压试验装置不能长时间保压,提供的试验数据不够准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水箱的静态压力保持试验装置,具有可以对水箱进行长时间静态保压,数据更为科学可靠,有效的规避了机械加工精度及零件质量的问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水箱的静态压力保持试验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一侧放置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内部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的进水口与第一三通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水箱的出水口通过密封装置密封;

第一加载缸筒固定安装在保护罩一侧的工作台上,所述第一加载缸筒的底部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处安装有第一出水阀组,所述第一加载缸筒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一入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处安装有第一入水阀组,所述第一加载缸筒内配合安装第一加载活塞,所述第一加载活塞与第一加载缸的活塞一端通过第一联轴器连接,所述第一加载缸固定安装在工作台上;

第二加载缸筒固定安装在保护罩一侧的工作台上,所述第二加载缸筒的底部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处安装有第二出水阀组,所述第二加载缸筒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二入水口,所述第二入水口处安装有第二入水阀组,所述第二加载缸筒内配合安装第二加载活塞,所述第二加载活塞与第二加载缸的活塞一端通过第二联轴器连接,所述第二加载缸固定安装在工作台上;

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另外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水阀组和第二出水阀组,所述第一三通管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第二三通管的一端与加液箱连接,所述第二三通管的另外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入水阀组和第二入水阀组,所述加液箱放置在第一加载缸一侧的工作台上。

优选的是,所述保护罩的材料为有机玻璃。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出水阀组包括第一出水单向阀和第一出水电磁阀,所述第二出水阀组包括第二出水单向阀和第二出水电磁阀,所述第一入水阀组包括第一入水单向阀和第一入水电磁阀,所述第二入水阀组包括第二入水单向阀和第二入水电磁阀。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加载缸安装有第一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二加载缸安装有第二位移传感器。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传感器上安装有压力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可以对水箱进行长时间静态保压,数据更为科学可靠。

2、有效的规避了机械加工精度及零件质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中:1工作台,2水箱,3保护罩,4第一三通管,5第一出水阀组,6第一加载缸筒,7第一加载活塞,8第一联轴器,9第一位移传感器,10第一加载缸,11第一入水阀组,12加液箱,13第二加载缸,14第二位移传感器,15第二联轴器,16第二加载活塞,17第二加载缸筒,18第二三通管,19第二入水阀组,20第二出水阀组,21进水口,22压力表,23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水箱的静态压力保持试验装置,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的一侧放置有保护罩3,所述保护罩3内部放置有水箱2,水箱2内部压力过大会导致水箱2破裂,内部的液体会突然释放,对操作人员会造成潜在危险,将水箱2放置在保护罩3内部,有利于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所述水箱2的进水口21与第一三通管4的一端连接,所述水箱2的出水口通过密封装置密封,水箱2只有一个进水口21,有利于对水箱2进行保压,同时可以排除因多个漏点而对整个试验造成影响;

第一加载缸筒6固定安装在保护罩3一侧的工作台1上,所述第一加载缸筒6的底部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处安装有第一出水阀组5,所述第一加载缸筒6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一入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处安装有第一入水阀组11,所述第一加载缸筒6内配合安装第一加载活塞7,所述第一加载活塞7与第一加载缸10的活塞一端通过第一联轴器8连接,第一联轴器8可以避免因为第一加载活塞7与第一加载缸10的活塞不同轴对加载造成影响,增加了加载设备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一加载缸10固定安装在工作台1上;

第二加载缸筒17固定安装在保护罩3一侧的工作台1上,所述第二加载缸筒17的底部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处安装有第二出水阀组20,所述第二加载缸筒17的底部一侧设有第二入水口,所述第二入水口处安装有第二入水阀组19,所述第二加载缸筒17内配合安装第二加载活塞16,所述第二加载活塞16与第二加载缸13的活塞一端通过第二联轴器15连接,第二联轴器15可以避免因为第二加载活塞16与第二加载缸13的活塞不同轴对加载造成影响,增加了加载设备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二加载缸13固定安装在工作台1上;

所述第一三通管4的另外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水阀组5和第二出水阀组20,所述第一三通管4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23,第二三通管18的一端与加液箱12连接,所述第二三通管18的另外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入水阀组11和第二入水阀组19,所述加液箱12放置在第一加载缸10一侧的工作台1上,第一三通管4为第一出水阀组5和第二出水阀组20提供一个并联的出水结构,第二三通管18为第一入水阀组11和第二入水阀组19提供一个并联的入水结构,使第一加载缸10和第二加载缸13可以交替持续运行,加液箱12为整个装置提供水源。

具体工作过程为:事先对水箱2加水,加满后控制第一加载缸10,使第一加载缸10的活塞向前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加载活塞7在第一加载缸筒6内向前运动,并对第一加载缸筒6内的水加压,第一加载缸筒6内的水通过第一出水阀组5和第一三通管4经进水口21进入水箱2内,使水箱2内的水产生压力,压力传感器23会测试出水箱2内的压力并反馈给控制系统,达到所需压力后,操作人员可以对第一加载缸10发出保持压力不变的指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水箱2内的压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压力下降的现象,第一加载缸10的活塞会及时带动第一加载活塞7在第一加载缸筒6内向前运动,对水箱2补充压力,长时间运行,第一加载缸筒6内的水就会有用完的情况;通过控制系统操作第一出水阀组5,使第一出水阀组5关闭,同时使第一入水阀组11打开,控制第一加载缸10的活塞向后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加载活塞7在第一加载缸筒6内后前运动,在第一加载缸筒6内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加液箱12内的水会经过第一入水阀组11进入第一加载缸筒6内;与此同时,通过控制系统操作第二出水阀组20,使第二出水阀组20打开,同时使第二入水阀组19关闭,使第二加载缸13的活塞向前运动,进而带动第二加载活塞16在第二加载缸筒17内向前运动,并对第二加载缸筒17内的水加压,第二加载缸筒17内的水通过第二出水阀组20和第一三通管4经进水口21进入水箱2内,对水箱2内的压力进行保持;在第二加载缸筒17内的水使用完毕后,关闭第二出水阀组20,打开第二入水阀组19,控制第二加载缸13的活塞向后运动,进而带动第二加载活塞16在第二加载缸筒17内向后运动,使加液箱12内的水会经过第二入水阀组19进入第二加载缸筒17内;如此反复达到了对水箱2进行长时间静态保压的目的,试验的结果更加真实可信,科学可靠。

所述保护罩3的材料为有机玻璃,有机玻璃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耐候性,可以便于工作人员对其内部的水箱2进行观察,同时也可以保护工作人员免受伤害;所述第一出水阀组5包括第一出水单向阀和第一出水电磁阀,所述第二出水阀组20包括第二出水单向阀和第二出水电磁阀,所述第一入水阀组11包括第一入水单向阀和第一入水电磁阀,所述第二入水阀组19包括第二入水单向阀和第二入水电磁阀,电磁阀和单向阀组成的阀组,可以便于电气控制,对加载缸筒启动自动开关的作用,控制的更加灵敏,可以保证对水箱2无间隙加压,保证运行平稳;所述第一加载缸10安装有第一位移传感器9,所述第二加载缸13安装有第二位移传感器14,通过安装第一位移传感器9和第二位移传感器14可以对第一加载缸10和第二加载缸13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更加方便工作人员操作,避免了误操作的发生,避免了加载活塞与加载缸筒发生磕碰,增加了使用寿命;所述压力传感器23上安装有压力表22,压力表22可以方便操作人员随时查看,同时也是对压力传感器23的补充,相互校对测量精度,有助于操作人员判定水箱2的内部压力。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