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5899发布日期:2019-10-19 04:00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用电量的不断增大,农村及城市配网超负荷运行的情况逐渐增多,制造出安全可靠、环保节能、综合成本低的高过载配电变压器对未来安全稳定的用电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绝缘油的理化与介电特性与矿物绝缘油具有显著差异,植物绝缘油是高燃点、可再生等特点的环保液体电介质,其配电变压器具有很强的过负荷能力。

目前在对植物绝缘油中放电试验时,当植物绝缘油的温度不均匀时,植物绝缘油会产生对流现象,从而影响放电观察结果,难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植物绝缘油中放电试验时,有效保证植物绝缘油温度均匀的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

一种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包括绝缘箱、安装在绝缘箱相对两侧壁上的二电极杆、安装在电极杆上的电极体和均匀环、以及套设在电极杆上的绝缘管;所述绝缘箱的底部设有进油口,所述绝缘箱的顶部设有出油口;所述绝缘箱的顶部还设置有观察窗;各所述电极杆包括位于绝缘箱内的内接端、位于绝缘箱外的外接端、以及连接内接端和外接端的连接段;所述电极体安装在内接端上,所述均匀环安装在外接端上;所述绝缘管套设在连接段上,所述绝缘管位于绝缘箱外,且所述绝缘管的一端与绝缘箱的侧壁连接。

上述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将进油口设于绝缘箱的底部,出油口设于绝缘箱的顶部,从进油口流入的植物绝缘油的温度高于绝缘箱内原有的植物绝缘油的温度,由于植物绝缘油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由此,从进油口流入绝缘箱内的高温植物绝缘油会往上流动,从而可使缘箱内的植物绝缘油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有效防止在进行放电试验时植物绝缘油产生对流现象,便于观察和拍摄绝缘箱内的放电情况,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箱包括箱体、顶盖及底盖,所述箱体的顶部及底部均为开口设置,所述顶盖盖设在箱体顶部的开口位置,所述底盖盖设在箱体底部的开口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盖与箱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底盖与箱体之间设置与第二密封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油口设于底盖上,所述出油口设于顶盖上,所述观察窗安装在顶盖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体的一端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内接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管的内周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内接端的外周壁设有外螺纹,所述内接端上的外螺纹与套管上的内螺纹配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滑动穿设在绝缘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位于绝缘箱外的部分套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调节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压环上连接有金属件,所述金属件位于均压环的环状内,所述金属件套设在外接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接端上螺纹连接有螺帽,所述螺帽与金属件远离连接段的一侧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的箱体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的顶盖的俯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绝缘箱10,进油口11,出油口12,观察窗13,箱体14,顶盖15,底盖16,第一密封圈17,第二密封圈18,观察口19,电极杆20,内接端21,外接端22,连接段23,调节圈24,螺帽25,电极体30,套管31,均匀环40,金属件41,绝缘管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请参考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包括绝缘箱10、安装在绝缘箱10相对两侧壁上的二电极杆20、安装在电极杆20上的电极体30和均匀环40、以及套设在电极杆20上的绝缘管50。

请参考图1,绝缘箱10的底部设有进油口11,进油口11与绝缘箱10内连通,进油口11用于与外界进油管连接,即植物绝缘油从进油口11流入至绝缘箱10内。绝缘箱10的顶部设有出油口12,出油口12与绝缘箱10内连通,出油口12与出油口12用于与外界出油管连接,即绝缘箱10内的植物绝缘油从出口有12流出;绝缘箱10的顶部还设置有观察窗13,通过观察窗13可观测和拍摄绝缘箱10内放电情况。二电极杆20相对设置;各电极杆20包括位于绝缘箱10内的内接端21、位于绝缘箱10外的外接端22、以及连接内接端21和外接端22的连接段23;可以理解地,连接段23穿设在绝缘箱10的侧壁上。二电极体30相对应;换言之,安装在一电极杆20上的电极体30与安装在另一电极杆20上的电极体30对应设置。电极体30安装在内接端21上,均匀环40安装在外接端22上,均匀环40的设置可有效防止出现电晕放电现象;绝缘管50套设在连接段23上,绝缘管50位于绝缘箱10外,且绝缘管50的一端与绝缘箱10的侧壁连接。

绝缘箱10由高强度的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简称PEEK)树脂材料制成,具有非常好的耐高温性能,具备一定的阻燃特性,机械性能优异,保温性能良好,安全性能高。该绝缘箱10可以承受300℃的高温而不发生形变,全设备可耐受250kV雷电冲击电压以及工频150kV电压。该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的总体重量不超过15公斤,易于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箱10为圆筒形设置;绝缘箱10包括箱体14、顶盖15及底盖16,箱体14的顶部及底部均为开口设置,顶盖15盖设在箱体14顶部的开口位置,底盖15盖设在箱体14底部的开口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顶盖15与箱体14顶部开口的周侧螺合连接,底盖16与箱体14底部开口的周侧螺合连接。由于绝缘箱10的材质为聚醚醚酮,制造工艺较为复杂,通过分开制作箱体14、顶盖15及底盖16,再将箱体14、顶盖15及底盖16进行组装,便于制作,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请参考图1及图2,进一步地,顶盖15与箱体14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7,有利于加强顶盖15与箱体14之间密封性,防止漏油;底盖16与箱体14之间设置与第二密封圈18,有利于加强底盖16与箱体14之间密封性,防止漏油。进油口11设于底盖16上,且进油口11与箱体14内连通;出油口12设于顶盖15上,且出油口12与箱体14内连通。观察窗13安装在顶盖15上;请参考图3,具体地,顶盖15设有连通箱体14内的观察口19,观察窗13镶嵌在观察口19处;观察窗13的材质为钢化厚玻璃,可实现在高温高压下观察箱体14内的放电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段23滑动穿设在绝缘箱10上,即通过调节连接段23在绝缘箱10内的距离实现调节二电极体30之间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段23与绝缘箱10为无缝隙滑动连接,可有效防止出现漏油现象;进一步地,连接段23位于绝缘箱10外的部分套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调节圈24,即调节圈24套设在连接段23的外周壁上,通过调节圈24露出绝缘管50的数量来确定二电极体30的距离,如当二电极杆20的连接段23上的调节圈24均位于绝缘管50内时,二电极体30之间的距离为0cm,即二电极体30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二电极体30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cm至6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体30的一端设置有套管31,套管31套设在内接端21上;进一步地,套管31的内周壁设有内螺纹,内接端21的外周壁设有外螺纹,内接端21上的外螺纹与套管31上的内螺纹配合连接,从而可拆卸电极体30,电极杆20的内接端21可安装针板、针球、球板、柱板及板板等不同形状的电极体30。

在本实施例中,均匀环40为空心铝管;均压环50上连接有金属件41,金属件41位于均压环50的环状内,金属件41套设在外接端22上,进一步地,外接端22上螺纹连接有螺帽25,螺帽25与金属件41远离连接段23的一侧接触;可以理解地,通过螺帽25将金属件41固定在外接端22上。在本实施例中,金属件41为片状体,金属件41的外周侧与均压环50的内侧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件41还可以是条状体,金属件41的两端与均压环50的内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植物绝缘油放电试验装置将进油口11设于绝缘箱10的底部,出油口12设于绝缘箱10的顶部,从进油口11流入的植物绝缘油的温度高于绝缘箱10内原有的植物绝缘油的温度,由于植物绝缘油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由此,从进油口11流入绝缘箱10内的高温植物绝缘油会往上流动,从而可使缘箱10内的植物绝缘油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有效防止在进行放电试验时植物绝缘油产生对流现象,便于观察和拍摄绝缘箱10内的放电情况,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