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中线标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2632发布日期:2019-12-14 00:35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车辆中线标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智能驾驶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中线标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改装或车辆量产标定时,常常需要确定车辆中线的位置。例如:对车辆改装时、车辆量产标定时等。

目前,在确定车辆中线时,一般是通过手动测量车体或两轮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计算的方式来找到车辆的中线,这种方式效率低,精度不高,而且没有明显的标识来指示,难以满足实际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中线标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标定车辆中线困难且不准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中线标定装置,包括:挡杆、垂线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标定设备;

所述垂线杆垂直连接于所述挡杆的中部,所述标定设备设置于所述垂线杆上,用于向车辆投射识别标识;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铰接于所述垂线杆上,且两铰接点重合或关于所述垂线杆对称,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能够同时沿所述垂线杆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均铰接于所述挡杆上,并可沿所述挡杆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等长;

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有随动的第一碰撞板,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有随动的第二碰撞板,所述第一碰撞板与所述第二碰撞板关于所述垂线杆对称,分别用于抵触车辆的两对称位置。

可选地,所述挡杆包括挡杆本体、设置于所述挡杆本体上的第一滑轨以及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滑块上;所述第一碰撞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或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碰撞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或所述第二滑块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滑轨包括左滑轨和右滑轨,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左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右滑轨滑动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上均设置有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均通过所对应的第一转动件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上。

可选地,所述垂线杆包括垂线杆本体、设置于所述垂线杆本体上的第二滑轨以及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配合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三滑块上。

可选地,所述第三滑块上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用于推动所述第三滑块沿所述第二滑轨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滑轨或所述第三滑块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三滑块位置的锁紧件。

可选地,所述第三滑块上设置有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铰接于所述第三滑块上。

可选地,所述挡杆的底部和所述垂线杆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滚动方向平行于所述挡杆的长度方向。

可选地,所述垂线杆上设置有立柱,所述标定设备位于所述立柱顶部。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中线标定装置可以快速定位到车辆的中线,并在车体上形成识别标识,可用于安装各类传感器或进行传感器的标定。而且整个标定过程只需一人操作,使用方便、定位精度高,效率提升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车辆中线标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车辆中线标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车辆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车辆中线标定装置进行车辆中线定位的原理图;

图5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车辆中线标定装置进行车辆中线定位的原理图;

图5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车辆中线标定装置进行车辆中线定位的原理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左滑轨位置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挡杆;11-第一滑轨;111-左滑轨;112-右滑轨;12-第一滑块;13-第二滑块;14-第一滚轮;15-挡杆本体;16-第一转动件;

20-垂线杆;21-第二滑轨;22-第三滑块;23-推杆;24-锁紧件;25-第二滚轮;26-垂线杆本体;27-第二转动件;

30-第一连杆;31-第一碰撞板;

40-第二连杆;41-第二碰撞板;

50-标定设备;

60-立柱;

70-车轮;71-第一抵触位置;72-第二抵触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中线标定装置,包括:挡杆10、垂线杆20、第一连杆30、第二连杆40以及标定设备50;垂线杆20垂直连接于挡杆10的中部;这里的“中部”是指挡杆10的中间区域,并不仅仅指挡杆10的正中间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挡杆10的正中间位置是较佳的选择。标定设备50设置于所述垂线杆20上,用于向车辆投射识别标识,其中的标定设备50可以是激光投线仪,识别标识为激光,标定设备50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在车辆上形成识别标识的设备,识别标识的也不限于激光。第一连杆30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40的第一端铰接于垂线杆20上,且两铰接点重合或关于所述垂线杆20对称,在一些实施例中两铰接点重合(如图1、2、4、5a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两铰接点关于所述垂线杆20对称(如图5b所示),进一步,第一连杆30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40的第一端能够同时沿垂线杆20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第一连杆30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均铰接于挡杆10上,并可沿挡杆10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等长;第一连杆30的第二端连接有随动的第一碰撞板31,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连接有随动的第二碰撞板41,这里的“随动”是指:第一碰撞板31随着第一连杆30的第二端移动,第二碰撞板41随着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移动。第一碰撞板31与第二碰撞板41关于垂线杆20对称,分别用于抵触车辆的两对称位置。这里的两对称位置可以是车辆两前轮内侧或外侧,也可以是车辆两后轮的内侧或外侧,也可以是车辆的其他对称位置。由于第一连杆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第二连杆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未形成完全约束,所示当在垂线杆20上滑动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第一端时,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也同时在挡杆10上滑动,由于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等长,且垂线杆20垂直于挡杆10,所以第一连杆30与第二连杆40以及挡杆10形成等腰三角形,垂线杆20位于挡杆10所对应的中垂线上,将标定设备50设置于垂线杆20,即可快速的进行中线标定。结合图3,在对车辆中线标定时,将挡杆10抵触在第一抵触位置71,然后,滑动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使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分别抵触在两个车轮的第二抵触位置72,这时候垂线杆20的位置正好位于车辆的中线上,利用标定设备50发射激光至车辆上即可找到车辆的中线位置。本装置通过上述机械结构和标定设备50结合,可以快速定位到车辆的中线,并在车体上形成识别标识,方便安装各类传感器或进行传感器的标定;而且整个过程只需一人操作,使用方便、定位精度高,效率提升明显。

标定设备50优先为激光投线仪,所形成的识别标识为激光,从而能在车辆前后和车顶形成可参照的激光束,方便安装各类传感器或进行传感器的标定。

在上述方案中,可通过车辆的两后轮进行中线标定,也可以通过两前轮进行中线标定;对于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的抵触位置,可以是如图3中所示的车轮的内侧(即第二抵触位置72),也可以是车轮的外侧。为了便于表达,请参阅图4-图5a,图4中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抵触在车轮的内侧,图5a中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抵触在车轮的外侧,两种方案均是可以实施的,本领域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操作需求进行选择。

进一步,参阅图1,挡杆10包括挡杆本体15、设置于挡杆本体15上的第一滑轨11以及与第一滑轨11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12和第二滑块13,第一滑轨11的方向平行于挡杆本体15的长度方向,第一连杆30的第二端铰接与第一滑块12上,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铰接与第二滑块13上;第一碰撞板31设置于第一连杆30的第二端或第一滑块12上,第二碰撞板41设置于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或第二滑块13上。第一滑轨11与挡杆10固定连接,在第一滑轨11与第一滑块12和第二滑块13的配合下,可保证第一连杆30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移动的精准性,第一碰撞板31优选设置在第一滑块12上,第二碰撞板41优选设置在第二滑块13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挡杆本体15上开设有导轨槽,第一滑轨1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导轨槽内。

对于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为了更好的与车轮抵触,可以适当地向前(靠近车轮的方向)延伸,具体地,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均为长方形的板体,板体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滑块12或第二滑块13上,另一端伸向挡杆10的前方。

结合参阅图2和图6,较佳地,第一滑块12和第二滑块13上均设置有第一转动件16,第一连杆30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均通过所对应的第一转动件16分别铰接于第一滑块12和第二滑块13上。其中,第一转动件16可以是滚动轴承。通过上述方案,当第一滑块12和第二滑块13在移动的时候,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必然相对第一滑块12和第二滑块13转动,通过设置第一转动件16可以增加转动的灵活性。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第一转动件16也可以由一个转轴替换。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滑轨11包括左滑轨111和右滑轨112,左滑轨111和右滑轨112关于垂线杆20对称,第一滑块12与左滑轨111滑动配合,第二滑块13与右滑轨112滑动配合。对于第一滑轨11也可以是一个条较长的滑轨,只要能够满足第一滑块12和第二滑块13沿挡杆10长度方向自由滑动即可。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垂线杆20包括垂线杆本体26、设置于所述垂线杆本体26上的第二滑轨21以及与所述第二滑轨21滑动配合的第三滑块22,第一连杆30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40的第一端铰接于第三滑块22上,垂线杆本体26垂直连接于挡杆10的中部,具体垂直连接于挡杆本体15的中部,垂线杆本体26和挡杆本体15均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杆状体,其具体的长度可根据所车辆的大小而定,因此不予具体限定。随着第三滑块22在第二滑轨21上的移动,第一连杆30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40的第一端也在第二滑轨21上移动。垂线杆20的滑轨结构和挡杆10上的滑轨结构相似,其作用均是为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提供良好的导向滑动平台。

对于实现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在垂线杆20以及挡杆10上的往复移动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案,例如:可将滑轨导向改为直线轴承导向。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滑块22上设置有第二转动件27,第一连杆30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40的第一端均通过第二转动件27铰接于所述第三滑块22上。第二转动件27与第一转动件16的作用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为了便于推动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滑块22上设置有推杆23,推杆23用于推动第三滑块22沿第二滑轨21移动。使用的过程中,推动推杆23前后移动,从而使第三滑块22在第二滑轨21上移动,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第一端随着第三滑块22移动,在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联动的作用下,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第二端分别推动第一滑块12和第二滑块13在第一滑轨11上左右移动,进一步带动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同步移动。推杆23的结构可根据操作者的使用习惯设计,以便于操作为设计标准。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滑轨21或第三滑块2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三滑块22位置的锁紧件24。当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的位置确定好后,为了保证整个装置的位置不动,可利用锁紧件24将第三滑块22锁紧,从而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40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再打开标定设备50进行中线投射。

在调整车辆中线标定装置的过程中,由于挡杆10时刻抵触在车轮上,若垂线杆20不在车辆的中线位置上,则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必然有一者先碰到车轮,继续推动推杆23,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挡杆10向左或向右移动,直到第一碰撞板31和第二碰撞板41均碰到车轮,这时候垂线杆20也移动到车辆的中线位置。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车辆中线标定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左右移动,那么由于挡杆10与地面接触,所以必然发生摩擦,为了减小该摩擦,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杆10的底部和垂线杆20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滚轮14和第二滚轮25,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滚轮14和第二滚轮25取代挡杆10与地面接触,从而变挡杆10与地面的滑动摩擦为第一滚轮14和第二滚轮25与地面的滚动摩擦。其中,第一滚轮14和第二滚轮25的滚动方向平行于挡杆10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说第一滚轮14和第二滚轮25的轴线平行于垂线杆20的长度方向。设置滚轮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与地面的摩擦,从而减少磨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滚轮14和第二滚轮25均为滚动轴承。滚动轴承具有滚动和支撑的作用,而且安装方便,成本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滚轮。第一滚轮14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一滚轮14对称地分布在垂线杆20两侧,且第一滚轮14的安装位置可以交错分布在挡杆本体15的两侧。第二滚轮25可设置在垂线杆本体26的远离挡杆本体15的端部。

进一步,垂线杆20上设置有立柱60,标定设备50位于立柱60顶部。立柱60可以将标定设备50设置在指定高度,便于激光的投射。具体地:立柱60垂直于垂线杆20和挡杆1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