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3803发布日期:2019-12-06 17:31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卷烟接装纸作为卷烟过滤嘴专用外包装用纸,因其外观类似松木纹而曾得名水松纸。通过在水松纸上打孔、使用高透气度滤棒成型纸或在滤棒上制成凹槽等方式,从而在抽吸卷烟时使外部空气进入滤嘴内并对主流烟气进行稀释,使吸入人体的焦油量相对减少,该项技术已成为国际上采用最广泛和最有效的降焦技术。目前开发和利用的水松纸打孔技术主要包括机械打孔、电火花打孔、激光打孔等技术,其中激光打孔由于具有打孔均匀、透气度稳定性高等优点,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方式。

但是,在打孔完成后的孔洞检测时,现有检测装置主要针对打孔的接装纸孔洞尺寸进行平张测量,无法无损测量卷制后烟支的孔洞尺寸。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烟支孔洞测量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克服现有装置无法无损测量在线接装纸打孔烟支孔洞尺寸问题,满足对在线接装纸打孔烟支孔洞质量有效监控的需要,进而达到控制滤嘴通风率稳定性和在线激光打孔设备运行状况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包括用于输入将待检的完整烟支的进样机构、用于推动烟支的推动机构、用于旋转烟支的旋转机构、用于输出烟支的卸料机构;

所述进样机构包括烟槽,所述烟槽倾斜设置,且下端开设有开口,所述烟槽于开口一端还设有与待检的烟支相匹配的放置板槽,所述放置板槽两端均开设有缺口,所述放置板槽末端倾斜设有过渡板,

所述过渡板末端活动安装有与烟支相匹配的定位板槽,所述定位板槽的长度尺寸小于放置板槽的长度尺寸,待检的烟支的接装纸一端位于定位板槽外,

所述定位板槽下端面设有第一铰接槽,所述过渡板外侧设有与第一铰接槽相匹配的第一铰接块,所述定位板槽下端面还设有第二铰接槽,所述卸料机构包括与第二铰接槽上铰接的翻转气缸,所述翻转气缸下端铰接有第三铰接槽,

所述定位板槽内的烟支下方设有光源和摄像头,所述光源和摄像头位于定位板槽内的烟支的孔洞下方。

进一步限定,所述推动机构包括位于缺口内的推动块,所述推动块倾斜设置、且与过渡板平行。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两个推动块对烟支进行推动,保证烟支两端的平衡性,实用性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位于定位板槽上方的两个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安装有转动辊,所述安装架上还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转动辊连接,所述安装架还传动连接有压紧气缸。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转动辊带动烟支转动,通过压紧气缸带动安装架移动,改变转动辊的位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限定,所述光源为两个,分别位于摄像头两侧,两个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在摄像头正对的位于定位板槽内的烟支的孔洞位置重合。这样的结构设计,两个光源发出的光线在待检烟支上摄像头正对的孔洞位置重合,利用医院的无影灯原理,对待检烟支的孔洞位置进行照射,避免阴影的产生,提高检测精度。

进一步限定,所述过渡板于缺口内设有斜板,所述过渡板与斜板共面。这样的结构设计,在推动块把放置槽板内的烟支推动在过渡板上滑动时,斜板对烟支两端进行支撑,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烟支从过渡板上滑落;同时对推动块进行支撑,避免推动块在移动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

进一步限定,所述推动块靠近斜板一侧开设有燕尾槽,所述斜板上设有与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块。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燕尾槽与燕尾块之间的相互匹配,限定推动块的自由端,避免推动块移动方向发生偏移。

进一步限定,两个所述推动块之间设有连杆,所述连杆下方安装有举升气缸。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连杆把两个推动块连接在一起,使得两个推动块同步运动,再通过举升气缸的伸长与缩短,带动推动块进行运动,从而把放置槽板内的烟支推送到定位板槽内,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推动块上端面远离过渡板一侧为弧面,靠近过渡板一侧为平面。这样的结构设计,弧面可避免推动块在推送烟支时,烟支从推动块上滑落;平面使得推动块在把烟支推动到脱离过渡板后,可直接滑落入定位板槽,实用性较强。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易于维护;

2、通过光源发出光线对烟支进行照射,然后对通过摄像头对孔洞附近位置进行拍摄的方式,对烟支孔洞信息进行收集,不破坏烟支完整性,可重复测量,再现性好;

3、装置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连续进样,多次测量,检测效率高;

4、通过翻转气缸对定位板槽的翻转,完成对检测完成的烟支进行卸料,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实施例中烟槽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实施例中推动块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实施例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实施例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实施例中烟槽、定位板槽和翻转气缸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实施例中烟支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推动块1、烟支10、孔洞100、连杆11、举升气缸12、

光源20、摄像头21、

烟槽3、放置板槽31、缺口311、斜板312、燕尾槽3120、燕尾块3121、过渡板32、定位板槽33、

安装架4、转动辊41、电机42、压紧气缸43、

翻转气缸5、第一铰接槽51、第一铰接块510、第二铰接槽52、第三铰接槽5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包括用于输入将待检的完整烟支10的进样机构、用于推动烟支10的推动机构、用于旋转烟支10的旋转机构、用于输出烟支10的卸料机构;

进样机构包括烟槽3,烟槽3倾斜设置,用于承装待检的烟支10,且下端开设有开口,烟槽3于开口一端还设有与待检的烟支10相匹配的放置板槽31,放置板槽31两端均开设有缺口311,过渡板32于缺口311内设有斜板312,过渡板32与斜板312共面,放置板槽31末端倾斜设有过渡板32,过渡板32末端活动安装有与烟支10相匹配的定位板槽33,定位板槽33的长度尺寸小于放置板槽31的长度尺寸,待检的烟支10的接装纸一端位于定位板槽33外。

推动机构包括位于缺口311内的推动块1,推动块1倾斜设置、且与过渡板32平行,推动块1靠近斜板312一侧开设有燕尾槽3120,斜板312上设有与燕尾槽3120相匹配的燕尾块3121,两个推动块1之间设有连杆11,连杆11下方安装有举升气缸12,推动块1上端面远离过渡板32一侧为弧面,靠近过渡板32一侧为平面。

旋转机构包括位于定位板槽33上方的两个安装架4,安装架4上安装有转动辊41,安装架4上还安装有电机42,电机42的输出轴与转动辊41连接,安装架4还传动连接有压紧气缸43,其中安装架4与压紧气缸43的活塞杆固定连接。

定位板槽33下端面设有第一铰接槽51,过渡板32外侧设有与第一铰接槽51相匹配的第一铰接块510,定位板槽33下端面还设有第二铰接槽52,卸料机构包括与第二铰接槽52上铰接的翻转气缸5,翻转气缸5下端铰接有第三铰接槽53。

定位板槽33内的烟支10下方设有光源20和摄像头21,光源20和摄像头21位于定位板槽33内的烟支10的孔洞100下方,光源20为两个,分别位于摄像头21两侧,两个光源20发出的光线在摄像头21正对的位于定位板槽33内的烟支10的孔洞100位置重合。

本实施例中,使用时,把烟支10放置在烟槽3内,烟槽3内的烟支10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经过开口滚动至放置板槽31内,然后举升气缸12伸长,带动推动块1在斜板312上运动,从而把放置板槽31内的烟支10推动着在过渡板32上运动,直至烟支10被推动到定位板槽33内,举升气缸12缩短,带动推动块1回缩,对下一次烟支10的举升做准备;

当烟支10被推送到定位板槽33内时,两个压紧汽缸43伸长,使得两个转动辊41顶靠在定位板槽33内的烟支10上,两个电机42同步转动,带动烟支10在定位板槽33内转动;

同时,两个光源20发出的光线在待检烟支上摄像头21正对的孔洞位置重合,照亮烟支10,使得烟支10上的孔洞100更加清晰;

光源20照射在孔洞100上反射的光线与照射在其余地方的光线产生差异,从而凸显孔洞100的图像,摄像头21对孔洞100位置附近的图像进行捕捉,形成待检测烟支10的孔洞图像信息,并将孔洞100图像传输至控制终端存储,控制终端内的数据处理系统将到的信息按照预设定的模式和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处理,便得到孔洞100的面积、单位面积比和孔洞间距等孔洞参数信息;

一支烟支10在被转动辊41带动旋转一周后,压紧气缸43回缩,带动转动辊41脱离与定位板槽33内的烟支10之间的接触;

然后翻转气缸5缩短,带动定位板槽33围绕第一铰接块510向外翻转,使得定位板槽33内的烟支10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从定位板槽33上滑落,完成卸料;

卸料完成后,翻转气缸5伸长,带动定位板槽33复位,承接下一支从过渡板32上推过来的烟支10;

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对下一支烟支10进行检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转式烟用接装纸孔洞检测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