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锤冲击试验机及落锤冲击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7058发布日期:2019-10-13 02:13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落锤冲击试验机及落锤冲击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落锤冲击试验机及落锤冲击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冲击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价材料在高速冲击状态下的抗冲击性能的试验,其结果反映了材料的脆性、韧性等物理性能。而落锤冲击试验机是冲击试验的一种常用的测试装置,其工作原理为:在落锤冲击试验机中,让具有一定质量的落锤从某一特定高度自由降落至测试样品的表面,根据测试样品的被破环情况评估测试样品的相关物理性能。但是,现有的落锤冲击试验机在使用过程中,落锤下落瞬间的巨大冲击力极易使测试样品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导致冲击试验结果产生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落锤冲击试验机及落锤冲击试验系统,该落锤冲击试验机及落锤冲击试验系统能防止测试样品在受到落锤冲击时发生位置偏移,提高冲击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种落锤冲击试验机,包括:

箱体,顶部设有允许落锤通过的贯穿孔;

支撑杆,固定于所述箱体内;

定位板,设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定位板套设于所述支撑杆外且能沿所述支撑杆向靠近或远离所述贯穿孔的方向移动;

第一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定位板沿着所述支撑杆移动;

固定组件,包括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定位板上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沿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用于夹持测试样品。

该落锤冲击试验机中,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用于夹持测试样品,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定位板上,且能沿着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方便根据测试样品的尺寸调整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的距离,将测试样品夹紧。第一动力机构能驱动定位板沿所述支撑杆向靠近或远离所述贯穿孔的方向移动(即上下移动),从而方便根据测试样品的尺寸调节定位板与箱体的顶部的距离。落锤经贯穿孔落入箱体内,并撞击稳定支撑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上的测试样品,由于测试样品被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稳定支撑,使得测试样品在受到落锤冲击时不会发生位置偏移,提高了冲击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落锤冲击试验机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箱体上的传动螺杆,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二支撑块设有第二穿设孔,所述传动螺杆穿过所述第一穿设孔和所述第二穿设孔,所述传动螺杆设有旋向相反的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一穿设孔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二穿设孔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落锤冲击试验机还包括旋转把手,所述传动螺杆的一端穿出所述箱体外,所述旋转把手与所述传动螺杆伸出箱体外的一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板上设有滑槽,所述第一支撑块背向所述贯穿孔的一面设有第一凸榫头,所述第二支撑块背向所述贯穿孔的一面设有第二凸榫头,所述第一凸榫头和所述第二凸榫头均插设于所述滑槽内且能沿所述滑槽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块面向所述贯穿孔的一面向靠近所述第二支撑块的方向远离所述贯穿孔,所述第二支撑块面向所述贯穿孔的一面向靠近所述第一支撑块的方向远离所述贯穿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卡位板和第二卡位板,所述第一支撑块面向所述贯穿孔的一面设有第一卡位槽,所述第一卡位板插设于所述第一卡位槽内,所述第二支撑块面向所述贯穿孔的一面设有第二卡位槽,所述第二卡位板插设于所述第二卡位槽内,所述第一卡位板和所述第二卡位板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为支撑螺杆,所述定位板套设于所述支撑螺杆外并与所述支撑螺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支撑螺杆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为至少两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传动带和牵引轮,所述牵引轮为至少两个且与所述支撑杆对应,所述牵引轮套设于所述支撑杆外且所述支撑杆随所述牵引轮的转动而转动,所述传动带套设于所述牵引轮外且用于带动所述牵引轮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传动带运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落锤冲击试验机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和第一护罩管,所述第一护罩管设于所述箱体外且位于所述箱体的上方,所述第一护罩管与所述贯穿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动力机构用于控制落锤沿所述第一护罩管上升或下降。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落锤冲击试验系统,包括落锤和上述落锤冲击试验机,所述落锤经贯穿孔落入箱体内并与固定组件所夹持的测试样品撞击。

该落锤冲击试验系统包括上述落锤冲击试验机,因此具有上述落锤冲击试验机的技术效果,即能防止测试样品在受到落锤冲击时发生位置偏移,提高冲击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落锤冲击试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部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部分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落锤冲击试验系统,包括落锤冲击试验机10和落锤20。该落锤冲击试验系统能防止测试样品在受到落锤20冲击时发生位置偏移,提高冲击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落锤冲击试验机10包括箱体100、支撑杆200、定位板300、第一动力机构400和固定组件。该落锤冲击试验机10能防止测试样品在受到落锤20冲击时发生位置偏移,提高冲击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地,箱体100的顶部设有用于允许落锤20通过的贯穿孔。箱体100还设有接线孔110。本实施例中,接线孔110设于箱体100的侧面。箱体100上还设有可开关门120,便于作业人员对箱体100内的部件进行检修或更换。具体地,支撑杆200固定于箱体100内。可选地,支撑杆200为支撑螺杆。支撑杆200为至少两根且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支撑杆200为两根且间隔设置。

具体地,定位板300设于箱体100内,定位板300套设于支撑杆200外且能沿支撑杆200向靠近或远离贯穿孔的方向移动。第一动力机构400用于驱动定位板300沿着支撑杆200移动。本实施例中,定位板300套设于支撑螺杆外并与支撑螺杆螺纹连接,第一动力机构400用于驱动支撑螺杆转动。通过第一动力机构400驱动支撑螺杆转动,能使与支撑螺杆螺纹连接的定位板300沿支撑螺杆移动。

具体地,第一动力机构400包括第一驱动件410、传动带420和牵引轮430。牵引轮430为至少两个且与支撑杆200对应。牵引轮430套设于支撑杆200外且支撑杆200随牵引轮430的转动而转动。传动带420套设于牵引轮430外且用于带动牵引轮430转动。第一驱动件410用于驱动传动带420运转。支撑杆200为至少两根,能使定位板300的移动更加平稳,通过第一驱动件410驱动传动带420转动,能同时带动所有牵引轮430转动,从而带动所有支撑杆200同步转动,以实现定位板300的平稳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410为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带420连接。电机的连接线经接线孔110穿出箱体100外与计算机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410也可以为气缸、油缸等。

具体地,固定组件包括可滑动地设置于定位板300上的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沿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的方向滑动,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用于夹持测试样品。

具体地,第一支撑块510面向贯穿孔的一面向靠近第二支撑块520的方向远离贯穿孔,第二支撑块520面向贯穿孔的一面向靠近第一支撑块510的方向远离贯穿孔。该设置使得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之间形成容置凹槽,由于测试样品一般为圆柱形,试验样品放置于容置凹槽内时能与容置凹槽的槽壁形成三角形点接触,从而便于测试样品稳定支撑于容置凹槽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之间形成V形容置凹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之间也能形成U形容置凹槽或其他形状的容置凹槽。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关于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之间的对称面呈轴对称。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一卡位板530和第二卡位板540。第一支撑块510面向贯穿孔的一面设有第一卡位槽511,第一卡位板530插设于第一卡位槽511内。第二支撑块520面向贯穿孔的一面设有第二卡位槽521,第二卡位板540插设于第二卡位槽521内。第一卡位板530和第二卡位板540相对设置。第一卡位板530和第二卡位板540能进一步夹紧测试样品,防止测试样品受到落锤20冲击而移位。

进一步地,第一卡位板530面向第二卡位板540的一面设有第一缓冲垫片531,第二卡位板540面向第一卡位板530的一面设有第二缓冲垫片541。第一缓冲垫片531为落锤20下落瞬间测试样品与第一卡位板530之间的接触提供了缓冲,从而确保试验过程中落锤20不会损伤第一卡位板530。同样,第二缓冲垫片541为落锤20下落瞬间测试样品与第二卡位板540之间的接触提供了缓冲,从而确保试验过程中落锤20不会损伤第二卡位板540。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垫片531和第二缓冲垫片541均为硅胶垫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垫片531和第二缓冲垫片541也可以为泡沫垫片、树脂垫片或其他材质的缓冲垫片。

进一步地,落锤冲击试验机10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箱体100上的传动螺杆610,第一支撑块510设有第一穿设孔,第二支撑块520设有第二穿设孔,传动螺杆610穿过第一穿设孔和第二穿设孔。传动螺杆610设有旋向相反的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第一穿设孔的孔壁上设有与第一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第二穿设孔的孔壁上设有与第二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该设置使得转动传动螺杆610时,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会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落锤冲击试验机10还包括旋转把手620,传动螺杆610的一端穿出箱体100外,旋转把手620与传动螺杆610伸出箱体100外的一端连接。旋转把手620便于作业人员在箱体100外旋转传动螺杆610,从而驱动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落锤冲击试验机10还包括连接套筒630。连接套筒630为两个且分别套设于传动螺杆610的两端,连接套筒630插设于箱体100的两侧。旋转把手620的一端和传动螺杆610的一端插设于其中一个连接套筒630内,从而实现旋转把手620与传动螺杆610的连接。

具体地,定位板300上设有滑槽310,第一支撑块510背向贯穿孔的一面设有第一凸榫头512,第二支撑块520背向贯穿孔的一面设有第二凸榫头522,第一凸榫头512和第二凸榫头522均插设于滑槽310内且能沿滑槽310移动。该设置能实现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可滑动地设置于定位板300上,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定位板300上设置滑轨,第一支撑块510背向贯穿孔的一面设有与滑轨配合的第一滑轮,第二支撑块520背向贯穿孔的一面设有与滑轨配合的第二滑轮。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落锤冲击试验机10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附图未示出)和第一护罩管710。第一护罩管710设于箱体100外且位于箱体100的上方,第一护罩管710与贯穿孔相连通。第二动力机构用于控制落锤20沿第一护罩管710上升或下降。落锤20在第二动力机构的驱动下沿第一护罩管710落下并穿过贯穿孔进入箱体100内,并继而与测试样品撞击,完成落锤20冲击试验,第一护罩管710可控制落锤20的下落路径,确保落锤20下落时能准确地经贯穿孔进入箱体100内,另外也能防止作业人员被落锤20砸伤,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

进一步地,第一护罩管710上设有观察窗711,从而便于作业人员观察落锤20的下落情况。本实施例中,观察窗711设于第一护罩管710靠近箱体100的一端。观察窗711的开设方向与可开关门120的开设方向相同,观察窗711开设于箱体100的前侧,可开关门开设于箱体100的前侧。

进一步地,落锤冲击试验机10还包括安装座800,安装座800设于箱体100外且位于箱体100的顶部。安装座800上设有与贯穿孔相连通的安装孔,第一护罩管710的一端固定于安装座800上且与安装孔连通。

进一步地,落锤冲击试验机10还包括第二护罩管720。第二动力机构包括滑轮、传动链和第二驱动件。第二护罩管720与第一护罩管710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护罩管720的一端固定于安装座800上。滑轮位于第二护罩管720与第一护罩管710的上方,传动链绕设于滑轮外且传动链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二护罩管720与第一护罩管710中,传动链位于第一护罩管710内的一端悬挂有落锤20。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传动链条运转。第二驱动件通过驱动传动链运转,可实现落锤20在第一护罩管710内的上升和下降,而且传动链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护罩管710和第二护罩管720中,可防止位于滑轮两侧的传动链在运转过程中相互干扰,从而保证落锤20顺利的上升和下降。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为电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也可以为气缸、油缸或其他形式。

上述落锤冲击试验机10及落锤冲击试验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用于夹持测试样品,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可滑动地设置于定位板300上,且能沿着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方便根据测试样品的尺寸调整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之间的距离,将测试样品夹紧。第一动力机构400能驱动定位板300沿支撑杆200向靠近或远离贯穿孔的方向移动(即上下移动),从而方便根据测试样品的尺寸调节定位板300与箱体100的顶部的距离。落锤20经贯穿孔落入箱体100内,并撞击稳定支撑于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上的测试样品,由于测试样品被第一支撑块510和第二支撑块520稳定支撑,使得测试样品在受到落锤20冲击时不会发生位置偏移,提高了冲击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