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阀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2626发布日期:2019-09-13 22:08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呼吸阀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阀实验装置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呼吸阀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呼吸阀是一种罐体类设备常用的压力调节装置,其密封性决定了压力调节的可靠性,因此在呼吸阀出厂时,需要对其阀芯的密封性做测试实验,以保证能够正常使用。但是随着呼吸阀技术的不断改进,出现了结构更加小巧的呼吸阀,其外形既不是传统的带有大法兰盘的型式,也不是上一代产品中具有粗圆筒的型式,而是体积较小的圆柱形外廓,改进后的呼吸阀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段,在螺纹段的上方设有上密封面,螺纹段下方设有下密封面,针对这种新的结构形式,之前的测试装置已经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呼吸阀测试装置,适用于新式呼吸阀的密封性测试,而且可同时对两个呼吸阀进行正向和反向的测试。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呼吸阀测试装置,包括供气装置和固定设置的工作台板,所述工作台板上固设有活塞杆竖直向下的气缸Ⅰ和气缸Ⅱ,气缸Ⅰ和气缸Ⅱ通过驱动气管与供气装置连通,工作台板上开设有分别位于气缸Ⅰ、气缸Ⅱ下方的安装孔Ⅰ、安装孔Ⅱ,安装孔Ⅰ和安装孔Ⅱ的侧壁与呼吸阀的上密封面密封接触;

工作台板的底面密封固接有与安装孔Ⅰ同轴的放置室Ⅰ,放置室Ⅰ的内腔包括相连通的上腔和下腔,放置室Ⅰ的下腔腔壁与呼吸阀的下密封面密封接触,且在放置室Ⅰ的下腔内设有支撑呼吸阀底面的托板Ⅰ,托板Ⅰ上开设有通气孔,托板Ⅰ与放置室Ⅰ的底壁通过弹簧连接,放置室Ⅰ的底壁还开设有通过水管连通储水容器的下水孔,水管与储水容器的连接处低于储水容器内的液面;放置室Ⅰ的上腔通过气管Ⅰ与供气装置连通;

工作台板的底面还密封固接有与安装孔Ⅱ同轴的放置室Ⅱ,放置室Ⅱ的内腔与放置室Ⅰ的内腔相同,放置室Ⅱ的下方固接有通过接管与放置室Ⅱ的下腔连通的单向阀,放置室Ⅱ的下腔内设有支撑呼吸阀底面的托板Ⅱ,托板Ⅱ上开设有通气孔,托板Ⅱ与放置室Ⅱ的底壁通过弹簧连接,所述接管内穿设有上端与托板Ⅱ固接、下端顶至单向阀阀芯的推杆,所述单向阀远离接管的一端通过气管Ⅱ与供气装置连通;放置室Ⅱ的上腔通过气管连通压力表。

本方案在使用时,将两个呼吸阀分别放于安装孔Ⅰ、安装孔Ⅱ中,使呼吸阀的出气口位于上腔,呼吸阀的进气口位于下腔,反向测试时,气缸Ⅰ的活塞杆伸出,向下推动呼吸阀,弹簧受压变形,下腔内的气体受压后沿水管进入储水容器中,使储水容器中产生气泡,气泡消失后,供气装置向放置室Ⅰ的上腔内通入气体,保持一段时间后,如果储水容器中未再次出现气泡,则说明呼吸阀反向密封性满足要求,断开供气,气缸Ⅰ的活塞杆缩回后,利用弹簧的回弹力将呼吸阀向上顶起,方便将呼吸阀取出;正向测试时,气缸Ⅱ的活塞杆伸出,向下推动呼吸阀,弹簧受压变形,推杆将单向阀打开,然后供气装置向放置室Ⅱ的下腔内冲入气体,下腔内具有一定压力后,缩回气缸Ⅱ的活塞杆,在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呼吸阀和托板Ⅱ上移,单向阀关闭,观察压力表的示数是否变化,如果压力表示数不发生变化,说明呼吸阀正向通过性能良好。

作为优化,还包括套设在呼吸阀上密封面和下密封面上的密封圈。本优化方案通过设置密封圈,提高了呼吸阀与本测试装置之间的密封性,测试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作为优化,放置室Ⅰ的上腔直径大于下腔直径,且上腔与下腔通过斜面过渡,所述斜面与呼吸阀螺纹段下端面的倒角面密封接触。本优化方案的设置有利于提高上腔内气体通入空间,增强实验效果,通过设置斜面过渡,增大了与呼吸阀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密封效果。

作为优化,气缸Ⅰ和气缸Ⅱ的活塞杆下端分别固接有压头。通过设置压头增加了施力面积,有利于避免呼吸阀偏斜。

作为优化,工作台板的厚度大于呼吸阀的上密封面的轴向长度。本优化方案的设置保证了测试过程中呼吸阀的上密封面与放置孔保持密封,保证测试顺利进行。

作为优化,所述驱动气管包括与供气装置连通的主气管和安装在所述主气管上的三通转换阀门,三通转换阀门通过支管Ⅰ与气缸Ⅰ、气缸Ⅱ的无杆腔连通,三通转换阀门通过支管Ⅱ与气缸Ⅰ、气缸Ⅱ的有杆腔连通。本优化方案的设置,通过三通转换阀门同时控制两气缸的伸缩动作,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进而提高了测试效率。

作为优化,气管Ⅰ和气管Ⅱ通过气管Ⅲ与供气装置连通,所述气管Ⅲ上安装有通断阀门。本优化方案的设置,可通过通断阀门控制供气装置同时向两放置室内供气,进一步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可对改进后的呼吸阀进行正向通过性和反向密封性的测试,并且可同时对两个呼吸阀进行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通过将呼吸阀放入放置室内进行测试,简化了安装步骤,测试完成后通过弹簧将呼吸阀顶起,方便将呼吸阀取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测试的呼吸阀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气缸Ⅰ,2、三通转换阀门,3、气缸Ⅱ,4、呼吸阀,5、放置室Ⅱ,6、主气管,7、通断阀门,8、供气装置, 9、推杆,10、单向阀,11、托板Ⅱ,12、托板Ⅰ,13、弹簧,14、储水容器,15、水管,16、放置室Ⅰ,17、工作台板,18、压头,19、压力表,20、上密封面,21、呼吸阀螺纹段,22、下密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呼吸阀测试装置,包括供气装置8和固定设置的工作台板17,工作台板的厚度大于呼吸阀的上密封面的轴向长度,工作台板17的底面固接有四条支腿,工作台板距离地面高度为1米,以方便进行操作。工作台板17上固设有活塞杆竖直向下的气缸Ⅰ1和气缸Ⅱ3,气缸Ⅰ和气缸Ⅱ的活塞杆下端分别固接有圆柱形压头18,压头18的底面水平且位于呼吸阀正上方,气缸Ⅰ1和气缸Ⅱ3通过驱动气管与供气装置连通,本实施例的供气装置为充有高压气体的储气罐,储气罐出口管道上安装有调压阀。

工作台板上开设有分别位于气缸Ⅰ、气缸Ⅱ下方的安装孔Ⅰ、安装孔Ⅱ,安装孔Ⅰ和安装孔Ⅱ的侧壁与呼吸阀的上密封面20密封接触,且在呼吸阀上密封面上套设密封圈,以提高密封效果。

工作台板17的底面通过焊接方式密封固接有与安装孔Ⅰ同轴的放置室Ⅰ16,放置室上口直径大于安装孔Ⅰ的直径,且放置室Ⅰ内部具有内腔结构。放置室Ⅰ16的内腔包括相连通的上腔和下腔,放置室Ⅰ的上腔直径大于下腔直径,且上腔与下腔通过斜面过渡,所述斜面与呼吸阀螺纹段21下端面的倒角面密封接触。放置室Ⅰ的上腔通过气管Ⅰ与供气装置连通。

放置室Ⅰ的下腔腔壁与呼吸阀4的下密封面22密封接触,且在呼吸阀下密封面上套设密封圈,以提高密封效果。在放置室Ⅰ的下腔内设有支撑呼吸阀底面的托板Ⅰ12,托板Ⅰ12上开设有连通上腔和下腔的通气孔,托板Ⅰ与放置室Ⅰ的底壁通过弹簧13连接,呼吸阀放在托板Ⅰ上时,呼气阀的顶面高出工作台板0.5cm,以方便将呼吸阀取出;气缸Ⅰ向下推动呼吸阀时,呼吸阀顶部圆板与工作台上表面密封接触,呼吸阀螺纹段21下端面的倒角面与斜面密封接触。

放置室Ⅰ16的底壁还开设有通过水管15连通储水容器14的下水孔,水管15与储水容器14的连接处低于储水容器内的液面。

工作台板的底面还通过焊接方式密封固接有与安装孔Ⅱ同轴的放置室Ⅱ5,放置室Ⅱ5的内腔与放置室Ⅰ的内腔相同,放置室Ⅱ的下方固接有通过接管与放置室Ⅱ的下腔连通的单向阀10,放置室Ⅱ的下腔内设有支撑呼吸阀底面的托板Ⅱ11,托板Ⅱ11上开设有连通上腔和下腔的通气孔,托板Ⅱ与放置室Ⅱ的底壁通过弹簧连接,所述接管内穿设有上端与托板Ⅱ固接、下端顶至单向阀阀芯的推杆9,所述单向阀远离接管的一端通过气管Ⅱ与供气装置连通;放置室Ⅱ的上腔通过气管连通压力表19。

为了提高操作的便利性,本实施例的驱动气管包括与供气装置连通的主气管6和安装在所述主气管上的三通转换阀门2,三通转换阀门通过支管Ⅰ与气缸Ⅰ、气缸Ⅱ的无杆腔连通,三通转换阀门通过支管Ⅱ与气缸Ⅰ、气缸Ⅱ的有杆腔连通,通过三通转换阀门对气缸的伸缩进行切换。

气管Ⅰ和气管Ⅱ通过气管Ⅲ与供气装置连通,所述气管Ⅲ上安装有通断阀门7,通过通断阀门控制对两放置室的充气,控制更加方便。为了可以实现单独控制,在气管Ⅰ和气管Ⅱ上分别设置开关阀。

测试时,将两呼吸阀分别放入安装孔Ⅰ、安装孔Ⅱ中,呼吸阀的下端伸至各自所在放置室的下腔中,且由托板支撑。放置室Ⅰ中进行反向封闭性测试,放置室Ⅱ中进行正向通过性能测试,操作三通转换阀门,使两气缸的活塞杆向下伸出。

气缸Ⅰ的活塞杆伸出后,向下推动呼吸阀,弹簧受压变形,下腔内的气体受压后沿水管进入储水容器中,使储水容器中产生气泡;气缸Ⅱ的活塞杆伸出后,向下推动呼吸阀,弹簧受压变形,推杆将单向阀打开。

储水容器中的气泡消失后,打开通断阀门,供气装置向放置室Ⅰ的上腔和放置室Ⅱ的下腔内通入气体。通入一段时间后,如果储水容器中未再次出现气泡,则说明呼吸阀反向密封性满足要求,此时放置室Ⅱ的下腔内具有一定压力,该压力使压力表显示某一数值。

然后关闭通断阀门,通过切换三通转换阀门的通道,使两气缸的活塞杆向上缩回。气缸Ⅰ的活塞杆缩回后,利用弹簧的回弹力将呼吸阀向上顶起,将呼吸阀取出即可。气缸Ⅱ的活塞杆缩回后,在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呼吸阀和托板Ⅱ上移,单向阀关闭,观察压力表的示数是否变化,如果压力表示数不发生变化,说明呼吸阀正向通过性能良好,慢慢将呼吸阀取出即可。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