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现后人体皮肤表面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3965发布日期:2020-02-18 13:45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现后人体皮肤表面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法庭科学痕迹检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现后人体皮肤表面金属印迹比对色卡。



背景技术:

作案人在接触作案金属工具后,会在其皮肤表面上形成潜在的金属印迹。向这些金属印迹上喷洒特定的显色剂后,二者可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从而可以反映出作案工具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证明作案人与作案工具之间的关联性。

由于金属印迹显现技术中颜色反应一般具有良好特异性,络合物颜色也相对稳定,因而可以通过显现后金属印迹颜色判断作案人接触金属工具种类。然而,不同执法人员对颜色的认知通常存在差异,甚至对同一颜色也无法达到统一的结论。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显现后金属印迹存在多种颜色,仅依靠记忆中的颜色与多种颜色进行比对更是抽象,容易造成对结果的错误判断,准确性与检验效率均难以保证。

目前,多采用比对色卡克服上述问题。比对色卡主要作用是提供色样标准以及辨别不同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有助于为显现后人体皮肤表面金属印迹颜色判断提供统一标准。截至目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比对色卡,其中以色卡册为主(如zl201830098348.8)。虽然其颜色种类全面、分类细致,但是色卡册查询程序繁琐,针对性差,不利于在现场快速对显现后金属印迹颜色进行判别。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用途的定制色卡(如zl201620170556.x),但是这些色卡的颜色并不包括显现后金属印迹的颜色,因而在本领域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现后人体皮肤表面金属印迹比对色卡,该比对色卡为执法人员判断显现后金属印迹颜色提供了统一、直观的判别标准,克服不同侦查人员对颜色认识的主观偏差,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与识别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显现后人体皮肤表面金属印迹比对色卡,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金属印迹比对色卡中的任意一张或多张组成:铜印迹比对色卡、铁印迹比对色卡、铅印迹比对色卡、锌印迹比对色卡和铝印迹比对色卡;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均分别包括一个中部带有观察孔的主体,位于所述观察孔两侧的该主体上分别固定有不同颜色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代表待比对金属印迹先后两次显色的颜色,且各色块上均设有对应的金属印迹种类标识与显现顺序标识;其中,所述铜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粉紫色和墨绿色,所述铁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紫红色和紫色;所述锌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玫红色和蓝紫色,所述铅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浅粉色和红褐色,所述铝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黄色和深紫色。

进一步的,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外形为长方形,长度为5~7cm,宽度为3~5cm,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四个角为圆角。

进一步的,所述观察孔的直径为相应主体宽度的70~80%。

进一步的,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采用铜版纸、白卡纸、彩激纸、打印相纸或复印纸。

进一步的,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表面均塑封有透明保护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便于携带、操作简单、耐用等优点,能够为侦查人员在犯罪现场即快速判别显现后金属印迹颜色提供直观统一的参考标准,克服不同侦查人员对颜色认识的主观偏差,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显现后人体皮肤表现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显现后人体皮肤表面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由以下金属印迹比对色卡中的任意一张或多张组成:铜(cu)印迹比对色卡、铁(fe)印迹比对色卡、铅(pb)印迹比对色卡、锌(zn)印迹比对色卡和铝(al)印迹比对色卡。参见图1,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均分别包括一个中部带有观察孔2的主体1,位于观察孔2两侧的主体1上分别固定有不同颜色的第一色块3和第二色块4,分别代表待比对金属印迹先后两次显色的颜色,且各色块上均设有对应的金属印迹种类标识5与显现顺序标识6(所述显现顺序标记参见图1中所示“通用显现”和“验证显现”);其中,铜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粉紫色和墨绿色(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法提供彩色附图,本图已经过灰度处理,通过图中各色块的深浅区别其对应的颜色,下同),铁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紫红色和紫色;锌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玫红色和蓝紫色,铅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浅粉色和红褐色,铝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和第二色块分别为黄色和深紫色。

进一步地,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主体1为尺寸相同的长方形,长度为5~7cm,宽度为3~5cm,主体的四角均设置为圆角。主体1可采用铜版纸、白卡纸、彩激纸、打印相纸或复印纸。在主体1的中部设有圆形的观察孔2,该观察孔的直径为主体1宽度的70~80%,对待测人员带有金属印迹的皮肤表面先后喷洒不同的显色试剂,待完全显色后通过观察孔2观察皮肤颜色,并与该观察孔两侧的色块颜色依次进行比对(首次喷洒完全显色后与第一色块进行比对,第二次喷洒完全显色后与第二色块进行比对),若颜色完全吻合,则可判定该待测人员皮肤表面的金属印迹种类。

进一步地,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表面塑封有透明保护膜,用于防止显现后印迹对色卡造成污染,提高其耐用性。

以铜棒遗留印迹显现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说明如下:

1)分别称取20mg的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二硫代草酰胺、2,4,6-三(2-吡啶基)-1,3,5-三嗪、玫棕酸钠、铬天青s以及锌试剂六种显色剂粉末。随后,将称取的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二硫代草酰胺以及2,4,6-三(2-吡啶基)-1,3,5-三嗪分别溶于10ml无水乙醇中,将称取的玫棕酸钠溶于10ml去离子水中,将称取的铬天青s与锌试剂分别溶于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中(v:v=1:1),分别配制成浓度为2g/l的六种显色试剂溶液,并分别置于喷壶中保存;将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显色试剂溶液作为通用显现试剂,将二硫代草酰胺、2,4,6-三(2-吡啶基)-1,3,5-三嗪、玫棕酸钠、铬天青s以及锌显色试剂溶液分别作为铜、铁、铅、铝以及锌印迹的验证显现试剂。

2)在室温下,对待检测人员皮肤表面可能接触金属工具的部位均匀喷洒通用试剂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溶液0.3ml,待完全显色后(如间隔2min后),将金属印迹进行拍照作为第一样本。

3)通过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的观察孔将其上第一色块的颜色与上述第一样本中金属印迹的颜色进行一一比对。经比对,通用显现后金属印迹颜色呈粉紫色,与铜印迹比对色卡的第一色块颜色相符,初步判定为铜质工具遗留印迹。

4)向步骤2)中喷洒过通用显现试剂的待检测人皮肤表面部位(即原金属印迹部位)均匀喷洒与步骤3)初步判定的金属种类对应的验证显现试剂,即二硫代草酰胺溶液0.5ml,待完全显色后(如间隔2分钟后),将金属印迹进行拍照得到第二样本。

5)通过步骤3)选定的金属印迹比对色卡(本实施例为铜印迹比对色卡)的观察孔将其上第二色块的颜色与上述第二样本中金属印迹的颜色进行比对。经比对,验证显现后印迹颜色呈墨绿色,与铜印迹比对色卡上第二色块的颜色相符,确认为铜质工具遗留印迹。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该比对色卡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