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面振动压实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5556发布日期:2020-07-14 16:5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表面振动压实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干密度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表面振动压实仪。



背景技术:

表面振动压实仪是用于测定通过0.075mm标准筛的土颗粒质量百分比不大于15%的无粘性自由排水粗粒土和巨粒土(包括堆石料)的最大干密度。其工作原理是振动夯板在试样表面做垂直振动压实被自上而下传播,颗粒菱角剪裁破碎后,颗粒位置重新排列,移动到相应于土工试验规格标准条件下的稳定位置,从而土体得到压实。

授权公告号为cn20921514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表面振动压实实验仪,其包括底板、竖直设置于底板上的立柱、水平固定于立柱中部的横梁、水平固定于立柱顶部的顶梁、振动器、连接于振动器下方的夯锤、固定于顶梁上用于驱使振动器上升下降的驱动装置、设置在底板上开口对应夯锤的试筒以及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包括开口朝向试筒开口处的吸风管、连通吸风管的箱体、设置于箱体中的集尘袋、设置于箱体中且位于集尘袋下游的风机以及连通箱体且位于风机下游的出风管。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当第一层击实完成后,需要停止仪器,将第二层试料填入试筒后,再次进行击实,依次循环以完成试样的制作,试验完毕后,需要将试筒和试样抬到电子秤上进行称重,以方便对干密度进行计算,通常采用人工的方式将试筒和试样抬起至电子秤上,试样被击实在试筒内,其总重量较重,采用人工的方式,浪费了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将试筒移动至电子秤上以节省人力的表面振动压实仪。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表面振动压实仪,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试筒,所述底座上且位于试筒的两侧设置有立柱,两侧所述立柱之间设置有用于朝向试筒移动以将试样压实在试筒内的击实机构,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电子秤,所述电子秤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用于显示重量的显示屏,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试筒移动至底座或底板上的第一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驱动件可带动试筒由底座上移动至底板上,使得电子秤完成对试筒的称重,称重完毕后又可带动试筒沿底板上移动至底座上,从而使得击实机构对试筒内的试样进行击实,无需人工抬动,节省了人力;并且采用底板的设置将试筒移动至底板上,方便对试筒内添加试料,防止击实机构对添加石料造成阻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气缸,所述气缸的驱动端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将试筒固定至固定板上的固定件,所述气缸用于通过固定件带动试筒移动至底座或底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驱动试筒移动至底座或底板上时,将试筒通过固定件固定至固定板上,此时通过气缸带动固定板上的试筒移动即可,采用气缸的设置其结构简单,对试筒的驱动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沿垂直于立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滑槽内且位于第一滑槽的两侧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两侧所述第一滑块于第一滑槽外的端部均设置有抵接板,两侧所述抵接板均呈与试筒外壁配合的圆弧形设置,两侧所述抵接板之间形成用于供试筒移入的空间,所述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侧第一滑块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第二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试筒固定至固定板上时,通过第二驱动件带动两侧第一滑块相互靠近,使得两侧第一滑块带动两侧抵接板相互靠近,使得两侧抵接板将试筒夹紧,从而使得试筒被固定至两侧抵接板之间,采用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设置可对抵接板的移动起到导向的效果,提高了两侧抵接板对试筒的夹紧效果;并且将试筒固定至底座上,可防止击实机构在对试样击实时带动试筒于底座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沿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转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的双向丝杠,两侧所述第一滑块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向丝杠的两端螺纹部上,所述固定板上且位于第一滑槽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双向丝杠转动的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驱动两侧第一滑块相互靠近或远离时,通过电机带动双向丝杠转动,因两侧第一滑块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向丝杠的两端螺纹部上,并且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使得第一滑块不会随着双向丝杠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使得两侧第一滑块于双向丝杠上移动,使得第一滑块带动抵接板移动,通过驱动电机正反转即可带动两侧第一滑块相互靠近或远离,并且第一滑块可移动至双向丝杠上任意位置自动固定,提高了两侧抵接板对试筒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侧所述抵接板相对的面上均设置有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的设置增大了与试筒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抵接板对试筒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且位于底座的两侧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底板上且位于底板的两侧开设有分别与两侧第二滑槽连通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的长度方向沿垂直于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试筒的底壁上且位于试筒的两侧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配合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气缸带动试筒沿底座上移动至底板上时,可带动第二滑块于第二滑槽内移动至第三滑槽内,第二滑块、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的设置可对试筒的移动起到导向的效果,提高了试筒移动至底座或底板上的移动效果;并且可防止试筒与击实机构之间的位置出现偏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滑块上卡嵌且转动连接有用于与第二滑槽的侧壁抵接的滚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的设置减小了第二滑块于第二滑槽或第三滑槽内滑动时的摩擦力,因试筒的重量较重,方便气缸带动试筒于底座和底板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槽的横截面呈“t”形设置,所述第一滑块与“t”形的第一滑槽配合设置,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的横截面均呈“u”形设置,所述第二滑块与“u”形的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配合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滑槽设置为“t”形,防止第一滑块沿垂直于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滑槽之间脱离,提高了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的滑动效果;将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的横截面设置为“u”形,使得第二滑块可沿垂直于第二滑槽或第三滑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滑槽或第三滑槽分离,从而方便将试筒于底座或底板上取下,对试筒进行更换或清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电机带动双向丝杠转动,使得两侧第一滑块相互靠近,从而使得两侧抵接板将试筒夹紧,此时通过气缸驱动固定板移动,使得固定板带动试筒由底座上移动至底板上,使得电子秤对试筒进行称重,无需人工抬起整个试筒,节省了人力;

2.当气缸带动试筒于底座上移动至底板上时,可带动试筒上的第二滑块沿第二滑槽内移动至第三滑槽内,使得第二滑块、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对试筒的移动起到导向的效果,防止试筒与击实机构之间的位置出现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展示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试筒;12、立柱;13、底板;131、显示屏;14、气缸;141、固定板;142、第一滑槽;143、第一滑块;144、抵接板;145、双向丝杠;146、电机;147、橡胶垫;15、第二滑槽;151、第三滑槽;152、第二滑块;153、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表面振动压实仪,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试筒11,底座1上且位于试筒11的两侧设置有立柱12,两侧立柱12之间设置有用于朝向试筒11移动以将试样压实在试筒11内的击实机构。

结合图1和图2,底座1的一侧设有电子秤,电子秤包括底板13和设置在底板13上用于显示重量的显示屏131。

结合图1和图2,为了驱动试筒11由底座1上移动至底板13上,从而使得电子秤对试筒11进行称重,在底座1上固定设置有气缸14,气缸14的驱动端上设置有固定板141,固定板141上设置有用于将试筒11固定至固定板141上的固定件;通过固定件将试筒11固定至固定板141上,通过气缸14带动固定板141移动,使得固定板141带动试筒11由底座1上移动至底板13上,从而使得电子秤对试筒11进行称重,无需人工抬动,节省了人力。

结合图1和图2,为了将试筒11固定至固定板141上,在固定板141上开设有第一滑槽142,第一滑槽142的长度方向沿垂直于立柱1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滑槽142内且位于第一滑槽142的两侧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143,两侧第一滑块143于第一滑槽142外的端部均设置有抵接板144,两侧抵接板144均呈与试筒11外壁配合的圆弧形设置,两侧抵接板144之间形成用于供试筒11移入的空间。

结合图1和图2,为了驱动两侧第一滑块143相互靠近或远离,使得第一滑块143带动两侧抵接板144将试筒11夹紧,在第一滑槽142内沿第一滑槽142的长度方向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杠145,两侧第一滑块143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向丝杠145的两端螺纹部上,固定板141上且位于第一滑槽14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双向丝杠145转动的电机146。

当需要将试筒11固定至固定板141上时,通过电机146带动双向丝杠145转动,因第一滑块143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142内,使得第一滑块143不会随着双向丝杠145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滑块143于双向丝杠145上移动,使得两侧第一滑块143带动抵接板144将试筒11夹紧,将试筒11固定至底座1上,防止击实机构在对试样击实时带动试筒11于底座1上移动,间接提高了对试料的击实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第一滑块143沿垂直于第一滑槽14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滑槽142之间脱离,将第一滑槽142的横截面设置为“t”形,将第一滑块143与“t”形的第一滑槽142配合设置。

如图2所示,为了提高两侧抵接板144与试筒11的抵接效果,在两侧抵接板144相对的面上均设置有橡胶垫147。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固定板141上位于固定板141的两侧设置板体,在板体与抵接板144之间设置弹簧,使得两侧抵接板144抵抗弹簧的弹力同样可将试筒11夹紧至两侧抵接板144之间,完成对试筒11的固定。

结合图1和图2,为了对试筒11于底座1和底板13之间的移动导向,防止试筒11与击实机构之间的位置出现偏差,在底座1上且位于底座1的两侧开设有第二滑槽15,底板13上且位于底板13的两侧开设有分别与两侧第二滑槽15连通的第三滑槽151,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的长度方向沿垂直于第一滑槽142的长度方向设置,试筒11的底壁上且位于试筒11的两侧设置有第二滑块152,第二滑块152与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配合设置。

当气缸14带动试筒11于底座1上移动至底板13上时,可带动试筒11下的第二滑块152沿第二滑槽15内移动至第三滑槽151内,从而使得第二滑块152、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对试筒11的移动起到导向的效果,防止试筒11与击实机构之间的位置出现偏差。

结合图1和图2,为了减小第二滑块152于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内移动时的摩擦力,从而方便气缸14带动试筒11于底座1和底板13上移动,在第二滑块152上卡嵌且转动连接有用于与第二滑槽15的侧壁抵接的滚珠153。

结合图1和图2,为了方便带动第二滑块152于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内取出,从而方便将试筒11于底座1和底板13上取下,将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的横截面均呈“u”形设置,第二滑块152与“u”形的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配合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内沿第二滑槽15和第三滑槽151的长度方向转动连接螺纹丝杠,将第二滑块152螺纹连接于螺纹丝杠上,通过驱动螺纹丝杠转动,可带动第二滑块152于螺纹丝杠上移动,使得第二滑块152带动试筒11于底座1和底板13上移动,完成对试筒11的驱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试筒11进行称重时,通过电机146带动双向丝杠145转动,使得两侧第一滑块143于第一滑槽142内相互靠近,使得两侧第一滑块143带动两侧抵接板144将试筒11夹紧,此时通过气缸14带动固定板141移动,使得固定板141带动试筒11上的第二滑块152于第二滑槽15内移动至第三滑槽151内,从而使得试筒11由底座1上移动至底板13上,使得电子秤对试筒11进行称重,无需人工将试筒11由底座1上搬动至底板13上,节省了人力。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