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主变压器现场吊芯作业环境的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6472发布日期:2020-06-12 15:2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主变压器现场吊芯作业环境的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主变压器现场吊芯作业环境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主变压器现场吊芯作业对环境要求极高,要求检测现场环境洁净度、空气湿度、环境温度、风力、主变压器器身内部含氧量等,均满足国标及厂家要求后方可进行主变压器现场吊芯作业。这些检测工作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由人工分别采用对应的检测仪器进行逐项检测,检测完毕后人工记录,判断现场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以上工作检测过程非常繁琐,占用大量的人工,并且人工记录数据,人工进行判断比较容易出错,效率低下,非常容易出现纰漏,同时也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主变压器现场吊芯作业环境的检测系统,能够自动采集现场吊芯作业环境的风速、温湿度和主变压器器身内部空气含氧量,并自动进行记录,判断是否符合现场吊芯祖业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主变压器现场吊芯作业环境的检测系统,包括检测机构、中央处理模块、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云服务器、第二无线通讯模块和终端;

所述的检测机构包括用于检测现场吊芯作业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现场吊芯作业环境湿度的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检测现场吊芯作业环境风速的风速传感器、用于检测检测现场吊芯作业环境含氧量的含氧量传感器组;

所述的风速传感器安装于主变压器的防火墙上;

所述的含氧量传感器组包括多个含氧量传感器,所述的每个含氧量传感器的分别与中央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分别与中央处理模块电连接;

所述的中央处理模块通过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与云服务器相连接,所述的云服务器通过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与终端相连接。

所述的含氧量传感器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含氧量传感器均固定设置于主变压器壳体内部的侧壁上;一个含氧量传感器位于人孔处,另一个含氧量传感器位于人孔对角处。

所述的第一无线通讯模块采用gprs模块;所述的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为2g通讯模块、3g通讯模块、4g通讯模块和/或wifi通讯模块。

所述的终端为平板或手机。

所述的适用于主变压器现场吊芯作业环境的检测系统,还包括警示机构,所述的警示机构包括蜂鸣器和警示灯;所述的蜂鸣器和警示灯均与中央处理模块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变压器上设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含氧量传感器的检测机构,实时检测现场环境的温湿度,无需人工检测,并将采集的信号传输中央处理模块中,中央处理模块根据采集的信号对现场环境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判断,无需人工判断,从而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检测效率高,不容易出现纰漏;且将采集得到的现场环境数据上传并储存于云服务器中,从而便于查询,储存的数据也为通过其它分析手段对现场吊芯作业环境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更进一步的,设置蜂鸣器和警示灯,在中央处理模块根据采集的信号判断现场环境中的一个指标或多个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及时发出警示,提醒现场的工作人员采取对应的措施,保证现场吊芯作业安全,也减少不规范的吊芯作业对主变压器造成损害,从而保护主变压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机构安装位置示意图;

1、壳体;2、人孔;3、防火墙;4、含氧量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6、湿度传感器;7、风速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对角”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检测机构、中央处理模块、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云服务器、第二无线通讯模块和终端;

所述的检测机构包括用于检测现场吊芯作业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用于检测现场吊芯作业环境湿度的湿度传感器6、用于检测检测现场吊芯作业环境风速的风速传感器7、用于检测检测现场吊芯作业环境含氧量的含氧量传感器4组;

所述的风速传感器7安装于主变压器的防火墙3上;温度传感器5和湿度传感器6均设置于主变压器壳体1外壁上,且位于背阴处。

所述的含氧量传感器4组包括多个含氧量传感器4,所述的每个含氧量传感器4的分别与中央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5、湿度传感器6和风速传感器7分别与中央处理模块电连接;

所述的中央处理模块通过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与云服务器相连接,所述的云服务器通过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与终端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含氧量传感器4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含氧量传感器4均固定设置于主变压器壳体1内部的侧壁上;一个含氧量传感器4位于人孔2处,另一个含氧量传感器4位于人孔2对角处。人孔2是主变压器壳体1上开设的、用于观测、检查的通孔,人孔2处的含氧量是主变压器壳体1内部含氧量最高的,而人孔2对角处的含氧量是主变压器壳体1内部含氧量最低的,因此,将两个含氧量传感器4分别设置于这两个位置,便于更加精确的与中央处理模块中设置的含氧量的上下限做对比,保证含氧量符合现场吊芯作业的要求。

所述的第一无线通讯模块采用gprs模块;所述的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为2g通讯模块、3g通讯模块、4g通讯模块和/或wifi通讯模块。

本实施例中,中央处理模块采用51系列单片机。所述的终端为平板或手机。

gprs模块价格低廉,本发明中检测模块采用的检测信号相对较少,完全能够满足数据传输的需求,降低检测系统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警示机构,所述的警示机构包括蜂鸣器和警示灯;所述的蜂鸣器和警示灯均与中央处理模块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中央处理模块中预设含氧量的上阈值和下阈值;预设温度阈值、风速阈值和湿度阈值;

人孔2处的含氧量传感器4采集变压器内部最大含氧量信号,人孔2对角处的含氧量传感器4采集变压器内部最小含氧量信号;两个含氧量传感器4分别将实时采集的含氧量信号传输至中央处理模块中,中央处理模块将含氧量信号转换为实时含氧量值,从而得到实时最大含氧量值和实时最小含氧量值;所述的每个含氧量传感器4的分别与中央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5将采集的温度信号传输至中央处理模块中,中央处理模块将温度信号转换为实时温度值;所述的湿度传感器6将实时采集的湿度信号传输至中央处理模块中,中央处理模块将湿度信号转换为实时湿度值;所述的风速传感器7将实时采集的风速信号传输至中央处理模块中,中央处理模块将风速信号转换为实时风速值;

中央处理模块将实时最大含氧量值与预设含氧量的上阈值做对比,若最大含氧量值超出预设含氧量的上阈值,则判定主变压器内部含氧量过高,中央处理模块控制蜂鸣器启动发出声音警示,控制警示灯亮起进行警示。同样的,中央处理模块将实时最小含氧量值与预设含氧量的下阈值做对比,若最小含氧量值超出预设含氧量的下阈值,则判定主变压器内部含氧量过低,中央处理模块控制蜂鸣器启动发出声音警示,控制警示灯亮起进行警示。

所述的实时温度值与温度阈值做对比,若实时温度值超过温度阈值,则判定现场环境温度过高,中央处理模块控制蜂鸣器启动发出声音警示,控制警示灯亮起进行警示。

所述的实时湿度值与温度阈值做对比,若实时湿度值超过温度阈值,则判定现场环境湿度过高,中央处理模块控制蜂鸣器启动发出声音警示,控制警示灯亮起进行警示。

所述的实时风速值与风速阈值做对比,若实时风速值超过风速阈值,则判定现场环境风力过大,中央处理模块控制蜂鸣器启动发出声音警示,控制警示灯亮起进行警示。

中央处理模块将转换得到的实时最大含氧量值、实时最小含氧量值、实时温度值、实时湿度值和实时风速值通过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传输至云服务器中,云服务器中也预设含氧量的上阈值和下阈值、温度阈值、风速阈值、湿度阈值。

同样的,云服务器判断主变压器内部含氧量是否过高过过低,温度、湿度是否过高,风力是否过大。若判断是其中一项或多项出现异常,则向云服务器预设的联系人手机发送报警短信。

云服务器将接收到的实时最大含氧量值、实时最小含氧量值、实时温度值、实时湿度值和实时风速值储存起来,便于查看,也为通过其它分析手段对现场吊芯作业环境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变压器上设置包括温度传感器5、湿度传感器6、风速传感器7、含氧量传感器4的检测机构,实时检测现场环境的温湿度,无需人工检测,并将采集的信号传输中央处理模块中,中央处理模块根据采集的信号对现场环境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判断,无需人工判断,从而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检测效率高,不容易出现纰漏;且将采集得到的现场环境数据上传并储存于云服务器中,从而便于查询,储存的数据也为通过其它分析手段对现场吊芯作业环境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更进一步的,设置蜂鸣器和警示灯,在中央处理模块根据采集的信号判断现场环境中的一个指标或多个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及时发出警示,提醒现场的工作人员采取对应的措施,保证现场吊芯作业安全,也减少不规范的吊芯作业对主变压器造成损害,从而保护主变压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